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超发的货币都去哪里了?

用户100853413727


这些年,我国央行货币超发比较严重,2008年中国的M2规模只有47.5万亿。到了2018年,M2的规模达到了170万亿,确切的说,更多的是银行天生拥有放贷的冲动。因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贷差,贷款早点投放出去,就能早点获得收益。

不过,很多人觉得奇怪,这些年货币超发真的不少,但是国内的通胀水平为啥还一直停留在2%左右,似乎通胀非常温和。这就解释了大量超发货币并没有流向商品市场,而是流向了其他领域,而这些领域出现了价格大幅波动,只是普通人不曾感受到罢了。

第一,超发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前几天发生了钱荒,说明金融体系的钱比较紧,后来央行通过MLF放水了,金融体系注入了流动性,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降了。我们平时买的货币基金,主要是用更高的利率,把钱错给了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而空转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第二,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房地产领域,房价这10年来涨了好几倍,就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如果没有低利率、高杠杆,单凭居民的购买能力,房价是炒不上天的。今年1-7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资金就有10万多亿,而其中有近四成贷款流向了房地产业。这么多资金跑到房地产领域,房价怎么可能不涨?

第三,超发的货币跑到了农产品市场和股市中,农产品市场前几年大蒜、生姜、香葱都轮番上涨,这都是被资金推动上去的。还有就是股市,现在股市没有赚钱效应,外围资金不敢进来,但是过去股市不错的时候,大量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股价炒上了天,不过涨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不执著财经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这个问题我一直关注,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这些年我国货币超发确实相当突出和比较严重,2008年中国的M2规模只有47.5万亿。到了2018年,M2的规模达到了170万亿, 这是一个天量的数字了。

按道理这么多货币投放到市场之后,应该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可近年我国物价指数一直维持在2%左右,这表明我国物价基本平衡。那么这些超发的货币难道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说没有真正流入市场领域,其实不然。

目前来看,超发的货币应该流向了这么几个领域:一是低效重复的生产建设领域,主要是一些重大的民生基础设施领域,比如大型公共设施、高铁、地铁等等,还有一些钢铁生产及其他产业过剩领域,形成生产供给端的严重过剩,吞噬了大量的货币资金。

二是流向了房地产及楼市、股市领域,过多的资金没有流向实体企业,只是在资本上这么来回被炒作,追求资本的增值。

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内部自我循环,也叫资金空转,金融机构靠着这些资金相互之间炒来炒去,追求资金投资回报,没有真正流向市场。

这大概就这几个流向,不足之处,请批评!


开伟观察


首先看一下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

2002年2月汇率8.3,2019年7月是6.88。

从汇率上来看,相对美元,人民币没有超发,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如果咱们机械的以美元M2和美国的GDP为标准答案,不考虑任何其他因素:

第一,超发了多少货币?见附图。

美元和人民币的M2两者比值从3.1到0.53。

相对美元,M2发行相对增加了5.84倍。

如果货币是100%自由兑换和流通的,那么汇率应该是接近1:50了,当然这肯定不对的,因为这些年中国经济在发展、快速发展需要M2增发。增长了多少呢?

第二、GDP增长吸收了多少货币?

2002年中国GDP是美国的13.4%,2018年是美国的65.5%,经济总量相对增加了4.9倍,M2发行相对增加了5.84倍,经济发展需要,M2扩大理所当然。

那么据此测算,今年7月的汇率应该是8.3*5.84/4.9=9.9。是因为央行用长短期的政策和市场工具,所以现在汇率是6.88。

第三、房地产吸收了多少货币?

以上海梅陇房价为例,2018年的房价时2002年9倍,超过了M2相对增长倍数5.84倍。

那么房地产吸收货币是超出GDP相对增长倍数的(4.9倍),也超出了货币相对超发的倍数(5.84倍)。

这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以美元M2为标准,即便考虑经济增长,人民币也超发了,汇率有些扭曲。

以美元和美国GDP为标准答案的话,房价相对增长超过了人民币M2的相对增长。

简单说,钱是肯定不值钱了;

相对美元来说,钱更不值钱了,但实际情况有些扭曲;这是由于央行通过各种长短期的政策工具控制的。

相对房价来说,钱是最不值钱了。

那么结论也很明显,经济发展必须要增强m2,那么超发的货币主要是被房地产吸进去了。

也是黄奇帆教授在最近一次论坛上的观点:多亏了房地产这个超大的货币蓄水池,中国才没有更厉害的通货膨胀。

当然,在宽货币传递到房地产业的过程中间,整个链条上,每个环节都会吸收一部分。

以上全部,是以美元M2和美国GDP为标准答案的,其实经济中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就算是自娱自乐吧。

