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八阿哥胤禩是贤王,为何没能继承康熙的皇位?

十点历史君


八皇子胤禩是最恰当继承人之说不知是从何谈起,他从来都没被康熙列入继承人序列!

以太子和皇长子为首的两派明争暗斗、互相角力导致太子被废,随之皇长子要代父弑弟和皇三子揭发魇镇之事,皇长子和皇三子被PAST出局,在此背景下八子胤禩被推到台前。

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岁。

胤禩自小聪明伶俐,待人随和,深谙世故。精通满,汉,蒙古三种语言文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17岁就被封为贝勒,在朝野上下威望很高,更是被一些官员尊称为“八佛爷”,又有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相助,连上书房首辅佟国维也与胤禩过从甚密。

以下几件事应是导致他在康熙心目中一落千丈,最终败北。

1、大清国出现死囚在刑场被调包骇人怪事,康熙震怒决心彻查,皇四子因邬先生阻止故意染病不去,从不干得罪人的事的皇八子为“引火烧太子”主动请缨(康熙四十年以来太子掌管刑部)。

皇八子假传圣意夜里突审肖国兴,诱骗肖国兴这个老实人将太子招出后连夜将口供送给康熙。胤禩得到康熙褒奖,晋封为廉郡王,并夸奖他“用心正大”。但后来康熙得知实情,气的康熙大骂胤禩该死。

2、第二次太子被废,皇八子胤禩急于求成, 又上蹿下跳,大肆联络朝中官员,暗地里沟通串联,进而形成胤禩竟全票当选,这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与恶感,直接出手处置了串联的头目宰相佟国维,并狠狠打击了八爷。

3、皇八子“学康熙”,邀买人心,广结党羽,背后站满了满洲各大贵族,郭络罗氏、佟佳氏、博尔济吉特氏、钮钴禄氏等等。康熙一生最恨朋党,胤禩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撞到枪口。

4、胤禩让胤䄉弄来道士张明德并有意交给康熙发落,就因为这个江湖术士说皇八子胤祀的小名“美” 暗含着“八、王、大”的意思。康熙认为八阿哥心术不正,干预立储。所以康熙杀了张明德。

5、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出巡热河,胤禩私自因家祭母惹恼康熙,八爷为补求送给康熙两只上好的鹰,但是当太监拿出时却成了两只“死鹰”。当时康熙已步入晚年,对死甚为避讳,康熙大骂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并说“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6、康熙让皇八子管粮,皇九子管钱, 可是他两人结党后却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再用搜刮来的钱收买朝廷的权贵大臣,自己也是胡吃海花,这些康熙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7、反观雍正勇于担当,比如,雍正提出了整饬吏治,清理蕃库,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方面都是国家新政等康熙对此赞许有佳。

康熙帝对皇八子胤禩从未看好,更从未将其列为皇帝的候选人!康熙帝需要的是像皇四阿哥胤禛这样的刚正不阿、治国理政,还给列祖列宗一个玩强大、完整的大清帝国!

康熙临终,召诸皇子及文武大臣,宣布:“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雍正四年九月初八,45岁的胤禩禁不住百般的折磨,身患呕吐之症,不进饮食,死于狱中。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如您支持我的观点,请点赞和转发。如有更高见解,请评论区留言!


美丽青春您真痘


八阿哥的能力和人缘在当时虽然强过雍正,但是处事和做事的风格却不如雍正。康熙皇帝虽然他的一生文治武功很厉害,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丹,可以说是千古一帝。八阿哥允禩子孙后代少,这都快三十而立了,才只生了一个儿子弘旺。而且还是跟一个侍妾生的,你八阿哥允禩的福晋与侧福晋这些女人呢?难道生不出来,真没有老子的作风,这广撒播种能力不足。让你当了皇帝,成为这个家族之主,难道你想让我大清爱新觉罗皇族断代。康熙晚年,由于他的懈怠,再加上他的仁慈,导致吏治败坏。很多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臣,及其子女,都开始躺在功劳簿上贪赃枉法。康熙看到了这一点,但他年纪大了,不想掀起血雨腥风了。他把整治吏治的任务,留给了下一个皇帝。从这个角度看,他选择铁面无私的胤禛,而放弃八面玲珑的胤禩,可谓十分英明。

