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战中苏联为什么没有打扫战场?

本为龍种装萌称兔


打完仗后为什么要打扫战场

对于中国战场的交战国中国和日本而言,打扫战场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往往双方就为了争夺打扫战场的权力还要进行最后的军事对抗,一场战役过后,什么都没有打扫战场重要,说白了,打扫战场最大的意义就是收集战场上的武器等物资,包括己方和敌方的。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穷啊!这些东西会再次分配到军队手中,争取二次利用。

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的手下打扫战场那是片甲不留啊,就连小日本的衣服和腰带都给扒了,包括很多关于二战的电影,都会看到拾取敌人尸体的手表、手枪等当作战利品。

其实,打扫战场并不仅仅局限于拾取敌军装备武器弹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救治己军的伤员,给敌军的伤员和假死的补枪,什么?不能击毙俘虏和伤员?你看电影看多了吧!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你若不击毙他们,他们可能还会给你放黑枪,俘虏他们吧,你还缺吃少穿,要是不缺吃少穿就不用再这打扫战场了,说到底还是因为穷!

当然,掩埋尸体也是打扫战场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战胜者要掩埋双方的尸体,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为了防止尸体在地面腐烂产生瘟疫,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为了领土,尤其是有资格打扫战场的战胜方来说,更有必要打扫战场了。

既然打扫战场这么重要,且必要,为什么在二战中苏联没有打扫战场?

对于苏联打扫战场收集的很多装备用不上

前面已经说了,打扫战场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集装备,但是对于二战中的苏联来说,武器和弹药并不是那么匮乏,基本都够用,而敌军的装备很多都用不上,在二战中最富有的美军就严格下令在战场上禁止拾取敌军武器,原因就是没有必要,只要后勤供得上,武器弹药是源源不断的来。

苏联也一样,穷的就剩枪和子弹了,在二战中苏联制造了84万门火炮,11万辆装甲坦克,16万架飞机,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还在向友军提供装备,想想都可怕。工业国和农业国打起仗来就是不一样。

另外,苏德战场战况比较激烈,基本飞机轰炸完事火炮轰,火炮轰装坦克对轰,轰到最后战场上剩下的都是一堆废铜烂铁,跟中国战场上的伤害很不一样,像坦克、火炮这种重武器一旦遭到严重损坏,就极难维修,运回去再运回来,还不如重新造了。

这么说吧,1945年苏联红军对关东军作战后,缴获的70多万关东军装备那简直就是老鼻子了,然而苏联也很愁,这些破铜烂铁要是运到苏联得用多少车皮,运到苏联也只能炼废铁,最后只能扔到仓库,后来被我军缴获(这个解释堪称完美)。

苏联打扫战场的话很麻烦,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苏德之间的战场并不是中日战场这样的持久战形式,要的就是速战速决,前期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势如破竹,后期苏联反攻的时候也是一路狂追,所以很多时候来不及打扫战场就要投入到下一个战场。

打扫战场这种费时费力的活,就没有工夫干了,苏联和德军作战的地方很广阔,往往是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进行的,这样的话就更没有人去打扫战场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苏联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天气,德军的失败很大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败给了寒冷。

据说1941年的冬天特别冷,而德军还没穿上棉服,大雪可能会将战场掩盖,而寒冷的天气不会让尸体腐烂,也就不害怕出现瘟疫了,所以干脆就不打扫战场了,对于苏联红军来说,什么也没有推到柏林把希特勒打成筛子更有意义!


史论纵横


事实上,是苏联和德国都不太愿意打扫战场。这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苏联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他们的心态是,我与其花时间打扫战场,还不如一鼓作气,穷寇急追,这样可能还会获得更好的东西,如果一直停留在原地打扫战场,万一对手援过手来,再打过来,恐怕战场上的那些胜利果实也保不住。

看过《伟大的卫国战争》片子的人一定发现,苏德战场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双方都在边境上埋了很多地雷,一旦苏军进攻得手,德军选择辙退,苏军如果再想打扫战场,很可能会踩上地雷,遭到无谓的损失,所以与其停下来,还不如一直追下去更加实际一些。