如果从上面的自娱自乐来讲,当前,首当其冲的是房价以及房地产相关的债务风险,平抑房价或使其缓慢下降,货币汇率市场化的风险才能降低更低。

尤其是在资本市场逐步开放的今天。

https://m.zjbyte.com/sbfp/finance/article?groupId=6716409088416154123&itemId=6716409088416154123×tamp=1564394920&article_category=stock&req_id=201907291808400100270411532339DB6&group_id=6716409088416154123




地产三哥


不请自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4月13日公布的数据,M2余额173.99万亿元;2009年M2余额61.02万一元,也就是说10年翻倍还要多。照道理这么多超发货币,会引起大量的通货膨胀以及物价的暴涨,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几年的物价指数并不高,生活成本虽然小幅上涨,但是也没有达到超发货币量那么恐怖的数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超发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市场或者是流动领域。笔者认为,超发的货币应该是流向了以下几个领域:

1.民生基础工程、大基建工程。各大城市的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等,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主导,投资量巨大,回收成本缓慢。随随便便一个项目几百亿起,高的上千亿,大量资金沉淀在些项目里。

2.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大量的货币推高了资产价值以及资产泡沫。北京、上海的房价动辄就是10多万/㎡,经过反复的买卖,资产价格被推高了,最后接盘的人,往往把价格锁死了,也把资金沉淀在了楼市里。

3.金融机构间的空转。明明有大量的超发货币,金融市场却是永远缺钱,央行经常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还时不时的降准,金融机构则利用这些钱去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大量的资金却没有注入实体经济里,小微企业借钱难的问题并没有有效的改善。

4.躁动的热钱。哪里有钱赚热钱就往哪里冲,楼市价格被推高后,热钱又有了新的去处,农业领域。“蒜你狠”“姜你军”一些列新型名词层出不穷,它的背后就是无数的货币再推高他们的市场行情。

所以,只看M2的余额会觉得很不可思议,都感觉不到超发了那么多货币,其实仔细想想,还好这些货币没有进流通领域,否则这个物价是不敢想象的。


小黑看财经


你没有发现,现在的商品的价格比过去都贵了么?小时候,一袋瓜子才1毛钱,现在多少钱?5块!小时候一瓶汽水多少钱?2毛,现在呢?上世纪,原油才3-5美元一桶,现在呢?50美元一桶都买不到。20年前,黄金才多少钱一克?举完这些例子,题主应该很明白这些钱都去哪儿了吧?

很明显,这些钱都被转移到物价上了。

货币超发,意味着货币的供给超过了货币的需求,在相同的财富条件下,商品价格自然就会上涨,经济恢复平稳。这种通货膨胀是一种非常隐性的财富转移,有点像温水煮青蛙。

当然了,大家都知道通货膨胀会损害大家的利益,那么为什么不制定法律限制货币的超发呢?因为纸币本身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如果任由滥发,那么将会对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实际上,在金本位时代,货币与黄金挂钩,由于黄金的数量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所以货币的价值相对稳定,通货膨胀率极低。但是后来世界经济发展太快,交易需求太多。传统的黄金数量严重不足,金本位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金本位制度被抛弃了;

自从纸币占据了主导地位以来,通货膨胀就不可避免,实际上这是一种权衡。争取把大饼做到最大的同时,还得保持原来每个人的大饼都要变得更大;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大家都得为此交税(通货税),而这些税会因为经济发展而得到补偿。

如果纸币的地位没有改变,这种情况还会周期性出现,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股易金


现在的世界货币实际上就是美元,所谓大量超发的美元是超过世人们想象的,但对此,各路经济学家讳莫如深,这也是一种金融铁幕吧。

美元的流向包括三个方向,一是M2,二是用于国际交易所需的美元,三是M3的金融资产。

单说M2,客观地说美国的M2是控制得比较好的。但是,美国的M2与中国的M2不是一回事儿,很多中国放在M2项下的内容,比如证券保证金在美国被纳入了M3,也就是说,中国M2里的许多内容美国M2里没有。所以单纯比较中美的M2,实际上没有意义。

