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改革開放40週年」從“綠皮火車”到高鐵築夢 蘭州列車實現大飛躍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築夢

蘭州列車實現時速60公里到250公里的飛躍

「改革开放40周年」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筑梦 兰州列车实现大飞跃

圖為工人檢修鐵路。

1978年,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管內的營業里程為2419.9公里,主要有隴海線、蘭新線、包蘭線、蘭青線、幹武線。截至2017年末,時隔40年,營業里程為5377.8公里,增加了122.2%,這等於再造了一個蘭州局。尤其是2014年以後,隨著蘭新高鐵、寶蘭高鐵、蘭渝鐵路相繼投入運營,營業里程大幅度增加,蘭州局進入了高鐵時代,並實現了“一帶”與“一路”的互聯互通。據數據統計,1978年蘭州局全年旅客發送量為819萬人次,2017年全年旅客發送量高達5043萬人次,增加4224萬人次,增長515.8%;1978年全年貨物發送量為3214萬噸,2017年則為7484萬噸,增加4270萬噸,增長132.9%。40年來,蘭州局追夢高原、開拓進取、擴充路網,管內鐵路不斷延伸,列車駛上世界屋脊,闊步邁進高鐵時代,鋼鐵大道縱橫在祖國西部的版圖上。

建設:

蘭州有了西部最大的路網型交通樞紐

“印記”,在蘭州,就是一碗牛肉麵。

“蘭州到嘉峪關,從蒸汽機車時代的數天往返,到高鐵時代的幾個小時,改革開放40年,蘭州鐵路交通快速發展,縮短了我與一碗牛肉麵的‘見面’時間。”蘭州西機務段動車司機張軍說。今年40歲的張軍,一碗牛肉麵陪伴他工作近20個年頭,但能夠讓他在火車司機的崗位上堅守至今的原因,卻是改革開放40年,西北內陸城市蘭州鐵路交通事業的發展,以及帶給他工作、生活的變化。

行駛速度慢、駕駛自動化程度低、工作環境差,這些都是張軍駕駛電力機車的“初體驗”。“一開始我駕駛的線路是蘭州至嘉峪關段,普速列車單程運行在20多個小時,一個來回最少三天。”張軍告訴記者。三天一個來回,愛吃牛肉麵的張軍只能與其“隔日相見”,直到蘭新高鐵(甘肅段)通車。

2014年,世界上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蘭新高鐵甘肅段經過聯調聯試,正式通車運營。張軍告訴記者:“現在從蘭州到嘉峪關只需要4個多小時,我幾乎每天都可以吃到蘭州牛肉麵!”從“圍著煤爐打轉轉”到“鐵路白領”,鐵路司機成為鐵路交通技術進步、事業發展的見證者。

對於張軍來說,蘭州鐵路交通的發展,帶給他的不只是一碗牛肉麵。如今,隨著一批鐵路大項目相繼建成投入運營,甘肅省真正成為我國西部地區鐵路交通的大通道、大樞紐。尤其是2014年以後,隨著蘭新高鐵、寶蘭高鐵、蘭渝鐵路相繼投入運營,營業里程大幅度增加,蘭州局進入了高鐵時代。特別是蘭州西站,作為寶蘭高鐵的重要工程,於2013年2月28日正式開工建設,2014年12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蘭新高鐵、寶蘭高鐵、蘭州至中川城際鐵路、京呼銀蘭客運專線、蘭渝鐵路、蘭成鐵路、蘭新線、蘭青線、隴海線、包蘭線等10個方向的鐵路在此交匯,已成為西部最大的路網型高鐵樞紐,是繼上海虹橋站之後的全國第二個、西北第一個集民航、地鐵、公交為一身的綜合交通樞紐。同時,和已建成的蘭州北編組站,形成環抱黃河的“南客北貨”環形樞紐格局,實現多方向互通、大運量保證、高效率運輸,這對蘭州和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來說,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速度:

三五天的車程現在只要幾小時

速度,見證著蘭州鐵路的發展變化。40年來,蘭州鐵路經歷了蒸汽、內燃、電力、動車時代,從1997年開始到2007年,蘭州鐵路進行了6次鐵路大提速,以前蒸汽機車牽引列車時速是60公里,現在電力機車牽引列車時速達到160公里,動車組列車又將時速提到250公里。過去從張掖到蘭州要17個小時,現在3個小時就能到達。

2017年,陝西寶雞至甘肅蘭州的寶蘭高鐵正式通車運營,打通了中國高鐵橫貫東西的“最後一公里”,將中國西北地區全面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使西北地區真正融入“四縱四橫”全國路網布局,實現了與中東部地區的大貫通、大貫聯。

寶蘭高鐵橫跨在祖國的版圖上,連通了絲路沿線的西安、寶雞、天水、蘭州等多個主要城市,成為“新絲綢之路”上的高速通道,而蘭州作為西北重要的交通節點城市,從一個西北內陸城市,躋身交通發展的前沿。“2018年休假,我準備帶著家裡人去重慶旅遊。”張軍說,“蘭渝鐵路通車後,去趟重慶很方便。”

