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晚清時期,清政府不停地割地、賠款,而廣大的底層人民則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是否真的如影視劇所演繹的一樣呢?相信你看了以下照片,就會有自己的答案!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上圖為烈日暴曬下的一名犯人。他的胳膊、腦袋被固定住,顯然動彈不得。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在北海公園,窮苦的一家人正在乞討,只見他們破衣爛衫,有的連上衣都沒有。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晚清時期,婦女都要被裹小腳,長此以往,女人們的腳早已經變形,慘不忍睹。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兩個底層人在抬著一位當兵的。看著這幅畫面,總讓人想起印度土著抬著英國人的場景。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1902年,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在“西狩”後回到北京,聲勢依然浩大。遠處,北京城的老百姓紛紛下跪,迎接西太后和皇帝的迴歸。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在當時,貧苦人面臨的最嚴重的危機就是飢餓。圖為某處墓地,一個窮人餓得無法走動,只得跑到墓地旁邊等死。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圖為當時某處縣衙,一位老人坐在板凳上。旁邊的虎頭鍘讓人噴飯,和《包青天》裡面的虎頭鍘不可同日而語,倒是想切菜的。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1917年,一名貴婦人登泰山。在下坡時,她被兩個轎伕抬著進行遊覽,兩個轎伕都光著上身,辛苦自不必說。

100多年前,鏡頭下的晚清底層人民生活影像,和影視劇相差太大

一名父親用一條扁擔挑著竹筐,帶著孩子乞討。民國時期,很長一段時間,河南人被稱為“河南擔”,原因是河南人基本上都是逃難來到了陝西。男人挑著一個擔子,一邊挑著兒女,一邊挑著行李。

看了以上的晚清影像,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發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