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凤凰山麓,坐落着一处别有洞天的所在。其地处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山岙地带,因为地理位置的便利优势,在南宋和元代两朝曾是非常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彼时匠人们汗流浃背、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早已被尘土掩盖。直到1996年一场洪水的到来……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这是当年挖掘时老虎洞窑址的全景。此处与当年南宋皇城相邻。

这里就是著名的老虎洞窑址,它在中国陶瓷研究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倘若没有这一惊天大发现,那么关于传世哥窑产地这一历史悬案的研究进展很可能还会一直推迟下去。

杜正贤,杭州博物馆馆长、知名文保专家。当年老虎洞窑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正是他负责主持的。虽然已经离开考古前线十余年,但每每回忆起来,线索出现的机缘巧合,以及前前后后的整个过程,杜正贤依然历历在目。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这个地方现在属于杭州西部风景区,紧邻南宋皇城北城墙遗址。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96年6月30日,杭州发大水,洪水沿着山边的渠沟猛力冲刷,使得一些瓷片露出了真容。当时在距山上(即老虎洞窑址)几百米远的地方,一位当地人无意中发现了这一情况,并将捡来的瓷片拿到古玩交易市场上去卖,赚钱贴补家用。

由于他几乎每周都会去市场,而且每次都会带去不同的瓷片,逐渐引起了四位经常逛市场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他们很好奇,为什么这位貌不惊人的卖家会有这么多瓷片,而且看起来很像是南宋官窑?于是他们就留了个心眼,偷偷跟踪对方。不料这个人很机警,往往一不留神就给跟丢了,光是跟踪就花费了他们好几个月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这位当地人又到山上捡瓷片,这一次终于被这四个人撞到了。他们在树丛里躲了很久,待到他离开以后立即上前察看,这才得知了蹊跷。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鸟食盏,高2.5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3.8厘米。圆口内凹,上、下腹模压后对接而成,腹成瓜瓣形,一侧有一泥条形小把,施米黄釉,外底有3个支钉痕

下山后,这四位越想越觉得不对劲,隐隐感到里面有“大事”,于是决定向考古部门汇报。当天晚上我就与其中的一位见了面,看了他拿出来的瓷片后,我认为极大可能是南宋官窑。第二天我们的考古人员就跟着他们上了山,勘察经验告诉我们,这里很可能存在一个古老的南宋官窑遗址,于是马上向上级汇报,很快便将此地保护了起来。

根据杜正贤的回忆,当时发现人与线索提供人所看到的,基本都是老虎洞窑元代层的瓷片,而真正南宋官窑的遗址还要更往地下层一些。据悉,杭州之名最早出现在隋朝,当时的凤凰山还在城区范围内,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到了元代末年,杭州城南部的城郊划分有所改变,地势较高的凤凰山被分至城外;再到19世纪人口增多,此时杭州城区的划分与隋唐时期相比已然大不一样。

当时我们看到,此处的地势与史料所载相比又有变化,即山岙间一块约2000平方米的小平地,而且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公墓。当年9月,我们开始调查,在公墓的前后排之间开挖了约三四条沟,发现了红烧土块、窑砖、碎砖土等等,其中有一条沟探到了素烧坯的位置,有一条则探到了窑炉的位置。

10月我们再次进行调查,确定这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窑址。实际上当时有些人并不理解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要进行考古挖掘,这里又是西湖风景保护区和公墓区,光前期就特别麻烦。但要知道,民窑是不用素烧的,通过资料比对,我们分析,消失并寻找了多年的修内司窑说不定就藏在这里。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高足杯,高8.2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4.1厘米。该器物侈口呈花瓣形,弧腹斜收,高足微敞呈喇叭形,足面平削露紫胎。施淡米黄釉且釉层均匀,釉面有开片,胎骨浅灰疏松。

从1997年开始,我们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在媒体上刊发迁坟启事、树木保护清移等等。1998年5月,第一次发掘工作正式启动,持续到当年年底。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大家发现了很多瓷片堆积坑,尤其是3号坑,面积非常大,出土大量可拼对的官窑瓷片遗存。这些堆积坑主要用于不符合入宫标准的残次品就地砸碎掩埋。另外在窑址的元代地层及明清的扰动层中,我们还发现了大量的元代的东西。而且我们还发掘了素烧炉,更加肯定这里就是窑址,进而我们甚至找到了直接的证据,证明此处确实是修内司窑的遗址。

