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張愛玲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零度易水寒-


她比煙花更寂寞——張愛玲

民國名媛中有很多作家,但在女作家中,最有爭議、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張愛玲了。張愛玲在抗戰期間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而所有作品都圍繞一個主題——愛情。


遺憾的是,張愛玲自己的愛情並不完美,甚至可以稱得上失敗,她的一生也充滿了悲情色彩,甚至孤獨終老,無人問津。


今天,讓我們走進這位民國最具爭議的民國舊上海小女人,去看看她如煙花般的人生。


張家有女初長成


張愛玲原名張煐,於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上海市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的一幢仿西式豪宅中。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朝末年的一個有名但不光彩的文人將領,曾因在馬尾海戰中臨陣脫逃而被清政府革職充軍。不過張佩綸口才了得,連李鴻章也被其忽悠得將長女李菊藕嫁給了他。婚後夫妻二人生有一子一女,兒子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


雖說出身也算名門,但這張志沂的才華還不如乃父,他雖然受過很好的西式教育,但從小都在奢侈享樂中度過,張家在張佩綸時期已經開始衰敗,等到張大少出生之後,家庭經濟開始嚴重吃緊,只得靠變賣房產和租房為生。


19歲時,張志沂同家中指定的女孩黃素瓊結婚,黃素瓊是李鴻章麾下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也算是大家閨秀,稱得上門當戶對了。


不過,張志沂和黃素瓊兩人八字不合,性格水火不容,經常吵架,張志沂拿強硬的妻子沒有辦法,只好自娛自樂,婚後一年就在外面娶了小妾。


雖然兩人婚姻並不幸福,但張志沂對大女兒張煐還是相當寵愛,給予了她最好的教育。1924年,4歲的張煐進入私塾學習。也就在同年,母親黃素瓊因於丈夫關係徹底破裂,毅然拋下一對兒女,跟張煐的姑媽張茂淵赴英國留學,這一去就是四年。


幼年失母無疑是一種痛苦,更可怕的是,張煐的母親剛一離家,張志沂就把小妾扶正,將其接到家中,並且徹底沉迷於鴉片,很少出門,這一切都被還是孩子的張煐看在眼裡,對她個人性格的形成 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1928年,母親黃素瓊歸來,但兩夫妻關係並沒有絲毫好轉。這兩年內,張煐跟母親接觸很多,這才多少彌補了一些失去的母愛。


不得不說,黃素瓊是位才華橫溢的女性,張煐跟著母親學繪畫、鋼琴和英語,聰明伶俐的她學習新事物的速度驚人,尤其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後來,她還在作品《天才夢》中傲氣地寫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就被視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的。


1930年,張煐改名為張愛玲。改名沒有其他目的,只是單純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也就是這一年,剛滿十歲的張愛玲目睹了父母的離婚,她那並不溫暖的家庭徹底解體了。



張愛玲很想跟母親一起生活,但黃素瓊卻拒絕了她的要求,因為相對而言張志沂的經濟狀況要好一些,而且他對張愛玲還算有父女之情。最終,張愛玲跟隨父親繼續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今延安中路740弄10號),她的母親和姑媽張茂淵搬到了法租界白爾登公寓(今上海陝西南路213號)。


父母的離婚對張愛玲和他的弟弟張子靜的一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父母的愛情悲劇讓張愛玲從小就有了一個根深蒂固的想法:她一定要找到一個自己真正喜愛,而且又愛自己的出色男人,不要像母親一樣被一場無愛的婚姻毀掉一生。


衝突與出走


1931年,11歲的張愛玲進入美國聖公會在上海白利南路所創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這段時間她開始閱讀名著《紅樓夢》,並且已經表現出寫作方面的才華。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她在該校刊上發表了第一篇散文《遲暮》。雖然這些都是玩票之作,但對於一個才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也算相當難得了。


1934年,張愛玲完成了小說處女作《摩登紅樓夢》。這是一部無厘頭的小說,講寶玉出國,賈璉當了鐵路局長,一般認為這是張愛玲的練筆之作。當然,父親張志沂對女兒的這本小說還是看得津津有味,還親自為這本書撰寫了回目。


1934年,張家又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張志沂在離婚四年以後,終於趕走了那個蠻橫的小妾,並且同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時年36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張愛玲又多了一個繼母。


孫用蕃的到來對張家有很大的好處,除了帶了一大批嫁妝外,孫用蕃人品端正,治家有方,把原來亂七八糟的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條,連頹廢的丈夫張志沂也對她言聽計從,開始走上正道,不但正正經經地出門工作,還在一家日資的銀行做到了經理的位置,成為一個職場精英人士,整個張家的經濟情況開始好轉。