此外,在抗日战争片中,我们的游击队最爱打扫战场,因为他们手中啥都缺,能把日军打跑了,自己再扫扫战场,不仅可以获得很多吃的罐头,还可以拥有更多的枪支弹药,所以我们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都爱打扫战场,记得亮剑中的李云龙团长还通过打扫战场,逐步装备起远超一个团的上万人编制的部队。

再回到苏德战场上来,苏德两军武器制式不同,苏联人不习惯使用德军武器,因为德这的枪械太精密,稍不小心就要坏掉,不如AK47枪那么管用。再加上苏军的武器装备有英美两国源源不断的提供,而德军也不喜欢用苏军的装备,觉得苏联人的东西太粗糙,不专业。于是双方都在不差武器装备的情况下,大家都懒得再去打扫战场,收缴武器了。


不执著财经


在俄罗斯,有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喜欢游荡在曾经苏德两军激烈厮杀的战场,发掘那些和战争有关的物品,并且收获不菲,这些人被称作“挖土党”。之所以挖土党可以挖出数量如此之多的物品,除了苏德战争参与人员数量巨大外,苏军和德军不喜欢打扫战场的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为何苏军不喜欢打扫战场呢?

同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都有打扫战场的习惯。一段战事结束后,通过搜索阵亡军人的遗物,往往可以快速补充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运气好的话还能发现一些绝密的情报,可谓百利而无一害,这也是中国军队当时的重要的补给方式,也是日本军队维持持续作战、减轻后勤压力的必要手段。

有一句话说得好,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对于中国军队很有好处的打扫下场,在苏德战场却不一定适用。当时的苏联和德国都是工业化极高的国家,武器的产能远远不是中国和日本这种农业国家或者低端工业国家可以比拟的,所以他们也不用通过打扫战场这种方式来快速获得补给,人家的后勤体系完全供应的上,如果因为打扫战场而错过了战机,是非常得不偿失的,毕竟对于工业化国家组建的高度机械化的部队而言,战机往往都是转瞬即逝的。

苏联也并非一点战场也不打扫,只是很多战场来不及打扫而已。苏德战争的交战区域非常大,交战人员众多,发生了不计其数的小规模冲突,即使苏联有心去打扫,也会有很多地方根本光顾不到,战后几十年没人去刻意发掘都有可能。再加上战后的苏联损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小半个苏联也被打成了焦土,清理战争留下的废墟都显得人手不够用,更不用说去打扫那些当时被认为是垃圾场的战场了。


苏联冰天雪地的天气和遍地的森林沼泽也是打扫战场的重大阻碍,轻武器掉在地上不用多久就会被积雪完全覆盖,坦克火炮汽车这类重武器故障后也不好维修也不好托运,天气转暖后还会掉进沼泽,以后再想发现都难,挖土党们挖到成吨的崭新武器、大量的军需物资,甚至汽车装甲车坦克,就与此有关。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作为读者,看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去致敬那些挖土党。虽然他们像盗墓贼一样利用现代金属探测仪去挖掘各种二战遗物,打扰死者的安宁,但是同时他们也致力于帮助那些被挖掘到的失踪士兵确定身份以及归乡入土为安,不管他们是苏联红军还是纳粹军人,这种对于战死军人的态度,值得我们去尊敬。


诸葛小彻


打扫战场,是在一场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都要考虑的一件事。打扫战场都是在干嘛呢?其实不外乎是收集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武器等物资,以充实己方的军备,弥补作战物资上的损耗。

这些收集起来的作战物资,虽然在作战中已经消耗了一些,但是还可以争取二次利用。打扫战场还有其他目的,就是为了救治己军的伤员,以及将敌军的伤员和给装死的人补刀。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打扫战场一般是胜利方,胜利方这时不止要掩埋己方死者,还要埋葬敌方死者。这除了是尊重死者,让死者得以入土为安外,也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引起瘟疫。

但是二战时,苏联在苏德战场上就没有打扫战场,这是为什么呢?(上图是随机掩埋的德军装备被重新挖出来)