康熙皇帝已经过于仁慈,对于手下的那些年迈的官员,对于他们的贪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时的八阿哥也被人们称为贤王,她的性格和康熙一样,过于仁慈并且什么方面都学康熙,因此如果是八阿哥登基当了皇帝,那么清朝就会一直颓费下去甚至灭亡,他也不会讲腐败的吏治很好的治理。康熙朝打了很多仗,打仗是很费银子的,所以国库空虚,而且不少官员从国库借钱不还,康熙下令追缴欠款。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得罪人的活,因此没人愿意干,最后落到胤禛头上。胤禛干这个差事得罪了不少人,虽落得个“冷面王”的名号,但却展示出他敢于担当的精神。胤祀号称八贤王,最擅长的是送人情,在康熙看来,胤祀没有担当。老四去清理户部亏空,可看出老四的细心和耐力,又能看出他勇于任事,不怕得罪人的品格,他这是把大清的江山社稷真正当做爱新觉罗家的来管。反观老八处理刑部弊案,他的立场只是站在了自己小集团上了,最后一个人也没得罪。这样一来,老八的所谓能力强是体现在了文武大臣们的嘴里了,而老四的能力是体现在了做事的成果里。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明白老八很多方面像自己,但是,康熙晚年吏治腐败,朝廷无钱可用,大臣拿国家的钱,而那些大臣大多与皇子有关,所以康熙无法深查,老八与朝中大臣结交,如果他上位,那国家的钱怎么办?而老四相比较却很少有朝臣,这是康熙希望看到的。说八阿哥的能力比雍正的能力强,笔者不敢苟同,雍正治理天下的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清朝鼎盛离不开雍正这个皇帝!看管户部的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结党营私的能力是比老四强,自私自利,置天下于不顾。失民心者必失天下!

皇帝与大臣本来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他们之间有利益也有矛盾,就看谁厉害了!人缘太好就没法管理。人情太重,吏治更加腐败。康熙从国家大计和长治久安的国家战略思考,必须推行新政,必须土改,整治吏治!要完成这些任务,人缘好恰恰就是弊端!必须铁面无私,才能完成!康熙千古一帝,又有几十年的皇帝经验,只有四爷有这个条件和能力!皇位非雍正不行。





小时大彬


八阿哥胤禩名为贤王,但贤而不嫡,伐而不决,行阴暗之道,顾未能继承康熙的皇位。下面我们就以上几条逐一分析:

贤而不嫡

中国古代王朝历来强调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父死子继,立嫡不立长的储君制。康熙即位前,满清 王朝因未有明确的立储制度,曾发生过诸多流血事件。为保证权力的顺利过渡,康熙朝前中期,一直秉承嫡长子继位的立储制度。而八阿哥胤禩生母为良妃卫氏,家族势威,且生八阿哥时尚未封妃,连最起码的皇子抚养权都没有,因此更谈不上嫡子之荣。

八阿哥胤禩虽为贤王,但既不是嫡子,又不是长子,母族更不是家族显赫的名门贵胄之后,在夺嫡之路上缺乏正统思想的加持。

伐而不决

史载八阿哥胤禩为人宽厚,广交善缘,且文治武功大有康熙之势。但是八阿哥的为人随和,不得罪人的性格确实康熙所不能认同的。康熙末年,康熙仁慈至极,导致吏治腐败、官员慵散,国库空虚。雍正王朝开局的水患危机,户部竟无银可拨,户部作为八阿哥胤禩练手的部门,却领导的一团糟。关键时刻还是四阿哥挺身而出,与十三阿哥赴江南募捐,但一路上却遭到了八阿哥党的肆意阻拦。

八阿哥胤禩虽有贤名,但是其不得罪人的做事风格,不仅不会整治康熙身后留下的这个满目疮痍的王朝,可能会放纵蛀虫侵蚀大厦的根基,到时候清王朝就真的风雨飘摇了,因此八阿哥的“贤”此时不如四阿哥的“冷”。

行阴暗之道

  • 《雍正王朝》“死鹰事件”

《雍正王朝》中,康熙大寿时,远在西北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派鄂伦岱送奇石为康熙祝寿。但是在八阿哥等人的阴谋调换之下,奇石被换成了死鹰,康熙帝大为恼火。但是英明的康熙却深知此事为八阿哥陷害兄弟所为,因此为康熙所厌恶。

  • 正史“毙鹰事件”

正史对此事的记载则为康熙帝热河巡视途中,因其母良妃祭日,八阿哥未赴行在请安,后挑选两只上等的海东青派人送给康熙,但是康熙收到的确实两只死鹰,因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八阿哥为人阴暗,并责骂八阿哥胤禩为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至此被排除在了立储行列之外。

无论真实的历史如何,死鹰事件都成为八阿哥夺储的“滑铁卢事件”。

综上所述,无论论正统实力还是政治手腕,八阿哥都不是康熙立储的最佳人选,因此八阿哥虽有贤名,也未能继承皇位。

以上仅为个人所见,还请踊跃留言,共同探讨。


最知之


“无情最是帝王家”,历朝历代,为争夺皇位,弑父杀兄的案例不少,可是,在历史上,数争夺皇位最为严重的当属康熙帝晚年,他的儿子们争夺皇位之间的相互斗争最为残酷,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在康熙帝九子夺嫡的争夺战中,其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当属于胤禩的八爷党,在康熙朝,胤禩被大臣们封为贤王,为何最终也没有继承继承康熙的皇位。

最根本原因在与胤禩在朝廷的势力过大,触犯了康熙底线,最终招致康熙的压制,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本。

贝勒就给大家阐述下,胤禩到底做了什么,触犯了康熙帝的底线,被康熙亲自下旨,断绝关系,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本?

