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工匠精神”是一種堅韌不拔、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國的發展已開始轉型升級,從“中國製造”升至“中國創造”,因此我們的時代需要“工匠精神”。千龍網從2016年4月起發掘尋找“中國工匠”,推出行業精英系列報道。第二十一期,正是他——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目前我國房顫患者超過1000多萬,房顫成了縈繞在萬千患者心頭的一塊心病。哈特瑞姆心臟醫生集團創始人、北京朝陽醫院心臟中心副主任兼心律失常科主任劉興鵬迄今已將6000多名患者的心率拉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在國內首開“心內外科一站式雜交消融手術”的先河,持續性房顫病人多年的“心病”也因此緩解。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一段奇妙的電波,一次深埋心底的經歷,從醫二十餘載的劉興鵬,為驅趕病人的“心病”,爭分奪秒的奮戰在手術檯前。手術中,他對完美的追求近乎“執拗”,只因不願辜負那沉甸甸的信任。

同時,在心律失常的研究領域內他大膽嘗試,超國際步伐,創立了名為哈特瑞姆的心律專科集團,探索了一種多學科合作診療的新模式,開雜交手術先河,他一心想著如何讓病人少一分病痛。

簡單藥物破解醫學難題

首次榮登國外權威領獎臺——哈特瑞姆多年的臨床經驗中,一個疑問一直困擾著劉興鵬,“如何讓病人少受痛苦,在術前就能知道病人是否適宜接受手術”?

他發現,有些病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複雜,但是手術中的成功機率卻很高,但一些看似簡單的病情,手術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用什麼方法能在手術之前就辨別病人是否可以成功手術?

一次,劉興鵬出差,在火車上,一個奇妙的想法突然跳進了他的思維裡,“可不可以將術中使用的藥物提前使用?”回來之後,劉興鵬立即將這個想法投入試驗。

在手術之前,他為患者使用了“神奇”藥物,當時,屏幕裡的心臟電波預想般的出現了變化,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研究,“試驗成功了。”劉興鵬興奮地說道,“這個藥原本是使用在手術中,但我的這次試驗是將它前置,使用到手術之前,通過心電圖的波動情況可以判斷出患者的手術成功機率。”

一劑簡單的藥物,破解了醫學界的難題。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劉興鵬一直從事複雜心律失常的研究,迄今已完成各類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療6000多例,是目前國內房顫導管消融治療領域內個人經驗最為豐富的專家之一

該項研究獲得了全球心律失常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術組織——美國心律學會(簡稱HRS)2015年年會Eric N. Prystowsky青年研究者獎,是中國大陸學者第一次登上HRS會議的官方領獎臺。該獎面向全球心律失常學者,每年僅頒兩項,臨床和基礎各一項。

持續鑽研的劉興鵬一直走在學科的前沿,2015年,他與國內6位知名的中青年心律失常領域專家聯合創建了我國心內科領域第一支醫生集團——“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 而燕達國際醫院是該集團在國內的第一家落地機構,該醫院有國內設施最先進的雜交手術室,劉興鵬與多個學科的醫生在這間雜交手術室內攜手完成了首臺代表房顫治療最高水平的手術——永久性房顫心內外科一站式雜交消融術。

“內外科聯合作戰”的方式為持續性房顫患者帶去了曙光,“房顫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二是持續性房顫”。劉興鵬在治療持續性房顫的道路上做著各種各樣的嘗試,在提高手術成功機率和療效的同時,為病人找到了新的治療方法。

“此種一站式雜交手術,為疑難複雜的房顫患者開闢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對於長病程持續房顫,仍可達到讓人滿意的效果。”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換位思考呵護病人

劉興鵬精湛的醫術,不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很多時候還挽救了患者的整個家庭。

劉興鵬經常收到不知從何處寄來的包裹,包裹內基本都是一些土特產。三年前的年末,一位四川在京務工者提著一袋辣椒和兩隻大公雞來到劉興鵬的辦公室,希望劉興鵬收下這份心意。

原來她曾是劉興鵬十年前的一位患者。她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曾在安貞醫院做了心臟外科手術,但手術中,該患者出現了併發症,需要安裝心臟起搏器。當時,在安貞醫院工作的劉興鵬,成了她的主治醫生,為其安裝了心臟起搏器。因為其經濟條件一般,只能選擇安裝較便宜的單腔起搏器。

十年之後,起搏器沒電了,需要更換起搏器,而禍不單行的是,患者的心臟出現了心力衰竭,最好的選擇是安裝三腔起搏器,但是高達十幾萬的費用,讓這位女士望而止步。

此情此景讓他深感無力相助。抱著無論如何先試一試的心態,劉興鵬開始各處“化緣”,希望一些機構可以免費捐贈一臺起搏器。最終,通過網絡,劉興鵬募捐到一臺三腔起搏器,為她免費做了手術。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劉興鵬正在為病人安裝心臟起搏器

