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八十年代一輛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小幹探


你好!我是80後收藏家陳小C,等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吧。喜歡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上個世紀80年代,正值我國改革開放時期,很多新東西傳入我國。但傳統的東西也不見的便宜,比如說這鳳凰牌、永久牌自行車,那個時候的自行車不是誰都可以買得起的。

永久牌自行車是國產名牌,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售價在125一150元之間(要看車型而定),要想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需用一個年青工人近半年的工資,需要農民掙一年的工分才能購買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現在一個年青人一月平均收入在5000元左右,這樣換算下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今天三四萬左右吧!

在當時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這些國產大牌的自行車的,因為還要有票。這個票和糧票、布票一樣有名字,叫“自行車票”。一般來說這自行車票非常難搞到,當時一個生產隊可能只有一張自行車票,或者一個村都沒有。

1986年12月1日,中國第一個自行車生產集團——“永久”自行車集團成立。自此以後,“永久”牌自行車就成為了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同時也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百姓心中衡量生活水平的標準之一。

自行車的車架上管有中國上海,YONGJIU貼花,或英文貼花;立管有型號貼花及上海自行車廠廠名或英文貼花:APB型中軸上方有加油小孔和塑料蓋。1775px(28吋)後接頭,1650px(26吋)平叉接片(右)處有出廠編號。

陪伴幾代人的永久牌自行車,漸漸消失在街頭巷尾,成為我們的回憶。

以上解答您覺得滿意嗎?

關注“小C收藏”,美好收藏不再錯過!


陳小C收藏


現在的城市交通,隨著地鐵公交私家車的不斷湧現,早年自行車如潮的場面不復存在。

特別是隨著網絡共享單車的出現,自行車曾經作為中國人城市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地位,也早已經發生了變化。


從19世紀末,自行車從西方傳入中國,成為宮廷貴族的玩具,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和縫紉機、手錶一度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鳳凰”、“飛鴿”、“永久”、“金鹿”是人們理想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迅速成為當時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從50年代開始,一直到90年代末期,永久、鳳凰等品牌的自行車一直是國人最重要的通勤工具之一。

在早期,一輛自行車在一箇中國家庭中的地位,甚至堪比現在一輛不錯的小汽車。

1986年12月1日,中國第一個自行車生產集團——“永久”自行車集團成立。自此以後,“永久”牌自行車就成為了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記憶,同時也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老百姓心中衡量生活水平的標準之一。

那時每日上下班時的自行車洪流異常“壯觀”,因為在沒有花花綠綠的共享單車和絕少小汽車的時代,自行車流顯得是那麼激盪滂湃,這便是那個時代的中國形象,一個“自行車的王國”。

永久牌自行車,曾經記錄著一個個家庭的面貌變化,永久牌自行車成了無數人心中的記憶,也是上世紀中國人心中永恆的記憶。


那麼八十年代一輛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要知道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你要買一輛自行車,可不僅僅是有錢就行,在那個屬於計劃經濟時代的時期,一切商品都要憑藉票來購買,買糧食要糧票,買布要布票,而買自行車也是要自行車票的,而在當時一輛自行車的售價是150元左右,但是相應的自行車票的價格也是接近一百元了,也就是說你在沒有車票的前提下去買一輛自行車需要200多元。

早些年曾聽我爺爺講過他們在八十年代的事情,那時候我爺爺在一個鄉鎮的中學擔任教師,每個月大概有五六十塊錢,而在鄉鎮這已經算得上不低的工資的,如果是城市應該會高一些,但是每個月月收入過百的還是少數,當時流行“萬元戶”,農村的“萬元戶”這種收入較高的家庭鳳毛麟角,有些所謂的萬元戶是被上級硬塞下來的名號。


