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朝陷入與李自成和清軍雙線作戰泥潭時,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生活爆破手




戚家軍戰鬥力確實比較強大,但終歸是數量太少。一般也就保持在3000人的規模,很難擴大,符合條件的士兵太少,加上士兵工資太高,這些都決定了戚家軍註定是小而美的作戰單元。

當戚家軍基本消滅完東南沿海的倭寇後,就由戚家同宗族的侄子戚金指揮一少部分留守浙江前線,其它大部都由戚繼光領導開赴長城一線。


北方長城的守軍都是兵油子,不太聽話。戚繼光治軍以嚴,命令士兵在大雨中站了一天,終於讓長城的老兵們相信戚繼光的名聲不是吹出來的,才慢慢願意服從戚繼光的指揮和訓練了。

戚繼光根據蒙古軍隊作戰的特點制定了新的訓練計劃和作戰計劃,隆慶元年和萬曆三年,戚繼光兩次面對入侵的敵軍,用8000人,消滅了八萬蒙古軍。名將從來就是這麼牛逼閃閃,不管敵人怎麼變化,勝利永遠屬於他們。

張居正死後,後臺沒有了的戚繼光罷免官職,回到家鄉登州。萬曆十五年戚繼光死去。




根據中國官方的史書記載,戚家軍的最後一戰,是在薩爾滸之戰以後。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以五萬兵力,在三天內連續打垮了明軍十幾萬人,從此以後明軍就失去了關外的軍事主動權。

四川秦良玉的白桿兵和浙江戚金的戚家軍開赴東北前線,當他們到東北時,瀋陽城已失陷了。

川浙軍團的將領們都是熱血兒男,他們願意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


努爾哈赤看到城下這些不要命的步兵時,並沒有大意,馬上派出強悍的正白旗將士出戰。白桿兵手上的長杆向前一伸,後金的許多馬匹就倒下了,馬上短刀兵就從後邊衝上來對正白旗的滿人一通亂砍。

努爾哈赤一看形勢不妙,馬上派出自己親自領導的正黃旗,結果沒什麼不一樣,同樣的傷亡慘重。正白旗和正黃旗一共傷亡2000多人。

這時瀋陽城頭剛投降努爾哈赤的漢奸李永芳,命令炮兵轟擊白桿兵陣地,這些從四川的過來的軍隊基本上全部死於炮火。

接下來就看戚家軍的了,他們基本沿用的還是抗倭時的鴛鴦陣,有多種配合的變化,並且根據滿清騎兵的特點,又增加了車陣。


當滿清的騎兵衝到300步時,戚家軍的大口徑佛郎機火炮發出了怒吼,成批的滿清騎兵倒在了炮火之下。當其它騎兵衝進200步時,漢朝人民發明的弓弩齊發,八旗兵又倒下了一大片。當沒被打死的八族軍衝進100步時,神機營的火槍齊發,八旗軍還沒靠近戚家軍就又倒下一大片。

當八旗軍衝到戚家軍面前時,車陣把騎兵擋住了,這時士兵們手持鐵狼筅把八旗軍刺死一大片。到了這時,戚家軍中的騎兵出擊了,硬碰硬的時候來了,八旗軍早已沒了鬥志,瞬間被打退。還沒怎麼開打八旗軍就死亡了3000多人。

努爾哈赤終於明白了,這些戚家軍才是天敵,如果不消滅他們,八旗軍在遼東就難以立足。於是指揮全軍輪番衝擊,這隻有2000人的戚家軍在被瀋陽城頭炮火的打擊下,沒多久就彈盡糧絕了,全軍戰死,到此最後的戚家軍消失了,以他們不屈的方式,向大明效忠了,以2000人斬殺八旗騎兵5、6000千人。




當然在朝鮮的歷史資源中,還有另外的記載。

朝鮮的歷史書中寫道,戚繼光死後,他在長城沿線的部下就開始受到北方軍隊的排擠,經常被欠餉,被迫象今天的農民工一樣討債。

1592年,明朝發動抗日援朝戰爭,為鼓勵戚家軍奮勇作戰,遼東經略宋應昌答應給他們每年43兩銀子的年薪,如果立下戰功,更有獎賞。

但宋應昌離任後,這些工資又沒有著落了。明軍在攻打日本人佔領的平壤城時,本來是戚家軍先攻上城頭,結果軍功卻被李如松給搶走了。


1595年,戚家軍撤回長城一線,他們再次組織集體討債。這時薊鎮總兵王保卻設下伏兵,對毫無防備的戚家軍展開了一場屠殺。具體數字不詳,有的說一千多人,有的說有3000多人。還有記載說,斬殺了一部分領頭的,其它的全部遣散回浙江老家。

在朝鮮人的史書中,這就是戚家軍的大結局版本。當然明史也有相關記載,但並不具體。鑑於朝鮮人的史書記載的東西一向不大可信,我們還是存疑吧。

但明史中記載這個事件為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多少應該說是有這麼一回事的,明神宗實當中寫:餘黨盡驅南還,也就是說戚家軍最終被集體解散了。


