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三峡风光:一幅长江栈道上延绵数百里的历史画卷


这组长江三峡风光照拍摄于20世纪初,由美国青年教师路得·那爱德所拍摄。那爱德先生从1910年8月2日抵达上海,后在中国西部,任教于当时的四川高等学堂。1913年4月19日病逝成都。在两年多时间里,他先后三次乘船拍摄长江三峡。图为巫峡一带,山峰多姿,景色奇美。

那爱德先生第一次见到长江时,是这样描述的:“这条江大约有一英里宽,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深黄和土褐的色泽。上千条小船张着巨大的帆,布满水面,水很深,流动非常之快。沿着河岸长满甘蔗。我们途经许多岛屿,那就像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图为登岸休息的船工。夏秋之交的长江三峡,气候仍较炎热,长途行船,人需登岸休息。那爱德乘坐这种木帆船,曾三次穿越了三峡。

“在这个国家有一些道路,但要靠水路航行。可以看见许多原始的村落,旁边有一些很有趣的孤零零的茅草屋或竹房。我是在轮船甲板上的餐厅写这封信的。长条桌上装饰着许多鲜花。这里有电风扇,都很豪华。柔柔的清风吹拂着长江,使船舱里充满了清晨的气息。远处群山矗立。我很快乐。”图为峡区转运站。这里好像是一处货物转运站或是临时性码头。闯入镜头的那条狗是那爱德的爱犬。


那爱德先生一到中国,就被源远流长,气势磅礴,迂回盘旋,惊心动魄,浩荡东去的长江所吸引,他用手中的干版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了长江流域的众多城市和人文景观。他拍摄的镜头中有:航标灯、舢板、木帆船、机帆船、炮舰、码头、乘客、船夫和纤夫。图是一艘大型木船桅杆高耸,正于激流中勇进。

图是一条正从长江支流或从长江外航道驶入主航道的木帆船,舱顶堆着很多纤绳,以备逆行纤引之用,尽管是顺水,船工们还是谨慎操作,以防发生事故。宽阔的江面上正落帆闯滩的木船,仿佛能听到船夫们高亢沉重的号子声。船夫们艰难地挣扎在急流险滩中,随时都有触礁搁浅、船毁人亡的危险。千百年来,在长江上行船的船夫们不仅掌握了高超的驾船技术,还具有丰富的闯滩经验和过人的胆识。

清末民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长江航运得到了快速发展,川米、川盐、滇铜、黔铅及土特产品和中草药材外运出川,江南沿海的棉花、杂货、工业品大量入川。再输往云南、西藏、贵州各地。长江上的木船依靠风力和人力前行,如遇汛期、雾天等坏天气,需要将货物卸下船来,由小船提驳或船工搬滩,费时又费力。图是湾中码头。在近二百公里的长江峡区内,三里一湾,五里一滩,这是一处供船工、客人躲避风雨、装卸货物和休息的简易码头。


图是西陵峡东口一处停泊舟船的江湾。岸边的一只船上坐着客人等待开船,岸边有帐篷和木料堆,上面坐的两个外国人,是那爱德的同事。据说在这里分手以后,他们一个被劫匪杀害,一个被打成重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