而那個時候按人均工資來算:80年代初期年輕工人一般的工資大概是30到50一個月,大概是1元多一天。而當時鳳凰牌的自行車大約是150塊錢一輛。

所以那個時候,如果單純要買一輛鳳凰牌的自行車,需要一個人不吃不喝,整整3到5個月的工資。

那個時候一個上海工人每個月的基本工資差不多是五十多塊錢,日常開每天也就是不到一塊。

當時看個電影0.25元,現在則需要40元左右;豬肉1985年每斤1.75-1.9元,牛肉(去骨統貨)每斤2.20元,羊肉1.80元。

相比較而言,50多塊的工資,在當時的年代還算不錯的。

但是現在每個月8000元的話,就仍然以在上海生活為例,房租就要三四千元左右,剩下的還要維持日常的通勤費用、生活用度、吃喝拉撒。

綜合起來比較的話,如今的8000元月收入也就相當於當時50多塊的月收入。

而購置一輛自行車,在沒有車票的情況下需要接近五個月的工資,有車票也要三個月的工資,大致估算一下那時候一輛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的三四萬元。



著實是一筆大數字呀,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錢也是越來越不值錢了。當年價值不菲的自行車到現在可能一天的收入也能買的起。


歷來現實


我生於80年代,由於年齡小,對那個時代的經濟沒有概念,認真請教父母以後,才敢回答這個問題,有不準確的地方,敬請各位前輩批評指正。

我的老家位於山東一個貧困縣,縣城旁邊的一個農村,當時自行車的品牌主要有永久、大金鹿、鳳凰、飛鴿等,永久是牌子最硬、檔次最高的,至少需要300塊。

80年代初,企業工人月平均工資在30元左右,一年是360元,刨去家庭必需的生活費和其他支出,剩下的錢不夠買一輛自行車,只有經過多年積累才能買得起。

如今30多年過去了,經過改革開放,我國經濟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就體現在交通便利,原來只有少數家庭才能擁有的自行車,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都過去了,現在“飛入尋常百姓家”是小汽車。


當然,現在企業工人月工資在3000元左右,一年是3.6萬元,刨去家庭必需的生活費和其他支出,剩下的錢也不夠買一輛小汽車,只有經過多年積累才能買得起。

80年代的國產永久自行車300塊左右,如今的國產高檔汽車也不超過30萬元,因此就購買“交通工具”而言,80年代的一輛永久自行車大概相當於現在30萬元。

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現在只要你錢就能買到小汽車,錢少的買普通的,錢多的買高檔的;80年代時,即便你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自行車,即便買也沒多少選擇。


這是因為供給和需求的矛盾發生了變化。

80年代初,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已經發生一定改善,對物質生活的需要不斷增長,但當時供給嚴重不足,老百姓手裡有錢,想要買自行車,首先要有“票”。

“票”是計劃經濟模式下特有的,老百姓想要買東西,光有錢不有,還要有票,有的家庭已經攢夠了錢,想要買自行車、買電視機,但沒有票,人家國營商店是不賣給你的。

票不是人人都有,必須等單位發,一個單位有10張自行車票,卻有100個職工要買自行車,沒辦法只好論資排輩,年齡大、工齡長、級別高的職工優先,或者直接抓鬮抽籤,誰的運氣好給誰。有的職工分到票,但不想買,可以把票轉給其他人,從中賺一筆錢。

在那個供給嚴重不足的時代,商家會搞活動、打折、促銷、提高服務水平?那是不可能的,你求著人家國營商店,人家營業員鼻孔朝天,理都不理你。

城市職工還算好的,因為有辦法搞到票,農村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了。

我家是農村的,父母雙方家庭的經濟條件都一般,父親迎娶母親時,是從縣城同學家裡借了一輛自行車,把母親接回家的。後來經過幾年打拼,攢點錢想買自行車,但農民低人一等,撈不著自行車票,最後只好從城市職工手裡買了輛舊自行車,還花了120多塊錢。