新知傳習閣


其實準確來說,戚家軍是一直特殊訓練,裝備特殊裝備的特種部隊,用來打特殊敵人和小規模戰鬥的部隊,所以規模不會太大。另外戚家軍戰力高的最主要原因是統帥戚繼光能夠利用自己的關係門路搞來足餉。戚繼光調到北方後,一次全軍檢閱,突遇大雨,別的隊伍都慌亂散去躲雨,只有南方帶來的老部隊在雨中堅持不動,這除了紀律威信外,還有錢的原因。

等到戚繼光下臺後,軍費供的不順了,軍隊自然垮了。

其實歷史也挺現實,古代部隊的戰鬥力直接跟錢掛鉤,跟軍魂關係反而不大。(不像今天)

第一代戚家軍散了以後,再重建也難以換回當時的熱情。這要說關寧鐵騎,是繼承了遼東鐵騎來的,反而保持了很強的戰鬥力。值得一提的是,關寧鐵騎最後的出場是在幾十年後康熙年間吳三桂造反,那時雖然改了番號,但吳三桂活著仍代表軍魂。

雖然滿清取代明是時代的退步,但現實是。當時腐朽的明朝或者中原,跟新生的後金滿清來說,就是老人跟年青人的對比,老人經驗多心眼多,認得字也多,可就是幹不過一根筋的啥也不想的年輕人。

寫的比較亂,綜合起來說,如果是第一代的戚家軍打八旗的話,還有看頭。如果是萬曆初年的薊遼兩家合作來打萬曆末年的薩爾滸的話,那贏是肯定的。

ps:戚繼光跟李成梁一輩,努爾哈赤跟李如松楊鎬一輩。如果李如松不死,那麼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要面對的就不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了。


玉面小飛龍鳳城歲月


戚家軍戰鬥力如此強大,甚至還有過零傷亡殲滅數千倭寇的逆天場面,用來對付李自成和清軍不是正合適?可為什麼就不見蹤影了?

戚家軍實際上是參加了明軍與清軍的大戰的,在遼瀋之戰的時候,清軍在瀋陽擊敗了明軍悍將賀世賢,尤世功的7萬大軍,佔領了瀋陽。

這時在渾河南岸明軍援軍抵達,明軍援軍有兩大主力,1個是四川來的白杆軍,另外一個就是浙江來的戚家軍餘部。在經過艱苦戰鬥以後,八旗軍全殲了四川明軍以後,調動主力包圍了這些戚家軍。

這些浙江兵為了遏制八旗軍騎兵衝突,用最快速度挖掘了戰壕,樹立起柵欄,在柵欄外面塗滿泥土,還放置了大量槍炮,準備依靠工事抵擋住八旗軍的衝擊。此時,另外一支明軍也增援上來了,這是朱萬良等三位總兵帶領的部隊,但是他們很快就一觸即潰逃跑了。

最後,八旗軍使用盾車開始慢慢向前推進,進攻戚家軍。戚家軍也使用槍炮不間斷的施放,以阻止八旗軍的衝擊。但是大部分彈丸都被八旗軍密集的盾車阻擋住了,很快戚家軍彈藥耗盡。

兩軍爆發白刃戰,所有戚家軍都在盔甲外面,套著一層極厚的棉衣以阻擋八旗軍的騎射。使用超長長矛和戚家刀與八旗軍白刃戰,但是問題是戚家軍只帶了火器,沒有弓箭,最後還是被八旗重騎兵沖垮了陣營,最後全軍覆沒,天下再也沒有了戚家軍。


深度軍事


當一輛接近報廢的桑塔納裝上四條布加迪威龍專屬定製的米其林輪胎,能跑多遠?

國家機器的徹底腐爛,已經不足以通過戰爭機器來挽救了!

否則孫傳庭不會死,盧象升也不會死,甚至說袁崇煥都未必會死。至於戚家軍是否存在倒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在當時的情況下,戚家軍就像關寧鐵騎一樣,空有一身武藝,卻像個沒有發射器的原子彈,只能威懾四方而不能威震四方!而且,還得有個前提——戚家軍真的尚存,且實力尚在


曾經威震天下的戚家軍,真的還在嗎?

這不同於楊家將的問題,戚家軍是真實存在且戰鬥力十分爆表的;雖然戚家軍的總人數不多,卻個個能打,是一支高素質高戰鬥力的強軍,類似海豹部隊,是可以在大規模作戰中發揮核心作用的——比如,打亂對方陣營、衝擊對方精銳

戚繼光失勢後,戚家軍其實就已經沒落了,但是就像無數古代強軍一樣,他們隸屬於國家、卻忠誠於某個人。戚繼光的這支部隊,仍然存在,只是缺少領袖和領導的戚家軍,更像是一支僱傭軍,縱使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卻不會被重用、不會被啟用,原因很簡單,功勞薄上不會有這支軍隊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李如松大破朝鮮的時候,正是戚家軍率先登城,可是結果呢?戚家軍的傳說,從戚繼光沒落的那一刻開始,就不復存在了!