同時,繼母孫用蕃對張愛玲還算不錯,兩人基本沒有正面衝突,但對身為男孩子的張子靜則要求非常嚴格,因為孫家家風就是這樣。


然而,繼母始終是繼母,在張愛玲的心中,對這個繼母非常仇視。也許她認為繼母搶走了自己父親的心,也許認為繼母在虐待弟弟。此後數年,張愛玲同父親、繼母的關係急劇惡化,她開始經常去母親家尋找心靈的慰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此時張愛玲剛剛從中學畢業。他們全家都在上海的租界中,租界外的激戰對他們並沒有太大影響。但父親張志沂還是辭去了工作,他害怕因為在日資銀行工作被定為漢奸,最終辭職了事,家中再次陷入經濟危機。


此時張愛玲並不管家裡的事情,在母親的建議下,她一再要求父親給錢,好出國留學。張志沂一來拿不出這筆不菲的鉅款,二來前妻是在出國留學後和他離婚的,這讓他對女人出國極為反感,認為這不是正道,讀書完全可以在國內。


為此張愛玲經常跟父親,還屢屢搬出母親的話來反駁父親。繼母孫用蕃本來沒有干涉二父女的矛盾,直到一次她聽見張愛玲說的話實在過分,忍不住當場責罵兩句:“你母親離了婚還要干涉我們家的事?既然放不下這裡,為什麼不回來?可惜遲了一步,回來只好做姨太太!”


這時張父對張愛玲已經有所不滿,他認為自己即便對不起所有人,對張愛玲還是不錯的,可張愛玲居然對他已然沒什麼感情了,不但沒有任何報恩的心情,現在更想要藉助留學一腳把他踢開,這是張父所不能接受的。


更讓張父失望的是,1938年的某一天,張愛玲和繼母爆發了一次激烈的衝突,徹底點燃了家庭矛盾的火焰。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淞滬戰役還沒有結束,上海市區的治安比較混亂,租界內土匪、流氓橫行,經常有搶劫、強姦的案件發生。因此,繼母孫用蕃要求張愛玲和張子靜姐弟不得隨便離家,以免出現意外。如果一定要出門,一定要徵得她的同意。


可張愛玲根本沒有把繼母放在眼裡,她前往母親黃素瓊的住所住了整整兩週,走之前只跟躺在床上抽大煙的父親交代了一句。正吸食大煙的父親當時沒有聽清她說了什麼,只是隨口答應了一句。


兩週後,張愛玲回到父親家時,為她擔心不已的繼母勃然大怒,大聲責問張愛玲離開為什麼不打招呼。幾番言語交鋒之下,繼母被張愛玲冷冷的語調氣壞了,甩手給了她一巴掌。沒想到的是,張愛玲立即還手,孫用蕃當場就被打傻了,在當時的上海灘,恐怕還沒有一個女兒敢打母親的,哪怕是繼母。


孫用蕃一邊哭一邊大叫:“她打我!她打我!”張父聽到下面的吵鬧連忙下樓,看見妻子被告女兒打了,不覺大怒,當場對張愛玲一頓體罰,隨後又將她關了禁閉,不允許張愛玲外出。這一關就是半年多,期間張愛玲對父親和繼母非常仇恨,她曾經寫道:真希望有一個炸彈落下來,炸死他們也炸死我,我跟他們同歸於盡。


當然,這也是每個處於叛逆期的少女的偏激情緒表達,更何況出身於一個破碎的家庭的叛逆少女。


後來,張愛玲還是找了一個機會逃到母親家。她本以為母親肯定會收留她,沒想到當時她母親給了她兩條路選擇:要麼嫁人,用錢打扮自己;要麼用錢來讀書。張愛玲選擇了後者。


一舉成名


1939年,張愛玲考取了倫敦大學並得到獎學金,準備前往英國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當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了香港,此時的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


她準備就讀於聖約翰大學,完成學業。但此時張愛玲的母親離開了女兒,不知去向(其實去了英國),張愛玲只好向她曾經無比仇視的父親尋求幫助。


年少的張愛玲忐忑不安,認為此去必遭羞辱,但她不知道的是,女兒是每個父親心中的小情人,父親始終惦記著這個女兒。


回到家中,張父語氣溫和,叫她先去報名轉學,學費隨後就為她籌措。雖然張父願意給錢,可是張愛玲入學僅僅兩個月就退學了。一方面因為聖約翰大學師資力量太差,張愛玲不想浪費時間;另一方面是學費有了著落,但生活費還是成問題,敏感的張愛玲不願意給窘境中的姑姑增加負擔(當然她暫住姑姑家中,生活費由姑姑負責)。