說到比較,就難免有人懷舊,因為現在物價高了,“錢不值錢”了,但就生活必需品而言,相比80年代,如今的供給極大豐富,能夠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的物質需求,以前那個“憑票供應”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為我們的懷念而倒退,但過去的那些時光永遠不會被忘懷,因為這些就是我們的歷史,我們彌足珍貴的回憶。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詳細詢問了曾生活於六七十年代的老人.當時,永久自行車計劃生產及憑票購買是在1977年前後.當時的永久自行車是172元一輛,跟鳳凰,飛鴿屬於“一線”自行車品牌。大金鹿次之,屬二線品牌,154元。這個價格是全國統一價。當時的工資只有三四十元。但是,並不是有錢就能買下這輛車子。一般是憑票購買。票呢,在城市裡是有關部門發到各單位。單位發給誰得研究決定。是的,研究、排隊。

如此算來,一輛車子頂四個多月工資。按照現在基本工資3000到4000算,也得12000到15000一輛呢。聽說後來雜牌多起來,說著也就到了1980年代,人們購買才不那麼困難。

不僅自行車,當時的油、面、肉、縫紉機等等均是憑票供應。許多人們懷念過去精神純淨的同時,物質的貧瘠往往被忽略了。而實際上,現在物質極大豐富,人們有時候卻不如過去更有滿足感。


老照片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80年代初,鳳凰和永久自行車都是很貴的,記得是200元左右。

而當時工人的工資很低,80年代初學徒工一個月只有18塊錢,普通工人也就是三四十元。到了1985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也不過1148元,平均月工資96元。

以80年代初來算,買一輛自行車就要四五個月工資,相當於今天一二萬元了。

看看,一二萬元買輛自行車,奢侈不奢侈?誇張不誇張。

這還是城市,如果農村就更誇張了。

當時農民收入很低,一個月賺不到幾個錢,自行車就像今天的奔馳寶馬一樣,是看到買不到的東西。

當時農民們還有個笑話:寧可借老婆,不借自行車。

這還是80年代,如果在往前六七十年代,自行車就更值錢,更稀有。

大家看過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嗎?

那群小流氓出去打架,都是騎著自行車的。

今天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其實當年就是身份的象徵,只有這群部隊大院的高幹子弟才能做到。


不過,自行車的價格是逐步下降的。

1983年,全國自行車實際產量達2758萬輛。

到了80年代末,北京人已經做到每家每戶都有自行車,一家還可以幾輛,不當回事了。

同時,大概從1985年開始,鳳凰永久這種老式樣的車子,逐步不被年輕人所喜歡,尤其是女孩。

很快,市面上出現了女式彎梁車、摺疊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表演自行車等,越來越豐富了。

大概是90年代,自行車根本不算什麼,摩托車開始流行了。

當時南京街頭已經開始出現不少摩托車,騎車的人都昂首挺胸的。

不過據說南京最早一批買摩托車的人,不是摔死就是摔殘了。

寫到這裡,薩沙有點哭笑不得的感覺。

大家知道當時的世界上什麼樣子?

70年代,南越西貢的大街上已經滿是摩托車了。

日本的私家車保有量在1972年超過了1千萬輛。相當於每10個人中有一個人擁有私家車。

1979年日本的乘用車保有量突破2千萬輛。進入80年代,每5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擁有私家車,郊外消費變得愈發活躍。


薩沙


在八十年代,擁有一輛永久自行車意味著什麼,你可能不知道,我可以告訴你,那不僅僅是一輛交通工具,更是一份榮譽,在80年代,騎上永久自行車的人不僅僅意味著有錢,因為永久牌自行車不僅貴,而且難得。就連老布什,都在天安門前與它合影,你說永久牌自行車多珍貴?

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大概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在80年代可不是一個小物件兒,這可是號稱四大件之一的重要物品,娶媳婦就靠它撐場面了。

當時的永久牌自行車一輛的價格大概在160元左右,當然了,這可不是最好的永久牌自行車價格,最流行時髦的民用車型,最貴的腰180多元,別瞧不起這20元的差價,那可是當時的普通人一個月工資,還得是不錯的工作。

當然了,也有高工資,聽一位老先生說過,當時一名本科畢業生,轉正後的工資高達58元,當然了,這樣的人在當時有多少,你們問問父母就知道了,那時候的大學本科生可是稀有的,不像今天這麼普遍,所以更多的平民百姓還是20多元為主。