我不願相信,戚家軍是因為內部鬥爭而最後被迫解散,但赤裸裸的現實去告訴我們,這支戚家軍很有可能是被自己人弄死弄殘的,而原因竟是錢!討薪無果的戚家軍,為國出力卻得不到應有的賞賜,還被人滅口,據朝鮮史料佐證,共計1500人被滅口,隨後戚家軍被迫解散、迴歸故里,再也沒有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如果我們樂觀一點,認為戚家軍尚在且能上場,結果會是怎樣?

其實有個例子,彷彿可以印證戚家軍的結局,那就是關寧鐵騎。作為明末第一強軍,關寧鐵騎成長在袁崇煥時代,不僅裝備精良、且戰鬥力十分強悍,配備了三眼火銃、精壯快馬的關寧軍,是可以和後金八旗過招不落下風的。

這樣一支特種部隊,總數大約在八千人左右,而明末第一猛將曹文詔,就帶著一千五百左右的關寧鐵騎殺奔農民軍戰場。戰果是非常喜人的,曹文詔幾乎未嘗一敗,無論是手扛鋤頭扁擔的雜牌軍,還是擁有重甲騎兵的老闖王高迎祥,在關寧軍面前都逃不過一個死,就是這支數量極其有限的特種部隊,把農民軍打的是七零八落

這麼對比一下,戚家軍如果殺奔農民戰區,是可以和關寧軍相媲美的。只是結果呢?卻並不見得多麼有用,因為基數決定了作用,曹文詔奮戰數年,斬殺大小頭領幾十個,卻還是逃不過陷入重圍後力戰而死

戚家軍就能逃過這樣的結果嗎?農民軍是殺不盡的,鎮壓是沒有效果的,因為根源上的問題沒有解決,所以說戚家軍可以成為當時的一張王牌,卻不是一副王炸

救國之才不是沒有,只是有人在自毀長城而已

一代猛將曹文詔,縱橫戰場數載,也逃不過兵敗身死;一代名將盧象升,手握強軍天雄部隊,卻也逃不過孤立無援含恨而終;最後的棟樑孫傳庭,竟然在牢獄中度過了最關鍵的三年

明末的名將之殤,誰之過?答案只有一個——腐朽的政治制度下,無能為力的崇禎

崇禎皇帝很勤政也很用功,但他總是用力過猛,而且認死理。恰好又趕上最差的一幫大臣當政;權力中樞的無能,自然會導致大好時局白白葬送

有能力、有膽識的盧象升,因為首輔楊嗣昌的授意,陷入孤立無援中,力戰而死。有水平、有謀略的孫傳庭,也因為崇禎對時局的錯誤判斷後被調走,錯過了剿滅農民軍的最佳時刻,讓僅剩十八個人的李自成東山再起

關寧鐵騎在曹文詔死後,由其侄曹變蛟率領,依然戰鬥力爆棚卻再也無法改變當時的局勢,戚家軍呢?能再掀起風浪嗎?

明末有幾大強軍,盧象升的天雄軍、孫傳庭的秦兵、袁崇煥的關寧軍,戰鬥力在歷史上都能排到前列,卻無法挽回戰局,作為另一強軍的戚家軍也是一樣

舉個例子,一把冒藍光的加特林,你把他交給當紅小花旦,她會用嗎?

戚家軍很強,強如岳家軍,因為他有一個好的領袖,這是一支有靈魂的部隊,但很可惜在明末已經不復存在了

換句話說,就算是存在,也會像其他強軍一樣,逃不過悲劇的下場

一輛車要想跑得快,不僅要有好的輪胎和發動機,還得有一個好的駕駛員,當這輛車已經滿目瘡痍,而駕駛員又是個喝多了的主兒,還能指望跑到一百八十邁嘛?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問:明朝陷入與李自成和清軍雙線作戰泥潭時,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答:俗話說,國難思良將,家貧想賢妻。

明朝滅亡,是李自成和清軍內外摧壓、同時發力的結果。

回思大明王朝最後那風雨飄搖的十幾年,天災人禍、內外交困,旱災、蝗災、瘟疫、遍地餓孚、民變四起,財源枯竭,兵禍連結,關內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就象打不死的小強,起起落落,越鎮壓、反彈越強烈,而關外清兵又咄咄逼人,可謂國勢山河日落、國事舉步維艱。

十多年前,一本火遍全國的通俗歷史書《明朝那些事兒》裡面說,後金(清)八旗軍是同期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悍的騎兵。

這個說法應該是很靠譜的。

前兩年,另一本頗受網友追捧的《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裡卻出現了反對的聲音。書裡說,孫承宗、袁崇煥這些人所訓練出來的關寧鐵騎怕死,只知道躲在高大堅固的城牆裡向城下放炮,靠這些人是收復不了遼東的。也因為這些人的表現太差勁,給人造成了這樣一種錯覺,即明朝的軍隊怕死,不敢野戰。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明朝的軍隊勇敢得很,敢拼敢殺,視死如歸,兇悍起來連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怕,戰鬥力遠遠強大於後金(清)八旗軍……

讀到這些文字,我很是疑惑,覺得這個書的作者太能扯了,信口開河,嚴重誇大了事實。可不是嗎?細究一下,從努爾哈赤起兵叛明始,明清雙方,包括李自成與清軍之間,無數次交鋒,印象中就只有袁崇煥時代寧遠、寧錦兩次大戰沒有棄城失地,南明李定國時代曾兩厥名王,其餘無一例外都是明軍和李自成軍敗跡,這個明軍“戰鬥力遠遠強大於後金(清)八旗軍”的結論到底從何說起?直看到書中出現了“渾河”這兩個字,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原來他說的是戚家軍!

