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大咖云集名企荟萃!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7月2日珠海开幕

去年6月,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在珠海举办,这是大会首次落户广东,前两届举办地分别为北京和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经济枢纽特拉维夫。大会达成数十亿美元投资意向,上演了一场开放、创新的盛会,书写了中以创新合作新篇章。

今年7月2-3日,以“创新合作,智绘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将在珠海举办,延续中以创新合作成果。本次大会将举办项目签约、重量级嘉宾演讲、主题圆桌论坛、中以企业B2B对接、以色列企业路演、中以专利技术展示拍卖会等系列活动,可谓“内容丰富、大咖云集、亮点纷呈”。

日前,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已进入了冲刺收尾阶段,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大会开幕在即,“创新国度”以色列再度邂逅“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中以双方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大咖云集名企荟萃!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7月2日珠海开幕

7月2-3日,以“创新合作,智绘粤港澳大湾区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将在珠海国际

■大咖云集

阿里、华为悉数到场,许小年、董明珠将重磅开讲

数据显示,去年举办的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吸引了来自中以两国超过2700家企业5800多人参会,推动国家级中以创新基金启动、14个中以合作项目现场启动和签约、企业间B2B洽谈2653场,涉及行业覆盖工业应用、农业技术、生命科学、移动互联网、金融科技等各领域。

本次大会将延续上届的庞大阵容,参会嘉宾和企业依然大咖云集、名企荟萃,不乏重量级代表。据透露,阿里巴巴、华为、IBM、埃森哲、中航通飞、延华智能、北汽集团等知名企业,人民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代表,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希伯来大学

等著名高校的专家教授也将出席大会担任圆桌论坛嘉宾。

以主讲嘉宾及圆桌论坛嘉宾为例,知名经济学家许小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等重要嘉宾将出席开幕式,并作为主讲嘉宾或圆桌论坛嘉宾。其他重量级嘉宾还有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盛希泰,达闼科技创始人兼CEO黄晓庆,明略数据及秒针系统创始人兼董事长吴明辉,弘晖资本CEO王晖,埃森哲数字服务大中华区主管董事总经理俞毅,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熊宜,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光权等。

以色列方面,以色列制造商协会主席Shraga Brosh ,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本科生院院长Ory ,Meta公司创始人Meron Gribetz等重要嘉宾将出席。

目前,报名参会的机构约有2000家,报名参会人数已超过4000人,其中1000多家企业已报名参加B2B对接活动。参会企业涵盖工业制造与自动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农业技术、食品技术、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金融投资、学术研究等领域。华发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参会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

■硕果累累

50亿中以创新基金将完成组建

作为中以两国促进经济合作和企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已列入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与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共同签署的《中以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机制三年行动计划》,珠海与以色列的合作交流也日益密切。

上届大会上,双方共同发起的国家级中以创新基金正式启动,该项基金总规模为50亿元人民币,首期规模为10亿元,主要投向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及中以合作重大项目库内的项目,促进以色列项目落地中国。目前,这支国家级基金正在加快推进中,预计将在本届大会前完成组建。

大咖云集名企荟萃!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7月2日珠海开幕

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上,国家级中以创新基金启动仪式现场。

除此之外,双方合作已在各个领域展开,涉及中以通航民用航空领域战略合作、珠海高新区中以加速器产业园、中以(珠海)现代农业技术孵化器、中以创新机构(珠海)合作项目等,为珠海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航空领域,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与以色列宇航工业公司(IAI Aerospace Industries Ltd)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计划共同研制一款多用途增压型双发涡桨飞机。目前,以色列现场联合研发工作正按计划开展。

去年9月20日,珠海智慧产业园在高新区揭牌,总投资20亿元的中以加速器项目也在当日签约入园。该项目重点在智慧产业、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智能机器人等行业领域,优选在国外已形成产品或建立成熟商业模式的项目引入珠海加速器,实现实体落地和产业化。目前,中以科技创新加速器已取得项目用地。

现代农业技术孵化器也是双方合作的重点项目。今年1月,珠海农控集团与以色列LR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建设中以(珠海)国际农业科技园项目。项目将重点引进适合国内需求的早期农业技术初创公司,在国内实现产业化,推动珠海市农业与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对接、合作。