也就是說,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的價格,大約相當於7個月的工資,如今的工人普通工資大概在4000左右,當然了,不能算工地的工人,因為他們的工資能達到一萬左右。咱們姑且按照4000元來算,7個月就是28000元,也就是說,一輛80年代永久牌自行車按照160元算,大概相當於今天的28000元左右,根據每個人的工資不一樣,只能按照差不多的平均工資來算,各地差異就需要各位自己估算一下了。

永久牌自行車的價值遠大於紙面價值

以上的160元估算的價值,其實並不準確,因為在80年代,永久牌自行車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當時有一種永久牌自行車票,只有持票的人才能夠購買永久牌自行車,畢竟供不應求,必須限量發放嘛。

如果你沒有票,還想要買永久牌自行車咋辦呢?去黑市買票咯,也不是很貴,按照上海的價格來算,100元一張,比半個永久牌自行車還貴。這樣算下來,您的永久牌自行車購買價格可就高達260元了。這可是一整年的工資了,差不多5萬左右,現在的低配小汽車也能買得起了吧。

組裝的永久牌自行車便宜些

如果你買不起,還必須要買,因為當時娶媳婦講究四大件,也就是三轉一響,包括了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你想娶媳婦有面子,鐵了心要買永久牌自行車,您先彆著急,看看上海自行車廠有沒有熟人,如果有的話,讓他幫忙上個報告,申請一輛“組裝車”,所謂的“組裝車”是什麼呢?就是各個部件生產線挑出來的有瑕疵的零件,最後組裝到一起的永久牌自行車,雖然有瑕疵不能出售或者出口,但是功能完備不受影響,經濟實惠,是居家娶媳婦的首選。

萬斤糧食換永久

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永久牌自行車,那可真是風靡一時啊,能騎上永久牌自行車的人,就別提多有面了,那是相當有牌面了,在村子裡,一定是最亮的那顆星。

就有這麼一位農戶,當時為了得到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可是下了“血本”了,當時的徵購任務是8530斤糧食,但是這位叫楊小運的農戶大筆一揮,交了20000斤,只要給他一輛永久牌自行車就行,當地的政府同意了他的請求,並且做了“凡是全年超賣萬斤糧食的農戶,都供應一輛永久車”的決定。一時間農戶蜂擁交糧,形成了一個個具有時代特色的“永久村”,所謂“永久村”,就是家家戶戶騎“永久”,這可是殊榮啊!


所以,一輛80年代的永久牌自行車到底相當於現在價值多少錢,真的不好算,如果你算它相當於現在的5萬元,那麼5萬元真的能帶給你永久牌自行車在當年的風光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按照價值算的話,永久牌自行車頂多相當於現在的5萬;但是按照這種拉風程度算的話,80年代的永久牌自行車遠比一些中層的豪車要拉風得多。在您心中,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今天的多少價值呢?



野史日記


八十年代擁有一輛永久、鳳凰和飛鴿自行車肯定是非常牛逼的,這三種自行車價格差不多。。

我保存了一張94年我剛大學畢業,作為中學高級教師的老爸一個月工資才剛夠給我買一輛飛鴿自行車,當時是375元一輛。收據展示如下:

如果是八十年代,應該還要便宜一半,大概150----180元左右。
以上是本館珍藏的六、七、八十年代各時代永久自行車車標。

那麼八十年代的150元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八十年代的公交車票大都是一角、二角,現在普遍2元,這樣大約翻了15倍以上。

八十年代還要憑布票糧票副食票,這些衣食住行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這個就無法比了,有的翻了一二百倍了。

綜上所述,八十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應相當於現在一、二萬元錢。


湘平古珍郵館


根據我的親身經歷,八十年代一輛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的2萬多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從部隊復員回滬,分到上海一所大學工作。大學離我家約8里路,步行近一小時,坐公交車四站路,兩頭跑加上等車時間,常常需要一個多小時。而騎車只需十幾分鍾,又能控制時間。