是的,曾幾何時,戚家軍是一支百戰百勝的部隊,曾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但是,戚家軍作為明朝的“特種部隊”,總兵力也就是四五千人左右,用一支戚家軍來代替全體明軍,明顯以偏概全了,也由此可知這本書的作者隨心所欲、治學極不嚴謹。

但不管如何,都必須為其如此抬舉戚家軍而點贊。

另外,他所提到的“渾河”二字,也點出了戚家軍的最後歸宿。

嚴格意義上的戚家軍,應該指戚繼光在世時,由他一手一腳訓練出、並由他所帶領的浙江義烏兵。

這支戚家軍之所以能打,除了具備嚴明的軍紀、職業化的訓練水平、先進的裝備之外,主要是擁有一種不畏萬難的精氣神和必勝的信心、氣概。

一代偉人曾這樣評價具備軍魂的軍隊,說:“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無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鬥下去。”

我覺得,戚家軍就是這樣的一支軍隊。

戚家軍自戚繼光練兵成軍起,縱橫海內外,從無敗績。

其中,最為恐怖的數據是,從成軍到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二十萬餘,收割敵人首級高十餘萬級!

最難能可貴的是,戚繼光去職後,戚家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出現大幅度下滑,其雖然不再冠以戚家軍之名,卻一直充當明後期國防力量的主力。

萬曆三大徵中,每當敵我雙方相持不下,或者明軍已顯敗相,只要浙兵趕到,戰場形勢就立刻改觀,並且,浙兵也往往充當了第一個直搗敵人巢穴的角色。

在聞名世界的抗倭援朝中,朝鮮人對浙兵的嚴明軍紀讚不絕口,說:“不犯秋毫,號令嚴肅。所過安堵,此乃浙江之士雲。可嘉可嘉。”

朝鮮人對浙兵的戰鬥力,更是五體投地,稱:“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

大明王朝既然有這樣一支王牌部隊,沒有理由在與後金進行生死搏殺時不派上場。

明金第一次會戰——薩爾滸大戰中,就已經有浙兵參與了該戰。

當時,遼東經略楊鎬制定了兵分四路、分頭合擊的戰略措施。在遼陽總兵劉綎率領的二萬三千右翼南路軍中,約有一千餘名浙兵。

當時軍隊集結倉促,劉綎軍“器械齟齬,又無大炮火器”,浙兵全都手無兵刃,所用武器,只是削尖的毛竹。從朝鮮邀合來的一萬三千朝鮮兵裝備更差,“朝鮮兵皆披紙甲、柳條盔”。

時值隆冬,劉綎軍進至距努爾哈赤老巢赫圖阿拉約七十里的阿布達裡岡中伏。

阿布達裡岡一帶,“道獨險遠,重岡疊嶺,馬不得成列”,部隊中伏後,很快潰敗,而千餘浙兵卻未散。

這些浙兵原本想布出戚繼光為抗擊倭寇所創鴛鴦陣,但狹窄的地形讓他們無法施展,最終,“胡數百騎,馳突而上,浙兵崩潰,須臾間,廝殺無餘。目睹之慘,不可勝言。”

這些手執竹矛、身披藤甲,裝備極其簡陋的浙兵,在白雪皚皚的遼東山野,慘遭後金鐵騎蹂躪,屍骨破碎,肝腦塗地!一時間,“所經殭屍如麻,數十里不絕。”

正因如此,那些沒能參加薩爾滸大戰的浙兵個個悲憤,人人請戰,哭著喊著要為死去的兄弟報仇雪恨。

浙兵的最後一戰是在離瀋陽城不遠的渾河邊。

當時,後金大軍進逼瀋陽,遼東經略袁應泰派出川、浙兩軍由遼陽北上增援。

川軍和漸軍都是步兵,當他們趕到瀋陽時,瀋陽已經失陷。

戚繼光的侄子戚金遂在渾河南岸指揮士兵布車陣迎敵。

一開始,努爾哈赤以四旗的兵力從左翼發起進攻。

浙兵用大口徑佛郎機火炮應戰,輔以車陣內弓弩、各種火銃、火箭、小口徑虎蹲炮以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火器予敵人以殺傷。