既然無心讀書,那麼只能全力賺錢養活自己了。為了生活,張愛玲最終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因為她唯一擅長的謀生方式就是寫作,這樣的生活壓力反而造就了她在藝術創作上的成就。


當時張愛玲租住赫德路愛丁頓公寓(常德公寓)51室(1942年遷至65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當時的她年僅22歲。作為一名文壇新人,她只能為報刊撰寫影評獲取低廉的稿酬,勉強養活自己。


1943年春,張愛玲偶遇上海著名作家周瘦鵑,並且獲得她的賞識。於是在1943年到1945年的三年中,張愛玲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的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所以後世認為張愛玲一生的黃金創作時期就是1943年至1945年這短短的三年時間。


除了姑母和弟弟外,真心為張愛玲高興的還有她的父親,雖然張父對她的作品在人前隻字不提,但他的床頭經常放著載有張愛玲文章的雜誌。


悲劇的情感


然而事業上的成功帶給張愛玲的不僅是名利,還有心懷不軌者的窺視。1944年,張愛玲結識了汪偽政權的宣傳部次長、漢奸文人胡蘭成,改變了她一生軌跡的男人。

胡蘭成是浙江嵊縣胡村人,生於1906年,出身窮苦人家,多年混跡江湖的生活讓他養成了唯利是圖,追求奢侈享樂的生活態度。


青年時代,胡蘭成在燕京大學旁聽,刻苦好學,具備一定文學才華。可惜他人品相當低劣,從國家大義上來說,基本屬於無恥小人中的極品。


上海淪陷後,胡蘭成被汪精衛調到香港《南華日報》任編輯。他揣摩主子的意思,寫了一篇肉麻至極的賣國社論《戰難,和亦不易》。這篇文章正好“解開”了汪精衛和陳璧君的心結,陳璧君立刻提升胡蘭成為《中華日報》的總主筆。


1940年,汪精衛賣身投敵,南京汪偽政府成立,胡蘭成為了名利,跟隨汪精衛叛國,先後擔任了汪偽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法制局長、《大楚報》主筆,徹底成為一個鐵桿漢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胡蘭成和張愛玲感情的開始,就在於老辣的胡蘭成對年輕張愛玲的引誘。當時胡蘭成在報紙上看到張愛玲的文章,並且特地要到她的照片以後,對這位文采出色,相貌也還不錯的女孩產生了興趣。


接下來,已經38歲,結過三次婚,身為情場老手的胡蘭成主動去張愛玲家拜訪,張愛玲本不想見這個陌生男人,可胡蘭成畢竟是偽政權的宣傳部次長,張愛玲一個小文人不能隨便得罪。


第一次見到張愛玲,胡蘭成頓時心裡有了底。張愛玲的文章似乎很成熟,人卻像一箇中學生一樣,顯然沒有任何感情經驗。胡蘭成對於這種女孩可謂手到擒來,他投其所好地進行攀談,很少和男人說話的張愛玲被胡蘭成的談吐迷住了,兩人一談就是五個小時。


這時的張愛玲已經24歲,因為性格孤僻,從沒有戀愛的經驗,這一次和一個風度翩翩、談吐不俗的男人熱情交談,頓時心中如小鹿亂撞。不久,在胡蘭成的種種手段之下,張愛玲徹底墜入愛河,胡蘭成每個月從南京前往上海一次,一住八九天。每次回上海,他都徑直趕到赫德路,先去和張愛玲約會。


戀愛中的張愛玲很快樂,對愛情也充滿了憧憬,她在日記中寫道:“一個人在戀愛時最能表現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質。這就是為什麼愛情小說永遠愛人歡迎——不論古今中外都一樣。


不過,張愛玲知道胡蘭成是有妻子的,也知道胡蘭成的年紀幾乎和他父親一樣,更知道胡蘭成是個著名的”文人漢奸“。只是戀愛中的女人智力幾乎為零,何況從小的經歷養成她我行我素、渴望愛情和尋找庇護的心理,張愛玲根本沒有多想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是希望胡蘭成可以跟妻子離婚,兩人就可以長相廝守了。


這個把愛情看做一切的女人,顯然有著為愛不顧一切的勇氣和決心。


1944年8月,胡蘭成與第三任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胡蘭成給了張愛玲:“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婚姻承諾,然而這場婚姻註定是張愛玲一生的噩夢。