首先,胤禩在朝廷上是出了名的贤王,八爷党在朝政势力过大。

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中,八爷党是出了名的在朝政势力过大。

八爷党是以胤禩为首,还包括胤禟、胤䄉、胤禵这些皇子的支持。大臣包括福全、满都护、景熙、吴尔占、苏努、阿布兰、阿尔松阿、阿灵阿、佟国维、鄂伦岱、揆叙、王鸿绪、马齐、何焯、张明德、魏珠、噶达浑、勒席恒等等,康熙朝廷上的多半大臣都被胤禩笼络在麾下。

胤禩在朝廷大臣中是出了名的贤臣,胤禩对待朝政大臣礼贤下士,处处帮助他们,以此收买人心,并且胤禩还处处模仿学习康熙帝。因此,康熙朝中的多数大臣都尊奉胤禩为贤王。当然,胤禩的办事能力也非常强。

在康熙帝四十七年一废太子后。东宫之位空缺,各位皇子都对东宫之位垂涎三尺,明争暗斗,动摇朝廷,于是康熙帝下旨,让百官推荐新的太子人员,最终结果,百官大臣多数都上凑力保胤禩为新的东宫人员,这让康熙帝大为震惊,康熙帝一看朝廷多数的大臣已经被胤禩给收拢,几乎可以左右朝廷了,这自然挑战了康熙帝皇权。康熙帝其后下旨说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拿治罪。

再次,毙鹰事件彻底失去了继位资格。

在康熙帝训斥胤禩之后,康熙帝为了保持朝政的平稳,防止兄弟之间互相残杀,之后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后。胤禩在遭受到康熙的训斥之后,胤禩并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谋求。胤禩恢复太子位置后,不但不知道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再次被康熙帝给废除,这无疑又给了胤禩争夺东宫之位又增加了欲望。

在康熙帝二次废太子之后,康熙五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八阿哥而言有着至关深远影响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彻底断绝了他夺取太子之位的可能。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帝前往热河巡视途中,胤禩原该随侍在旁,但因当时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三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亲,未赴行在请安,只派了太监去康熙处说明缘由,并且表示将在汤泉处等候康熙帝一同回京,这样没有什么,毁就会在胤禩派心腹给康熙帝送去一只老鹰去祝寿,当康熙帝打开一看是,老鹰已经奄奄一息。这让康熙帝大为恼火,这不是在诅咒自己早死。

康熙帝亲自下旨:“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

之后康熙帝又停胤禩的官职以及俸禄,胤禩大病了一场,生命垂危,康熙帝也只是让医生尽力救治,表现得十分冷漠。胤禩病好了之后,康熙帝手书谕旨,彻底断绝胤禩继承皇位的资格。

贝勒说:盛名之下,难负日久,胤禩失去皇位的继承权,输就输在“贤王”这一称号。


梅花三弄说历史


成功的原因千千万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条。夺嫡是一场综合性的博弈,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扯到上上下下,一步踏错将万劫不复。胤禩虽有“八贤王”的美誉,但“贤”只是夺嫡的加分项并非充分条件。他的失败,非其不才,形势使然。

一、康熙对出生比较看中,胤禩出生低的短板难以弥补

清朝入关后,深受汉文化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皇帝对嫡长子普遍比较喜欢。康熙对嫡子胤礽的爱,就很不一般,可谓宠爱有加。要不是胤礽不争气,几乎可以坐享其成。

胤禩的出生比较低,直接连累到日后的发展。胤禩的生母卫氏,是满洲正黄旗包衣、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管领虽为五品文官,但卫氏却有辛者库的标签。

卫氏是康熙朝母家地位最低的妃嫔,按照此出生,本来只能当普通宫女,几乎不太可能与皇帝有交集。但她偏偏被年轻的康熙看中,还生了皇八子胤禩。

胤禩出生后,因卫氏级别低,还没资格亲自抚养皇子,康熙将其交给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扶养,因此,胤禩与大阿哥、惠妃的感情比较好。后来雍正继位,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惠妃因亲生儿子大阿哥被软禁,于是移居胤禩府邸。

