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闖過這三關,作文自然寫得好!

作文教學的真正目標絕不在於讓孩子寫好一篇篇作文。我們為什麼要進行作文教學?用葉老(葉聖陶)的話來說,在於這個孩子將來到了生活當中,“生活所遇、工作所需,鹹能暢達,斯為善矣”。也就是說,他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工作中需要解決的事,都能應付自如,這才是我們的目標。作文要能學以致用,要學會運用語言來和別人交流,來參與社會,融入社會,使自己成為一個社會人,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以說話、作文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我們說語文太重要,能決定人的一生,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會不會說話,會不會作文。今天,感謝這麼多老朋友、新朋友來參與新創意寫作研究會的活動。借這個好平臺、好機會,我來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交流寫作教學的問題,希望今天這節作文課“出生的故事”能帶給大家一點新理念、新創意。

01

內容關

開展作文活動孩子寫作文最怕什麼?最怕沒內容可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更何況是一個初學寫作的孩子。因此作文教學首先要過內容關,幫助孩子解決沒有寫作內容這個問題。對此,我的建議是——開展作文活動,拓展生活空間。就像今天的課,同樣是一個作文活動:記錄自己成長的經歷。通過成長記錄中“出生的故事”這個例子,教孩子寫什麼、怎麼寫、基本要求是什麼……這樣通過活動的形式來呈現作文課,意義何在?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寫作文不是為了應付老師,而是有用的,能留下自己成長的足跡,記錄自己成長的軌跡。如果孩子們願意這樣記錄自己的成長故事,一學期寫個八篇、十篇,甚至更多,當他們過十歲生日的時候,讓他們把這些文章做成紀念冊送給家長,那不是一份最好的禮物嗎?再者,開展作文活動,正符合孩子的天性,也就是好動、愛玩。如果上課的時候“我們都是木頭人,不許講話不許動”,那孩子一定不喜歡。而如果像我今天這堂課中的環節,讓他們說、讓他們動,徐老師允許你離開座位,找小夥伴自由交流,那就滿足了孩子最大的願望。作文課一旦動起來,就好辦了,就成功了大半。再次,在活動中學習表達,還在於通過活動創設了一種交往的寫作環境。這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參與到人際交往中去,在活動過程中激發他的表達慾望,激發他的寫作動機。活動中肯定是包含了交往的,無論是與人交往,還是與自然交往,與自我交往……都能使他們在活動過程中冒出新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最後,開展作文活動能自然而然地解決“寫什麼”這個大難題。因為活動必然親身參與,動口、動手、動腦,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人必定會有自己的感受、體驗,這樣他就會有要想說的話。作文內容不是老師規定的,而是在活動中“生成”的,這些作文內容都是孩子自己心裡產生的,是自發的、真實的。我想這應該是寫作教學一條正確的入門之道。我主張立足於生活。生活需要作文,作文為生活所用,所以我的作文都有對象,都有目的,都要達到某種交際的功能,都有社會價值。這樣孩子就會有持久的興趣、深刻的興趣,就會有強大的動力。

當然,要開展這樣的作文活動,首先還是要讓孩子們有興趣。例如這節課,我事先讓孩子們去調查自己出生的故事,這些事爸爸媽媽們以前很少說,也許是羞於啟齒,不會說得很仔細。孩子們很認真,回家都問了爸爸媽媽,都做了記錄。通過這次採訪,孩子們有了關於小寶寶出生的概念,原來媽媽為我吃了那麼多苦。這其實也是生命教育,生命來之不易;也是感恩教育,父母養育子女多不容易。不必說教,通過參與活動就接受了教育,就獲得了一種成長。採訪是活動、這堂成長記錄課是活動,同時這種活動還是具有延續性的,還希望孩子們繼續自發地記錄自己的成長。這種活動的開展暗含了一個目的:把作文訓練引向常態。如果誰指望每學期上八堂作文課,孩子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那是絕對做不到的,是不夠的。按照我的經驗(我1957年從教,現在還在教書),一學期至少要寫15篇以上。這15篇老師不必精批細改,可以通過教會孩子自己判斷、自己評價、自己修改,實現更高效的“批改”。這是後話,寫這麼多文章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要培養寫作的興趣,讓孩子自覺自願地寫,養成這種隨手記錄的好習慣。我今天用一個詞形容這種狀態——想寫就寫。班上舉辦讀書活動,讓每個人做剪報,然後交流。於是乎,你看見什麼報紙內容?你為什麼要把這篇材料介紹給大家?你自己對這篇材料有什麼判斷和想法?對這個事件你有什麼建議?這樣一來,前面一段敘事,後面一段說理,表達的內容和學習都在裡面了,還促使他邊讀書邊思考。並且,開展作文活動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堂外。例如,我曾經設計過一個活動,讓孩子們去調查校園裡的花草樹木,為植物製作標牌。先讓孩子們認識、瞭解校園裡的花和樹;再把自己瞭解到的知識告訴別人,給植物做一個“身份證”。我還告訴他們,按規範化的格式來寫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都是羅列名稱、科目、產地、生長特點等等,別人看了也不一定感興趣,這時就要學會“個性化的表達”。比如可以用第一人稱來寫,“我是一棵樟樹,我的老家在哪裡”;可以用設問開頭;也可以用描述的方式來介紹植物的特點……設計活動、在過程中教他們怎麼做,然後就讓孩子們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等他們“自己做的”標牌完成後,我就舉行了一個隆重的儀式。把標牌塑封好,下面署上作者的姓名,掛到校園的這株植物上。這樣一來,這次寫作就不是一份作業了,而是一份對社會、對學校、對老師、對同學的貢獻。他製作的標牌讓更多人瞭解了這種植物,寫的東西有用;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獲得了知識,又學會了表達,這種活動有意思,孩子喜歡。並且以後他也會樂於和別人交流、對花草樹木也會比別人更愛護。這都是教育啊!

