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庞统为什么能与诸葛亮齐名?

纳兰谈史


在赤壁之战前,对荆襄士人来说,问题可能不是庞统凭什么能和诸葛亮齐名,而是应该反过来问,诸葛亮何德何能,能和号称“南士之冠冕”的庞统并称齐名?

因为庞统早死,所以还没来得及建立更多功勋,留下更多事迹,刘备进攻刘璋的时候就在雒城战死,而诸葛亮则在刘备死后还活跃了十三年,又主导了蜀汉一方的整个战略规划,坚持北伐中原,又对蜀汉竭尽臣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庞统在历史上留下的影响远不如诸葛亮。

这在《三国志》里也能看出来。诸葛亮是整个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个单独成传的臣子之一——君主当然都是单独成传的,臣子身份单独成传的只有诸葛亮和陆逊——从这里就能看出诸葛亮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但庞统其实也不差。庞统与法正合传,排在诸葛亮、关张赵马黄传之后,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蜀汉方面文臣中重要性仅次于诸葛亮的人。

虽然庞统和诸葛亮都出自荆州,而且相距也不远,但诸葛亮是侨居荆州的外来士人,本来是琅琊人,但是因为早年丧父,叔父诸葛玄赴任荆州,才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兄弟移居荆州。诸葛玄到荆州不久就死了,剩下诸葛亮兄弟两个在荆州,又是外来户,当然是处境很艰难的,其实远不如本身就是襄阳名门望族的庞统。

庞统的条件可就比诸葛亮好得多了。庞统与司马懿同岁,出生于公元179年,比诸葛亮还大两岁。庞统的叔叔庞德公是襄阳名士,和为了避乱而隐居襄阳的颍川人司马徽当时都以知人著称,品题人物是他们最擅长的事。陈寿说,司马徽见到庞统,畅谈了一天后,就称庞统为“南士之冠冕”,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但陈寿又记载说,庞统是主动去求求见司马徽的。为什么要去求见司马徽呢?因为这时候庞统已经到了“弱冠”的年纪,古人以二十岁为弱冠,而庞统在得到司马徽的品题加持之前,“少时朴钝,未有识者”,是并不出名的。这对庞统的未来发展当然不利,必须要加以经营,经营的方式就是求见司马徽。果然,司马徽品题加持之后,“由是渐显”。

按照裴注援引《襄阳记》所说,庞统求见司马徽的时候,是十八岁,那么这一年就是公元197年。如果按照弱冠的常规算法,也就是二十岁,那么就是公元199年才见到司马徽,开始在襄阳当地出名。而这时候的诸葛亮在襄阳一带也已经在建立自己的关系网,比如庞统的叔叔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就娶了诸葛亮的妹妹。所以,诸葛亮在当地也已经出名了。

但庞统出仕要比诸葛亮早。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仕,而且出仕就直接投奔了当时为刘表驻守抗曹前线新野的刘备。庞统的经历就要更曲折一些。他出仕之后先任南郡功曹,赤壁之战后,周瑜进攻南郡得手,领南郡太守,庞统就成了周瑜的下属。周瑜病死后,庞统护丧还吴,但并未得到当时东吴一流名士的器重,所以此行并不成功,一直到要离开的时候,当时还年轻的陆勣、顾劭、全琮等人才与庞统宴谈并结交。

有人认为,庞统投奔刘备,应当是在刘备借荆州成功之后,作为荆州官属被一并送给刘备的。这个说法应该不对。刘备与周瑜共同参加了赤壁之战后进攻荆州的战争,战后周瑜领南郡太守,将南郡辖区内的油江口一带交给刘备暂时屯驻,刘备就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并改名为公安。这之后,“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这也就是刘备借荆州的由来。

也就是说,在刘备夺四郡的时候,周瑜还在南郡驻扎,庞统也仍然是周瑜的下属,至少到公元210年周瑜去世的时候,庞统也还是周瑜的下属。而在攻占荆州南四郡之后,刘备并没有自领荆州,而是表荐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病死在209年,之后刘备才被下属推举,以宜城亭侯、左将军的身份自领荆州牧。但这时候庞统仍然没有投奔刘备,还在周瑜麾下效力。

所以,推断下来,庞统投奔刘备应该就是在周瑜死后,他护丧还吴却并未得到重用,才决心投奔刘备的。这一点应该是《三国演义》的说法更接近事实。这应该也是后来刘备对他并没有那么器重的原因。因为刘备攻占荆州南四郡建立根据地之后,原本投降曹操的很多荆州当地士人都转投刘备,所以庞统可能显得并不出众,刘备也并没有亲自接待。