在出生方面,胤禩的对手胤禛的出生谈不上有多高,但后来有所弥补。胤禛出生后,由后来的孝懿仁皇后扶养。孝懿仁皇后是佟国维的女儿、隆科多的姐姐,这给胤禛的出生镀上一层金,对夺嫡大有裨益。

二、“贤王”初长成,胤禩从小聪敏,且深谙人情世故,养成了待人随和的风范

清朝时,皇子六岁就要开始读书,每天都有当世名流来授课,还要学习弓马骑射。

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对几位年长的皇子作过一番考察。每位皇子读几篇文章,轮到胤禩时,他读得非常熟练,而且声音清脆,受到康熙当面夸奖。

但是,胤禩也是一位“偏科生”,他的书法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康熙曾不满他的字,令书法家给他补课,并让其每日写十副字上呈御览。可胤禩对于写字很没兴趣,每次作业都敷衍了事,甚至找人代笔,以蒙骗康熙。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册封皇子时,胤禩与胤禛、五阿哥、七阿哥一起受封为贝勒。康熙巡游各地时,胤禩经常位列其中,有时也会参与朝政。

胤禩待人宽厚,毫无皇子的骄纵之气,因而能够在朝野广结善缘。他不仅与众兄弟(大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关系融洽,与众多王公大臣也走的比较近,甚至赢得裕亲王福全的举荐。福全是康熙特别尊敬的兄长,去世前还在康熙面前推荐胤禩。

在文人中,胤禩也有良好口碑。他的老师何焯,是非常有名的文人,很快就成了胤禩的心腹,有“袖珍曹操”之称。胤禩经常托何焯为其去江南购书,这为其赢得江南文人的一致好评,说他“极是个好王子”。

胤禩的这些“贤”名,贤得有点不合时宜。康熙对此并不认可,他斥责胤禩:

“八阿哥到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清圣祖实录》”

在康熙看来,胤禩完全是收买人心,甚至还在跟皇帝争名声,想争做太子。

三、议立太子时,胤禩众望所归,却得不到康熙认可

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将胤礽废除。三天后,康熙就任命胤禩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这是皇室特别重要的一个职位,在太子空缺、局势晦暗不明的情况下,也让许多臣子以为这是一个“信号”。

由废除太子引发的兄弟、父子之间的激烈斗争,让康熙身心俱疲。他自思世事难料,万一突然不在了,就会直接危害大清。康熙召来满汉大臣,告诉他们,除了“所行甚谬,虐戾不堪”的皇长子胤禔外,可以从诸位皇子中推举一人为皇太子。康熙还特别提醒大臣:

“若议时,互相瞻顾,别有探听,俱属不可——《清圣祖实录》”

这时,朝堂的几位大佬,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遏必隆之子)、内大臣鄂伦岱(佟国纲之子)、掌院学士揆叙(明珠之子)以及尚书王鸿绪私下议论,暗通消息,最后“书写八阿哥三字于纸”,交给太监转呈康熙。

康熙得知王公大臣一致推举胤禩为皇太子,大为出乎意料。如果立了一致好评的胤禩,必然会出现一个难以控制的权力中心,“日后必成乱阶”。康熙没法接受公议的结果,于是向臣公传达自己的意见:

“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再思之——《清圣祖实录》”

康熙说出的胤禩不能立为太子的几点理由,完全是强词夺理,反映出他作为帝王,出尔反尔、虚伪阴暗的一面。深层原因,很有可能是康熙出于对胤礽的偏爱、平衡局势以及对胤禩风头过大的畏惧。

康熙令大臣再议,但大臣们分分推脱。第二天,连退休的佟国维都站出来支持胤禩,反对复立胤礽,但康熙还是没立胤禩为太子。

四、二废太子后,胤禩仍然有希望,但“献鹰事件”栽了跟头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准备巡幸塞外。

当时的胤禩,为母亲去世两周年致祭后,也没忘记自己的父亲。他想到父皇喜欢打猎,打猎需要猎鹰。于是,他派了一名太监,给康熙问安,顺便送去两只鹰。

谁知送到后竟然是死鹰,这令康熙极为愤怒,认为这是胤禩诅咒自己。他当着皇子的面痛骂胤禩,并声称要断绝父子恩情。至此,胤禩的太子之路已绝,但他在朝堂依旧有很高威望,比如,李光地就曾在康熙五十六年时评价胤禩“目下诸王,八王最贤”。

秋媚说:胤禩因“贤”而闻名,也因“贤”而不受康熙待见。康熙晚年的盛世,已经危机四伏,大清江山需要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胤禛用重典治理,而不需要“贤王”胤禩礼贤下士。


