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盗贼藏于梁上他却喊来子孙训话,盗贼听后竟主动伏法痛改前非

中国有一本元代成书的《忍经》是一部展现,古代圣贤处世哲学的这么一本书。所谓忍经我们不能顾名思义,因为全书是在帮助世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我个人觉得,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陈寔,可以说达到了忍经所要倡导的大成。陈寔是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他出身寒微,小时候也是个比较贪玩的孩子。但长大后却能专心致志于学问,所以后来就有幸做了一些东汉的官吏。虽然品衔都不是很高,但是陈寔在其位谋其政,可以说淋漓尽致的做到了职务上的问心无愧。

儒家和儒学自西汉武帝时开始主导中国文化的中央地带,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成长秩序。在修身齐家这两个方面,陈寔做的让人挑不出毛病。他是个不易动怒且不爱与人争斗的人,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喜欢争个你长我短的,但陈寔不。他就本本分分的做事,兢兢业业的工作。但人都是有所欲有所追求的,陈寔只知道埋头工作一日三餐,那么他追求的是什么啊?他有追求吗?一个没有追求的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啊?说道这里这些疑问你肯定就会有了,不过不要着急。

盗贼藏于梁上他却喊来子孙训话,盗贼听后竟主动伏法痛改前非

时间到了东汉陈寔生活的时代,儒学已经在中华大地上肆无忌惮的发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可以说儒家倡导的那些社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已经深入人心,甚至都已经感染到了农夫和村妇的内心。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普遍以德行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做一个德行表率于天下的人比当多大官儿做多大生意都让人稀罕。当然,你肯定会说只有那些呆板的读书人会喜欢吧。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的思想肯定还需要大幅度的改造。在当时即使是背地里不那样,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因为那不仅是儒家倡导的,更重要的是统治阶级让儒家倡导的。即使是物欲横流的当下不也是如此嘛,表面工作总还是要做的。所以,那个时候陈寔的最高追求是德行天下。

不过陈寔也确实做到了,他还是一名小吏的时候,由于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精神和刻苦精神,于是被县令邓邵推荐得以有了去太学深造的机会。当时的太学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或者研究院了,因此陈寔得以有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后来陈寔毕业后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继续潜心为学,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他需要先查缺补漏然后再为世所用。但当时的县令想征召陈寔出来工作,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嘛,人才难得。可是陈寔不愿意去,于是就躲到了山里隐居了起来。

盗贼藏于梁上他却喊来子孙训话,盗贼听后竟主动伏法痛改前非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县里发生了一起人命案。县衙里的一名姓杨的小吏就怀疑是陈寔干的,于是就把他抓捕了严刑拷问。但最终还是因为事实证据不足,又把陈寔给释放了。后来陈寔做了郡督邮(大概相当于今天县级市的局长一级),不仅没有公报私仇反而还让县令特别礼遇姓杨的小吏。这种以德报怨的精神,别说当下了,在东汉桓帝时期也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不仅如此,陈寔还能替人受过。对于外界的不能理解他的指责,他也从不去辩白一二。或许陈寔深知越描越黑的道理吧,沉默是金有时候也是最强大的武器。对和错就摆在那里,任你巧舌如簧,时间终会公平的告诉世人熟是熟非的。尽管东汉桓帝时的两次党锢之祸陈寔都遭受了牵连,但最终都没有因之而石沉大海,都不是灭顶之灾也不是无法承受之害。两次受牵连后,只要国家哪儿需要人才了陈寔还是率先被那些大臣们想到的。德行好的另一部分就是人缘好,陈寔的为人可以说是既绥靖又理智的。他从不和人拼了命的争长短,暗语虽伤人但奈何不了君子。陈寔是个君子,这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

盗贼藏于梁上他却喊来子孙训话,盗贼听后竟主动伏法痛改前非

陈寔不仅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德行合一。对子孙的教育方面也是十分的用心,教育有方。在《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件陈寔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个盗贼有一天去了陈寔家里偷盗。盗贼进了陈寔住的屋里,先是偷偷的藏到了屋梁上,以等待主人睡熟了行窃。但这个盗贼可能身手不咋地吧,不小心就被陈寔给发现了。陈寔发现了盗贼藏在了梁上,他并没有第一时间组织家人进行抓捕也没有报官。而是喊来了所有的在家里的子孙聚集到了一处,估计当时屋梁上的盗贼得吓了一头冷汗。那阵势很像是抓贼的。

但陈寔喊来了子孙,开口就是训导的话。陈寔劝诫子孙说,让他们一定要刻苦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让他们洁身自守修身养德。一个人若是不努力,不勤奋学习,任由坏习惯肆意的演变,将来必定沦落为梁上的那位君子。房梁上的盗贼听了竟然大为所惊,于是下来甘愿认罪伏法。但陈寔不但没有将盗贼送官,反而劝诫他让他痛改前非,最后还送了盗贼两匹绢然后让盗贼走了。从那以后,陈寔居住的那一带就很少有盗贼出没了。所以说,有时候道德也具有一种威力,关键是必须要有智慧来铺陈。陈寔是个高德之人,同样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智慧高低与否,首先逻辑要清晰。

盗贼藏于梁上他却喊来子孙训话,盗贼听后竟主动伏法痛改前非

陈寔和盗贼的故事后来还成了一个典故,因之也有了一个成语叫做梁上君子。梁上君子原位盗贼的代称,后来就演变成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意思。度过了两次党锢之祸,陈寔也再无兴趣为官了。于是隐居起来过起了乐天知命的生活,也因此他躲过了东汉末年的祸乱纷争。公元187年陈寔卒于家中,时年八十四岁,可谓高龄了。陈寔的葬礼参加的有三万余人,其中不乏一些当时的名士名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