再说用于国际交易所需要的美元,这是美元做为主要世界货币的一个特点,通常不纳入美国的M2和M3,其发行量与世界贸易总量直接相关,与剪羊毛的需求有关。

美国的M3包括M2和金融资产,这是最恐怖的一个流向,2005年以前,联储还会公布M3的报表,现在早已不公布了。

2015年时看了一些专家的分析估计,散布在当时世界各国的,包括有价证券、金融衍生品在内的金融资产,大约在800万亿美元左右,其中至少70%掌握在华尔街手里。

这里恐怖的不仅是数据,而是这些金融资产的客观存在。资本是贪婪的,所以这些资产都在证券市场反复地炒作、赌博,越炒作,泡沫就越大,创造的美元就越多,这些资产一旦变现,需要全世界近十年的GDP才能填平。换句话说,如果全世界的生产都用于支撑美元的价值,那么,美元需要贬值大约90%,才可以使人们今天创造的美元,真正有相应的财富来对应。

这也是美元主导的世界金融秩序的问题所在,看明白没?这个问题是非常严峻,但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和华尔街自身没法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只将这些金融资产总量的10%变现,变现出来的美元放到任何一个市场上,任何国家都承受不起。这就是在现有金融秩序和规则之下,任何国家都无法以货币战、金融战挑战华尔街的原因。

人类自己造作的结果,人类自然只有自己承担其后果,但并非完全无解,根本的就是重塑金融规则和秩序,无论是华尔街自己,还是外部力量的重塑,最终将不可避免。


独孤客54


超发货币去那了?我们知道,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超发的货币就是到了物价里面去了。换句话说,超发的货币都到了流通领域中,抬高了物价,还稀释了你的存款。

举个例子吧,以前一个家庭维持正常生活开支需要2000元,当货币超发后,米价、菜价上涨了,油盐酱醋的价格上涨了、供暖价格上涨了、开车用的汽油也上涨了、、、总之那,日常用的物品都在上涨,这样要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可能就需要3000元或更多。其它家庭的开支同样是这种情况,生活开支都因为货币超发而提高。同时,商店的周转资金因为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增加了,工厂因为成本价格的增加,流动资金也增加了,各行各业的周转资金都在增加,超发的资金去那了,就是到这里面去了。

当然,超发的货币不会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行业,货币是由逐利性质的,那一个行业获利多,那一个行业流入的货币就会多。每一个行业都像是一个蓄水池,有的大有的小,行业的规模大,容纳的货币就多点,反之就少。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猜到了,我想说的是楼市和股市,当下楼市和股市的都存在流动性的问题,楼市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流动性被冻结;股市因为去杠杆的原因,同样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的问题。楼市和股市在各行业中是吸引超发货币最多的两个的行业,这两个行业中的货币流动性被限制了,就等于把超发的货币给困在这两个行业中,特别是楼市中,毕竟股市已经从高位跌了下来。如上图所示,我国货币从1996年以后,始终是超发的状态,在2004年到2008年,因为美元加息,有所缓和,从08年以后超发的更加严重。

如上图所示,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最近十年间货币超发情况,在大型经济体中最严重的前提下,其它行业的通胀不明显的主要原因(CPI始终在2%左右),通胀都表现在楼市和股市身上了,因为这两个行业吸收大部分的超发的货币。

因此,超发的货币去那了,一部分在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后,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一部分;其它的部分都因为流动性的原因被困在楼市和股市中,主要是楼市中。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淡淡禅风


说货币之二:中国货币供应“切片”观察

2018年8月9日发表于:《凯迪·经济风云》

——此文为下一篇文章《在央行支持下,中小企业自己印钞票》作铺垫。

本文结论:

一、货币虽多,大部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进了中央银行;

二、可用的货币是10.48万亿元,实际“干活的货币”在1万亿元左右;

三、银行承兑汇票补充了货币供应;

四、2017年基础货币大约每13元支撑了100元的GDP;

五、准货币是货币供应之肿瘤。

近年来,关于货币之舆情汹汹,一曰“M2是GDP的两倍,货币超发”、一曰“实体经济缺钱”,舆情自相矛盾,故又曰,“货币都去楼市了,推高了房价”。

——是这样的吗?那就“切片”观察。

货币随着时间流动、变化,在某一时点上,切片观察它的构成,或可窥一斑见全豹。

切片时点:2017年12月31日,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摘录之数据列于文尾。

一、数据显示,单位活期存款47.31万亿元,准货币113.30万亿元,合计160.61万亿元。商业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俗称)在央行存款为24.38万亿元,比例为24.38/160.61=15.18%。