與此同時,上世紀中期,許多隴南人出遠門,仍只能行走在人煙罕至的“北茶馬古道”。西狹、青泥嶺、陰平道、祁山道……在隴南留存的古蜀道的遺蹟和地名,全是行路難的證據。但在過去的幾年,隴南市幾乎成了一個交通會戰場。蘭渝鐵路、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隴南段、武九高速、渭武高速和成州民用機場等重大交通項目相繼在隴南境內開工建設,目前其中一些已經建成,影響隴南發展的交通制約正在被消除。

2017年9月,歷經9年攻堅克難後,全長886公里的蘭渝鐵路全線通車,將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連接起來,在中國西北和西南之間畫出最近的連線,成為西北到西南出海口距離最短、最便捷的鐵路運輸通道。

貨運:

加速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

油橄欖,這種從國外引進種植的“洋植物”,已經在隴南白龍江兩岸的河谷裡廣泛種植,成為當地群眾的“致富樹”。2016年,隴南市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成為我國最大的油橄欖種植基地,佔全國種植面積的60%,橄欖油產量佔到全國的93%,20萬貧困群眾從中受益,人均增收超過2200元。長期以來,高企的物流成本一直是制約西部地區發展的“痛點”。內陸地區物流成本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6%,遠高於沿海地區的8%和發達國家的4%。談及蘭渝鐵路開通後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隴南祥宇油橄欖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橋花介紹,從田間地頭採摘鮮果,到壓榨為橄欖油,再到罐裝成品,最後通過火車送到全國各地的市民餐桌上,總共時長在100小時內就可以全部完成。而在以前蘭渝鐵路沒有通車前,想要將產品運輸出去只有通過公路的方式,並且先要運輸到蘭州進行中轉,成本較高而且時間很長,而現在的運輸成本節省了近50%以上。“現在每噸橄欖油運到北京的運費從原來的1500元下降到400元,以前汽車拉一車花椒到重慶運費需要7000多元,現在通過蘭渝鐵路只需要2000多元。”

為什麼會這樣?記者瞭解到,近些年來,蘭州鐵路部門想方設法降低企業物流成本,積極拓展增量空間,努力開闢鋁產品、農產品等多品類貨源,形成新的增長點,促進南向通道班列與中歐、中亞班列的融合發展。除了鐵路運輸具備綠色、環保、運價低廉的優勢外,蘭州鐵路部門為讓更多的貧困人口受益,對點對點蘭州東川至欽州港的國際聯運貨物運輸,除總公司明令禁止下浮的貨物以外,按總公司授予的最大權限下浮運價30%。

鐵路的高速發展,除了給人們出行所帶來的方便快捷,對鐵路沿線經濟的拉動力更是不言而喻。自2015年“蘭州號”貨運班列開行以來,已構建了4條國際運輸通道,累計發運220多列。中歐方向,已經開行發往德國漢堡、白俄羅斯的國際班列;中亞方向,與哈薩克斯坦形成每週2列的常態化運輸班列。自2017年9月29日至2018年5月19日,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班列共發送11列,8776噸,貨值9647萬元,主要發送鋁卷板、鋁鑄件、蘋果、石棉、純鹼、洋蔥等,到達貨物主要是氧化鋁、海鮮、進口熱帶水果等,班列平均運行時間為5天。

改變:

小慢車的變與不變

“富民號”小慢車,是隴西車務段在原7504/3次“城鄉文化列車”基礎上升級打造的列車。隴西車務段“富民號”列車開行以來,深受沿線百姓的喜愛,又一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雖然該趟綠皮小慢車兩次變更名字,兩次變更運行徑路,但始終不變的,是低廉的票價和優質的服務。

綠皮小慢車自開行至今已經60餘年了,其低廉的票價和便捷的出行方式一直是沿線百姓出行的首選。2015年在打造“城鄉文化列車”後老百姓擔心票價會上漲,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票價非但沒有上漲,服務質量和硬件設施卻提高了不少,而且運行線路還延長至天水市清水、張家川兩縣,成為了聯結隴東、隴中地區的紐帶。

2018年4月份,小慢車又一次更名為“富民號”列車,而同樣不變的仍然是低廉的票價和優質的服務。“富民號”列車打造完畢後,座椅套、牆上的掛畫、窗花等都充分利用列車沿線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旅遊名勝、特色小吃等資源,凸顯本土文化和旅遊特色,為沿線乘車百姓提供了一場視覺文化盛宴。“如此低廉的車票,卻能享受高鐵般的服務,實在是我們老百姓的福祉。”天水市新陽鎮村民張成才說。

“富民列車”的開行,在帶動列車沿線經濟發展的同時,以優質的服務、低廉的票價為沿線百姓提供更加便利、溫馨的出行條件,為推進扶貧攻堅再添新活力。40年砥礪奮進,40年成就輝煌。如今,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公司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聚焦“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深化“強基達標、提質增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勇立潮頭,放歌西部,唱響運輸安全、工程建設、科技創新、民生改善、企業文化建設齊頭並進的發展新旋律。

「改革开放40周年」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筑梦 兰州列车实现大飞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