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2018-09-16 20:4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何贤君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编者按】2013年—2018年,5年的时间刻度里,金华组织工作担当作为、守正出新,为“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组织工作跨出的每一步,都沉潜于基层支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显现在党员干部精进不休的成长中。今起,金华市委组织部联合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时间的刻度》系列报道,在一县、一镇、一村、一个团队、一群干部的故事里,追寻金华组织工作5年的印记。

傍晚6点半,当绝大多数人结束这漫长的一天回到家时,钟伟却早已在办公室坐定,面对电脑,开始敲打着键盘。

“我回单位了。”这时,蔡迎年简单对付了晚饭,跟孩子嬉闹一会,下楼骑上公共自行车,也急匆匆地赶往单位。“县市区上报的一个材料需要修改”、“村社活动场所待定”……一路上,他还在脑子里盘算着晚上必须完成的几项工作。

此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市民广场散步的人们会发现,市政府15楼办公室里的灯陆续亮了起来。

“静静的深夜星光在闪耀,组织部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窗前,无限的自豪涌上心间……”这是金华市委组织部2015年在录制的歌曲《我们的歌》中展现的一个动人场景。

此时此刻,正如彼时彼刻。

灯亮起来了,对绝大多数组工干部来说,晚上的工作时间也就开始了。

出了名的细致

却在自己女儿身上糊涂了

“姜姜,起来吃早饭啦!”每天清晨,当妻子女儿还在睡梦中,钟伟就早早地起床,给他们准备早饭了。由于工作原因,早餐,成了这个家庭最为重视的正餐。

钟伟,现任金华市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副处长,主要负责联系县市区市管领导干部考察、考核、日常管理等工作。一名新干部上任,从推荐到考察,再到任命,到最后的到位,一整套流程都需要他介入和参与。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在同事心目中,他是一个以单位为家,兢兢业业的老黄牛。在小区邻居眼中,楼道里最后的脚步声,永远是钟伟的。

办公室的同事曾经给他算过一笔时间账,光2017年,他一年中就有212天加班4小时以上。一年下来,他干的活比很多人两年、三年还要多。

面对这样的“成绩”,钟伟却只能无奈地笑笑。这背后的酸甜苦辣,他自己最清楚。

“天天看不到人,家里有事也不管。” 尽管妻子支持自己的工作,但每当女儿不听话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抱怨。他知道,与其说是抱怨,这更是对他的关心。

后来,他跟妻子约法三章,但凡自己休息,买菜、烧饭,洗衣、拖地,家里的家务他全包了。“算了算了,还是我来吧。”见他信誓旦旦,妻子的心又软了,总是抢着干,尽量让他多休息。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由于涉及干部任免,在组织部,钟伟是出了名的细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马虎不得。”但在自己女儿身上,他却犯了糊涂。

今年暑假的一个早上,前一天晚上加班到凌晨3点的钟伟,晕晕乎乎地骑车送女儿去上兴趣班。一不小心,女儿的腿卷进了车轮里。为此,女儿还做了植皮手术,在医院里躺了20多天。“真是不应该,太对不起她了。”直到今天提起来,钟伟还是内疚不已。

妻子到了预产期

他还在单位加班

1522是一间大办公室,中间由一道小门隔成两小间。由于办公人数多,显得异常局促。尽管约好了采访时间,蔡迎年还是迟到了一小会儿。“不好意思,工作耽误了。”

身为组织处的骨干力量,蔡迎年主要负责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材料报送、文件起草、农村党建工作指导等是样样拿手。“整天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文字和材料。”平均每月由他经手的材料上百个,算起字数,那就是洋洋洒洒15多万字。

搞材料,慢工才能出细活。事情一多,正常上下班就成了问题。早上7点半到晚上10点,已成为工作常态。就在今年4月,金华全市消薄现场推进会在浦江召开,为了确保现场材料准确无误,蔡迎年凌晨12点多赶到浦江,协助帮忙把关样稿,直到凌晨3点多才睡下。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工作的忙碌,也影响到了家庭。从事了8年组工工作的蔡迎年,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提起他们,他总是满心愧疚。由于工作原因,蔡迎年和妻子曾经一直处于两地分居状态,妻子在磐安,离他100多公里,很是不便。