所以,為了方便上下班,也為了滿足年輕人的虛榮心,我就想買一輛自行車——那個年代,自行車和手錶、縫紉機,是年輕人談婚論嫁必備的“三大件”,都要憑票計劃供應。一家上千人的單位,每年只有幾張,通常先獎勵給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及幹部。

我大哥在上海市勞動局(即現在的人社局)工作,託關係搞來一張自行車購買票子,我就買了一輛永久17型自行車。

我的日記明確記載,這輛自行車的單價是171元。

理論上說計劃供應的自行車票子是非賣品,不要另外加錢。但是,因為自行車供不應求,市場上出現了“黃牛即北方人俗稱的倒爺”,從他們那裡私下搞一張購買自行車的票子,其價格也相當於一輛自行車的售價。

171元是個什麼概念呢?

直白的說,171元相當於我36元基本工資的4.75倍——彼時上海人有句耳熟能詳的話叫“36元萬歲”,是說三年學徒轉正後的基本工資36元,許多年沒增加,所以調侃“36元萬歲”。我在部隊服役四年,36元等於是轉正工資。

那時大學生畢業,分到上海國營企事業單位工作,月基本工資45元。獎金根據各單位情況發放,通常在5-15元之間,每月總收入5、60元。

那麼,一輛171元的永久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如果不按CPI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對比,僅以基本工資和退休金來比較,彼時的171元,相當於現在的20520元。理由如下:

一、現在的職工一進單位,無論體制內外,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大城市,工資一般不會低於4000元,也就是說上漲了120倍左右。

二、大學生那時畢業分到國有企事業單位,基本工資45元,現在通常應該不會低於5000元,兩者相除,恰好也上漲了120倍左右。

三、筆者工作的大學,80年代有好幾個離休老幹部的退休工資約150元上下。從九十年代末開始,國家每年給離休老幹部增加養老金,現在他們的退休金均在18000元左右。而普通職員(即沒有官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人)的退休金也有4、5千元,兩者相除,恰好都上漲了120倍左右。

要論證八十年代的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是個繁雜的工程,這裡僅以工資和退休金進行對比,一輛自行車的價格相當於現在的2萬餘元,當屬準確。

應該承認,與八十年代相比較,現在人均工資增加了100多倍,但是生活必需品價格也上漲了幾十倍至100多倍,比如30年前的大米1角多一斤,現在是4元左右,蔬菜幾分漲到幾元,魚肉幾角漲到十幾二十幾元,住房、醫療和教育費用更是漲了上百上千倍。

那個年代老百姓住的都是公租房,每月房租幾角到幾元;醫療全民單位有“大勞保”,集體企業有“小勞保”,幾乎不花錢;教育費用也很低,小孩託費還可報銷,現在“三座大山”豈止漲了100倍。

那時每月人均生活費只需一二十元,現在上海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上千元。

但非生活必需品如冰箱彩電空調等家用電器包括手機電腦的價格則明顯下降,當時一臺21寸彩電、200升容積的冰箱要二、三千元。90年代初開始出現的“大哥大”即手機約2萬元,286電腦要上萬元。現在的價格大都在1000元左右。

隨著時代的發展,幾十年前的非生活必需品,如家電與手機電腦等也成了必需品。

今後的趨勢是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產品價格會越來越低,人力成本高的則越來越貴。

所以,那時的171元,相當於現在的2萬多元,幾乎可以買一部低檔小轎車了。


白話石說


80年代一輛永久自行車多少錢:

請看下圖這張80年代末期的永久自行車發票(圖片摘自7788收藏熱線):


這輛永久316型自行車的價格是人民幣246元,在現在看來,基本就是下館子一頓飯的事,但在30年前,對於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80年代的國人收入水平:

80年代,人們的工資每月僅有幾十到一百多元人民幣,雖然在下面的圖表中可以看出增長趨勢,但這種增長實際上也是微乎其微的。許多人的月工資在80年代末還不到100元一個月。


那時一輛永久自行車一個月工資都買不了:

