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大咖雲集名企薈萃!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7月2日珠海開幕

去年6月,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在珠海舉辦,這是大會首次落戶廣東,前兩屆舉辦地分別為北京和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經濟樞紐特拉維夫。大會達成數十億美元投資意向,上演了一場開放、創新的盛會,書寫了中以創新合作新篇章。

今年7月2-3日,以“創新合作,智繪粵港澳大灣區美好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將在珠海舉辦,延續中以創新合作成果。本次大會將舉辦項目簽約、重量級嘉賓演講、主題圓桌論壇、中以企業B2B對接、以色列企業路演、中以專利技術展示拍賣會等系列活動,可謂“內容豐富、大咖雲集、亮點紛呈”。

日前,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已進入了衝刺收尾階段,各項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大會開幕在即,“創新國度”以色列再度邂逅“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中以雙方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大咖雲集名企薈萃!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7月2日珠海開幕

7月2-3日,以“創新合作,智繪粵港澳大灣區美好未來”為主題的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將在珠海國際

■大咖雲集

阿里、華為悉數到場,許小年、董明珠將重磅開講

數據顯示,去年舉辦的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吸引了來自中以兩國超過2700家企業5800多人參會,推動國家級中以創新基金啟動、14箇中以合作項目現場啟動和簽約、企業間B2B洽談2653場,涉及行業覆蓋工業應用、農業技術、生命科學、移動互聯網、金融科技等各領域。

本次大會將延續上屆的龐大陣容,參會嘉賓和企業依然大咖雲集、名企薈萃,不乏重量級代表。據透露,阿里巴巴、華為、IBM、埃森哲、中航通飛、延華智能、北汽集團等知名企業,人民銀行、國家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高層代表,以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希伯來大學

等著名高校的專家教授也將出席大會擔任圓桌論壇嘉賓。

以主講嘉賓及圓桌論壇嘉賓為例,知名經濟學家許小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長、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餘棟等重要嘉賓將出席開幕式,並作為主講嘉賓或圓桌論壇嘉賓。其他重量級嘉賓還有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盛希泰,達闥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曉慶,明略數據及秒針系統創始人兼董事長吳明輝,弘暉資本CEO王暉,埃森哲數字服務大中華區主管董事總經理俞毅,IBM大中華區副總裁熊宜,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劉松,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光權等。

以色列方面,以色列製造商協會主席Shraga Brosh ,以色列理工學院(汕頭)本科生院院長Ory ,Meta公司創始人Meron Gribetz等重要嘉賓將出席。

目前,報名參會的機構約有2000家,報名參會人數已超過4000人,其中1000多家企業已報名參加B2B對接活動。參會企業涵蓋工業製造與自動化、互聯網與信息技術、農業技術、食品技術、清潔能源、節能環保、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金融投資、學術研究等領域。華髮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參會數據還在不斷增長中。

■碩果累累

50億中以創新基金將完成組建

作為中以兩國促進經濟合作和企業合作的重要平臺,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已列入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與以色列總理辦公室共同簽署的《中以政府間經濟技術合作機制三年行動計劃》,珠海與以色列的合作交流也日益密切。

上屆大會上,雙方共同發起的國家級中以創新基金正式啟動,該項基金總規模為50億元人民幣,首期規模為10億元,主要投向以色列高科技企業及中以合作重大項目庫內的項目,促進以色列項目落地中國。目前,這支國家級基金正在加快推進中,預計將在本屆大會前完成組建。

大咖雲集名企薈萃!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7月2日珠海開幕

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上,國家級中以創新基金啟動儀式現場。

除此之外,雙方合作已在各個領域展開,涉及中以通航民用航空領域戰略合作、珠海高新區中以加速器產業園、中以(珠海)現代農業技術孵化器、中以創新機構(珠海)合作項目等,為珠海創新發展、開放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航空領域,中航通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與以色列宇航工業公司(IAI Aerospace Industries Ltd)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雙方計劃共同研製一款多用途增壓型雙發渦槳飛機。目前,以色列現場聯合研發工作正按計劃開展。

去年9月20日,珠海智慧產業園在高新區揭牌,總投資20億元的中以加速器項目也在當日簽約入園。該項目重點在智慧產業、軟件與集成電路設計、智能機器人等行業領域,優選在國外已形成產品或建立成熟商業模式的項目引入珠海加速器,實現實體落地和產業化。目前,中以科技創新加速器已取得項目用地。

現代農業技術孵化器也是雙方合作的重點項目。今年1月,珠海農控集團與以色列LR集團簽署合作協議,聯合建設中以(珠海)國際農業科技園項目。項目將重點引進適合國內需求的早期農業技術初創公司,在國內實現產業化,推動珠海市農業與以色列高科技農業的對接、合作。

當前,珠海正在全力推進“二次創業”,開創特區發展新局面,要堅持將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最新數據顯示,珠海正步入創新引領發展的快車道。