個人生活相當糜爛的胡蘭成只是把張愛玲當成一時的獵物,當新鮮感消失的時候,毫無道德可言的胡蘭成自然就恢復了見一個愛一個的放蕩本性。


1944年11月,在張胡二人結婚後還不到三個月的時候,胡蘭成到湖北擔任《大楚報》的主筆,開始了與張愛玲的長期分離。胡蘭成剛剛到達武漢,就在醫院誘惑了一名年僅17歲的護士,並迅速與之同居。更令人鄙夷的是,胡蘭成居然在武漢又舉行了一次婚禮,似乎全然忘了新婚妻子張愛玲的存在。


而此時的張愛玲還在為兩人的分開肝腸寸斷,就像她的作品裡面寫道的:“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夢醒時分


1945年3月,胡蘭成從武漢回到上海,當時已經聽到風言風語的張愛玲質問他,胡蘭成這才承認了自己的背叛,張愛玲大受打擊,她對於愛情的美好憧憬就此破滅,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張愛玲再也沒能寫出一部與《傾城之戀》相媲美的作品。甚至1951年所著的《半生緣》,後來也被證明是仿照美國作家馬寬德小說《普漢先生》所改寫的,並不能算自己的原創。


此時胡蘭成賭咒發誓,一回去就離婚,只愛張愛玲一個人。但胡蘭成回到武漢,就將自己的誓言拋之腦外,再次和小護士如漆似膠起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漢奸胡蘭成的末日也到來了。他知道人民不會放過他這種人,於是逃到浙江鄉下,化名張嘉儀,稱自己是張愛玲祖父張佩綸的後人。


1946年2月,張愛玲由於相思之苦,放棄一切前往浙江探視。這時張愛玲已經因為跟胡蘭成結婚惹上了很多麻煩,在1945年出版的《文化漢奸罪惡史》中,張愛玲榜上有名,這在當時是一件令人聲名狼藉的事情。


讓張愛玲萬萬沒想到的是,此時的胡蘭成居然還有心情拈花惹草。剛一進入胡蘭成的暫住地,張愛玲就親眼目睹了胡蘭成和當地一名孀婦鬼混,這讓張愛玲深愛打擊,她很快就回到上海。


儘管如此,此後的幾個月裡,張愛玲仍然將自己的稿費寄給胡蘭成做生活費,怕他在鄉下受苦,而此時胡蘭成的生活過得非常滋潤。


因為經濟上不足以支持胡蘭成的花費,張愛玲從1946年開始放棄寫原創小說,轉而寫賺錢更多的劇本,由此她的藝術生涯大體結束。


期間有一次,胡蘭成返回上海找熟人打點,想讓當局不再追究漢奸的問題,他還在張愛玲處住了一夜。此時胡蘭成相當無恥,不但不懺悔自己的濫情,反倒指責張愛玲對其干涉過多,對一些生活細節處理不當。張愛玲無言以答,這位在文章上妙筆如珠的作家此時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第二天清晨,胡蘭成去張愛玲的床前道別,俯聲吻她,她伸出雙手緊抱著他,淚水漣漣,哽咽中只叫了一句“蘭成”,就再也說不出話來,這就是兩人最後一次見面。


1947年6月10日,她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讓胡蘭成去追求他認為開心的生活。張愛玲在信中寫道:“我愛你,為了你的幸福,我願意放棄一切,包括你。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結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還長得很。”


直到此時,這個女人依然深愛著這個令她飽受傷害的男人,愛得如此深沉,如此不顧一切,讓人感慨萬千。


果然,胡蘭成如她所言,又跟別的女人同居。這個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流氓、上海極斯非爾路76號特工總部警衛隊長吳四寶的遺孀佘愛珍,此時的胡蘭成雖然已年近50歲,依然寶刀未老。


後來晚年的胡蘭成曾成了一部《今生今世》的書,回憶他的情感歷程,書中記載紅顏知已八位,堪稱胡蘭成的群芳譜,而張愛玲只不過是點綴其間的一位而已。


晚年生活


1949年,上海回到人民手中,張愛玲並沒有前往臺灣,而是繼續留在上海。也許,她是想留在這個充滿回憶的地方,這裡,才是她心靈深處的慰藉之所。

直到1952年,她才遷居香港。三年後,張愛玲離開香港去美國定居。1956後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什爾州彼得堡,年已36歲的她結識了比她大近30歲的左翼作家賴雅,同年8月14日,兩人舉行了婚禮。


