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婁底一位母親寫給在基層鍛鍊的兒子的信

2017年8月17日。這一天,你真正“脫殼”,走出舒適的“象牙塔”,作為省委組織部的市州定向選調生,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下派到基層鄉鎮鍛鍊。兒子,這對於我們家來說,是一件大事、喜事。相對於十八歲的成人禮,開始踏入社會、迎接全新挑戰的日子,更有紀念意義。

當時,我和你爸都想和你說點什麼,但轉念想到你“這張白紙”剛剛展開,想說的又太多,一時無從說起,於是暫且“按下不表”。而今,整整一年過去,365天曆練落在你身上的風塵,讓我們見證了你另一種方式的成長。於是,一份感念和欣慰促使我提起了筆。

兒子,說真的,我曾有過擔心。你聽從父母的建議,與大型企業解除聘用合同,通過省委組織部的定向選調生選拔,加入公務員隊伍,到鄉鎮鍛鍊、工作。我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於你是不是合適;作為在城裡長大的獨生子女,到鄉鎮工作,且在扶貧崗位,你是否能承受接下來的一切。一年來,我見過你連續加班後的滿臉倦容,但沒有聽到你的一聲抱怨和叫苦。現在,看著你走在上班路上的沉穩腳步和挺拔背影,我們放心了。

婁底一位母親寫給在基層鍛鍊的兒子的信

這一年,我們高興著你的高興。你參加演講比賽、知識搶答賽後的“小確幸”,你參加跟班學習、扶貧工作培訓後的收穫見聞,你撰寫的文字材料日見長進,你任務完成工作達標後的短暫輕鬆,你在轉正考核中得到的讚許肯定……所有這一切,我們都一一分享,並真心為你點贊!

這一年,你煩躁著我的嘮叨。你從遠離父母外出求學到重新回到父母身邊,我總是像你小時候一樣看著你、管著你。早睡早起呀,少看手機多看書呀,東西別亂放學會整理房間呀,記得多喝水呀,換下的衣服及時洗呀等等等等,見你面說三遍。我知道,你一定不勝其煩耳朵起繭了。但是,兒子,請理解,我是一個母親,我也免不了普天之下所有母親的俗套。

一位著名作家說過,所謂父母和兒女一場的緣分,只不過是意味著你今生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知道,從邁出大學校門那一刻起,你正在以“加速度”遠離我們的視線。望著你奔向未來的背影,我思索良久,覺著故紙堆裡有幾個字很能代表我的心意,便偷個懶,揀出來送給你:

此去經年,應是壯懷激烈!

我希望,你前行的背影沐浴著祥和的光輝。這光輝是祖國的需要、時代的召喚賦予你的能量,是大我“屏蔽”小我之後的境界和格局,是心有多大天有多高的相互映照。

我希望,你前行的背影是堅毅昂揚、精神抖擻的。男兒當有志。胸中有理想,腳下才有力量。先哲雲:“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為了理想前行,再長的路都不難走,再高的山也能登攀,再深的海也能涉渡。

我希望,你前行的腳步是穩健的,留下的腳印是清晰的。人常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但我要說,達到任何目標的正道有且只有一條。走在康莊正道上,才能行穩致遠。你無須羨慕他人的便道捷徑,無需羨慕他人的巧取易得,無需羨慕他人的香車寶馬。有時候,對於有的東西,得之我喜,失之我幸。心不為形役,就無所謂得失悲欣。

婁底一位母親寫給在基層鍛鍊的兒子的信

我希望,你前行的心中是有情懷的。作為一名公務員,作為黨和政府與老百姓聯繫溝通的“一座小橋”,心中當常念鄭板橋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你行經之處,當留下一縷清風、一段佳話、一份感念。如果有一天,關於你的“美譽”能傳入我的耳朵,也應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路漫漫其修遠。當你跋涉辛苦,偶有疲倦懈怠、迷茫困惑之際,手機、電腦上的快餐文化固然能讓你放鬆一時,但是唯有浩瀚書海,才能給你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和養分。每天拿出點時間,讀讀經典,與先哲大師們對對話,多多躬身自省,整裝出發才更精神。

我希望,你前行的背影絕不是孤獨落寞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一路,有純真的友情伴你同行,是你的幸運。但是“交友貴相知”。無論他身處高位還是身居底層,無論他富貴還是貧寒,你都要真誠相待,以心相交。朋友身上的優點你要實行“拿來主義”,用來完善自己;朋友身上的缺點你儘可當做“鏡子”,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好的友誼是帶動彼此飛翔而不是拉扯彼此沉淪,願你收穫的友誼能給你飛翔的動力。

我還希望,你前行的路上有美好的愛情滋養,給你奮進的力量。至於那位將與你牽手尚不知在何處的姑娘,我不圖她容顏如何嬌美、家世如何優越,只希望她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和你一起“分擔寒潮、風雷、霹靂”,“共享霧靄、流嵐、虹霓”。我希望你的戀愛是以結婚為目的,你交付的感情是真摯的,你是能擔當、付得起責任的。

兒子,如果細細與你道來,我要說的遠不止以上這些。說多了,招你煩,暫且打住。但行好事,莫問前程;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最後,將總書記給青年的一段寄語送給你:

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這是他們最大的人生際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驗。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的時代,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曾宿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