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李志石

一次,有一位年轻的朋友跟我谈心,他说,小时候最害怕的是什么?最害怕的是迷路,走着走着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哭的是那么的刻骨铭心。

人长大了,不用害怕找不到爸爸妈妈,可怕的是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幸福的。在父母的心里,自己总是被爱的,被珍惜和欣赏的。长大了,就会逐渐有了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观,有了自尊。这时我们会相信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和直觉。自己想实现自己最好的样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找不到最好的自我。

有些时候,在漆黑的夜里独自一人时,也许知道自己生命中有些很深刻的东西缺失了。甚至感受到了一种啃噬着我们的空虚,一种深深的虚无感。脑子里满满的金钱,荣誉,实物,娱乐,面子,不管自己做什么,总是被空虚感威胁着,这时候,人似乎麻木了,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站在什么位置,自己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儿时,每个人的内心和潜意识都想给自己塑造一个特别爱学习的形象,有时候自己也很刻苦,但遇上惰性,就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这次没有考好,下一次再努力吧,过了一段又忘记了,总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心安理得的答案。这样的过程也许不少孩子都经历过,我也有过。那个年代,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长大了,我们才逐步懂得,自己可以大胆去接触各种现实世界,尝试不同事情,自己动手去摸索,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积累丰富经验。当培养自己做出了一些成功事情以后,也会感动世界,也许会遇到贵人相助,会找到新的机遇,新的途径。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看看自己的毅力比别人差多少;当自己和别人交谈的时候,不妨从谈话当中去找到能启发自己智慧的言语,即便是一次随意的交谈,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智慧;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就要观察自己的不足,多看到对方的优点,然后向他学习,让自己走向成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就是让自己养成好的习惯。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勤奋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使他看书着迷,成为伟大文学家;华罗庚“刻苦自学”的习惯,终使“勤奋”出“天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当然我们普通人,不能每个人都成为这样的巨匠。但我们可以走向自己的成功。而成功来自于良好的习惯。

演说家康威尔曾说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很久以前,波斯的印度河附近住着一个名叫哈菲德的农场主。哈菲德家财万贯,一家人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一天,一个自称是“东方智者”的僧侣告诉哈菲德,只要你拥有寥寥数颗的钻石就能让你的孩子们富可敌国。听了这些话,哈菲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央求僧侣告诉他钻石的所在地,最后他卖掉了农场,把家人托付给邻居照顾,自己踏上了寻找钻石的旅程。

他先是找遍了整个中东地区,接着又跋山涉水地来到欧洲,可是历经千辛万苦却仍然一无所获。好几年过去了,心灰意冷的他一头栽进西班牙海岸的汪洋中。与此同时,哈菲德农场的新主人正在大屋后的河边给骆驼洗澡,突然他看到溪流底下的白色沙子中闪过一道耀眼的光芒。原来,哈菲德农场后院中布满了闪闪发光的钻石。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我们每个人似乎总喜欢在远处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它们远比你想象的要近。事实上,从你目前所处的位置出发,你就可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钻石矿”。能不能找到属于你的“钻石”是关键,如果找到了,就有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就有不断学习的动力。

找到真正的自己,还要有自我纠偏的能力。有一个网友说,他是一个自我为中心的人。如何让自己变得不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课题,书本上可能给不了你,只有一定的生活历练和阅历才能知道,以自我中心只能把自己逼到墙角。如何让自己变得不以自我为中心,你就应该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处于什么位置!

李镇西老师说,学会自己培养自己,就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惊讶的“我”。人的一生总有许多故事,有时候自己是故事中的主角,有时候是配角。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只要生活在自己的故事当中,我们就要学会减少评判,停止指责,学会宽容,而去接纳、去爱对方现在的样子,我们只需要经营好自己的故事即可。我们可以扔掉那些因为年幼无知时自己见过了太多的谎言,而又用这些谎言编织着自己的故事。

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算找到有实际意义的生命


真正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好的培养自己。找到了惊讶的自己,才能找到有生命实际意义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