当前,珠海正在全力推进“二次创业”,开创特区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最新数据显示,珠海正步入创新引领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珠海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478家,同比增长逾87.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提升至66.3%。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预计2.9%,全市有效发明专利80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8件,均位于全省前列。

■亮点展望

中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将上线

在业界看来,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今年再次在珠海举办,必将为珠海抢占广东创新“第三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提供崭新的机遇。珠海如何延续去年的创新合作成果,与以色列的高新科技碰撞出新的火花,值得各方期待。

按计划,大会将围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新能源、生物医药、智慧城市等领域展开行业交流、企业推介及合作洽谈,力促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珠海。其中,中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上线,成为大会的一大亮点。

据悉,中以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依托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金融创新(横琴)试点平台(简称“七弦琴国家平台”)建立,与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协同运作,着力打造中以科技创新技术交易常态化合作机制。由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全面负责交易平台的开发及运营工作。

七弦琴国家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以中文、英文与希伯来语三种语言呈现内容,主要功能包括:中以科技创新资讯、科技项目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资产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金融业务、大数据服务、政策推送等。平台运行采取会员制,整合中、以两国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建立集知识产权申请、评估、预警、分析、维权等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化全流程平台,可提供知识产权跨境资产交易、服务交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国际运营业务。

据了解,平台将引入以色列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资产,吸引粤港澳的金融投资者、产业投资者、企业、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作为买方,促进知识产权资产运营交易和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

同时,该平台还将吸引以色列知识产权机构及代理人入驻平台成为会员并提供相关知识产权服务,实现知识产权资产交易和知识产权服务的互联网化。具体的业务中,推动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股权投资等金融创新业务。建立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为引进项目开展知识产权评估。在交易平台发布中以合作政策信息、以色列企业与技术信息、中以企业合作需求与资源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前期沟通,七弦琴国家平台目前已获得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的一系列高价值专利技术独家委托转让权,这批专利技术将在大会上通过拍卖方式完成专利跨境交易。

科技产业对GDP贡献超9成

以色列如何成就创新奇迹?

7月2-3日,将有超过100家以色列高新技术企业代表来到珠海,参加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中以两国科技创新投资合作愈加密切,不少以色列企业纷纷“寻金”中国。据了解,目前以色列全国人口约880万,不足北京一半,其国土面积约2.5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大半个珠三角。然而这个人口和地理上的“小国”,却是创新创业上的“超级大国”。据报道,以色列各类科技公司多达4000余家,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其科技产业贡献更是超过GDP的90%,居世界第一。
大咖云集名企荟萃!第四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7月2日珠海开幕

第三届中以科技创新投资大会以色列高科技企业带来的“黑科技”,瘫痪病人借助此器械可重新走路。

以“创新”而闻名的以色列,究竟靠什么?从以色列迦南投资(Canaan Partners)的合伙人埃胡德•礼维的话中或许能找到答案。他说:“我们没有自然资源,没有淡水,没有土壤,没有安全,没有资产,唯一有的就是一个个的创业者”。在以色列,从政府、风投到高校孵化器,一整套成熟的保障体系滋养着这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

以色列拥有一套独一无二的 “首席科学家制度”,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负责以色列的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科研经费分配、日常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大学和国家实验室资源共享等工作,对科创产业进行指导与提供智库支持。

近年,以色列的创投规模水涨船高,国家层面的风投计划激励高科技产业这一经济增长支柱。1993年,以色列政府便推出“YOZMA”风险投资计划,如果一家科技公司获得了国际风险资本投资,政府将为其提供1∶1的资金支持。目前,以色列是全球风投最活跃的地区。

高校孵化产业也是以色列的一大优势。其拥有被称为以色列“麻省理工”的——以色列理工学院,该校曾走出3位诺贝尔奖得主,科研能力十分突出。学院经常举办创新比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此外,以色列的大学都有自己的科技转化公司,政府也会在大学周边设置孵化器,将“产学研结合+社会管理”做到无缝对接。

从前沿科技到风险投资,从政府支持到高校孵化,以色列 “小而美”的创新模式或许能为同样“小而美”的珠海提供借鉴。

作者 | 梁涵 吴志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