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云南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云南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6月27日,记者从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17年底,云南已全面构建设省、州(市)、县、乡镇、村五级河长和省、州(市)、县三级河长制办公室组织体系,全面建立了省、州(市)、县党委副书记担任总督察、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督察的三级督察体系。河长制湖长制覆盖全省7127条河流、41个湖泊、7103座水库、7992座塘坝、4549条渠道。全省67928个河(湖)长全面到位,开展巡河巡湖,2017年各级河(湖)长共巡河巡湖318530人次。2018年1月,云南省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中期评估核查。

创新推动彰显云南特色

“云南省河(湖)长制工作既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又充分结合云南实际。”云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刘刚在发布会上介绍。

云南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阳宗海

昆明市率先在滇池流域河道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并在阳宗海示范施行“党建+河长制”双推进;大理州启动全民保护洱海“七大行动”,紧紧围绕洱海水质提升目标创新洱海流域河长制考核工作;玉溪市统筹抚仙湖保护治理方案,实施“四退三还”,开展抚仙湖“百日雷霆行动”;昭通市采取无人机参与河湖监控,下达“河长令”;普洱市将河长制列入村规民约;德宏州河长公示牌展示民族特色。昆明、丽江、保山、普洱等州(市),结合本地的实际,引入“企业河长”“民间河长”“学生河长”等方式参与落实河长制,全省聘请社会监督员4475人,营造全社会关爱珍惜保护河湖的良好风尚。

各地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丰富了我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内涵。

云南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洱海

2017年进行督查4522次

2017年,云南省共进行督导检查4522次,省、州(市)、县三级人大、政协共督察1424次,联合云南电视台明察暗访3次。省人大、省政协从4月份开始,每月督察一湖一河,已完成异龙湖、杞麓湖、阳宗海、牛栏江、星云湖的专项督察;有力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落实。

云南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滇池

2018年3月28日,制定了《2018年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考核工作方案》《2018年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督察工作方案》《2018年云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省级监测方案》三个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开展考核、督察和监测提供依据。同时,还制定了九大高原湖泊、六大水系和牛栏江等16个省级河(湖)长的工作要点,为省级河(湖)长开展2018年河(湖)长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9大高原湖泊治理显成效

一直以来,云南省就把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作为湖长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云南创新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抚仙湖

玉溪市紧紧围绕稳定保持抚仙湖Ⅰ类水质的目标,大力实施综合保护治理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着力实施关停拆退、环湖生态建设、镇村两污治理、面源污染防治、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城镇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时代“仙湖卫士”八大行动,扎实开展突出问题整治的“百日雷霆行动”,抚仙湖稳定保持Ⅰ类水质。大理州把“洱海清、大理兴”作为根本发展理念,全面实施洱海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和全民保护洱海的“七大行动”,实现了148公里环湖岸线和29条入湖河流岸上、水面、流域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滇池流域通过牛栏江向滇池生态补水近25亿立方米,与滇池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治理措施联动,水质由劣Ⅴ类转为Ⅴ类,今年一季度,滇池总体水质持续保持企稳向好趋势,外海、草海水质均为IV类。异龙湖加快了生态湿地和补水工程建设,实施生态补水,水量水质有了大幅改善。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阳宗海为Ⅲ类。云南省纳入国家考核的100个监测断面地表水,2017年监测数据优良比例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重要控制断面、主要水功能区达标率都明显提高。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