实际上,苏联是一个资源充足,工业基础十分雄厚的国家。一打起仗来,后方的钱粮弹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方。所以苏联军队不缺武器物资,不用去捡战场上敌人丢弃的武器。再说了,战争那么激烈,许多武器,例如火炮、坦克在受到轰炸后,都损毁严重,收回去也只能当废铁,还得用许多大卡车拉回去。

(苏联生产的莫辛纳甘步枪在沼泽中腐烂)

何况当时在打战,苏联虽然打赢了苏德战争,但不是打赢了就可以了,还得乘胜追击,消灭纳粹德国。所以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为了点战利品浪费时间,不断追击败退的德军直至将其彻底消灭,哪来得及去打扫战场。作战就是为了胜利,打扫战场虽然重要,但是也得考虑实际,将最大的精力用在打击敌人上!


利刃巨透社


一定要明白,只要时间和条件允许,任何国家的军队在战役战斗结束后都会打扫战场,它不光是要处理敌我双方遗弃的装备、发现可能有价值的情报,更重要的是还要搜寻伤员和掩埋死者,尽到军人起码的义务,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二战时期的苏德双方在通常情况下肯定都进行了战场打扫,但有几方面的因素造成“扫不干净”,进而出现了问题描述的现象。



战争初期纳粹德军推进速度过快

希特勒“巴罗萨计划“的核心是在一场快速的闪击战中打垮苏联,因此以四个装甲军团为矛头的攻击部队必须全速前进,在部分地域粉碎苏军抵抗后也不能长时间停留。德军装甲前锋开战18天内已挺进苏联纵深600公里,平均每天要赶路30多公里(还有作战时间),所以坦克部队没有时间充分打扫战场。

装甲军团只能完成突破和包抄,伴随的摩托化步兵数量不足,如果想合围苏军的重兵集团,还必须等到众多步兵师的到来。所以德军以骡马为重要运输手段的二线部队也必须紧赶慢赶,打扫众多战场的时间也不宽裕,差不多就行了。



苏德战争规模巨大以及战场的广袤

苏德战场是二战时期主要的地面战场,双方进行的是大兵团钢铁对决,第一波次杀进苏联境内的就有300多万德军和5000多辆坦克,而西部各军区的苏军拥有290万军队和上万辆坦克,每次会战的战场方圆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战后双方都没有可能彻底打扫战场。

比如号称“人类历史上最大歼灭战”的基辅战役,德军合围苏军70余万人(仅突围2万人),最后放下武器的多达66万5千余人。战场正面300多公里,纵深达600公里,苏军抛弃的武器装备遍布18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仅火炮就损失2600多门,德国人哪里有时间和精力认真搜寻?



双方均遗弃了大量丧失机动能力的坦克

在拉平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奥廖尔战役”中,苏军三个方面军前突150公里击毁德军1000辆坦克,自身坦克损失多达2600多辆,也就是说近4000多辆坦克残骸被遗弃在战场上,燃烧场面蔚为壮观,其中相当数量并未完全击毁,可是战场上拖曳和维修能力实在有限。

在德军的快速突击之下,苏联的国防工业都内迁到莫斯科以东和乌拉尔山脉地区,距离主要交战地域路途遥远,把一辆战损坦克运到后方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代价高昂,估摸着都得超过制造一辆坦克的成本了。苏联在二战时期装备制造的特点就是“多快粗省”,与其如此不如放弃,因此今天在旧战场上发现个把坦克一点不稀奇。



苏德战场经常发生残酷的拉锯战

仅仅在哈尔科夫地域,苏德双方就先后爆发过四次激烈的战役,苏军吃了三次败仗,而德国人也是疲于奔命,刚刚控制战场没有多久敌人就又卷土重来,大家都没时间认真清理战场。

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战略要点,1941年德国人不到20天合围歼灭苏军50万人马;1944年苏军反攻,还是不到20天又干掉了“中央集团军群”30多万人枪,你来我往,尸横遍野,能把死伤的善后处理好都颇为不易,许多荒无人烟的野战战场有点“存货”实属正常。



苏德战争是两个工业化国家的对决

到1943年7月,苏军前线兵力已达660万人,坦克10000余辆,各类火炮100000余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共计生产坦克和自行火炮129000多辆,仅T34就一口气造了84000多辆,这还不算美英援助的。