第二个孩子出生那晚,他就在单位加班。“叫救护车,去医院,进产房,我什么忙也没帮上。”虽然尽快赶了回去,他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为了尽量弥补缺失的父爱,那时候的蔡迎年无论晚上工作再忙,都会在办公室跟妻儿视频通话几分钟,这也成了办公室里众人皆知的常规动作。有时候,同事们也会围过来,一起开开玩笑。

享受完这片刻的温情,继续投身工作。

肯下功夫的“笨鸟”

不知不觉飞成了“大神”

不仅在市委组织部,在各个县市区的组工干部办公室里,也同样亮着一盏盏“信念”之灯,“勤政”之灯,“担当”之灯。

每一盏灯的背后,都述说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闪耀故事。

在婺城区组工干部队伍中,要问谁能让每个人都竖起大拇指点赞的,非“李大神”莫属了。这是同事们给李轶玮取得别称,大神之所以称为大神,不是因为他有多么聪明有多帅,而是因为他有很多特别之处。

都说组工干部经常性加班苦,而最苦的莫过于写材料。论笔头,他是婺城组工干部队伍中的佼佼者,出自他手的信息、讲话稿,必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偶尔能听到小年轻在写材料的时候喊苦、皱眉头,可他却从未喊过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咱组工干部最厉害的就是要把苦熬成甜。”

他在稿子面前,总是那么耐得住性子,静得下心里来,一坐就是一下午,常常为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材料熬至深夜。年轻的组织干部请教他写稿子的秘诀,他总是会谦虚的说自己只不过是“笨鸟先飞”,可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只“笨鸟”只不过是比一般人舍得下功夫、熬得住。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别看李轶玮“五大三粗”的,可干起事情来比女人还心细,凡是都能想的很周到,在大家眼里是一个“办事稳妥,让人放心”的人,任何事情交由他负责,都是妥妥的。

他还像孙悟空一样,练就了一幅火眼金睛,总是能发现文稿中的别人发现不了的错误。“世界上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干组织工作的可不能有差不多的思想。”这也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看第一眼,李轶玮给人的印象是身材有点胖、眼睛有点小,头发有点少,和“文艺”两字毫无缘分。深入接触他的人,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平时除了加班,还会经常性会发表点小感慨的文艺老青年。

开学季,他两个宝贝女儿上幼儿园了,朋友圈就来了一句“愿你俩不负时光、勇敢前行,许诺人生一个精彩,与理想撞个满怀”;深夜晚归,朋友圈偶尔也会来一句“每一次晚归,都因为知道有人等你归来而满心温暖”……工作之余,这些只言片语,充满了他对美得向往和追求。

自齐鲁而来

深情伉俪辗转千里在金华扎根筑梦

“终于等到你!”2017年12月初,一通属地为浙江兰溪的电话,让身处天津的张颖兴奋不已。电话那头,兰溪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告诉她,工作调动手续开始办理,调入单位为兰溪市委组织部。

“这意味着我和丈夫终于可以结束异地生活,夫妻团聚指日可待。”张颖永远也不会忘记,2015年7月24日,她和丈夫在济南西站依依惜别的情景。丈夫一路南下,作为面向清华、北大定向招录的选调生,来到了金华;她却一路北上,成为了天津市2015届选调生中的一员。

“满满的都是爱!”说实话,最初知晓要调入兰溪市委组织部工作,张颖内心有一些忐忑。作为北方人,能不能在南方尽快适应?作为基层干部,能不能尽快适应机关工作?作为组工新兵,能不能适应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的常态?这些都是摆在张颖面前最直接、最现实也最突出的“三座大山”。