也就是說,一個工薪階層一個月的工資,還不足以購買這輛售價246元的永久自行車。按上面圖表中的平均工資水平,一個處於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基本需要兩到三個月(要算上日常開銷)才有能力購買這輛自行車。而一輛永久自行車,在20世紀80年代,也基本相當於一個家庭一到兩個月的收入。


在萬元戶便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的年代,當時的200多元,無疑已經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了,應該相當於現在的15000-20000元。

許多人童年的回憶:

幾乎每一個在90年代中期之前出生的孩子,都有過坐永久、鳳凰等“28大槓”上下學的經歷,這輛車雖然在現在已經不再是什麼貴重物品,但它給許多人留下的回憶,是永遠難以忘記的。



十餘年騎行、比賽經驗,專業自行車運動媒體人。歡迎關注搖滾騎士,關於單車的問題我來答!如果回答讓你滿意,請為我點個贊!


搖滾騎士


這個問題我太有感觸了。我87年8月參加工作,攢了一年的工資,就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花了330元。永久牌、鳳凰牌是當時自行車的名牌,價格只差幾塊錢。

因為我在鄉鎮上班,而父母住在8公里外的行政村,不通班車,週末要去看望父母,沒有自行車很麻煩。去了就回還能借到自行車,去一天兩天,那就肯定借不到了,只好走路去。於是攢錢買一輛自行車就成了我工作後的第一個目標!

當年我的月工資是82元,和哥哥嫂子一個單位,交伙食費30元。米是0.14元/斤,肉是0.6-0.8元,秋冬季哥哥還有種些青菜。

為了攢錢買自行車,每個月我要強制省下30元存銀行(30元存銀行,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搞笑),零食和零用每個月只用幾塊錢,剩下來的十幾元攢了偶爾買件衣服。到了88年6月底,我估計錢攢夠了,就去供銷社看有沒有貨。

要知道當年有了錢可不一定能買得到你要的東西。買自行車是要票的,供銷社統一供應。我的運氣不錯,剛好供銷社有一張26斜槓鳳凰牌女式自行車的票,因為貴還沒有人買。

雖然我也嫌它比其它雜牌的貴了一百多,但是其它牌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有貨,而且這個價剛好我付得起,於是我就毫不猶豫的順利地拿到了票,幾天後付錢取車。

就這樣我終於有了人生第一輛屬於自己的專車,想什麼時候騎就什麼時候騎,想騎去哪裡就騎去哪裡的自行車。

現在我們來算算330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1、按米價算

當年米是1毛4,現在2塊8左右,20倍,因為米價國家有調控,價格漲的不會太多。330元的20倍是6600元,現在可以買部中檔摩托車。

2、按肉價、青菜價算

現在五花肉12元,排骨23元,是當年的20-30倍。按肉價算當年的330元值現在6600-9900元。青菜價只記得小白菜,當年哥哥種的小白菜可以釆摘的時候是5分1斤,平常是1毛。他還說辛辛苦苦種的可以吃了,街上又賣便宜了。現在小白菜3-6元,60倍。按白菜價算當年的330元值現在的19800元。

3、按工資算

按我當年82元的工資,330不吃不喝要4個月。現在我同事剛入職的月工資3000出頭(未扣保險,因為當年我們也未扣保險),4個月工資在1萬3左右。如果像我當年這麼儉省,一年可以留1萬5多點。

4、按服裝費算

當年普通服裝十幾元,最高檔的毛料西裝也不超過一百元一套,現在同等面料沒有大幾千上萬不可能買到。服裝費漲了五十倍以上。

5、按車票價算

當年我們從鄉鎮到縣城車票是8毛,現在9塊,11倍多點。從縣城到省城普通火車票差不多漲了10倍。

6、按電器價、電話算要貶值

87年我哥結婚,買一臺20吋電視花了2千3,現在32吋液晶電視才1千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裝個固定電話初裝費三千,夫妻倆要攢兩年的錢。

綜上所述,衣食住行各項平均算,漲了30-40倍,也就是說八十年代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相當於現在1至1.3萬。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