在劉興鵬的從醫生涯中,還有一位病人讓他至今難忘,“十多年過去了,她的名字一直到現在我都可以脫口而出。”劉興鵬說。

這位病人之前曾在家鄉接受過一次心臟手術,但是沒有完全成功。劉興鵬為病人做了第二次手術,“治療過程很順利,手術算成功”。

可在此時,病人突然發生昏迷,“病人心臟穿孔了,緊急打開了胸腔,修補了破口。”而就在當天夜裡,病人的肝臟又突然破裂,再次被推上手術檯,修補破裂肝臟。

術後,病人住在五樓的外科監護室,劉興鵬則每晚睡在心內科門診的診床上,“每次電話一響就立馬上去,這樣的狀態,整整持續了一個多月”。

經過很長的恢復期,病人最終痊癒。對劉興鵬來說,這是一次觸及心靈的經歷,雖然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病人沒有絲毫抱怨,但“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需時刻保持著警惕之心。”這個病人劉興鵬至今難忘。

對待病人,劉興鵬有自己的原則,“從醫過程中,我從來沒有對患者發過脾氣。”在他的認知裡,醫生與患者之間,最重要的是溝通,溝通無礙,矛盾何來。“把已經會的東西做到極致,在未知的地方再儘量多走一步,治癒更多的患者。”這也是當下劉興鵬所想。

患者出院之後,並不意味著治療結束了,“後期的抗凝工作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劉興鵬在朝陽醫院設立了房顫專病門診,該門診管理上千患者的病例,定時通知病人複查,幫助病人調藥,形成了制度化的隨訪流程。

電波中與“心臟”的不解情結

對劉興鵬來說,研究心律失常這種病症就像是征服一片荊棘密佈的土地,而他,一直在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著。

“很幸運自己沒有浪費時間”,有幸跟隨多位名醫學習,“房顫消融之父”Haissaguerre教授曾是他的導師之一。早在二十多年前,劉興鵬便定好了自己今後鑽研的方向,如今劉興鵬細細想起緣由,嘴角依然會勾起淡淡的微笑。

那是他與電波的一次奇妙相遇,當時的劉興鵬正在讀大三,在校園的廣播中獲得了一條令他興奮的信息,“心臟病可以根治了”,拼搏的心沸騰了。儘管當時的他並不能完全理解新聞中的內容,但是並不妨礙他立志進入該領域。

源於興趣,劉興鵬在校期間成了圖書館的常客,他查閱大量的文獻和資料,在此基礎之上,吸收了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考研的時候,面試老師對我知道的東西也很驚訝。”考卷中,劉興鵬的答案總是比教科書上的內容要多,“比如教科書上只有五條答案,但因讀了很多參考書,我常常會寫出八至十條。”劉興鵬說。

前瞻性也給劉興鵬帶來了破格晉升的機會,在國內學者競相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時,劉興鵬已經將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心血管電生理雜誌》上,這是一本研究心律失常領域的權威雜誌,劉興鵬的文章也是中國大陸學者在該雜誌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因為多項創新成果,2007年,劉興鵬被破格提升為主任醫師,他用十三年的時間走完了大部分人需要十七八年才能走完的路。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劉興鵬正在做一臺房顫一站式雜交手術

劉興鵬喜歡有挑戰性的東西,“這個領域內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它充滿了未知和挑戰。”在高考志願中,劉興鵬填的所有志願都是醫學院,在醫學的這片熱土上,劉興鵬用自身的好奇探尋著未知,他經常會挑戰一些複雜的病例。

繁忙一直是劉興鵬的常態,每週三天的手術,每天工作時長通常為12個小時,有時甚至會手術至凌晨。劉興鵬擅長於房顫的導管消融治療,一臺手術最長為五個小時,“曾經一天做過十幾臺手術,兩個手術室同時進行。雖然很辛苦,但是病人不能等,一拖可能就耽誤了病人的最佳手術時期。”

手術中,劉興鵬手上任何細微的動作,都需要大腦的縝密計算,“很多的判斷和分析,它不是直觀的,而是抽象的,如何知道這個病灶在哪?是通過心臟裡電的信號來判斷,通過屏幕上一條條的線條來判斷的,這需要很長的培訓時間。”

此外,每週兩次的門診,有大量的患者從全國慕名而來。劉興鵬往往半天就要接診二十多位病情複雜的求診患者。白天的時間不是在手術檯上就是在門診室裡,而科研的時間只能安排在晚上和休息日。對於家庭,他爭取每週可以有半天的時間陪伴家人。

如今,在中國的心臟病患者中,長病程持續性房顫的患者仍然很多,現代醫學依然沒有將其根治的好方法,但劉興鵬想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儘量給病人恢復健康的機會,讓他們擺脫房顫的痛苦。劉興鵬在攻克這些難題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著。(文/千龍網見習記者 查甜甜 2016-07-12)

覺得不錯,請分享和評論哦~

心律的守護使者——劉興鵬丨千龍網“中國工匠”系列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