庞统到刘备麾下后,虽然被拜为刺史的属官从事,相比之前的郡功曹算是升了官,但仍然并未得到重用,而是被刘备任命为耒阳县令。一直到鲁肃和诸葛亮都推荐之后,刘备才亲自接见,并大见亲待,地位一举跃升到仅次于诸葛亮,和诸葛亮同为军事中郎将。因此,刘备出征益州的时候,诸葛亮率众留镇荆州,庞统则随军出征,说明这时候他是深得刘备信任的。

到益州之后,又是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攻占了涪城及川蜀部分地区,至少是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为刘备此后攻占全川立下了首攻。所以,虽然庞统在进攻雒城的时候中箭身亡,但他对刘备割据四川仍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萧武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诗圣杜甫对蜀国丞相诸葛亮的一句高度评价。从这句诗来看,诸葛亮对蜀国有着两大贡献。其一是隆中对策,诸葛亮向先主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使得后者拨开云雾,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崛起之路;其二是辅佐后主,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鞠躬尽瘁一心为主的精神,也感动了后世无数读者。

但随着《三国演义》的盛行于世,人们对诸葛亮的印象逐渐由一个“忠臣”变成了一个“智者”。在谈到蜀国故事之时,甚至不少人只知道诸葛亮而不知法正、庞统、刘巴等人。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的计谋,真的是蜀国最杰出的吗?他为刘备提出的“三分天下”战略,真的如传说中的高明吗?显然不是,在笔者看来,蜀国有一人提出的战略,要远胜于诸葛亮之谋。此人,便是庞统。

不妨先看一下诸葛亮的战略构想,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关于“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诸葛亮建议刘备分为三步走。首先,要学会在夹缝中生存,即刘备集团要利用曹操与孙权之间的摩擦,见机获取自己的利益。赤壁之战期间,刘备借口同盟之宜,问孙权要来了大批钱粮,战后成功的在荆州地区站稳了脚跟。荆州七郡,刘备得到了其中六郡。由此,诸葛亮计划的第一步,便率先完成了。

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中,刘备需要直接进取益州之地。而从结果来看,这步计划刘备也是成功了。不过在笔者看来,刘备只完成了一半。因为刘备在入蜀期间,为了不和孙权撕破脸皮,便归还了其治下的三郡之地。而诸葛亮计划中的最后一步,是横跨荆、益二州以待时机。一旦天下有变,则派遣一员上将从荆州出发直取中原,最后消灭江东。

要说起来,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计划并不算多高明。一方面,荆州之地虽然是四战之地,但这里的富饶,却是令他们都为之心动的地方。诸葛亮劝刘备立足于荆州,便是他自己眼光的不足。此时的刘备不过几万兵马,如何能与曹操孙权相争?好在刘备乃是一代枭雄,竟然周旋于两大势力之间,成功得到了一半之地。也就是说,取荆州是刘备自己的主意,并非是诸葛亮的默算。可见刘备之所以在荆州崛起,其实和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

一方面,诸葛亮忽略了江东对荆州地区的觊觎之心。早在诸葛亮之前,鲁肃也曾向孙权提出过“二分天下”的战略计划。而周瑜等人的用兵,也多在荆州之地。可即便如此,诸葛亮依然劝说刘备将荆州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可荆州之地也关乎着江东集团能否入主中原,孙权对于荆州,也自然是垂涎不已,他又如何能够放弃?而事实表明,刘备集团日后为荆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连刘备本人也抱憾死在了白帝城。

显然,诸葛亮应该知道江东集团的意图,但出于自己的欲望,他还是一力坚持立足于荆州。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何执着于荆州呢?答案一目了然,因为荆州是诸葛亮的地盘。在蜀国逐渐形成之后,诸葛亮便隐隐成为了荆州派系的代表人物。后来刘备称帝,他也不得不考虑到诸葛亮个人的影响力,将其擢升为丞相一职。这样一来,诸葛亮便从一个后勤主管一跃成为了蜀国的二号人物。而到了刘禅继位之后,诸葛亮更是一手遮天,荆州派系更是遍布在朝堂的各个重要位置。虽说诸葛亮没有谋逆之心,但世人提到蜀国,皆只知诸葛亮而不知刘禅,这是臣子的本分吗?另外,诸葛亮任人唯亲,也间接为蜀国的提前灭亡埋下了隐患。

再回到开头,诸葛亮的战略是有很大漏洞的,也充满了侥幸心理。而庞统后来却为刘备提出了一个新的战略,见于《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庞统认为,荆州战乱多时,不适合当作根据地。如果刘备立足于荆州,不仅要时刻防备北方的曹魏集团,也要分出一些心思来防止孙权暗中突袭。因此,庞统劝说刘备要以益州为根据地,以此来辐射中原之地。