如果准备金率单一,可以计算出160.61万亿元上交的法定准备金、及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清算用存款和超额准备金。现假设,综合准备金率15%。

活期存款、准货币上交存款准备金24.09万亿元(160.61×15%),基础货币32.19万亿元,上交存款准备金占基础货币的74.84%。

其中,准货币113.30万亿元上交存款准备金17.00万亿元(113.30×15%),占基础货币的52.81%。这17.0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基本属于“休眠货币”。

结论一,货币虽多,大部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进了中央银行。

二、交了存款准备金,还有多少钱可用?这个有点复杂,需要分析。

1、“流通中货币”7.06万亿元。“流通中货币”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注一),平均到14亿人,人均5043元。这些现金有多少闲散在人们抽屉里、钱包里备而不用,有多少囤在那儿睡觉,有多少用于地下经济,至少没有权威数据表示有多少现金和GDP有紧密关系。笔者假设作用于GDP的现金有三分之一即2.35万亿元。

2、基础货币-准货币的准备金-流通中货币=8.13(32.19-17.00-7.06)万亿元,这个数据表示“初始状态下”银行体系内可用的货币(称为“营运货币”),这是一种算法。

换一种算法,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交了存款准备金,只剩下用于周转的货币0.59万亿元和“库存现金”0.64万亿元,合计1.23万亿元。这是营运货币8.13万亿元经过信用扩张(俗称货币乘数)后形成的,把活期存款扩张到47.31万亿元,交了准备金,只剩下“周转货币(注二)”和“库存现金”1.23万亿元。这就是三个数据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数据各有各的用处。在这个时点上,信用扩张到了极点。如果信用收缩,则“活期存款”下降,周转货币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所以笔者取营运货币8.13万亿元,因为它是基础货币。

结论二,可用的货币是10.48(2.35+8.13)万亿元,实际“干活的货币”在1万亿元左右。

三、这几年银行承兑汇票是越来越多,经济学家都说中国货币泛滥,可企业的销售回笼却拿不到多少现款,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据中央银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存量数据,2017年末存量为4.44万亿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满天飞。

银行的支付工具如支票、本票、银行汇票、电汇等等,每操作一次只完成一笔交易,可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在六个月内,通过背书转让可以完成多笔交易。假设每张银行承兑汇票转让20次,那么2017年银行承兑汇票完成交易88.80万亿元。笔者称银行承兑汇票是“半民间货币”。

银行承兑汇票的转让次数只是估计,真实的交易额不得而知。如果估计的88.80万亿元交易额是在银行完成的,那所需要的货币量极少。假设一年工作日260天,0.17万亿元货币在银行一天周转2次,即可完成88.80万亿元交易额。

结论三,银行承兑汇票补充了货币供应。

四、2017年中国GDP是82.71万亿元,可用的货币是10.48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2.67元基础货币。

如果加上银行承兑汇票4.44万亿元,“货币”是14.92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8.04元“货币”。

如果不考虑银行体系外的现金,营运货币是8.13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9.83元银行体系内货币。

如果只用周转货币和库存现金1.23万亿元来计算,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49元周转货币和库存现金。

如果只用周转货币0.59万亿元来计算,那么每100元GDP用了0.64元周转货币。如果数据没有问题,逻辑没有问题,这是真的。

结论四,2017年基础货币大约每13元支撑了100元的GDP。

五、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67.68万亿元,其中准货币(定期存款、个人存款等)为113.30万亿元,占67.57%。它是基础货币的3.5倍,表面上是民间对银行的债权,实质上它对应着银行的178.30万亿元债权。本质上它已经不是货币了,除了它的净变动额,它对货币供应的“贡献”是,把17.0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以法定准备金的名义送到了中央银行。

说中国货币多,主要原因是它,可是实际在使用的货币并不多,主要原因也是它。这是一个难解的结,早晚是一个祸害。

结论五、准货币是货币供应之肿瘤。

六、为慎重起见,笔者将本文所用数据换成2017年简单算术平均数(每月月末数之和/12),结论一致。

简言之,2017年末中国的基础货币约在32万亿元左右,由于储蓄量庞大,一半以上的基础货币被储蓄的存款准备金占用,再减去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及信用扩张后上交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几乎无钱可用。银行承兑汇票越来越多的承担了货币的流通、支付职能,补充了货币供应。