秋媚读史


康熙皇帝仁慈和善,他的众多儿子们都对于他的皇位觊觎在怀,让他防不胜防。尤其是在皇太子被废了之后,阿哥们明争暗斗,开启了一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皇位斗争,也就是历史上著称的“九子夺嫡”事件。



看过电视剧《步步惊心》或者了解过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当时众多的大臣在背后主要是分为两个党派,一个是支持四阿哥胤禛争夺皇位的四爷党,另一个是拥护八阿哥胤禩为皇太子的八爷党。为什么最终是四阿哥胤禛获取胜利,称为雍正帝,而八阿哥胤禩取得失败呢?待瀚海跟大家探讨一下其中缘由和背后的因素。

首先,既然是夺嫡之战,肯定是有身份高低之区分。八爷胤禩的生母良妃是辛者库出身,身份比较低微,可以说是清代各朝受封妃嫔中,母家帝位最低的人。



《清皇室四谱》中写到:本辛者库罪籍,入侍宫中,康熙二十八年生皇八子。何为辛者库?“辛者库”是满语,全称为“辛者库特勒阿哈”,指的是“管领下食口粮人”,是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简而言之,“辛者库”也就是奴仆的奴仆。每当八爷胤禩触犯康熙皇帝的怒处时,康熙皇帝就会说“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这样的话来评价八爷。

其次,康熙皇帝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八贤王。虽然说他是八贤王,但是这个“贤”恐怕是伪贤。八贤王自小就聪慧,甚懂人心,他从小就会笼络他人,搞好关系,以至于到九子夺嫡期间,支持他的人也是在众多皇子中最多的。 按理说,人际关系好这是一大优势,这可以让他在朝堂之上无往不胜。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败就败在这一点了。众人纷纷向康熙皇帝提议举荐重新立八贤王为太子,让康熙皇帝闻到了一丝阴险的味道,他最讨厌这种自作聪明、私底下结党营私的做法了。掌权者最惶恐众叛亲离,此乃大忌,何况康熙皇帝也三令五申不可以成帮结派,这涉及到了他的原则和底线,触犯了龙颜。



最终康熙皇帝以“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行止卑污,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的理由将八贤王彻彻底底排除在了皇位之外。

相比之下,当时的四爷就显得很会做人了,他即使有野心也深藏于心,也会讨好康熙皇帝的心,私底下自己偷偷积蓄力量,韬光养晦,在关键时刻再一鸣惊人,这才是谋权夺位最稳妥也最上乘的方式!


瀚海说史



八皇子胤禩 没有比废太子优秀,一群皇子中,废太子如骆驼站在鸡群中 ,明显高出他们很多。但时代使他无法发挥因有才能,干事是夺权。不干事又受郡王贝勒的干扰,郡王们的欺负,太子想早有作为,却作不了为。康熙也是知道如此,才没有让废太子搬出皇宫,也百年后准备让他接班的。可骄纵养成长大孩子,在受到两次打击后就心灭意冷。却和康熙抗上了不干了,在最后几次提出让他干,都不答应,才是雍正接班的


从历史文献中写出正式场合就三次之多。不写有多少就会更多。八皇子是根本上没有机会。就连乾隆皇帝也说允礽也就能干两年,说明废太子要干,是有条件可以做的,他是认性胡为。担误自己,也让康熙悔恨一生而死。


小说是娱乐产物,戏说大家娱乐。真实康熙对废太子是实实在在怀有无限希望。在最后死时,废太子让康熙才彻底失望了。但是还是分封他的儿子为亲王。可见是,不是一般希望。而斗争的内幂,当然是历史密秘。不管如何八皇子,是根本是没有希望的人。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册封成年诸皇子为郡王 ,贝勒。老大胤禔为多罗直郡王,老三胤祉为多罗诚郡王,他和四子,五子,七子,一样为多罗贝勤排在最后。年长为是十八岁,还排在最后一位。并不受待见多嘴多舌的人物。根据乾隆为胤禩平反时实际调查可见,他完全无悖逆之实,只是犯了口贱,并没有真得抢班为太子实际。人还是很能干的人物,在康熙时为内务府总管。但总是胡说八道,让康深恶痛绝的对象。形象太损不是有大气的东西。

在雍正当政时,开始对他很好,也封和硕廉亲王干着重要工作。还有因为口贱被卷禁,最后入牢改名为“阿其那“的被雍正骂蠢笨的走狗,没有一点政治野心手段和担当能力及应有对人斗智水平。岂不是真当上太子,大家会把康熙皇帝笑死,他也无不笑死,使康熙太有眼无珠了。