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出自荆州,但他们二人对这里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这两则战略计划放到一起,可谓是高下立判,庞统的眼光和谋略都远胜于诸葛亮。可惜的是,刘备虽然欣赏这个计划,但他却并没有采纳这个计划,反而依旧执行了诸葛亮之谋。显然,这让不少读者感到疑惑,难道是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吗?以笔者观点,刘备之所以选择了以荆州为根据地,无疑是看中了诸葛亮计划中的最后一步。

要知道,刘备起家之时,便已经是中年了。等到他入蜀之后,已经五十多岁了。诸葛亮的计划虽然看似有很大的缺陷,而且要凭一定的运气,但他却给了刘备一个希望。那就是能令后者在有生之年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壮举。而反观庞统之谋,虽然更加稳妥一些,但却需要长达数十年的积累,刘备或许是担心自己等不到那个时候。正因如此,曹丕刚继位不久,刘备便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想要将荆州重新夺回,并以荆州为跳板,迅速向中原进军。只是可惜,江东又出了一个陆逊。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参考书籍:《三国志》


地图帝


陈寿在著《三国志》时,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邰、徐晃合在一起,写就《张乐于张徐》列传,他们在魏国齐名。把诸葛亮单独列传,却把庞统和法正在一起列传。还有一个单独列传的就是陆逊,显然在陈寿心中,诸葛亮和陆逊是齐名的。庞统和法正名声应在之后。正如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鲁迅也曾说:“亮多智而近妖”。可见诸葛亮的名声是庞统远远不能及的。


那么,庞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名声呢?现在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和庞统齐名是水镜先生的那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其实史料记载司马徽原话是“儒生俗士其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有伏龙凤雏”。在乱世中要有所作为,没有人举荐很难担当重要角色,而水镜先生正是起到了举荐的作用。实际上诸葛亮没出卧龙岗之前庞统名声要比他高出很多。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当时人们并不认可。而庞统则不同,20岁按触庞德公会谈后,被对方夸为“南州士之冠冕”,名声大震。这种名声,孔明是没有的。

那么司马徽为什么要把它俩联在一起呢?因为庞统出道稍早,没有大的成就。急于把27岁的诸葛亮推出来建功立业,推给谁?按照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帐下谋士的状况,唯有刘备可以重用诸葛亮。那么,得拿出来真本事让刘备信服,还得让刘备仰仗诸葛亮,便有了徐庶试探刘备品德志向,司马徽举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把早己研究策划好的《隆中对》策略读给刘备听,使刘备顿开茅塞,成就了诸葛亮的大业。

诸葛亮和庞统出山,一个是跟着刘备,一个跟着周瑜。刘备帐下没有名士,诸葛亮必然被重用。而周瑜本身就是智士,帐下有鲁肃、陆绩、顾劭等名士,庞统不可能被重用。周瑜逝后,庞统没有赞赏周瑜孙权不予理采。庞统在鲁肃的推荐下来到刘备帐下。

庞统确实没有什么成就,除在赤壁之战中献计外,再就是跟刘备下西川。诸葛亮是军师座守荆州,庞统只能是副军师劳师远征,可惜在攻打雒县时,36岁的庞统不幸中箭身亡。

庞统虽然成名较早,只是没有被重用,被刘备重用后又早亡,自然就没有诸葛亮名声响亮。


适情雅趣


现实有时候告诉我们,长得太丑,是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面试官在人群中看了你一眼,觉得你颜值不太好,可能影响你的印象分。

你要是不相信,我们来看看今天的主角——庞统的故事,你就会明白,有时候好的外表,能帮自己减少麻烦。

需要一位贵人

鹿门山上,有个年轻踩着石苔,感叹天下为何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位年轻人叫庞统,他的叔叔庞德公就住在山上。

庞德公是当地有名的营销专家,本地三位年轻人经过他的包装,成了名人。

庞德公遇到人就说: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于是诸葛亮出名了,司马徽出名了,可庞统却默默无闻,就像沙滩上的沙子。

庞德公不甘心庞统就这么埋没,让庞统去找司马徽,让大V给引荐下。

在桑树下,司马徽跟庞统畅聊了一番,发现这位年轻人挺有个性。从此司马徽逢人就说,别看庞统长得不咋滴,很有才华的,将来必能成大器。

有人大v推荐,庞统凤雏的名声逐渐响起。

建安七年,刘表安排刘备屯兵新野,直接面对曹操。已经戎马半生的刘备,此时还是寄予在刘表麾下。

虽然拥有关羽、张飞和赵云等猛将,但是地盘一直不大,也没有战略。

如何坐稳荆州,走向全国?刘备很苦恼,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位谋士。

为了找到这样一位人才,刘备主动去招聘,于是找到了荆州著名的猎头司马徽。

司马徽跟刘备说,这里有两位年轻人,诸葛亮和庞统,有济世安邦的才华,你可以去招募他们。

《三国演义》则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凤雏

于是,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上隆中对的战略。卧龙出山,凤雏还隐居吗?很快有人逼着庞统出来做官。