浙兵的火器巧妙地運用了火銃三疊陣,保證射擊的連續性,打得後金騎兵人仰馬翻。

努爾哈赤被逼急了,捨棄了騎兵的機動性,將攻城用的楯車推了出來。

這是一種用長白山松木做成的木頭車,車上寬厚堅固的大木能阻隔明軍的輕火器射擊,後金騎兵紛紛下馬躲在車後面努力向前。

浙軍於是亮出了戚家軍特種兵器——鐵狼筅,從戰陣中閃出,一一將躲在車後的後金士兵鉤倒刺死。

幾輪廝殺下來,後金傷亡者達三千多人。

不過,敵眾我寡,敵人有數萬之眾,背後有堅城瀋陽為依託,兵馬糧草均有保證,後續部隊源源不斷地投入戰鬥,明軍人數不足一萬,而且連日趕路,戰鬥中士兵不斷減員,又缺乏後援部隊的接應,明擺著只有死路一條。

但浙軍全無懼色,抱定了殺身成仁的信念,沉著應戰。

該戰,八旗軍輪番上陣,攻擊波一波緊接一波,連綿不絕,從中午一直打到黃昏。

明軍在後金的車輪戰術的攻擊下,彈盡矢絕,車陣終於被破。

這時候,狼筅手、藤牌手、刀手各按方位站好,結成鴛鴦陣,與敵人展開慘烈的肉搏。

饒是後金騎兵以兇悍著名,看到這些明軍視死如歸的氣概無不心中慄慄,所倚仗者不過人多勢眾耳,他們大聲呼喝,既是為自己壯膽,也是為了恫嚇對方,重重匝匝,將明軍圍了個水洩不通。

黃昏落日,殘陽如血,戰事越來越慘烈。

最後,只剩下幾十名浙兵,但他們的鴛鴦陣式依然不亂,依然給前來搏殺的後金兵造成巨大殺傷。

殘暴兇的後金騎兵終於心生懼意,撤出戰陣,四面環集,拿出弓箭,萬箭齊發,以最無恥的方式來結束這場戰鬥。

“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眾,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近於萬人的川浙軍團全軍覆沒,而八旗兵死傷人數也與之相當。

《明熹宗實錄》也稱:“自奴酋發難,我兵率望風先逃,未聞有嬰其鋒者。獨此戰,以萬餘人當虜數萬,殺數千人,雖力屈而死,至今凜凜有生氣。”

這支浙兵,可以算作最後的一支戚家軍。

渾河之戰,成了戚家軍最後的絕響。


覃仕勇說史


這種古代歷史類問題會有爭議,值班小編在此提供一個視角,如有其他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題主想不到——因為那個時候戚家軍早就被明朝政府自己消滅了!是不是感到很意外?聽完這件事的過程你就知道不意外了。

所謂“戚家軍”,是指明代軍事家戚繼光訓練、打造出來的一支軍隊,在東南沿海的抗倭鬥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後來張居正上臺,把戚繼光和戚家軍調到了北方薊鎮,用於對蒙古的鬥爭。萬曆十一年(1583年),張居正被萬曆清算,戚繼光因為攀附張居正也被貶斥回家。失去了靠山的戚家軍在北方變成孤立無助的“客軍”,遭到其他北方軍隊的排斥。在拖欠軍餉成為家常便飯的晚明,戚家軍更是成為欠餉的常客,所以他們多次聚眾討餉,由此也成為上司眼中的“刺兒頭”。萬曆二十年(1592年),日本侵略朝鮮,明朝調集北方邊軍入朝作戰。當時的遼東經略宋應昌考慮到戚家軍是南方人遠離家鄉出國作戰,所以給予每兵每年43兩的優厚待遇,而當時明朝北方邊軍的軍餉水平是每兵每年18兩。宋應昌在任的時候,大體上能夠按照個標準給戚家軍發餉,等到宋應昌離任之後,就沒人給買這個單了,戚家軍的軍餉就被拖欠了下來。此外,平壤之戰前,說好了首先登上平壤城的部隊給予重賞,結果戚家軍首先登城,但是卻因為是南方來的客軍而被排擠,頭功變成了遼東總兵李如松的,賞錢嘛,當然也就不會給了。

(明人所繪《李如松平壤之戰圖》,圖中顯示李如松率軍首先攻入平壤城,然而事實卻是戚家軍首先攻入平壤城)

到了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戚家軍從朝鮮撤回薊鎮,因為軍餉和平壤之戰的賞錢一直被拖欠,士兵們氣不過,遂決定集體討薪。早就對這些“南蠻子刺兒頭”不爽的薊鎮總兵王保隨即以此為藉口,設下伏兵,對討薪的戚家軍大舉屠殺。戚家軍被殺人數各個版本的史料記載不同,例如《兩朝平攘錄》記載為被殺一千三百多人,《朝鮮李朝宣祖實錄》記載為被殺三千三百多人,而《明史》記載則為被殺數百人。根據其他史料對比估算,被殺一千三百多人應該是比較貼近事實的數字。除了被殺的人,其餘的人據《明神宗實錄》記載是“餘黨盡驅南還”——全部遣散回浙江老家了。這次事件,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朝廷許諾的軍餉拖著不給,答應的登城之功也欠著不發,士兵討薪卻被血腥屠殺,明廷如此野蠻暴戾,當然是人心喪盡了。所以《兩朝平攘錄》說:“人心迄憤惋,故招募鮮有應者。”——以後再也沒人願意應召給明廷賣命了。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這批戚家軍沒有被屠殺,等到了努爾哈赤興起的時候,他們也都是六十開外的老人了,上不了戰場了。後面血戰渾河的浙軍,現在都說成是戚家軍的餘脈,其實已經跟戚家軍沒啥關係了,只不過因為是浙江兵,人們自然而然就聯想到當年那支以浙江兵為主組成的戚家軍。然而,那時他們已被明廷消滅了很多年了。