02

語言關

實現讀寫互動有了內容,不等於就能寫出好文章。豐富的內容還要豐富的語言來表達。孩子寫作文有一關最難過,就是語言關。小學課標對語言的要求只說要做到八個字:“文從字順,明確具體”,可這八個字要真正做到可不容易啊。而且孩子們寫作文,不在於辭藻多華麗,而在於用得恰當不恰當。這關鍵就要靠語文老師,要教好每一堂語文課,要實現讀寫互動。

第一,要在閱讀課裡學表達,以讀促寫。閱讀課不是隻講內容,而是要講點寫法。比如說《小蝌蚪找媽媽》,裡面說“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我教的時候就抓住這個“爬呀爬”,讓孩子們比較“小壁虎爬到大樹上”和“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孩子們一讀,就悟出來了:“小壁虎爬了很長一段路,所以用爬呀爬。”空間觀念出來了;“小壁虎爬了好長時間。”時間觀念出來了;最讓我欣賞的是這個孩子的回答,“小蝌蚪很有勇氣,意志很堅強,它借不到尾巴不回家,所以它還要爬呀爬。”真好啊!然後我讓孩子們學習這個好句式,你會不會用“呀”字句?這下可好,下回寫作文,別提多有文采了。“姐姐最喜歡唱歌,她唱呀唱一直唱到大天亮。”連誇張也會用了。有感而發,就寫出來了。語言學習就是這麼培養的,老師要帶著他去發現語言形式裡的萬水千山,領略其中的萬千氣象,帶領他自由地往返出入於語言的世界。

低年級,句子要過關;中年級,語段要過關,並列表達、連貫表達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到了高年級,老師要教學生布局謀篇的本領,至少要知道常用的開頭、常見的結尾、如何過渡照應。通過閱讀,把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教會學生。每次寫作文時,再設計每次訓練的要求。閱讀課打好基礎,隨文發現,隨文學習,隨文操練,隨文積累。作文課,自然而然地發揮。第二,作文課要從閱讀切入,為寫而讀。例如今天這堂課,我還是從閱讀開始的。先和孩子們一起讀四篇之前閱讀過的材料,詢問“你讀懂了什麼?”然後聽取他們的閱讀反饋。這是很重要的,是在教孩子閱讀的方法。閱讀時要思考,要找出文章的共同點、不同點,要會分析、比較和彙總。這樣孩子們的思路就打開了,也學了作文表達的角度。原來圍繞著這個話題,可以寫的內容那麼多,表達方法都不一樣,表達的重點也可以完全不同。寫作文需要大量的語言材料,這就需要孩子們自覺地、不自覺地積累同類的語言材料,這本身也是一個自主進行語言學習的過程。而作文課上的“為寫而讀”正可以幫助孩子們完成這種積累。等到了真正寫作的時候,挑出一篇典型的例文,告訴他怎麼把過程寫清楚。不是模仿,而是通過大量的同類材料的積累,舉一反三。

讀和寫就應該是一體的。比如我們花了四年時間專門編寫的《小學生寫作學本》,就把兩者結合到了一起。閱讀課,進行基本表達方式的操練。作文課,挑選一個生活的話題,用上某一種表達方式,進行強化訓練。實現讀寫互動,這樣就有望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大踏步地提高。

03

思維關

促進思維發展寫作教學還有一點極其重要,就是要教學生學會思考,也就是要發展他們的思維和想象。會想才會寫;要想別人沒想到的,要寫別人沒寫過的,這才有創意。每個人的作文都應該是不同的,如果都只會一個思路,表達方式也都一樣,開頭結尾都一樣,那就糟糕了。我們說要打開思路,其實就是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你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從那個角度考慮;你寫那個角度,我還可以再換一個角度。能寫出別人沒想到的、與眾不同的文章,那才會有新意,才是個性化的寫作,也才能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啊。

生活、閱讀、思維,這不正是構成作文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嗎?如果過了內容關、語言關、思維關,這個孩子必定能寫出好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