东吴红人

逼庞统出来做官的人叫周瑜,此时是南郡太守。赤壁之战后,曹刘孙三家开始在荆州明争暗斗,周瑜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第一时间联系到庞统。

第一次去邀请庞统,周瑜的部下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跟周瑜抱怨。第二次,部下带了一把刀过去,横在庞统面前。

身家性命有了危险,庞统笑着挪开刀,做了周瑜的功曹,也就是管人事的。

东吴的官员发现,这个新来的人事主管很奇怪,居然不收礼。跑官族郁闷,实干派就高兴了。

庞统成了猎头,帮周瑜发现了不少人才。周瑜这个太守当的很轻松,有时间就琢磨分化敌人。

东吴的人发现,帅哥周瑜经常带着丑男庞统开会,两个人还经常聊到深夜。

周瑜还跟老板孙权说,有了庞统,拿下荆州、益州和汉中,完全不是问题,一旦实现就可以和曹操分庭抗礼。

三国杀的庞统

可惜天不遂人愿,就在周瑜和庞统信誓旦旦,着手准备取蜀事宜时,就在返回南郡途中,周瑜染病,不久病逝。

刘备松了一口气,毕竟益州是隆中对的大后方,一旦被周瑜拿下隆中对可就废了。

孙权痛失大将,伤心不已,毕竟当时整个东吴还无人能替代周瑜。庞统惋惜天妒英才,一路护送周瑜灵柩回家。

周瑜在世的时候,一直夸奖庞统的眼光和谋略,周瑜去世的时候,庞统真的成了东吴的红人。

回东吴之后,很多名士都去找庞统喝茶。庞统的家每日都在开party,俨然就是人力资源测评会。

东吴的红人,却入不了孙权的法眼。庞统身上那股特立独行的气质,孙权不喜欢,他喜欢能征善战的人。

终遇伯乐

周瑜不在,鲁肃来了。在鲁肃的主张下,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孙刘联盟重新开启合作。

孙权安排庞统到南郡做特工,监视刘备集团。接管了南郡的刘备,大刀阔斧地对南郡的官员进行大换血。

庞统没有向其他人一样找刘备表忠心,所以得到了一份县令的工作。不过庞统很失望,觉得自己被轻视了,天天消极怠工,结果考核不及格,被就地免职。

鲁肃知道后大吃一惊,连忙写信给刘备说,别看这庞统长得不咋滴,才华可是杠杠滴,不能放弃啊!

诸葛亮知道后,也决定帮老友一把。跟老板进言,庞统可是跟我齐名的凤雏啊,可千万别看走眼了。

看在鲁肃和诸葛亮的面子上,刘备不得已接见了庞统。这才发现庞统并不讨厌,相反还非常聊得来。

刘备和庞统

如果说诸葛亮指引了刘备集团的战略,庞统就给刘备做了战术上的布置。刘备如获至宝,连忙给庞统升官,庞统遇到了自己伯乐,自然尽心尽力。

龙凤皆得,刘备能如愿得到天下吗?刘备抚摸着长着赘肉的大腿,眼光望向远方。

庞统很快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刘备盯着益州很久了。这不,益州太守刘璋向刘备发出求救,汉中的张鲁准备进攻益州。

涅槃重生

刘备前往益州的时候,带的是庞统,诸葛亮留在荆州驻守。

庞统劝刘备趁机拿下刘璋,直接占领益州。现在是弱肉强食的时代,事情顺手做了,益州是软柿子,你不捏死曹操和孙权就要来捏,到时就后悔了。

刘备不愿破坏自己的仁义形象,拒绝了。错过这个机会,刘备等了一年,后悔不跌。

到了第二年,刘备和庞统都在苦思出兵理由,结果曹操帮了刘备一把。

曹操出兵南下,刘备假装回荆州救援,向刘璋请求借兵。刘璋扭扭捏捏,刚好部下张松和刘备暗通的事情暴露被杀,刘备终于找到借口翻脸。

刘备想动手,庞统送出三个选项:a直接杀进成都,b是骗两个益州守将来送行,趁机杀了,c是退到边境等机会。

刘备选了第二个,风险中等,效益最优。毕竟来人家的地盘,不能太过,也不能太软。

倒霉的杨怀和高沛成了刘备宴席上的鬼魂。军队被刘备收编,紧接着在庞统的谋划下,张飞、黄忠、魏延等将率军出击,所向披靡。

益州一座座城池都插上了刘备的旗帜,刘备很高兴,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一直到雒城,这地方拖了一年都没打下来。庞统望着城头,眉头紧锁,帮助老板解决困难,是他的理想。

