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正在糾結志願的你,可以來聽聽這幾位校長的“教育觀”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諸多省市的高考成績已經出爐,下一步,就是填報志願。

選哪所大學,選哪個專業?慎重再慎重,思量再思量,要配得上分數,要保證得了前程。

6月23日,西交利物浦大學在京主辦對話未來大學高等教育論壇。來了不少家長和考生,他們帶著焦灼,也帶著期待。

論壇上,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對聽會的孩子們直言:“如果你今天選大學還要父母來決策,你已經離被機器淘汰不遠。”

正在糾結志願的你,可以來聽聽這幾位校長的“教育觀”

樊登在演講。西交利物浦大學供圖

這是一個變革的年代。

從大背景上看,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高等教育要以前瞻性洞察引領趨勢,才能培養站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肩膀上的適應未來的人才。

未來社會誰能生存?是那些最不像機器的人。

樊登說,在牛頓時代,人們以為自己可以測算一切。但後來發現,複雜體系無法測算,無從控制。

比如,投入足夠多的錢,是否就能培養出一個喬布斯?沒那麼簡單。

“學校所有優秀的校友都是自己‘長’出來的,不是學校設計出來的。“樊登說,人才培養不是簡單的“投入A就能產出B”,不是“上了A課程就能成為B人才”,確定性在此處煙消雲散。

所以,更重要的給環境和土壤。樊登認為,人的成長路徑是一個複雜體系,“比無人駕駛汽車還要複雜”。

前兩天,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大學要“以本(本科)為本(根本)”,“培養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

在不確定性的時代下,這個根本任務又要如何完成?

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之前發了條朋友圈,給出他的思考:

就我們的觀察和經驗,要真正讓教育迴歸本質:1,要從制度和態度上讓教育迴歸大學的中心任務;2,變革傳統教育模式,從傳統的知識灌輸轉變為以研究導向型的教育引導學生成長;3,通過變革評審體系改變教師教育觀念,通過系列教育研究和培訓提升其育人能力,幫助老師從會教書轉變為會育人!4,學校也要重塑教育場景,為學生提供適應新教育理念的政策、條件和環境支持。

論壇上,席酉民再次問出這個問題:大學要重視本科教育,但光有重視是不夠的,到底要怎麼做?

正在糾結志願的你,可以來聽聽這幾位校長的“教育觀”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學供圖

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探索主要涵蓋四個層面:國際化專業精英培養模式的創新;國際化融合式精英培養模式的創建;未來新型大學概念和校園的示範;大學與社會共享共生創新社區的營造。

學校把課堂時數減少三分之一,因為上大學不是上課。席酉民說,上大學是在學知識的過程中理解自己、認知自己和提高自己。傳統大學重視正式學習,但實際上應該幫助學生進行非正式學習。

“現在教育的問題是,知識太多了。學生很容易獲得知識,變成一個氣球,什麼都懂,一吹就破。”席酉民說,減少課堂,就是要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問題。學校的目標,是培養在智能時代駕馭未來新行業的高度複合型人才、具有跨文化領導力的世界公民。

對席酉民的說法,畢業於名校的樊登是同意的。他對自己大學期間唸的專業並不感興趣,他坦言:“母校教給我最重要的東西,是讓我知道自己可以學東西。”

“中國的教育最主要的是以內容為導向的、被動式教育,更關注學到了什麼,或者教你做什麼。”席酉民說,背了多少詩,認了多少字,這些內容,在人工智能時代,都已經不重要了。

他們曾經去過一所私立國際學校,問校方在教學生做什麼。對方回答,教他們什麼是人,什麼是社會,什麼是世界;怎麼做人,怎麼加入群體和群體互動,怎麼看待這個世界。

這和傳統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

席酉民認為,學校要提供一種環境,讓學生理解自己的興趣,認知自己的未來。老師的作用,則是幫助學生實現這個認知的過程。“大家要培養在未來能闖蕩世界的人,就該關注人。關注他們的行為,他們的態度。這比關注他們學到了什麼更重要。”

也是呼應論壇開始樊登的話,對於怎樣報志願,席酉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學什麼專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孩子有沒有自己的興趣,有沒有自己的追求。如果孩子永遠是跟著熱門的專業跑,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內心去跑,他會被扭曲,他的動力會不足。”

延伸閱讀

在21日舉行的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特別指出,大學生要合理增負。

所以,對結束高考的學生來說,老師那句“高中苦一點,大學就好了”的經典承諾,大概打了水漂。

會議上,幾位大學校長也分享了他們的“教育觀”。在這裡一併呈上,看看你要pick誰?

正在糾結志願的你,可以來聽聽這幾位校長的“教育觀”

本科教育工作會議。 圖片來自教育部網站

北京大學:打破邊界,壓縮專業核心課學分

“什麼是最好的本科教育呢?根本是能充分釋放師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潛力。”北大校長林建華說,本科教育改革必須迎接挑戰,面向未來。知識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學習與創造、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加緊密;社會變化更快、跨界創新更重要,對品德、素養的要求更高。

林建華介紹,北大要走一條“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之路”,教育改革的著力點是打破邊界、釋放創造潛力。

具體說來,北大實現學部內自由轉專業、全校範圍自由選課、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和創造潛力。“我們壓縮專業核心課學分,鼓勵跨院系選課,使學生可以自主設計主修和輔修專業。”

他還表示,北大鼓勵院系和教師創造新的跨學科教育項目,建立了古典語文學、古生物學、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外國語言與歷史、整合科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思想與社會、社會科學基礎(嚴復班)、政治法律與社會、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物保護、國家發展等本科教育項目。

清華大學:減低總學分,設置自主發展課程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指出,清華大學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高度重視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大力推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努力給學生更多自主權。

清華大學全面實施本科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探索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更為寬廣的空間。“在全校範圍內對本科培養方案進行重構,減低總學分,設置自主發展課程,支持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志趣自主選擇學習成長路徑。”

邱勇特別強調了教師的作用。好老師對好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老師要把教書育人作為首要職責,努力縮短師生距離。他引用了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話:“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遊也。從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2017年,清華開始推出“開放交流時間”制度,教師每週固定時間接待學生自由諮詢,讓學生有充分時間感受有溫度的教育。

四川大學:開展課堂革命,重獎一線教學老師

本科教育怎樣落地生根?四川大學的答案是——以課堂教學革命為突破口,奮力推進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與實踐。

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介紹,四川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實現“小班化、面對面和點對點”,25人編班的小班課程超過課程總數的7成。另外,他們投入2億多元推進“教室革命”,打造多視窗互動教室、靈活多變組合教室等各種類型的智慧教室。在考核上,他們推行非標準答案考試,“背書考高分”已經成為過去。

在教師端,四川大學對教師實行重獎。設立了針對老、中、青優秀教師的教學三大獎,特等獎100萬。他們還實行教師的“雙證制度”,教師上講臺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和教學能力培訓合格證。

審核:王小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