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南怀瑾先生:梦的五种缘起

南怀瑾先生:梦的五种缘起

醒与梦

南怀瑾先生:梦的五种缘起

佛法认为梦的起因,大约可分为五类; 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引起(未来的事实)。
唯识学的论点,认为梦是独头意识的作用,也称为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
我们的意识具有分别明了的功能,但是独头意识却不是清楚明了的,所以只是意识的影子而已。这个独头意识,只有在睡眠昏迷时,以及静定境界中,自起作用。
现分论五种梦的缘起如下:
一、想梦
思想太过专注的时候,或者与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及对物质的欲望等,胶着太深,在睡眠的时候,这些事就会呈现在梦境了。但梦境的事,对事物只有一些影射的现象。有时梦境独影意识,与生理病态和过去的经验,以及支离破碎的残存记忆相联,就构成梦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男女的相思,最容易成梦,变成梦里的相思。这是因为白天相思太深,爱意胶着太牢而成梦的。
二、忆梦
忆和想是很近似的,但是功能上却有差别。想是意识上所起的思想作用。忆则不须意识上起思想,只是因为在人事物欲及见、闻、觉、知各方面,已养成一种很深的习惯,随时随地都在心中挂着这件事,例如陆放翁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唐人诗说:
行过疏篱到小桥 绿杨阴里有红娇
分明眼界无分别 安置心头未肯消
这个心头未肯消,就是忆念的现象。再如李后主的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也是忆念到最深的境界,这些忆念形成的梦,就属于忆梦。
三、病梦
因为病的感受,而于睡眠时做梦,就是病梦。如饮食停滞,生理的障碍而梦到重魇,或梦到有人追赶,而自己又举步艰难。如果血液不清,或者体内湿气太重,则会梦见水。如果生理上有发炎现象,或者体内火气太重,则会梦见火。如果血液循环太快,体内有风气重的人,会梦见自己飞翔。如果血压太高,会梦见自己向上冲。如果血压低,则梦见自已向下堕。有肝病的人,梦中见青蓝色。有心脏病的人,梦中见红紫色。有脾脏病的人,梦中见黄色。有肺病的人,梦中见白色。有肾脏病的人,梦中见黑色。另外,受了恐怖惊悸,会做噩梦; 遇到欢喜欣悦的事,就做一个好梦。这统统归入病态的范围,这种梦,也可算是忆梦的范围。
四、曾更梦

前面三种梦的现象,再牵连以往的许多经验,或者从前许多印象深刻难忘的旧事,都会在梦中重新出现。所以梦中的一切见、闻、觉、知力很少会超过自己知识、经验以外的。也就是说,梦中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大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物和人物。偶尔有自己经验以外的人与事的梦境,则不是用梦可以下批注的了。
五、引起梦
这种梦不是普通常情可以推断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梦,梦见自己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遇见素不相识的人,以及从没有经历过的事等。等到相当时间以后,梦中所见的人和事,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丝毫不差。这种梦有引起的预知作用。这其中的道理,要研究佛法才能明了。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彻底了解佛法中这个道理,才会明白心意识与如来藏性的用,是具足一切的,是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以及十方空间的。
了解了做梦的原因,自然应该知道,吉祥的梦也好,惊怖的梦也好,都是意识变化的显现。梦的来因去果,虽然也有些蛛丝马迹可以追寻,但是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世间的人,做一个好梦就高兴,做一个噩梦就忧惧,其实这两种情形都是同样的颠倒。

庄子不是说过嘛,“吾固不知蝶之梦周?抑周之梦蝶? ” 所以追究梦中的真实真是一件傻事。既然知道是一个梦,这个梦当然已成为过去的幻影了,如果再去考验梦所显示的吉凶,等于是“刻舟求剑”。
西藏密宗有一种修法,称为梦成就法,这种修法,是以梦为入道的法门。
梦虽然是一个普通的现象,但是,却也有许多人是无梦的,譬如被判死刑等待执行的囚犯,一切希望都没有了,梦也没有了。
佛道中修行的人,当他们的见地和修养工夫有相当成就时,往往不再做梦,或者虽然有梦,梦中却清晰得很,一切历历,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醒梦一如的境地,梦时和醒时是一样的清楚。
庄子说“至人无梦”,有人误认为这句话是圣人无梦的意思。事实上,并不是圣人无梦,而是圣人们达到了醒梦一如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说圣人无梦,为什么释迦梦到金鼓? 孔子梦到周公和奠两楹? 庄周也说梦到自己化为蝴蝶,这岂不岂不都是至人的梦吗?所以这其中意义非常深远。
普通所说的梦,都是在睡眠昏迷状态中发生的。将梦看成纯粹生理,是否正确呢? 到底梦是唯心还是唯物,暂且不去讨论。不过所谓梦,是我们在睡醒以后,在五官感觉依然起作用,意识也很清楚时,所能记起来的昨夜的梦,可是梦中的一切,却都是不可捉摸,也不能控制的,因此才称它为梦。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的运用,迁流不息,没有半刻停止。例如眼睛看物,转动之间就消逝过去了,不是跟梦一样的过去了吗? 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的运转,意识的思维,这一切一切,都是刹那消失,没有停留,不可把捉,不可控制的。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切,过去了,与梦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天过去了,夜晚上床睡觉,白天的一切都过去了,自己白天的所作所为,不也就是梦吗?
过去的不再来,未来的还没有到,积年累月,一日数时,每分每秒,都在刹那不停地变化,随时变化,都不会停留,都不能抓住,哪里又有什么事什么法可得呢?
所谓现实,也不过是一刹那间,各种因缘的聚会,缘尽就散了,现实也不会停留,如果你仔细地观察白天和夜晚交互转变,就了解什么是梦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常常保持一种空的境界,就是使自己的意念空掉,像庞居士所说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在自己念念之间,能够做到念头过去不留,让它过去,念头未来,不要去引它,念头要来时,不要抵制它,现在的念头不住,不起执著。到了这个程度,忽然三际托空,过去、现在、未来都空了,分别意识不行,思想意识不再像流水一般地流个不停,这时只有前五识面对外境产生作用,而自己在对待处理事时,好像没有心一样。

换句话说,这个三际托空,意识不行的境界,就是只有五官直接感觉,与内心的分别意识不发生联系。到了这种境界,自己的色身,就好像一个真空的球或瓶。这就是唯识所谓的“现量境”,也就是小乘的“人空境”。
在现量境中,一切外境都像梦中一样,一切山河大地、人物、动作、声音等,都像是活动电影,与自己无关。
不但外境他物如梦、如幻、如影,就连自己的身心,也和梦幻一样,所有的动静行为,虽然一样应接对待,而并不与自心牵连。
这正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修行到此一步,好不快乐!
其实,这也只是梦话而已。必须要“百尺竿头须进步,空花镜里莫藏身”,达到前面所说的境界,修行人还要继续努力。要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粱”,才能够随缘出世入世,一切自在了。

摘自南师《禅海蠡测 语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