刘备盘算着打下益州,有庞统的谋略,加上法正,足以平定汉中,踏平陇西,同时诸葛亮运筹帷幄,拿下荆州,同时进军中原,实现复兴汉室霸业。

每一天刘备都在美梦中笑醒,仿佛看到了未来。对于已经年过半百的刘备来说,能够逆袭本身就不容易。

庞统近来总觉得胸闷,心想估计是太累了,也没去注意。

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一次平常的出征,一支穿云箭,射穿了他的身体,无可逃避,就像宿命的安排。

庞统游戏形象

时年三十六岁,和周瑜差不多的年纪,庞统去世了。再高的智慧,也无法计算自己的宿命。

《三国演义》写的是庞统死于张任之手,但正史并未记载。得知庞统的死讯,刘备痛哭流涕。

凤雏折翼,再没人和诸葛亮去配合实施隆中对。没办法,庞统走了,刘备只能把诸葛亮召到身边,辅佐自己治理益州。隆中对的方针,折了一半。

庞统祠里有一副联,道尽历史的无奈:

造化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主。

先生若不死,天下未必竟三分。

据说凤凰死后会燃起大火,在烈火中获得勇生。人生折翼,才是涅槃重生。


LD讲故事


论实际业绩,庞统的确乏有些善于可陈,这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死得太早,还没有来得及施展抱负,不过,就有限生命而言,庞统已经十分耀眼了。

名气很大:南州士之冠冕

庞统是荆州名士庞德公的从子,庞德公在荆州影响力很大,是个刘表都请不动的人。

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德公的好友司马徽也是著名的学者,以善于品鉴人物著称,在庞德公的介绍下庞统去拜见司马徽,当时司马徽正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来了,坐在树下,二人树上树下随意交谈起来。

谈了一阵,司马徽觉得庞统很不简单,一口气竟然跟他聊到了天黑,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南州”指是就是荆州,司马徽认为荆州的士人里庞统是最优秀的人物,没有之一。

庞统这时才18岁,就得到了司马徽如此高的评价,传出之后庞统逐渐被世人所知。

学于名师:跟诸葛亮是同学

诸葛亮也是通过庞德公结识司马徽的,诸葛亮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论起来诸葛亮跟庞德公也有亲戚关系。

诸葛亮很仰慕庞德公的学问和人品,经常借着探望二姐的机会到庞家,每次来,诸葛亮都要专门去拜见庞德公,对庞德公十分尊敬,每次都行大拜之礼。

庞德公对诸葛亮这个晚辈也产生了好感,通过交谈他发现诸葛亮不仅天资聪慧,而且身上有难能可贵的个人品质,他志存高远,又踏实勤奋。

司马徽办有私学,经过庞德公介绍诸葛亮正式拜司马徽为师。在司马徽的学生里,还有庞统、尹默、向朗等人,他们后来都到蜀汉为官。

司马懿对诸葛亮、庞统这两位学生格外器重,认为他们二人日后必然会成就一番事业。庞德公把诸葛亮称为“卧龙”,把庞统称为“凤雏”,把司马徽称为“水镜”,这些称呼在当时广为人知。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意思是得到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个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借以辅佐而平定天下。

出道较早:比诸葛亮更早入世

都知道诸葛亮后来经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开始做事,当时诸葛亮已27岁左右了,庞统出去做事则比诸葛亮早。

襄阳当时属南郡,庞统在本郡任职,担任功曹,这是郡太守的属官,负责人事工作和官吏考核,是郡政府的主要官员之一,庞统虽然年轻却干得却不错。

庞统的性格跟诸葛亮不太一样,他喜欢热闹,喜欢结交各类朋友,担任功曹后,更是着力发现和推荐人才,他本来已小有名气,现在的知名度就更大了。

但是,人们发现庞统从事人事工作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所推荐和称许的人才,往往有点言过其实,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庞统并不回避,他有自己的道理。

庞统说:“现在天下大乱,世风败坏,坏人太多,好人太少,正是兴风俗、长道业之时,对于好人就应该大力表彰他的长处,让社会都来效仿。我选拔了十个,即使用错了五个,那五个也是好的呀!”

名扬域外:江东名士争相交接

庞统在一直在南郡任功曹,南郡先属刘表,刘表死后一度属曹操,后来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南郡又归孙权所有,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庞统成了周瑜的手下。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作为下属,庞统护送周瑜的灵柩前往江东,江东士人早就听说过凤雏的大名,纷纷与庞统结交。

名士顾劭去见庞统,干脆住在庞统那里,二人经常谈论。顾劭曾经问庞统:“听说您善于知人,那您说说,我和您相比谁更好一些?”