与坦克大炮等重装备比较,苏军生产的轻型步兵武器更是不计其数,完全可以弥补巨大的战损,不需要依靠战场上捡破烂来维持战争,打扫战场相对不太认真。



这与我们抗日战争中一战消灭几百个鬼子的战斗规模,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尤其是武器装备匮乏的八路军,打扫战场时恨不得连鬼子军鞋都得扒下来。但是在正面抗日战场的赣北万家岭、湘北新墙河等地方,时隔多年仍然可以发现日军遗弃的不少武器装备。

无它,日军的有些东西国军根本看不上眼,打扫战场时也是漫不经心。既然如此,跟我们相比远远“财大气粗”的苏德双方军队,更没有必要在意一枪一炮的得失了。


度度狼gg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二战时期,我们中国的部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武器弹药极度匮乏,每一次大战之后,都会把部队留下来打扫战场,从敌军的尸体上把手枪、弹药全部搜个遍,以便于下一次作战能够派上用场。

而在现在的俄罗斯境内,却出现了这么一批人,他们到各地去搜寻“古迹”,挖出了不少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武器装备,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无数“军粉”的狂热,他们纷纷组团前往,想要挖出一把自己热爱的武器,人们亲切的把这一批人称作“挖土党”。


我们不禁要问,作为二战时期的主战场,苏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什么有大量的武器被丢在野外,难道苏军就不打扫一下战场吗?

其实,当时苏联和中国的情况还不一样,亮仔为大家分析了以下几点原因,从而导致了苏联没有大规模的打扫战场。

一、苏联继承的沙皇俄国,虽然之前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着大量的奴隶主,但自从斯大林登台之后,苏联的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德国在发动“闪电战”之际,让苏联丢失大量国土,但随着军工厂轰隆隆的运转,为苏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让苏联渐渐站稳了脚跟。

二、欧洲战场和亚洲战场情况还不一样,欧洲战场机械化水平高,战术先进,导致战争节奏相当之快,这一场战争也许刚结束,就要马不停蹄的赶赴下一个作战地点,时间不等人,就导致了部队根本没有时间来打扫战场。

三、为了让德国和苏联陷入缠斗,减轻西线的压力,英美等大国给予了苏联大量的援助。仅美国一国,就援助了苏联14000架飞机,100000支冲锋步枪和7000台重型大炮。再加上本土生产的枪支,苏联军队根本就用不完。

四、我们都知道每一把枪都有他的属性,并且射击和后坐力各不相同,用惯了自己国家的枪支,再去捡德国留下来的武器,用着不顺手不说,还要专门生产配合该型号的子弹。不但会减弱部队的战斗力,还会使自己的工业再次面临重负。

五、等到二战结束后,苏联也没有时间去清理自己曾经的战场,因为要忙着和美国争夺占领地,此时的苏联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国外,着眼于世界。随着“冷战”的到来,两国又加强了军备竞赛,那些残留在战场的武器早已落后于时代,大规模搜寻显然得不偿失。

不知各位看完之后有没有一种想要到俄罗斯“淘宝”的冲动,万一捡到一把迷恋很久的枪支呢?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之前,德国进攻猛,根本没时间打扫战场,而且也看不上苏军的武器。大家看的兵临城下,那些都是临时征集的新兵,事情紧急,武器装备跟不上。等到苏联反攻时,武器装备已经比较充足了,就是兵力不足,就是说,武器比人多,打扫战场时,就只拣好的装备,旧的坏的没人拣。即使捡了,也是拉到钢铁厂炼钢重铸造新武器。


德国为了二战作了充分准备,因而能很快攻入苏联。但是,再隐密的东西也逃不过如来掌心,德国在别国的地下建了一些地下兵工企业,他们认为非常机密。岂料被“如来"发现,其中一个地下兵工几千人全数被俘,设备被缴,这也是德国入侵战争注定失败的原因之一吧。

确实不缺弹药,抗日时期美帝和全世界华人捐赠的物资在印度都堆成山,就是运不进来。顺便说下苏联为防止激怒日本人,向中国断奶。所有才有驼峰航线,和后面滇缅公路。抗战不易,后辈当珍惜。

