06.21 围魏救赵·魏国没落的开始

围魏救赵·魏国没落的开始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故事最终以孙膑的胜利和庞涓的失败告终。二人相爱相杀的基情故事并不是今天笔者想要讲述的重点。我只是想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重温一下这段齐魏争霸的故事。

1、 三家分晋

围魏救赵·魏国没落的开始

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周天子正式承认了韩赵魏的诸侯国地位。故事刚开始的时候,确以魏国最为牛逼。原因很简单,居安思危。魏国是一个被夹在中间的国家,史称"四战之地"。这一现状的迫使下,魏国成了战国历史上最早变法图强的国家。魏文侯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彼时魏国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特别是文侯时期启用吴起,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军事力量,对魏国初期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文侯挂了之后,魏武侯延续了魏国的辉煌,他启用吴起,实行新一轮改革,国力持续攀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到了魏惠王这一代,国力达到鼎盛,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战国霸主。

可惜盛极必衰,天道轮回,千年以来谁也没逃过这个宿命。就在魏国最嘚瑟的时代,魏惠王错失了一个叫卫鞅(后来的商鞅)的相邦,错过了一个叫孙伯灵(后来的孙膑)的大将军。

2、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魏国没落的开始

围魏救赵

第一部分已经讲过了魏国的发迹史,他是瓜分晋国的三家里崛起最早的。国富兵强之后该干什么?肯定是开疆拓土了。活该赵国离得近。但是就算是流氓打架也得找个由头,赵国没招你,没惹你,不能说打就打吧?美国打伊拉克也没说是为了抢石油,是吧。

正在这时候,赵国也是手贱,打了魏国的走狗,卫国。魏国这下乐了,正愁老子没理由修理你呢!你尽然自己撞到枪口上?然后马上发兵,直扑邯郸。

说话不到一年,庞涓就率魏国大军打到了邯郸城下。赵成侯是赵国比较窝囊的国君之一。窝囊归窝囊,但孩子毕竟不傻,打不过,马上派人去齐国求援。齐国当时的国君也是有识之士,齐威王,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那位爷,明主。

先把形势分析一下。彼时魏强赵弱,魏国已经打到邯郸了,赵国撑不了多久。其实赵国死不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国吃了赵国,魏国就做大了。本来吧,咱们齐国和魏国五五开,但是如果由着他吃下了赵国,以后可就是四六了。这个账,脑子正常的都会算(所以我一直觉得在战国时代只要不是纯纯的SB都能称霸一方),说简单点叫唇亡齿寒。那不成啊,所以咱要坚决抗魏援赵。

孙膑不愧是军事天才,一早就洞悉天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救赵,而是不能让魏国占到便宜。就是说,赵国灭不灭和咱关系不大,重点是我们不能让魏国做大。这么一想,思路就明确了。魏国他爱打谁打谁,咱打魏国就行了!于是齐国军队一路吹吹打打,就来到了魏国国都大梁。后果可想而知,魏惠王也知道自己这一把玩大发了,马上叫庞涓千里回援。结果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策大胜,庞涓也被孙膑逮住了。

三、漳水会盟

围魏救赵·魏国没落的开始

漳水会盟

这时候齐魏交恶,当然一切的事态也还在可控范围之内。齐国的意思是,你打赵国名不正言不顺,不是正义之战。(这话的意思是,老子还在这儿,你还真以为你是老大了?)当然齐国也不想真的和魏国撕破脸,要是真的为这种破事开战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所以在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紧接着,公元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国再度为将。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以赵国对魏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作为条件,最终使得各方都有台阶下。齐国自然是既扬军威,又传侠名。典型的名利双收。魏国虽然面子上挂不住,算是吃了个闷亏,但是实际上还是从和赵国签订的双边协定中占了好些便宜的。

对于两个大国而言,这样的结果是彼此都能接受的。

结语:这一仗看上去双方势均力敌,谁都没吃大亏。可是却实实在在地暴露出了魏国的对外政策已经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而这一错误导致了其中后期的衰落。魏国这些愚蠢的行径,恰都又被齐国利用。齐国通过桂林之战和马陵之战,成功的遏制了魏国的扩张,也同时在军事和威望都盛极一时。魏国的错误在于,没有把传统的东方大国齐国的威胁放在第一位,而是不断地去骚扰周边的小国。魏惠王始终没有弄明白,就算是远交近攻,其核心也是远交而非近攻。因为要先完成远交,才有肆无忌惮地近攻的资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