庞统一改之前评论人物时多用“美言”的做法,此时的评论更加客观、直爽,他回答说:“讲到教育、训导社会风俗,辨别人的优点与缺点,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话虽然说得很直接,但也很有道理,于是跟他格外亲近。

庞统要回去的时候,众人又齐会于昌门相送,陆绩、顾劭、全琮等江东名士都来了,大家都很想听听庞统对江东士人的看法。

庞统也不客气,直言不讳说评点起很多人。人都喜欢当面听一些好话,所以朋友之间相互品评时多是美言,此时的庞统显得更加沉稳、成熟,能当面客观地指出对方的不足和差距,这一点十分难得,清代学者李光地就庞统论江东人才进行过评论,认为庞统“不肯求全责备,这个心胸,便可以称‘凤雏’”。

当面献计:与刘备一拍即合

庞统回到荆州,这时南郡又归了刘备所有,经过一番曲折的过程,庞统最终被刘备所重视,刘备改任庞统为荆州治中从事,这个职务负责州政府的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地位较为重要。

刘备单独与庞统进行了交谈,在这次谈话中庞统提出了进取益州的规划,庞统对说刘备说:“荆州已经残破,东有孙吴,北有曹氏,想以此为鼎足之计,以难实现。益州国富民强,人口上百万,兵强马壮,可以借以成大事。”

刘备说:“我与曹操势如水火,他急,我宽;他暴,我仁;他诡,我忠。只有与曹操不一样,事情才能成功。所以,夺取益州难免失信义于天下,我不能取。”

庞统道:“现在是讲究权变谋略的时代,不是固执一面就能成就大事。兼并弱小,攻取愚昧,这就是春秋五霸的事业。逆取顺守,推行善政,待大局已定,给原来的主人以优厚的待遇,又何妨于信义呢?如果不取,终落入别人之手。”

庞统的这番见解与诸葛亮之前在“隆中对”中的看法一样,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刘备听完,进一步坚定了西取益州的信念。

高参智囊:三策夺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12月,刘备率数万人马沿长江而上进入益州,行前提拔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这与诸葛亮当时担任的职务相同,刘备把庞统带上,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

刘备进入益州后,在葭萌住了将近一年。在此期间刘备到处做好事,收买人心,树立个人威望。庞统认为葭萌不可久留,如果不赶紧行动,必然会出现大麻烦。

为此,庞统制定了三个方案供刘备参考:第一个方案是悄悄选派精兵,昼夜间行,直接袭取成都,刘璋实力不强,防备力量不足,如果突然发起攻击,可一举将其拿下;第二个方案是告诉刘璋在葭萌附近的驻守将领杨怀、高沛,说荆州那边有事,要回荆州救急,之后做出要回去的样子,这二人既忌惮将军的威名,又高兴将军现在离去,必然会轻骑来见,到时候一举将其擒拿,进而攻取成都;第三个方案是暂不用兵,退回白帝城,与荆州相连,益州之事徐图缓进。

上、中、下三策摆在了刘备面前,刘备最终选择了中策,立即从葭萌起兵,后来就按照庞统的规划夺取了益州。

庞统是汉末三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天妒英才,死得太早了。


南门太守


庞统和诸葛亮齐名是《三国演义》中司马徽说的,原话是“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而事实是这两人刘备都得到了,却也没有安天下。难道是司马徽说错了吗?

是的。

因为在历史中,并没有这种说法。司马徽的这句话来源于庞德公的评价“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在庞德公看来,诸葛亮、庞统和司马徽三人是齐名的,但从没说得一人可安天下。

而诸葛亮的才能大家有目共睹,司马徽也是隐士高人,那么这个庞统为何与二人并列,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沾亲带故

庞统和庞德公、诸葛亮之间有亲戚关系。

庞统是庞德公的大侄子,伯父稍微夸奖一下大侄子是情有可原的。另外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二姐,庞统当称呼诸葛亮的二姐一声“嫂子”,庞统和诸葛亮可以说是“兄弟”关系。

而诸葛亮经常来庞德公家里请教拜访,因此和庞统也比较熟悉。在庞德公看来,两人的水平差不多,所以将其并列。

至于水镜司马徽,他和庞德公是好友。庞统之所以出名,和司马徽有很大关系。

二、名士点评

在演义里庞统因为长得比较丑,所以找工作处处碰壁,无处施展才华。在历史中,庞统是因为年少时较为木讷,所以没啥名气。

而那时候想出仕,必须得到名士的点评,水镜司马徽就是这样的一个名士。庞统18岁那年,庞德公手写书信一封,让庞统带着去找司马徽。

司马徽正在桑树上采桑,庞统把书信相交,司马徽看毕便和树底下的庞统整整长谈了一白天。之后司马徽说,庞统果如庞德公所言,是南州士人中的佼佼者。

于是庞统就出大名了,没过多久就担任南郡功曹,成功踏入了仕途。而他的名气甚至远播东吴。赤壁之战后,周瑜统领南郡,庞统为其帐下功曹。周瑜病逝于巴丘,庞统为其送丧至东吴。东吴全琮、陆绩等人皆慕名而来,鲁肃更对他赞不绝口。

那么他们到底看重庞统何处了?

