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为什么不按阴历而按阳历算呢?

手机用户50274725056


清明节既不是按阴历,也不是按阳历来计算的,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准确点来说它是按农历来计算的,而农历实际上是我国古代一种阴阳合历的算法。


阴历的含义:阴历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来制定的。

阳历的含义:阳历又称为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制定的。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也是一种阳历,但是并不等同于我国古代所实行的阳历,公历只是作为世界上众多阳历的一种标准而已。

农历的含义: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它并不等同于阴历,而是一种阴历和阳历所结合的历法。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它是根据阴阳合历制定的,也就是属于农历的范畴内。

清明原本是24节气之一,后来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它的起源跟介子推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在外,来到了一处没有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大家都找不到吃的,其中一个臣子介子推,就偷偷的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汤得公子重耳喝了。公子重耳知道真相之后,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当上了晋国的国君,也就是晋文公。晋文公论功行赏当年陪他逃难的臣子们,但是却忘了介子推的割肉之情。很多人都为介子推感到愤愤不平,劝他亲自去找晋文公讨赏,但是他却拒绝了,淡泊名利的介子推选择到绵山隐居。

这个事情被晋文公听说后,他羞愧万分,亲自去找介子推,但奈何介子推隐居在绵山。由于绵山太大,很难找到介子推,便有人提出从三面放火烧绵山,然后把介子推逼出来。大火过后并没有看到介子推出来,只找到了介子推和他老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看到此情此景非常的难过,他在介子推的尸体旁边树洞里面发现了一封血书,上面写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935年中华民国规定4月5日为清明节,这个是按照公历算法制定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在2007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农历清明当天放假一天,后来在2009年改为放假三天。

所以说现在清明节是按照农历算法制定的,放假也是根据农历清明当天推算放假时间前后的,并不是按照单纯的阴历或许阳历制定的,更不是按照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算的。


小凌说史


清明节从来没有按阳历推算过,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人按照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独立系统,它有着相对固定的周期,而阴历是按照月亮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他和按照阳历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日期上并不能一一对应,即便是在古代没有引进公历的时候,二十四节气和阴历也是不能对应具体日期的。

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正好和公历使用了同样的规律,所以反倒是和公历的日期产生对应的关系,公历每年十二个月,基本上每个月赶上两个节气,而且基本上是相对固定的,即便是有偏差也是在三两天之内,这是一种同规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古人在指定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并没有参照现在的公历。

如果你有机会找算命先生问问,他们都是用阴历的,但是他们可以仅凭阴历就可以推导出二十四节气对应阴历的日子,虽然每年都不一样,但是这中间也有规律可循。中古古人的二十四节气并为参照阴历,也未参照公历,而是按照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独立系统,与公历出现日期上的对应关系可以看作是巧合,也可以理解为同一参照系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清明节赶在四月的那一天也不是固定的,会有两到三天的误差。


山野论史



清明节最初不是节日,而是节气。只是因为传统在这个节气祭祀扫墓,百姓特别重视,才成为了节日。类似的还有夏至和冬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如果留意观察日历,基本上都能准确对应公元历(阳历这种说法不准确,一会儿说明),但以殷历(阴历的说法也不准确,一会儿说明)计却相差很大。

历史中外,历法基本上只有两种——以月相为周期的叫阴历,以回归年为周期的叫阳历(以夜空恒星运行为周期的也算)。很多人会误解,以为阴历是以月亮运行为周期,而事实上,阴历是以月相为周期。这二者之间相差一天多。

而殷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历(以月相为基础,以回归年作修正)。夏历为阳历,能够精确计算每年天数,误差很小,且不累加。但殷商之后改用殷历。阴历以一次月相轮回为一月,大约29天多一些,一年分十二个月。因此单纯以月相计算历法,误差非常大。所以殷历采取闰月的技术手段来弥合误差。而闰月,事实上是回归年为基础的——因为如果不精确计算出一个回归年的具体天数就无法安排闰月。民间俗语“三年两不闰,三年两头润”,不是特别准确。一般来讲,十九年九闰。理论上,平年可以相连,但闰年不可能相连。

具体到闰哪一个月也是有讲究的。“节气”者,分为“节”和“气”。以“立春”为1依次排序到24“大寒”,单数是“节”、双数是“气”。每一个“节气”相当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15°,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正圆(中国古人并不知晓地球绕太阳运转,但通过观察,古人画了一个虚拟的圆,即“黄道”。完美贴合了近现代以来观察所得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所以两个节气之间相隔的天数未必一样,但基本在15天,只多不少。而殷历一个月要么29天,要么30天,因此殷历一个月就未必能容得下两个“节气”。这就是闰月了——如果哪一个月没有“气”,就闰那个月(只看“气”,不看“节”)。


回到题主的问题,节气本来就是以阳历——即回归年历法计算得来的产物,所以套到现行“公元历”上,当然就会比较精确。但是,阳历并非西方特有。相反,世界上可考的最早的阳历就是中国的夏历。而殷历上计算节气,也并非参考了阳历,而是殷历本来就是阴阳历,完全可以计算出节气具体在哪一天。

最后总结一下,殷历对比公元历,在节气、精确度上并不弱,日历双显示,仅仅是互相对应而已。


止0X


这个问题问的不对。

说明你不懂阴历,阳历,农历,公历的区别。

阴历是月亮历,由于月亮的阴晴圆缺很容易观察,一般最早的文明都是月亮历。

阳历是太阳历。根据太阳的南北来回引起气候变化制定的历法。一般农耕民族和航海民族较多采用。

农历是阴阳历。在中国经历了很多次变化。从最早的阴历,后来是阴历为主阳历为辅,再后来是阳历为主阴历为辅。

公历是公元历。是基督教徒人为确定的历法,但架构是阳历。

由于农历和公历的核心架构都是阳历,中国人和罗马人都是北半球看到的同一个太阳,所以记录日子都差不多。

事实上,清明不一定是公历4月5号,456都有可能。只是大家为了方便,默认而已。包括冬至夏至这些太阳节气都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