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北京市财政局:决算公开增至201个部门 10张报表更细化

北京市财政局:决算公开增至201个部门 10张报表更细化

北京市财政局:决算公开增至201个部门 10张报表更细化

北京市财政局:决算公开增至201个部门 10张报表更细化

新京报快讯(记者沙雪良)8月23日上午,北京201个市级部门在首都之窗及部门门户网站公开了2017年部门决算信息。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韩杰就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京报:请简要介绍一下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的主要内容?

韩杰:部门决算综合反映了年度部门收支执行情况,此次公开的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部门决算报表。主要通过10张决算报表来反映年度市级各部门的收支执行、“三公”经费支出、政府采购等决算情况。二是部门决算说明。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的基本职责、机构设置情况、收入支出决算总体情况、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情况、基本支出决算情况等说明。三是其他重要事项情况说明。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情况、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政府采购支出情况、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收支情况,以及专业名词解释。四是部门绩效评价情况。主要反映市级各部门绩效评价开展情况,以及每个部门的一个预算项目执行情况的自评价绩效报告。

新京报:对比往年,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有什么特点?

韩杰:2017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优化部门决算公开报表,由原有的9张报表细化为10张报表,按照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分别反映部门经济分类基本支出决算情况,丰富了公开内容,便于公众更好了解部门支出情况。二是实现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全覆盖。在2016年30个部门公开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2017年除涉密信息外,所有部门都公开1个部门自评项目的绩效评价报告,通过公开促进绩效管理工作的提升。三是扩大公开部门范围。实现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市级预算部门,全部公开部门决算。四是增强决算可读性。增加专业名词解释,对公开内容中出现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公众更好地理解部门公开内容,使决算公开信息易读易懂。

新京报:今年公开决算的部门数量比去年增加较多,这是为什么?

韩杰:2017年部门决算进一步扩大了公开部门范围,实现了除涉密信息外,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市级部门,全部公开了部门决算。今年公开决算的部门数量由去年的156家增至今年超过200家,主要是由于司法体制改革后,区级检察院、法院和部分市级基层司法单位转为市级一级预算管理部门,因此增加了公开的部门数量。

新京报:2016年市级部门决算公开有30个部门公开了项目自评报告,此次市级所有预算部门都要公开1个项目的自评价绩效报告,此举的意义是什么?

韩杰:从2011年起,北京市不断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经过几年时间,所有市级预算部门均已全面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范围、内容和环节上覆盖到所有部门。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此次部门决算公开,北京市除涉密单位外,所有市级预算单位全部随部门决算公开了预算项目的自评价绩效报告,实现了绩效评价报告公开部门的全覆盖。绩效评价报告对外公开,主要意义是向公众展示了具体预算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做预算时,各单位均要设定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对“要完成的工作”和“要实现的效果”向社会公众做出“承诺”;到决算时,公开绩效评价结果则是向社会公众交上“承诺”的答卷,主动让公众检验目标完成的如何。同时,各预算部门也将结合绩效评价情况,特别针对评价反映出来的问题及时调整完善相关预算管理工作,更好地查漏补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强化资金的绩效管理理念。

新京报:请介绍一下此次公开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方便公众更好地读懂决算报告?

韩杰: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决算公开让公众不仅“能看到”,而且“看得懂”,今年部门决算公开时,增加了专业名词解释。各部门对部门决算中出现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名词或支出内容进行说明。例如,市教委解释了“高等教育支出”主要是反映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生资助、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的支出;市民政局解释“三社联动”是指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专业服务机制,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动员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社会动员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