三、善于品鉴

陈寿说,庞统相当于曹魏的荀彧,而荀彧善于理政,但庞统的理政能力一团糟,连小小的耒阳县都治理不好,被刘备免官。

军事谋略上,庞统也没有显示出过人之处。刘备进攻西川,以庞统为军师中郎将随行。庞统为刘备夺取西川献上中下三计,刘备用中计,夺取了涪水关。而在围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中流矢而亡,致使刘备伤亡惨重,不得不急召诸葛亮、张飞等人从荆州驰援。

那么庞统的过人之处只剩一个品鉴人物了,而这也是他和荀彧唯一相通的地方。

所以庞统能和诸葛亮齐名,一是因为关系好,二是受到了司马徽的点评,三是有品鉴人物的能力,其他方面远远则比不上诸葛亮。


石头说历史


文 | 江隐龙

不知你说“齐名”,指的是庞统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还是两人在刘备帐下均当过军师中郎将。这两个层面是完全不可类比的。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是庞德公品评的。庞德公是荆州名士,他一生淡泊名利而未入仕,所以也是一位隐士。但尽管是隐士,庞德公也是圈子的,他与司马徽、徐庶、诸葛亮、庞统都是好友,而且这几个都比庞德公年轻不少,庞德公与他们亦师亦友,亲密无间。

东汉末年,名士之间流行品评,最出名的就是汝南月旦评,许劭、许靖兄弟就曾经评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品评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士人圈中的舆论,另一方面也是前辈提携后生的一个途径。当时不少人本没有什么名气,就是因为被名士夸奖了一番便身价倍增的事是常见的。

比如汉末有八个名士合称“八顾”,其中有两个成员叫郭泰和范滂,一个被称为“泰之所名,人品乃定”,通俗点就是说“郭泰对一个人的品行的评价绝对错不了”;另一位则是“宁受苔死,而滂不可违”,通俗点讲是“宁可受鞭笞而死,也不能违背范滂之意”。东汉末年士人圈子的风气如此,所以庞德公提携一下自己的几位有才的好友,是非常正常的。

另一个层面,是二人都当过刘备的智囊:军师中郎将。军师的作用是出谋划策,庞统在刘备平定益州时是有极大的贡献的——他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后来刘备没有采纳上策而用了中策,但庞统运筹的能力不下于诸葛亮,刘备是认可的。庞统如不早逝,诸葛亮不会参与到益州之战,荆州的关羽有诸葛亮掣肘也不会丢失,所以后人才说“先生如不逝,江山未必竟三分”。

但在这一层面,与庞统并列的不是诸葛亮,而是法正。法正之谋不亚于庞统,而且同样早逝,陈寿在《三国志》中以诸葛亮单列一传(整个《三国志》中只有诸葛亮与陆逊单独列传),而以庞统、法正合传,是有其深意的。


切割地球


三国中有几位英年早逝而让人惋惜不已的人物,如郭嘉周瑜庞统等,郭周二人,好歹立了一些功业,耀眼一时,而庞统就令人可惜了,在所辅助的主君将要展翅时便折戟沉沙,一身才学刚露端倪就撒手西去,只留下一些传说故事。幸好还有卧龙凤雏的称谓,以诸葛亮推及庞统,从孔明之明略可见南士冠冕庞士元的风采,在南方名士特别是江南地的人们心目中,诸葛亮庞统是同一档次的。


卧龙凤雏都是襄阳名士庞德公对孔明庞统二人的评价,庞德公是庞统的族叔,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了孔明的姐姐为妻,颍川司马徽素有知贤之名,与庞德公交好,二人纵论天下才子,都推重诸葛亮庞统,称庞统是“南州士之冠冕”,光彩夺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庞统少有才名,被被本郡征为功曹,从属周瑜辖下,喜欢评价人物,经常大加赞赏对方以致言过其实,有人感到奇怪问为什么,他说要培养向上向善的风气,净化世道。孙曹刘荆州大战,庞统静观,并没有参加也没有献连环计一出。


