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李鸿章为何不愿意采购马克沁机枪?

潘多拉的记忆886


马克沁机枪是改变人类战争史的一代名枪,1884年在伦敦枪展上第一次与世人见面,李鸿章作为外务大臣,正在欧洲游历,有幸见识了这种改变人类战争史机枪,也就是说中国当时是有很大机会引进这种威力巨大杀人如割韭菜的机枪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时的中国也的确需要这种机枪,中法战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刀枪棍棒的较量已经把法国打的屁滚尿流,如果用上这玩意,估计法国人都得吓尿了,不需要多,几挺估计就可以改变一场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了!

当时的马克沁机枪生产厂家,急于打开销路,也有意将这种机枪卖给李鸿章,试图在中国多灾多难的战场上证明这种枪的价值,因此在李鸿章参与的试射环节,工程师们可谓是分外用心,企图获得清政府的青睐。

如果说当时这一动议当时成真,就李鸿章的这军舰那舰艇,统统装上几挺,都不需要那种打不响的炮弹装门面,直接上这玩意,对着日本的军舰扫上两分钟,估计日本人也就跪了。

当时第一代马克沁机枪的射速是每分钟600发,连子弹加上他的威慑力,基本上足以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

但话说回来,提这个问题的题主前提肯定是把李鸿章是卖国贼的预设添加了进去,说出了“马克沁机枪威力巨大,李鸿章不愿意买”的话,这哪是李鸿章不愿意买,而是实在是囊中羞涩,根本就买不起。

李鸿章没钱可不是他的错,他出的是公差,别想着拿自己的钱贴补国用,何况谁也没那么多钱。

虽然当时试射完,在场的李鸿章可以说对这种机枪是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可在摸摸口袋,最后编了一套完美的谎言,才算是保住了大清所剩无几的脸面,没把人丢到国外就不错了,哪有钱买枪?


历史三日谈


咱们现将历史的时间调到1884年,这一年一个叫做马克沁的人,在英国举行一次新枪发布会,这个枪是他1883年发明成功,并且在84年获得了专利成为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信心满满的给各国来的大咖们演示,在现场这个机枪很容易的将照片上一人粗的大树拦腰打断。在场的嘉宾有一位来自于大清朝的官员看后也赞叹不已。边看边赞叹:“太快了、太快了”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等大家都看完展示后,世界各国的大咖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决定,不买。因为大家的理由基本雷同,觉得此物如同鸡肋,射速固然快,但是太太浪费子弹了,是一个烧钱的家伙,正如当时一个俄国知名的枪械大师说:说打死一个人一颗子弹就够了,你打那么多有什么用。

而且李鸿章认为,花钱在此物之上大为不妥,因为此物并不便宜,论杀伤力,不如克虏伯大炮来的爽利,论精准,不如新式步枪,而且购置后巨大的子弹黑洞也是缺钱的清国承担不了的,倒不如把银子都用到刀刃之上,去购买北洋海军急需的装甲舰来的实在。所以李鸿章并没有大批采购,但聪明的他声称需要样品让领导过目才能定夺,故而买了三件运回了国。于是,4年后,在大清国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的生产线上仿制成功的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新鲜出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