軍武次位面


明朝陷入雙線作戰的泥潭時,戚家軍不是不想出來救國而是此時的戚家軍早就滅亡了!那麼歷史上這支戰力爆表,戰績斐然的戚家軍又是如何滅亡的呢?這就不得不提當年的那場血戰——渾河血戰。

在經過薩爾滸之戰後,明軍在遼東轉守為攻,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趁明朝罷免遼東經略熊廷弼,新任遼東經略袁應泰舉措失當之機,率領後金軍圍攻瀋陽城,瀋陽主將賀世賢立刻派人向遼陽城求援,袁應泰命駐紮附近的川浙軍團近萬人以及三萬遼東軍增援,此時的戚家軍便是川浙軍團中的浙軍(當然瞭如果嚴格的說,戚家軍早在戚繼光病逝,萬曆三大徵後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了,此時的浙軍是由戚繼光的侄子戚金所統帥的,按照戚繼光留下的戰略戰術進行訓練並傳承了當年戚家軍精神的浙軍),他們和川軍(也就是明末著名女將領秦良玉訓練的白桿兵)一起由總兵童仲揆,陳策統率飛速馳援瀋陽,可惜他們走到半路,瀋陽便失陷了。

關於瀋陽城的陷落,這裡值得說一下,由於瀋陽城防堅固,又有各種火器協防,這對於以騎兵為主,不善攻城戰的八旗軍來說,瀋陽城幾乎是不可能攻破的,然而這座堅城僅一日便被破,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堅信守將賀世賢叛變了,所以他前腳離城,後腳城門便被打開,但是史書的記載卻是:“世賢及總兵尤世功掘塹浚壕,樹大木為柵,列楯車火器木石,環城設兵,守城法甚具。後金先以數十騎來偵,世功兵躡之,殺四人。世賢勇而輕,嗜酒。旦日飲酒,率親丁千,出城逆擊,期盡敵而反。後金兵佯敗,世賢乘銳進。倏精騎四合,世賢戰且卻,抵西門,身被十四矢。城中聞世賢敗,各鳥獸竄,而降丁復叛,斷城外吊橋。或勸世賢走遼陽,曰:‘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袁經略乎!’揮鐵鞭馳突圍中,擊殺數人,中矢墜馬而死。世功引兵援,亦戰死。”根據這段記載,再加上賀世賢在萬曆,泰昌年間多次擊退後金軍的來犯,所以我相信他並沒有叛變而是輕敵冒進,中了努爾哈赤的計。至於城內為何會有降丁復叛並打開城門,這個責任應該推給袁應泰,他當年不顧手下將領的勸諫,執意收納了很多蒙古降兵,這些降兵一來本就不是心甘情願的歸附,人心不古,復叛也就在常理之中,二來這些降兵中保不齊就有後金的間諜,後金大軍圍攻,他們裡應外合,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管怎樣,瀋陽城落入了努爾哈赤手中,馳援的部隊又該何去何從呢?這時,川浙軍主帥陳策猶豫了,他本決定下令還師,可是部將周敦吉,秦邦屏等均紛紛請戰,並激動的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為何!”於是他們決定分兵兩路,川軍由周敦吉,秦邦屏等率領渡過渾河,向後金軍發起進攻,為浙軍的防禦爭取時間,而浙軍由戚金(戚繼光的侄子)統率,在渾河南岸構築防線,準備阻擊後金軍。於是戚家軍在歷史舞臺上的最後一戰——渾河血戰開始了。在渾河北岸,川軍接連挫敗了後金正白旗,正黃旗的進攻,使得後金軍傷亡慘重,就在努爾哈赤一籌莫展之際,叛將李永芳重金收買了瀋陽城內的明軍炮手,瀋陽城上的大炮對準川軍持續轟炸,川軍潰敗,後金軍趁勢再次進攻,川軍不敵,周敦吉,秦邦屏皆戰死,四千川軍僅有少數人逃回渾河南岸,加入浙軍,以備再戰。四千川軍用自己的生命為浙軍贏得了時間,渾河北岸戰事結束後,浙軍已經做好應敵的準備,而努爾哈赤因為在北岸慘勝,告誡部下切勿輕敵,他略整部隊後,下令部隊迅速渡河,將浙軍包圍起來,新的戰鬥迅速打響,後金軍隊一如既往的向浙軍陣地發起進攻,浙軍利用車陣和火器組成密集的火力網,阻擊後金軍,雖然後金軍時有衝入浙軍陣地,但很快便被浙軍士兵砍殺,戰鬥持續到傍晚,浙軍彈藥用盡,只能與後金軍進行短兵肉搏戰,戰鬥極其慘烈,面對當時以勇猛著稱天下的八旗軍,浙軍將士無一人退縮,他們以步兵戰騎兵,給八旗軍造成了很慘重的傷亡,可惜後金援軍不斷增援,浙軍孤軍奮戰,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最後浙軍寡不敵眾,童仲揆,陳策,戚金,張名世,袁見龍,鄧起龍等將領皆戰死,據記載戰爭持續到最後,僅存的幾十名浙軍將戚金和童仲揆圍在中間,他們依然結著鴛鴦陣,沉著不亂,靜靜的等待著後金軍的進攻,可是浙軍將士所散發出來的不懼死亡的殺意使那些不可一世的後金軍膽怯了,他們不敢進攻,最後他們萬箭齊發,伴隨著夕陽的最後一抹餘暉,戚家軍最終以最悲壯的方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可能到了這裡,很多朋友都有一個疑問,當時袁應泰派去增援瀋陽城的部隊除了川浙軍團外,不是還有三萬遼東兵嗎?為什麼渾河血戰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這三萬遼東兵?現在我就揭曉答案,這三萬遼東兵被皇太極的幾千人馬打的丟盔卸甲,跑了,是的沒看錯,是跑了!這支由總兵朱萬良統帥的三萬遼東兵,在馳援的路上,聽說瀋陽陷落後,便停止觀望,後遭遇後金軍,追了一段時間,便被皇太極率領的幾千騎兵一路追殺,傷亡三千多人,而川浙軍團在渾河血戰的時候,面對童仲揆,陳策的求援,袁應泰更是嚇破了膽,不敢再派部隊前去馳援,寫至此,我對遼東軍的行為實在感到氣憤,國破家亡之際,遼東軍竟然毫無家國之念,見死不救,可想而知,大明朝確實已經無藥可救了。