周瑜逝世,已辞官的庞统前去送别旧上司,江东大族的后人陆绩、顾劭、全琮等特意来拜见他,请他评价自己,庞统说陆绩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评全琮好施慕名,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才能之士,三人深感满意,拜谢而去说,等天下太平,愿与你评论天下英雄。有人问,这样的评价,说明陆绩比顾劭优秀吗?庞统回说,驽马虽价值高,却只能乘坐一人,驽牛一天虽只走三十里,却能承重走远。(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庞统既以名士智谋之士自居,就不会随便屈居人下,刘备得南荆州后,庞统觉得其人与自己有投契之处,便前去自荐投奔,刘备不知大名不识贤才,任命他为耒阳县令,庞统大失所望,不治政事,刘备就把他免职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时鲁肃接替周瑜,得知此事后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不是治百里的下才,必须重用才见水平。诸葛亮也进谏,刘备便找他来谈话,一席话后刮目相看,用为亲信。“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刘备取益州的实际操刀人可以说是庞统,他与诸葛亮一样,认为必须取川才有战略纵深,但他去与诸葛略有不同,好像二个专业学科,诸葛擅正兵,庞统长于奇谋,所策划多是剑走偏锋之作,如涪城二刘初相见,便劝刘备杀刘璋。二刘翻脸将动手时,提出三策供刘备选择,上计就是精兵直取成都,擒贼先擒王,都是干净利落直取要害的谋略,陈寿撰《三国志》时,把他与法正列在同一传里,应该认为他也是这类人,又说他可比曹魏方的荀彧。


南方鹏


“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庞统能与诸葛亮齐名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当时的人对庞统与诸葛亮的评价, 庞统跟诸葛亮一样,他们两个在未出山之前就已经有名气了。旁人更是以“凤雏”称号与诸葛亮的“卧龙”齐名。

早年刘备在荆州时,诸葛亮、鲁肃已知道庞统的能力,便极力推荐给刘备。在于刘备谈论国家大事时,发现庞统的治国理念之强,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后又升为军事中郎将。事实证明如果庞统没有能力,不会升职的这么快。

诸葛亮与鲁肃举荐贤能的胸襟固然让人佩服,但庞统自身的才华才是让自己能从能人辈出的三国时期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庞统能与诸葛亮齐名主要还是在隆中战略的表现上,他的加入为刘备的蜀汉集团提供了一次质的飞跃。按“隆中对”的计划。取得荆州,然后再取得巴蜀,之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实现天下统一。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又趁此机会获得荆南四郡,扎兵南郡。这个时候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级目标。

而这时庞统的职位变化,透露了一个信息:“军师中郎将”,主帅身边有很多的军师出谋划策,但军师中郎将可不是一般的军师,普通军师只可参与军事谋划,但军师中郎将不但可以参加军事谋划还有统兵的权利。刘备帐前设立两个军师中郎将(庞统与诸葛亮),意味着将自己兵力分为两部分,执行大任务。

不久后,刘备觉得入川时机已成熟,于是让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跟随辅佐刘备,进军益州。之所以让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跟随进军益州,是因为当时的荆州和益州一样重要,不占领益州,则不能实现天下一统;不稳固荆州,则在进军益州的过程中后方没有安全保障,所以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一个能力跟诸葛亮差不多人的,而庞统就是最好的人选。

庞统不但知识渊博,尚谋断论,且有着“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在进军益州的过程中,庞统不但提供给刘备几次意义重大的可靠决策,而且以自身的聪明才智,让刘备摆脱信义宽仁的旧观念束缚,为以后的平定西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庞统不管是治国理念、还是军事谋略以及自身的丰富学识都能凌驾于三国众人之上,与诸葛亮齐名也是无可厚非。

只可惜庞统在跟刘备攻打西川时,在落凤坡身中乱箭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大国布衣


其实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过于神话了,事实上,诸葛亮是在刘备死后才逐步走向前台,在这之前,诸葛亮大部分时间是负责后勤的,如果庞统和法正能活的长久些的话,那么诸葛亮的后勤部长能干的更久些。

当然,诸葛亮为蜀汉的贡献,仍旧不能小觑。就像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刘邦将首功记给萧何一样,任何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后勤的保障。

在谋略上,庞统显然更省诸葛一筹。荆州攻略,刘备是主将,诸葛亮此时坐镇江陵,忙着收编刘表长子刘琦的家当,再加上他本身是荆州士林,必定要网罗一批人,为今后入蜀做准备。

庞统应该是荆州南部四郡攻略的首席参谋长,并且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展现出了绝对的水准,同期可以参照的可能是马良。

入川之战,刘备果断带着庞统,留诸葛亮和马良辅佐关羽,张飞逐步消化荆州的地盘,就可以看出,刘备是信任庞统的军事能力的。直到张任死守雒城,与刘循一同卡住了刘备的进军路线,刘备才陆续调张飞诸葛亮等人入川。此时庞统已中流失而亡,一代谋臣陨落。

等刘备入住蜀川之后,诸葛亮依旧是管理后勤,消化胜利果实,汉中战役,刘备带去的是法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