2017年,珠海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478家,同比增長逾87.8%,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比重提升至66.3%。研發投入佔全市GDP比重預計2.9%,全市有效發明專利8000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8件,均位於全省前列。

■亮點展望

中以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將上線

在業界看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今年再次在珠海舉辦,必將為珠海搶佔廣東創新“第三極”、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高地提供嶄新的機遇。珠海如何延續去年的創新合作成果,與以色列的高新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值得各方期待。

按計劃,大會將圍繞智能製造、數字經濟、知識產權、新能源、生物醫藥、智慧城市等領域展開行業交流、企業推介及合作洽談,力促更多優質項目落地珠海。其中,中以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上線,成為大會的一大亮點。

據悉,中以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交易平臺依託於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金融創新(橫琴)試點平臺(簡稱“七絃琴國家平臺”)建立,與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協同運作,著力打造中以科技創新技術交易常態化合作機制。由橫琴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全面負責交易平臺的開發及運營工作。

七絃琴國家平臺相關負責人介紹,平臺以中文、英文與希伯來語三種語言呈現內容,主要功能包括:中以科技創新資訊、科技項目轉移轉化、知識產權資產交易、知識產權服務、知識產權金融業務、大數據服務、政策推送等。平臺運行採取會員制,整合中、以兩國優質的知識產權服務資源,建立集知識產權申請、評估、預警、分析、維權等服務為一體的立體化全流程平臺,可提供知識產權跨境資產交易、服務交易,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國際運營業務。

據瞭解,平臺將引入以色列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提供優質的知識產權資產,吸引粵港澳的金融投資者、產業投資者、企業、知識產權交易機構作為買方,促進知識產權資產運營交易和專利技術的轉移轉化。

同時,該平臺還將吸引以色列知識產權機構及代理人入駐平臺成為會員並提供相關知識產權服務,實現知識產權資產交易和知識產權服務的互聯網化。具體的業務中,推動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股權投資等金融創新業務。建立知識產權分析評議機制,為引進項目開展知識產權評估。在交易平臺發佈中以合作政策信息、以色列企業與技術信息、中以企業合作需求與資源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前期溝通,七絃琴國家平臺目前已獲得以色列規模最大的國立綜合性大學——特拉維夫大學的一系列高價值專利技術獨家委託轉讓權,這批專利技術將在大會上通過拍賣方式完成專利跨境交易。

科技產業對GDP貢獻超9成

以色列如何成就創新奇蹟?

7月2-3日,將有超過100家以色列高新技術企業代表來到珠海,參加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中以“創新全面夥伴關係”的建立,中以兩國科技創新投資合作愈加密切,不少以色列企業紛紛“尋金”中國。據瞭解,目前以色列全國人口約880萬,不足北京一半,其國土面積約2.5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半個珠三角。然而這個人口和地理上的“小國”,卻是創新創業上的“超級大國”。據報道,以色列各類科技公司多達4000餘家,在納斯達克上市企業數量僅次於美國,其科技產業貢獻更是超過GDP的90%,居世界第一。
大咖雲集名企薈萃!第四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7月2日珠海開幕

第三屆中以科技創新投資大會以色列高科技企業帶來的“黑科技”,癱瘓病人藉助此器械可重新走路。

以“創新”而聞名的以色列,究竟靠什麼?從以色列迦南投資(Canaan Partners)的合夥人埃胡德•禮維的話中或許能找到答案。他說:“我們沒有自然資源,沒有淡水,沒有土壤,沒有安全,沒有資產,唯一有的就是一個個的創業者”。在以色列,從政府、風投到高校孵化器,一整套成熟的保障體系滋養著這個國家的創新創業能力。

以色列擁有一套獨一無二的 “首席科學家制度”,首席科學家和首席科學家辦公室負責以色列的國家科技政策制定、科研經費分配、日常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大學和國家實驗室資源共享等工作,對科創產業進行指導與提供智庫支持。

近年,以色列的創投規模水漲船高,國家層面的風投計劃激勵高科技產業這一經濟增長支柱。1993年,以色列政府便推出“YOZMA”風險投資計劃,如果一家科技公司獲得了國際風險資本投資,政府將為其提供1∶1的資金支持。目前,以色列是全球風投最活躍的地區。

高校孵化產業也是以色列的一大優勢。其擁有被稱為以色列“麻省理工”的——以色列理工學院,該校曾走出3位諾貝爾獎得主,科研能力十分突出。學院經常舉辦創新比賽,鼓勵學生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此外,以色列的大學都有自己的科技轉化公司,政府也會在大學周邊設置孵化器,將“產學研結合+社會管理”做到無縫對接。

從前沿科技到風險投資,從政府支持到高校孵化,以色列 “小而美”的創新模式或許能為同樣“小而美”的珠海提供借鑑。

作者 | 梁涵 吳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