胤禩根本没有福分,当皇帝他没有势力,只会有口胡说,资历最浅,虽然很有小聪明,会学习,懂满汉蒙文,也能骑射。但写字不行,让皇帝看不眼。由于随和多话,干事顺心,体贴父亲,灵活有小才,不拘泥规制和名分。能够广结人缘。是大家都看他没有尊崇,不会出息罢了。又生性率直,经常当面责人的没有心肺的张八船。那有做太子当皇帝的体量,行为,体状,成府。更不要说一群优秀王子人物之中,他是最差那位。只有骗钱的相人张明德说他大贵,还敢胡言愿意替皇帝诛杀废太子,帝国宝贝各打。使康熙勃然大怒,说他柔奸成性,安葛大志,党羽相互勾结,谋害胤礽将其锁治罪,要立即拿刀杀了,九子胤禟十四胤禵阻谏,更击怒康熙,要拔刀相向欲杀十四子和他。五子胤祺跑上抱住康熙之腿动弹不得,众皇子叩头求挠,才收刀化解了一场父子间的流血冲突。赶走十四子,革去八子贝勒,凌迟处死相人张明德。最后也查明是老大才是罪魁祸首,他叫说张明德会武有能被收买后要行刺太子,老八在张明德要骗钱去,说他能杀了太子,都被老八赶走。老大却欲把祸水引向老八,一箭双鵰,皇帝明白后,也革去老大王爵,幽禁于其府内。可见他就是人家用的爆药包牺牲品。

康熙四十七(1708)年十二月十三,康熙生病召见老八,又召见胤礽。向兄弟俩回忆往事,流涕伤感,说合弄好,传达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了,亲自为八子证明,没有去争过太子之位,纵有人于此间挑拔搬弄事非下,老八也是非他之罪,还又分封给了贝勒。但朝中重臣,却误会了,佟国维,马齐,何灵阿,鄂伦岱,挨叙,王鸿绪等联各保老八为太子,康熙大感异常,对他们进行重罚,老八还主动要把佟国维马齐等拘禁。八子胤禩没有当太子之心。也没有做太子之意,在以后又发生毙鹰事件,康熙更是极为愤怒,认为八子对自己的诅咒,传布“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更就没指忘了。

老八无论当时情况和人品内在,还是在康熙心内,都不是太子的提名选手。他不是老大对手,更不是老四的对手。是象早年人说得那一个人是人家点火就着打出炮弹。就连他老婆,也对他不认可,认为当时形势对他不利,看得很透,他不是大气之人。

他胡说八道乱放炮,雍正当政后,多次劝他有朋党习气,为他能工作把亲密之人尽全调走,敲山震虎多次惩罚。但本性难移。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四日把他以怀挟私,遇事播弄是非,动摇百官的意志,搅扰阻挠朝廷的施政方针。囚禁胤禩,改其为阿其那,六月初一雍正将胤禩四十项,胤禟二十八项,胤禵十四项大罪关牢,九月初一日死于牢内。



他没有当太子的可能,素质太差。没有具有政治家的胸怀远见。遇事更乱,是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人。没有深恩熟虑的才能,稳重更差,能让康熙看好,去能掌大清江山的舵手。他不行没资格,连应有最起码条件都没有,康熙那会看见上他。他真的不行,就才能他比不过废太子不说。他和懂得管理治国,懂得韬光养晦,自称天下第一闲人,却是踏遍祖国山川各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传承,随时遵命代康熙清查银粮,代办政务,处理政事,考查地方行政和吏治。处理复杂问题的胤祯难比,人家又有年羹尧和隆科多军政大员交往密切的内外扶持,根本无法相比。更无法和大将军王,年轻气盛,绝顶聪明名震邻邦,功高盖世,兄弟情义,义无无顾,表里如一才华横溢,被康熙亲自确定可以,大将军王是皇子,确系良将,故令掌生杀重任。一切军务巨细事项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的地位之胤禵更



无法相比。他是没有当太子的一点机会。只有他为十四皇子扬张胡说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搭上自己的性命。

从历史实际看,雍正是有准备的,康熙去世后次日,晋封公延信为贝子,去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密渝给他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 如果将军要采自带来,你从速开列,像再在伊家信倒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渝有泄露。延信当然照办,派出亲信拦截搜索大将军王的所有家属严防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十四知道后,见雍正不跪,还公开犯上。基于如此,历史从而怀疑雍政的有夺弟弟的皇帝嫌疑。有人更怀疑故宫遗诏是后造的,把弟弟弄去看坟,是为了封口。总计是疑团一堆越弄越乱。


ww3721王建文


皇八子确实是传统意义上的贤王,是最适合当皇帝的,而且最适合在康熙之后的那个时段当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

(胤禩剧照)