过多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不是好事,它会纵容银行“不务正业”,且中小企业非常痛恨银行承兑汇票,它不能分拆,贴现(换成现款)要付利息、拿它支付也要承担利息。

笔者称银行承兑汇票是“半民间货币”,因为还有真正的“民间货币”——商业承兑汇票——在贴现前、在到期托收前,它不受银行系统控制,它的流通量是多少?由于没有官方数据,不作妄论。

目前,财经界动辄拿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说事。M2是个国际通行指标,它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它只是一个用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比较的“最不坏”的指标,用它硬套经济生活有点牵强。对中国来说,活跃的银行承兑汇票不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之中,而大量的准货币却占据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内容。准货币是指未来的购买力,可仔细想想,如果债权债务解不开,它还是货币吗?

中国货币多吗?多,都在睡觉;

实体经济缺钱吗?缺,干活的货币太少了;

楼市是蓄水池吗?你说呢。

注一:“流通中货币”通常的解释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它的来源是央行表“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减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现金”。可央行表“储备货币-货币发行”的内容复杂,不仅仅是现金。这儿姑且从俗。

注二:用“周转货币”一词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央行官网数据中,“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准备金存款”(数据A)大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数据B),数据A应该有三个内容,一、法定准备金;二、存于央行的清算货币;三;超额准备金。数据B应该有数据A的前两项内容。而“存于央行的清算货币”本质上属于超额准备金。故不用“超额准备金”一词,不得已取(A-B)之数,且名之为“周转货币”,它是实际上在“干活”的货币。

七、附数据。单位:万亿元;“年末”指2017年年末数,为本文所用数据;“月平均”指2017年每月(月末数之和/12)之平均数,列于此作参考用。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1 储备货币 32.19 30.47

2 其中:货币发行 \t 7.71 7.69

3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t 24.38 22.73

4 非金融机构存款\t 0.10 0.05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5 储备资产-准备金存款 24.97 23.34

6 储备资产-库存现金 0.64 0.68

存款性公司概览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7 货币-流通中货币 7.06 7.01

8 货币-单位活期存款 47.31 43.71

9 准货币 113.30 111.93

其中:单位定期存款 32.02 31.81

个人存款 64.93 63.94

其他存款 16.34 16.8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7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4.44 4.43


汤散膏丸


用超发货币这个说法不准确,

因为货币发行并不是通常所以为的印钞厂印刷纸币,既然超发货币就是印钞厂开足马力,机器24小时不停歇,这幅图像早过时了,

现代货币的发行其实是通过借债实现的,政府,企业,居民从银行贷款就会创造货币,因为银行只是在电脑上改个数字而已,社会上就凭空多了一笔货币,做为央行控制货币发行就是通过利率等手段操作,比如央行降息,就是增加货币发行,因为低利率更容易借贷,还款压力也减小,反之加息就是收紧货币,因为不利于借贷,

既然货币发行是通过借贷来实现,而借贷本身即是一定的理性行为,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借贷,同时作为银行来说,也不是随便谁都能借贷,不管是政府,企业,个人到银行借贷都得有抵押资产,比如个人的银行贷款最主要的就是房地产,

中国这些年m2规模庞大,就是因为中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和工商业发展,尤其是房地产几百万亿的规模,就是有相应规模的银行贷款,用通俗的说法钱跑到房地产里面了,


万事皆空70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董岩:

2008年时我国的货币总量在40万亿左右,等到了2017年末货币总量已经到了179万亿元,在2008年和2009年的时候由于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M2同比增长17.78%和28.42%,其中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19.31%。

从08年到17年10年间M2平均增速为15.34%,10年来GDP平均增速为8.17%,通货膨胀平均增速为7.17%。

细心的朋友可以看到按照这个通胀水平物价也就涨了一赔,在GDP的增速以下这个是很合理的,但是从货币总量上来看货币总量增加了4.5倍之多,那么这么多货币都去哪里了呢?

很多机构都检测了10年来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发现大宗商品上涨幅度也远远的低于货币的增长速度,但是10年来中国的房价却上涨了4.1倍左右,北京地区房价上涨了7.1倍,上海7.2倍。我国房价的上涨幅度和货币的超发速度基本是温和的,这也就能解释通钱都去哪里了,大部分被房地产这块大海绵吸走了。所以在过去的10年的确是房地产的黄金10年,当年看准机会投资房地产的人基本资产都得到了增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