渾河血戰,是大明軍隊在遼東戰場打出的少有的有血性的戰役之一,川浙軍全軍覆沒,童仲揆,陳策,戚金,秦邦屏等以下120餘名將領戰死殉國,後金軍雖然取得勝利,但也是慘勝,死亡四千多人,受傷更是不計其數,八旗將領陣亡多達9人,為了穩定軍心,努爾哈赤更是專門舉行祭奠亡靈的大會,清人魏源感慨“是役,明以萬餘人當我數萬人,雖力屈而覆,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而《明熹宗錄》中也稱之為“凜凜有生氣,時鹹壯之”。

可是再多的讚歎也換不來那些川浙英魂的重生,由於大明朝的政治腐敗,他們最終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一條不歸路,雖令人敬重但更多的是令人惋惜。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鹹魚閒聊


戚家軍在歷史上是十分出名的,東南平倭寇,打的日本人自此以後三百年不敢上岸,在戚繼光去職的時候,戚家軍總共殲敵超過十五萬人,由此可見其戰力之恐怖,那麼這麼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在明朝末年為何不出來救國呢?

千里赴戰場



大明朝從薩爾滸之戰後,精銳盡失,大片的遼東平原失守,隨後後金軍隊大軍進攻瀋陽,當時明朝大多數官員認為瀋陽城池堅固,糧草富足,應該能堅持到援軍前來,當時有兩隻軍隊正星夜兼程趕來。

這兩支軍隊分別是秦良玉的白杆軍和戚家軍。雖然兩隻軍隊星夜兼程趕來,但是瀋陽城還是失守了,瀋陽守將戰死,隨後兩隻軍隊就駐紮擺陣。首先是白杆軍向後金軍隊發動攻擊,滿八旗中的正白旗和正黃旗迎戰,但是很快敗下陣來,損失了2000多人。

奸細出賣,壯烈殉國



正當後金軍隊大敗之時,剛剛投降的明軍將領李永芳建議用大炮轟城下的兩隻軍隊,白杆軍和戚家軍沒有防備,被大炮轟炸了一番之後,此時後金的軍隊趁機衝鋒,兩隻軍隊大敗。主將戰死,只有少數人逃到河對面的軍營駐地,然而後金軍隊一路追殺。


經過一連番的車輪戰之後,缺少援軍的白杆軍和戚家軍所剩無幾,在經過後來的遼陽之戰後,那些所剩無幾的戚家軍士兵也戰死。

從此之後,戚家軍連同他們的鴛鴦陣、狼筅等,全部湮沒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Zking


是因為浙系的戚家軍在此之前在渾河戰役、瀋陽之戰後被後金打的全軍覆沒了,所以沒能趕上雙線作戰,但是如果趕上了難道就會改寫歷史進程了嗎?