2018年3月14日,公务员异地调动工作完成后,我正式成为一名组工干部。入职后,这些疑虑和迟疑,很快就伴随着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而逐渐消散。刚来没多久,张颖就因为水土不服,时常感冒发烧、喉咙难受、四肢无力,有时还会出现过敏的症状。领导和同事十分关心她这名异乡人,经常会打电话、发微信询问身体情况,甚至陪去医院就诊。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她也很快在组织部里交到了朋友,一起吃美味的地方小吃,还说起了当地的方言。在这个过程中,张颖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真切地被视为组工大家庭中的一员,满满地被爱包围着。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不是一句空话。对于组工干部而言,“5+2”“白加黑”是常事,加班加点、灯火通明是常态。如果没有敢于奋斗、肯于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是扛不起全年“无淡季”的组织工作的。

如今,张颖来到部里已经四个多月了,能够按时下班的日子并不多。“你是嫁给组织部了吧?”有时家人这样和她开玩笑。

今年6月8日,金华市“治村导师联盟”成立仪式暨金雁论坛在兰溪市游埠镇洋岗村成功举行,获得了上级领导肯定、兄弟县(市、区)称赞。会议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全体部机关干部们一起加班加点努力奋斗的结果。开会前一晚,张颖和兄弟姐妹们一直奋战在办公室,晚上12点多才回家。“虽然很累很困很辛苦,但是觉得很充实、很满足、很幸福。”张颖想,这应该就是习总书记说的“越奋斗越幸福”吧!

金华俗称“小邹鲁”, 张颖与丈夫自齐鲁而来,虽不是生于斯、长于斯,却在金华筑梦扎根。“作为新金华人,我们愿以自己微薄的才智,辛勤的付出,与天下儿女共同努力,建设和美大金华!”张颖说。

凌晨3点的义乌

见证了组工干部的担当和坚守

在漫长的时间刻度里,总是能留下一些然人记忆犹新的人和事。

那是2017年的1月,青草还在沉睡。当大街小巷的人们忙着准备春节的时候,义乌组织部里的小伙姑娘们,已经进入备战状态。

那段时间,市政府五楼的灯从来没在正点熄灭过。“不在下村,就在下村的路上”,在朋友圈比步数,成为组工干部辛苦里的“小较劲”,也正在这密集式的走访、调研、倾听里,能干事、敢担当、有责任的村社干部骨骼日渐丰满。

4月27日,随着最后一场村委选举结束,义乌全市4554名新当选村社“两委”干部和5000名赴一线指导换届的干部,在这场“史上最严”的村社换届考试中顺利“毕业”,换出了好风气、正能量、战斗力。

你见过凌晨3点义乌的样子吗?对组工干部而言,这可是家常便饭。

组织部里的年轻人——每一盏灯背后 都是一群人的青春

凌晨3点的机场候车厅,见证过义乌组工招才的急切。2017年,义乌向全世界心怀理想、学有所长的人才的投递了一封“情书”——人才新政20条,一年来,4.8万名大专以上人才的纷至沓来,这只是长征的起点。“机会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在奔跑中、在乡情联络中、在项目招引中,这支肩负重任的招才团队的足迹遍及了3个国家、40余座城市,仅人才办3人的全年飞行里程就达到了10万公里。

凌晨3点的青岩刘,见证过义乌组工精益求精的认真。“没见过像你们这么高要求高强度的,头天晚上刚磨出的稿,第二天一早就要赶工制作。我们好几个设计师都累趴了,能缓缓不?”“不能,来我们继续讨论下一个方案”,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青岩刘、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锦都和商翔等党建示范点建设现场上演。

凌晨3点的印刷声,见证过义乌组工严谨细致的作风。2月15日凌晨3点,距“两会”市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预选还有不到6个小时,组织部文印室里的两台复印机、速印机正一刻不停地“啪嗒”“啪嗒”作响,一摞摞刚刚印好、尚有微温的选票整齐堆在桌边,时不时抽出一份,逐页校对,“机器复印也可能会漏印、错印,再多看一眼,心里多一点踏实。”

2013年—2018年,5年的时间刻度里,正是一个个像他们这样的组工干部,组成了一支担当作为、守正出新的组工队伍,为“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