咱们红军或者八路军或者解放军当初打扫战场,除了为彻底消灭敌人,不就是家底子薄尽量多从敌人手里夺回点好装备和物资吗,缺什么就要什么尽量多攒点儿家当。国民党那运输大队可不是白当的。人家苏联人不缺装备物资,就不在乎打扫战场呗。


历史深度揭秘


在二战中,苏联最大的战场就是苏德战场。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打的苏联措手不及,一连失去了大片领土,但是随着列宁格勒保卫战役的开始德军进攻受挫,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粉碎了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攻势后开始不断反攻,大片领土被收复,甚至一路打到德国门口——柏林。

按理说,这么多战场肯定少不了事后一番打扫,但是苏军基本很少打扫战场,毕竟在这种冰天雪地之中,即使不马上收尸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病,比如瘟疫。

再者,苏德战场交战双方都是机械化部队,重炮轰击之下哪有完整的尸体,想拼凑一副完整的躯体太过耗费时间。

如果选择就地掩埋,身处冻土层的苏德战场也是颇为耗费精力,需要调集人力物力挖坑,明显不划算。唯有焚烧才是最佳处理方式。所以在打扫战场方面苏军显得不太上心。

肯定有人会说,就算不去打扫战场,收拾点战略物资也可以吧,比如收捡一下敌军枪械,补充一下自身弹药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但身为两个军事大国,重工业都是极为发达的存在,武器装备都是极为充裕的,不会像中国抗战期间因为缺少战略物资,每次胜利后都仔细打扫战场收捡敌方物资的情况。另外,德军经常会在尸体周围布置诡雷,苏军为了避免已方人员受伤都会避免去收捡敌军枪械。顶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搬空敌军军械库就不错了。


即使苏联前期在德军的闪电战中失去了大片领地,可是在美国强大的物资支持下,苏联又在莫斯科周边地方建立起大量的军事工厂等后勤设施。因此在大反攻的时候,苏联的后勤十分充足,根本不会存在什么需要来打扫战场获得物资的情况。

由于苏德战场比较广袤,苏军为了能尽可能的追击敌军,都会选择放弃打扫战场。毕竟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才是首选,万一打扫战场的时候遇到敌军反扑岂不是白白为敌军做了嫁衣。已放战场况且如此,更别说德军控制的战场,敢去那里打扫让你有来无回。

双方都是机械化部队,且又是工业强国。装甲部队肯定也不在少数,士兵尸体你不扫,枪械你不收。坦克装甲车这么个大铁皮玩意儿你肯定得回收吧!毕竟这造价高。


实际上,还真不收,像一些失去移动能力或者残破不堪的装甲基本上是能毁则毁,战场上修复这些玩意儿不仅难度大,耗时长。还不划算,有拖走修复一辆残破战车的时间,本土都已经造出了一辆不止。

这也是为何至今都能在这些“古”战场上看见残留的“大家伙”的原因。而在东欧战场,大炮轰击过后都会留下一些巨坑,而身处这些大坑的尸体和装甲都会在雨水的冲刷下被沼泽所吞噬,直接省去了收拾的麻烦,这也是为何至今有些欧洲人能从土里挖出一些老物件的原因。

况且苏德战场中机械化、大纵横的闪电战役,最重要的就是时间,这点不仅对于德国如此,对于苏联也是一样。这样广袤的战场,这么长的战线,使得任何一方打扫战场都是一种奢望,他们都是一处战场完事后再匆忙赶赴下一个地点。 在本土作战苏军况且如此,更别说本土之外。


苏军认为在哪个国家的打仗就该由哪个国家自己打扫。因此在攻打柏林的时候,苏军更是恶意损坏战场,当然也有报复德国人的成分在其中。大量的火炮将德国直接炸成一片废墟。


历来现实


首先看看苏联在二战中获得多少援助,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这个问题。这里先看看美国的部分援助清单:

飞机: 14018架

坦克、装甲车: 22800辆

运输车: 501660辆

摩托车: 30000辆

铁路车辆: 13041辆

高炮: 7944门

冲锋枪: 108293挺

无烟火药: 130713吨

炸药: 132237吨

钢材: 2589766吨

铝: 26110吨

石油: 2622357吨

化学品: 631017吨

舰艇: 672艘

至于服装,粮食等等物资未一一列举。其它盟国给于的援助也未列举。

实际上根据美国国会1941年通过的《租借法案》,二战期间(1941.3——1945.9)美国援助其它盟国的物资总价值为516亿美元(当时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的纳粹德国,鼎盛时期的年GDP,为430亿美元)。其中援助苏联的物资总计为109亿美元,占比22%,是获得美国援助最多的国家(超过英、法等国)。并且根据这个法案的修正案,这些援助物资苏联有权自由使用(而其他国家包括英国、中国等等的美援物资的用途和使用情况,需要接受美国国会及总统代表的严格监督)。另外苏联还接受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总数不低于30亿美元的援助。

反观中国在二战期间获得的援助总额为接近16亿美元,其中70%以上的资金物资,被指定装备中国远征军,使用于东南亚战场。剩下真正用在中国战区的,只有区区不到6亿美元,而且其中绝大部分物资,还是通过艰险异常的驼峰航线运输过来,想想看真正能够送到重庆政府手中的还会剩下多少。而就这些,却是当时中国政府坚持抗战,赖以生存的全部外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在抗战中,获得等同于苏联的军事援助,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也许我们也不会因为几支破枪、几箱子弹、几盒罐头而失去痛打落水狗的宝贵战机。也许日本鬼子早就会被打得哭爹喊娘,滚回海岛上了!

最后补充一下:这些援助物资的分配,兵员、战力的投入,都是由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决策者,在“欧洲为主战场,亚洲战场牵制配合”的战略构想下所决定的。


手机用户14891576527


打扫战场是由于后勤补给的需要,如果后勤补给充足,且军事行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来不及打扫战场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苏联联军大规模机械化装备的使用,使得战场上的部队要么在大战,要么在去大战的路上,根本来不及进行全面的战场清扫。

二战时期的苏联战场,是一场大纵横、机械化的典型战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中,由于闪电战战术的运用,使得时间成为战场上最重要、最珍贵的资源,这不仅仅是对于德军来说是这样,对于苏联来说同样如此。

在苏德战场上,苏军从1944年1月开始到1945年2月,仅仅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投入了超过二百万的兵力,在北起巴仑支海,南到黑海大约4500公里的防线上,连续对德国和它的仆从国实施了10次歼灭性的打击,即著名的“十次打击”。

在这十场战役级大反攻里,德军损失兵员160万人,坦克6700辆,火炮和迫击炮2万8千门,飞机1万2千架。

这么长的战线、这么大的战场、这么紧张的战役部署、以及这么短的时间,使得苏联军队根本就没有办法停下来进行战场清扫,能将德军的军火库或者储存点搬空就不错了,至于遗留在战线上的那些单兵装备,根本就没有时间来进行收捡,这也是为什么在苏德战场上,会发现大量的德军武器装备遗留的主要原因。

苏联在美国的援助下,军事装备的补给十分充足,根本就不需要通过清扫战场来弥补补给的空缺。

在二战期间,美英为了让苏联能够在战争中坚持下去,对苏联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向苏联海军援助了400多艘各类型鱼雷艇、潜艇和护卫舰;

此外还向苏联提供了1196部雷达和329部声呐、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8700多辆拖拉机、8218门防空炮、5800多门反坦克炮、4.7亿多发(枚)子弹(炮弹)、1981辆机车和35万多台机床等。

在援助各种军事装备的同时,同盟国还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其中保留炸药132237吨、钢材2589766吨、铝26110吨、石油2622357吨、化学品631017吨。

苏联方面则利用这些援助,在莫斯科以西的广袤地区建立起大量的军事工厂等后勤设施。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生产出成千上万的坦克、飞机大炮,这才扭转了败局。

因此在大反攻的时候,苏军的后勤补给可以说十分的充足,根本就不需要进行仔细的战场打扫来弥补后勤补给的不足,再加上苏军的军事部署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苏军在前进的过程中,只能够粗略的打扫一下战场之后,就必须立即前进,毕竟在战略目标面前,战场打扫这种事情很显然就是次要任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