第二次的考古发掘是从1999年10月开始,这一次的发掘时间就更长了,一直到2001年三四月,考古团队才终于全面、完整地揭露了老虎洞窑址。

老虎洞的考古发掘在当年曾经轰动了考古界,这处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的重见天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南宋时期官营手工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问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而其元代层的出土,更是极大推进了有关传世哥窑身份的解惑。发掘结束后的次年,它脱颖而出当选为有着考古界奥斯卡奖称誉的“200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但光鲜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辛苦。

当年的条件是很艰苦的。举两个小例子,因为考古发掘现场距离山脚要走15分钟到20分钟的路,大家的用水都是靠人工一担担挑上去的。而且因为是野外作业,没有卫生间,女同志们上厕所很不方便,大家只好尽量控制少喝水。

在老虎洞窑第一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我们就对出土的器物边发掘边拼接,并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至2005年我离开杭州市考古研究所时,已经完成了2000余件器物的拼接,仅3号瓷片坑就复原了器物近千件。因出土的器物存底带口的比较多,有时候拼接很快就能完成。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炉,残件。其为敞口、圆唇、扁圆腹;袋状足较矮,灰黑胎较疏松,施月白釉,有细密开片。其足端露胎处呈紫红色,内外底均有支钉痕。

在老虎洞窑址中,传世哥窑主要集中在元代层,它的器型通常都比较小,胎质比较厚,符合史料中对于传世哥窑属于小型器的记载,这与南宋官窑多为大型器又不同。但传世哥窑只是元代层的一部分。老虎洞窑遗址出土的元代器物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与官窑工艺特征接近的传世哥窑,宋元易代后原来的窑工大多重拾旧业,他们生产的器物与前代有直接的传承关系,因此有“官哥不分”的说法。还有一种类型特征与龙泉青瓷接近,质量也很高。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老虎洞窑元代层出土的传世哥窑与宋代层出土的南宋官窑,不仅从同一个地方取土,原料相同(紫金土与瓷土共生),而且烧制技术一脉相传,成分也很接近。

这批出土的器物从成分上来看都是紫金土与瓷土共生,只不过有的紫金土含量偏高,有的瓷土含量偏高,还有一个坑的器物是一半用紫金土烧制、一半用瓷土烧制。综合种种迹象,我推测,作为曾经的南宋修内司窑,在南宋灭亡后,到了元代,有窑工或者是他们的后代认为这个地方仍具备烧窑条件,于是又回到此处,继续靠烧窑维持生计,所以传世哥窑与官窑才会有这么多相同,以致产生“官哥不分”的说法,而且哥窑属于民窑系。

从工艺上看,两者是有一定差异的,传世哥窑的胎更厚一些,这或许是元代窑工出于对成本节约的考虑而导致的。

特别是元代层出土的一些传世哥窑的盘和罐,有“金丝铁线”的特征。通过比对,与南宋官窑在成分上是很接近的,由此可以推断,传世哥窑中“官哥不分”的这部分精品,其产地是在老虎洞,出现的年代最早是元代,而非宋代。

一直以来,“官哥汝定钧”是人们俗称的中国“五大名窑”,这是否也是哥窑文化地位的一种反映?对于哥窑在市场上的露面,是热捧还是要保持淡定?在杜正贤看来,能被称为传世哥窑的一定是哥窑中的精品,但并非所有哥窑都叫传世哥窑。

“官哥汝定钧”这种排名,并不能说明重要性的先后。这是后人给出的排名,你看前两个都是“南方系”。另外,官窑的地位自不必说了,也许提出这种排名的人认为“官哥不分”,所以让哥窑紧随官窑其后。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炉,残件。可以判断其为敞口、圆唇、圆鼓腹、平底,下承三足。该炉浅灰胎较薄,胎质疏松,施米黄色薄釉,有细密开片。

从元代开始,到明清、民国……哥窑的延续时间很长。但现在看来,传世哥窑的数量并不多。我个人的关注点一直是在传世哥窑这一块,上面所提到的“生于元代、产于老虎洞窑”,也是仅指“官哥不分”的传世哥窑精品。

传世哥窑的珍稀程度当然无可置疑。然而,除此以外,现在业界和市场上所说的哥窑,产地、年代都不尽相同,认定标准也说法各异,这就很难说了。如果你混为一谈,认为只要叫哥窑就一定难得,这也是误区。恐怕有的被称为哥窑的瓷器,不要说是与官窑,即便是与汝窑、定窑、钧窑中的精品相比,都是有所差距的。也许这样的器物质量确实很好,但因为量大,会一定程度地削弱它的珍贵性。因此同被称为哥窑,具体还是要看类型,毕竟物以稀为贵。

(注:本文器物配图为老虎洞窑元代层出土的传世哥窑,由杜正贤提供。)


原文:《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王菁菁

资源出处:《中国收藏》2018年5月刊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艺术】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重回传世哥窑诞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