因为康熙在整个清朝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完成了开疆拓土最后的扫尾工作。也就是说,武功差不多结束了,正该开启文治的时候。康熙也确实在文治上做了不少工作,正需要有个接班人来接替他的工作,发扬光大。而作为被大家一致公认的贤王,胤禩确实是最适合的。

既然胤禩最适合,为什么康熙却不用他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第一,康熙直到第二次废太子前,都没打算换太子。

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他其实只是想给太子一些教训,让他改正错误。等他把错误改正以后,再重新让他当太子,并没有打算换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康熙一直想施行汉人的“嫡长子制”。康熙之前的清朝皇位继承,都比较混乱,康熙采用汉人的方式,让皇位继承不产生悬念。胤礽是嫡子,而且是嫡子中的长子,所以立他是最合适的。

二是康熙对胤礽的母亲,也是康熙的第一个皇后非常爱,可惜这个皇后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去世了,爱屋及乌,康熙就把一腔感情都寄托在胤礽身上。在胤礽一岁的时候,就把他立为太子。由此可见,康熙当时立胤礽,并不是看出胤礽有什么能力(一岁的孩子能有什么能力?)而纯粹是出于感情。

三是康熙对胤礽疼爱的感情,超过所有皇子,他不可能换他。当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他就一直很难受,后来,见一次太子,他的心里就好受一次。后来,他甚至暗示大臣,希望大臣们能够上奏,复立胤礽。可惜大臣们并没有明白他的心思,反而都拥戴胤禩。所以他也因此对胤禩特别生气。

(胤礽剧照)

第二,胤禩的出生比较低,康熙瞧不上。

清朝是一个非常重视出生的朝代,这是所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的共同特点。元朝也是这样。元朝在入主中原的时候,还把国民分成四个等级。这是他们民族文化及心理的表现。

清朝虽然部分实现了汉化,但是等级观念依然非常强。在皇宫中,如果一个妃子的出生比较低,他甚至生了孩子,也没有资格养这个孩子,而要交给地位高的妃子养。

胤禩的母亲是良妃,就是一个地位很低下,没有权利养自己孩子的。所以胤禩出生后,便被送给皇长子胤禔的母亲养。

第三,胤禩的所有表现,都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康熙为什么要废黜太子胤礽,并不是太子胤礽没能力,并不是太子胤礽的表现不好。事实上,胤礽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在康熙出巡期间,胤礽的政务都处理得非常好。胤礽对身边的人过于严厉了一点,但是他其实还是很贤明的,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过,他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废太子呢?根本的原因,是康熙认为胤礽试图提前取代他,篡夺他的皇位。一是胤礽有过这样的抱怨,觉得自己当太子的时间太长了,胡子都白了,还不能当皇帝。二是很多大臣与太子的联系过于紧密,让康熙担心这些大臣会和太子联合起来,逼他退位,甚至谋害他。毕竟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事,李世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康熙剧照)

所以,我们看康熙先是用残忍的手段饿死和太子联系最紧密的索额图,后来又再废黜太子。而且康熙第二次废太子,原因不是别的,也是因为他认为太子在和大臣们“潜谋大事”。

既然这是康熙废太子的根本原因,那么,那么多大臣支持皇八子胤禩,不是让康熙更加担心吗?再加上还搞出一出胤禩有皇帝命的说法,康熙不是更恼火吗?所以,康熙对胤禩非常生气,对他的申斥,对他的处置也非常严厉。

从某种意义上说,胤禩表现得越贤明,越得到大臣的拥护,康熙越不喜欢他。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不知道题主这个最恰当从何而来?就声望和政务能力胤禩都是非常有水平的,这一点,连雍正也是服气的。但是关键是康熙的儿子除了早丧的,有一个算一个,能力都不差。

康熙晚年比满清晚年的格局要强得多,抽任何一个皇子出来,都将是有作为之君。

但是康熙后期刻意打压胤禩也是不争的事实。炒米窃以为原因有几点:


(八贤王胤禩)

第一,出头太早,最早表露出了夺嫡之心。第一次废胤礽的时候,胤禩就利用张明德相面,然后制造舆论(就是《雍正王朝》里“八王大”那个梗),为自己立嗣。对此行为康熙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其心中形象一落千丈;


(皇长子胤禔)

第二,受皇长子胤禔所累。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但是养母为惠妃纳喇氏。而惠妃就是皇长子胤禔的生母。因而胤禩与皇长子胤禔关系极为和睦。由于皇长子胤禔背后的明珠和胤礽背后的索额图之间天然的敌对关系。所以胤禩在康熙眼里其实早已经是站了队的;


(老八的身后总是跟着老九老十)

