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养牛养出了“牛”日子,凤翔唐新科脱贫了

仲夏的凤翔县柳林镇汉封村,草木茂盛、天空湛蓝,却没有一丝凉风,35℃的高温,异常闷热。

在二组村口的山沟里,身着长衣长袖的45岁贫困户唐新科和媳妇吴栓爱半蹲在齐腰高的草丛里,一镰一镰地割着青草。“家里有6个‘张口货’,昨晚我对门说预报明天有雨,要多割点草给攒下哩!”顾不上多说,唐新科手里的镰刀又快了几分。

养牛养出了“牛”日子,凤翔唐新科脱贫了

唐新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信心。

唐新科口中的“张口货”,是他喂在新房和老屋窑洞里的6头黄牛。在唐新科夫妇看来,这几头牛是家里最值钱的“宝贝”,再苦再累夫妇俩都毫无怨言。不到一个小时,青草已装满了两辆小推车,唐新科夫妇俩一前一后,推回了家。

养牛养出了“牛”日子,凤翔唐新科脱贫了

唐新科去年享受了危房改造补贴,建起了新房。

青草还没进院子,唐新科就靠在新房的门前,擦了把汗过起烟瘾。这座新房是去年建成的,一砖到底,新门新窗,门楼上“勤和兴家”四个字格外显眼。作为贫困户,唐新科去年享受了3.9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院子虽然有些凌乱,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养牛养出了“牛”日子,凤翔唐新科脱贫了

唐新科家原来的土房

两年前的唐新科家,可是另外一副样子。房子是包产到户后盖的土厦房,破旧的土房一到下雨天就成了“水帘洞”,厨房也是依着土房临时搭建的,低矮乌黑。

其实在汉封村,唐新科算个“能人”。他能唱戏,会拉二胡,在北乡的小戏班颇有名气,收入虽然不高,但也能维持生活。但由于家庭连续出现几次不幸的变故,对他打击很大,让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唐新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向他宣传产业扶贫政策。养一头牛政府补贴3000元,养一只羊政府补贴100元;种植1亩核桃,政府第一年补贴400元,第二年、第三年分别补贴500元……

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唐新科有些心动了。“政策一好,咱做啥也就有了心劲了!”唐新科说。

要想脱贫,得有致富的门路。唐新科琢磨着,该发展什么产业?曾经养过牛的他,和妻子一商量,翻出了家里的老铡刀,决定发展黄牛养殖。他托亲戚从麟游买来了知根知底的黄牛,精心喂养起来。

在妻子吴栓爱眼中,唐新科是个爱牛狂人。怕牛虻咬牛,他在牛圈旁生起火堆,给牛熏牛虻;天气热了,他给牛圈撑起防晒网,将怀孕的黄牛拉进老屋的窑洞避暑;每天早晚要割两次青草,还从柳林买来6吨酒糟,让牛吃饱吃好。

在夫妻二人的精心喂养下,从最初的两头,唐新科家的黄牛已繁养、扩大到现在的6头。“牛肚子还有两头小牛犊哩,农历5月、7月下牛娃!”唐新科兴奋地说。按一头牛7000元计算,仅这几头牛,就为唐新科家带来4到5万元的收入。

唐新科是个闲不住的人,2016年村上新修了二组通往村外的水泥路,喂牛务农的间隙,他外出唱戏挣钱跑得更勤。村上为贫困户组织的养殖、种植、烹饪等技术培训,他也次次参加,希望能多学一门手艺。

“人还是要勤快,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不起作用。政府能帮我们一年两年,不能帮我们一辈子。我们自己要让自己日子越来越好。”唐新科一边收拾牛圈的粪土,一边说。

在北山脚下的汉封村,像唐新科一样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正因为如此,去年,汉封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群众不等不靠,少年们学习求知,青年人外出打拼,中老年人留守发展产业,汉封村民团结一心,用一双双勤劳的手,“拔穷根”“摘穷帽”,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文⁄边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