戚家軍的巔峰時期是在戚繼光在世的時候,說這支部隊強不僅僅是因為裝備精良、戰法多變,更是管理模式的先進,甚至被公認為是“16、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在戚繼光死後,這支地方部隊並沒有衰敗下去,反而繼承遺志忠君報國,並在後續的戰役中表現英勇。得益於強大的武器裝備,比如鳥銃的應用、火器配備齊全,但是在明朝後期卻明顯被黨爭牽制的太多,受政治的牽引很強,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史例,軍事強大但政治空虛王朝也很難長治久安,更何況戚家軍只是一支數千人的地方軍隊,偌大的大明王朝對戰李自成和努爾哈赤僅靠戚家軍是遠遠不夠的,弊病還在於政治體制,最後這支浙系戚家軍孤立無援活活被八旗軍耗死,成為了大明王朝政治的殉葬品。

可惜!可敬!可嘆!


納蘭談史


瀉藥。強力科普一下。

1、戚家軍是什麼?

戚家軍有三個層次:

第一、戚繼光在江南對倭作戰所用的義務部隊、以及調到薊鎮的南兵。以及戚繼光身後的浙兵。這是多數人所認為的戚家軍。

第二、戚繼光在薊鎮訓練的新式車營軍團,以及推廣到九邊的新式車兵。(這和戚有關,但已經屬於第三第四圈層)。這個層次更多體現戚繼光的兵團作戰與塞北作戰觀念。

第三、文化意義上的戚家軍。這部分主要是身後塑造。戚家軍這三個字,戚繼光自己是不敢說的,他下面的小兵更不敢說,張居正要在內閣會議、廷議中這麼說,基本政治生命結束。戚家軍三字出現和當時江南的小說戲曲有關係,明代的民間輿論比較寬鬆,嚴嵩活的時候江南就有罵他的戲曲,魏公公剛完蛋戲曲也出了。戚家軍三字出現大體也是如此。

(抗倭)

上面三個層次,第三個層次的戚家軍和作戰無關,這裡不論述外。其他予以分別論述。

2、戚氏南兵、浙兵的歷史軌跡

戚繼光到達薊鎮,作為練兵總理,其最初計劃三萬浙兵北上,當然這是不會通過的。後來調三千北上,(眾說周知的南兵淋雨就來自這裡)。後來又調兵六千北上。當然有的說法也說調兩萬。

這支軍隊承擔這薊鎮新式墩臺的守備,不負責野戰任務。編制上一個南兵副將、兩個南兵參將,被敵臺50人左右。

關於這支部隊可以參考辛德勇的《述明代戍衛長城之南兵》

浙兵:這裡定義為戰時浙江當地的募兵。所說的渾河作戰:

明年,天啟改元,應泰欲城清河、撫順。議三路出師,用大將十人,各將兵萬餘,仲揆、策當其二。未行,而大清兵已逼瀋陽。兩人馳救,次渾河。遊擊周敦吉曰:「事急矣,請直抵瀋陽,與城中兵夾擊,可以成功。」已,聞瀋陽陷,諸將皆憤曰:「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敦吉固請與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營橋北,仲揆、策及副將戚金、參將張名世統浙兵三千營橋南。邦屏結陣未就,大清兵來攻,卻復前者三,諸軍遂敗。敦吉、邦屏及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等皆死。他將走入浙兵營,被圍數匝。副將朱萬良、姜弼不救,及圍急始前,一戰即敗走。大清兵盡銳攻浙營。營中用火器,多殺傷。火藥盡,短兵接,遂大潰。策先戰死,仲揆將奔,金止之,乃還兵鬥。力盡矢竭,揮刀殺十七人。大清兵萬矢齊發,仲揆與金、名世及都司袁見龍、鄧起龍等並死焉。萬良既遁,經略將斬之,乞勩罪自效。及遼陽被攻,果陷陣死。

這是戚家軍最後的輝煌。之後浙兵、南兵的存在感越來越低。其實離開戚繼光的嚴格訓練與高薪,部隊戰鬥力都會急劇下降。

3、戚繼光訓練的車兵

最近看四鎮三關志,其成書與戚繼光編練之後。我們通過這可以看出新式車營:

薊鎮:

振武營:偏箱戰車128輛○座車三輛○將軍車六輛○火箭車五輛○鼓車二輛
建昌營:偏箱戰車144輛○輕車128輛,元戎車三輛○鼓車二輛○大將軍車六輛○火箭車五輛
石匣營:偏箱戰車128輛○座車三輛○將軍車六輛○火箭車五輛○鼓車二輛    

遼東鎮

正安車營:雙輪戰車二百二十輛,獨輪戰車三百輛。(分發鎮靜堡一百輛,鎮寧、鎮遠、鎮安、鎮邊鎮夷等堡每堡二十輛),元戎車一輛,數車二輛  

這即戚繼光訓練與採用戚繼光訓練法的車兵部隊。在萬曆中期以降很長時間裡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1618年,撫順追擊戰,張承胤全軍覆滅。其所採用的戰術即戚氏車營戰術。完全沒法應付女真的新式戰術。

總結:

浙兵組成的戚家軍,格鬥力、方營都不錯,但渾河之戰也證明難以抵禦努爾哈赤的女真重甲步兵攻擊;

戚氏車營在撫順追擊戰證明在野戰軍完全沒法防禦努爾哈赤的楯車、重騎攻擊。

明朝需要採用新的戰術。

(科普到此,再往下寫成論文了。感謝百度百科網友的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