第三,胤禩对“夺嫡”的执着。在打压了胤礽和胤禔双方势力之后,很多皇子显得规矩了很多,把明争转移为暗斗。然而胤禩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并未认输,而是开始了“学康熙”,邀买人心,广结党羽,背后站满了满洲各大贵族,郭络罗氏、佟佳氏、博尔济吉特氏、钮钴禄氏等等。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康熙一生最恨朋党,胤禩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海东青事件)

第四,运气不好,因为康熙与之早有嫌隙之后。任何一个偶然事件都容易被夸大。“海东青”事件就是个典型。康熙出巡热河,胤禩本来随驾的,适逢母妃去世二周年忌日,于是自己就没请示跑了回家祭祀去了。康熙很不高兴,胤禩为了挽回,变相道个歉吧,听说康熙在打猎,就送命人送了两只海东青过去,结果好死不死,海东青送到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康熙勃然大怒,真是什么不顾亲情人伦的话都骂出来了,骂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都骂成这样了,还会传位给胤禩吗?


(这才是正主)

第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康熙需要为大清物色一个有担当,有毅力的改革之君。而胤禩人缘虽好,现在帮你的人多,继位之后 ,需要你还愿的就更多,谈何改革?

看完了,题主还认为皇八子胤禩是最合适的继承人吗?


炒米视角


我们都知道《雍正王朝》里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是胤禛,但也有人觉得相比于胤禛,有着八贤王之称的胤禩更适合做继承人,真的是这样吗?

爱新觉罗.胤禩,圣祖康熙第八子,生母良妃卫氏,自小就聪明好学,读诗书,习箭射,十七岁便被封为贝勒,掌管户部要职,一度是康熙最为喜爱的皇子之一。那么胤禩是什么时候开始招致康熙的恶感了呢,那得从著名的刑场换死囚一案说起,在朝廷追比欠款后不久,大清国竟然出现了刑场的死囚被调包的骇人听闻的怪事,康熙震怒,决心彻查,四阿哥胤禛在乌先生的指点下为避免直接面对太子而托病不出,使得胤禩如愿拿到了主导审理此案的差事,胤禩为尽快使案件取得进展遂假冒康熙的旨意,诱骗本案的主要当事人肖国兴,从而顺利的得到了肖国兴的口供,证实太子胤礽是换囚案的幕后黑手,急不可耐的胤禩连夜进宫将口供呈献康熙,从而暴露了自己急于扳倒太子的图谋,后来康熙得知胤禩审理肖国兴的整个过程后怒不可遏,对他的反感大增。太子被废后康熙下令推举新太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又上蹿下跳,大肆联络朝中官员,暗地里沟通串联,意图推举胤禩的上位,进而形成了满朝官员大半都举荐胤禩的局面,这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与恶感,直接出手处置了串联的头目宰相佟国维,并狠狠打击了八爷党,至此,胤禩距离储位已经越来越远了。



纵观胤禩此人,他精明能干,做事果断,能干大事,也敢干大事,是个有才能的,但他习惯于耍小聪明,行事方式又过于阴暗,总给人以工于心计,善于算计的印象,常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缺少身为人君的雅量和气度,再者,与朝臣过从过密,甚至拉帮结伙,形成朋党,这也是人君的大忌,有道是君子不党,在君王的眼中,朕既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岂有身为人君者会同自己的臣属结为朋党,岂非咄咄怪事?另外,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也成为胤禩的负累,人能够有个好的名声很重要,但过犹不及,如果一个人过于爱惜自己的名声,就会给人以刻意的印象,招致别人的反感,毕竟,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沽名钓誉的伪君子,所以从为人上来说,胤禩不适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



另一方面,从康熙心目中对继承人的要求来看,胤禩也并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整顿吏治和推行新政是康熙一直想做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施行的两件事,康熙希望自己的继承人能继承自己的遗志,完成这未竟之9业,匡补自己的过失,但胤禩真不枉他八贤王的称号,同众多官员私交甚笃,过从甚密,哪里还能指望他来整肃吏治?在推行新政方面,他们八爷党就是既得利益集团,推行新政就是动了他们的蛋糕,希望胤禩能推行新政无疑就是缘木求鱼。所以从江山社稷的大局来说,胤禩也不适合成为继承人。



总的来说,无论是从为人处事还是从朝廷大局上来看,胤禩都不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康熙没有选择胤禩是有其道理的,胤禩就像康熙评价的那样,是处处学康熙,却又学得不像,康熙是以宽仁来治理天下,他是以宽仁来收买人心,以胤禩的能力,做一个肱骨之臣是绰绰有余,但用来治理天下则必然坏事。所以说,认为胤禩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是有失偏颇的,胤禩有能力,有好人缘,但其身上的种种缺点和不足之处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康熙没有选择他是正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