張愛玲和賴雅的婚姻大體上還算和睦,賴雅為人真誠善良,對張愛玲很好,只是因為張愛玲無法依靠寫作在美國生存,當時的美國主流世界並不能理解東方人的世界觀和愛情觀,一部部的作品被出版社所拒絕。而賴雅作為親共作家更為當時主流社會所排斥,因而兩人的日子過得很艱難。


1961年,生活陷入困境的張愛玲被迫到香港和臺灣尋求機遇,當年她41歲。遺憾的是,年紀很大的賴雅突然中風,最終癱瘓在床,張愛玲只得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六年後,賴雅去世,隨後的三十年中張愛玲一個人在美國洛杉磯獨居,幾乎不見其他人,也不和其他人說話,完全地自閉起來。期間有好心的朋友勸她還是要融入美國社會,可惜她孤傲又軟弱,始終無法融入這個現代化的社會。


她的生活越來越封閉,最後把自己關起來,有人給她打電話要事先寫信預約,連友人書信也懶得看了。為了逃避,她晚年搬家多達一百八十多次,用她自己的說法,僅僅是為了擺脫床上的蝨子。


在洛杉磯的最後二十三年裡,為了躲避這種令她觸之喪膽的小東西,她在各地旅館輾轉流徙,隨身只帶幾個塑料袋。在搬家中,財物拋棄了,友人的書信遺失了,甚至連她花幾年心血完成的《海上花》譯稿也不知所終。


去世前四個月,她還寫信給朋友,說想搬到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或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去,而那兩個地方都是沙漠,也許她以為在沙漠裡可以擺脫被蝨子齧咬的苦惱。此時的她,已不是單純的搬家或隱居了,而是呈現出類似強迫症的心理疾病。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當時她已經去世整整一週了!


張愛玲終年75歲,死因是動脈硬化引發的心血管病,她去世的屋裡沒有傢俱,沒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一條薄薄的毯子。


一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女人以一種最淒涼的方式逝去,實在讓人感嘆。她的一生,正如她自己所言: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她,愛過了,不覺遺憾,因為愛卻承受了一生的磨難。


她,始終比煙花還寂寞!


朝聞歷史


每次看見張愛玲名字就會想到四個字“無處安放”。

她的文學性無處安放,她的愛情無處安放,她的一生最終在美國一間小公寓裡落幕,想來靈魂也是無處安放的。

①從文學作品中看她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曾經說過張愛玲在主流文學的地位是很尷尬的。如果講到現代文學的作家,那麼張愛玲是否要給一席之地?

有個排名,叫“魯郭茅巴老曹”,這裡沒有張,但現在依然活躍著文學生命力的只剩魯,老。外加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五四文學沒有張愛玲,現代文學又不尷不尬。

但,到了21世紀的今天,張愛玲就像活在女性心中永不倒的“執念”一般,依然熊熊烈烈燃燒著。

②從愛情中看她

如果看文的你研究過胡蘭成這個人,就會理解張愛玲為何會陷入這段感情,並且影響其一生。胡蘭成除了是汪偽的走狗,他還是個情種,他會站在女性的立場上看愛情,並且為之不顧一切,他既無恥地寫著《今生今世》的8個女人,又可以真心允諾每一段歲月靜好。

這樣胡蘭成,帶給張愛玲很多的文學靈感。她的作品裡都是男女間的戰爭,一幕幕的愛情悲劇,也是她心灰意冷的愛情心得。

但就像許子東說得,無論她怎麼看穿愛情,她還是相信愛情。

③從家庭背景看張愛玲

喜歡張愛玲的都知道她的華麗出身,她的祖父張佩侖是清軍機大臣,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兩個叔叔分別是兩廣總督和北洋政府陸軍部長,她出生於一個大別墅裡,傭人無數。出身可謂極為華麗。

但她的父親張延量,抽鴉片家庭暴力,母親是個新潮而美麗的女人,她追求個性解放,留給張愛玲卻是父愛和母愛缺席的童年,她的作品裡對父母都是冷淡的態度,這直接影響她最終不想成為一個母親。

張愛玲的骨子裡一直是個貴族,即便落魄,即便客死他鄉,即便遇人不淑。



賈思聽


張愛玲,毫無疑問,當之無愧的才女佳人,論才華,不輸謝冰心、林徽音、蕭紅,但卻成為有才無德的文化人典範!

張愛玲,本是中國近現代文壇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卻未及光芒四射,即暗然失色,悄無聲息隕落!



張愛玲,極端的自私自利,毫無作為每一箇中華兒女應有的,尤其是有文化的上層人士在歷次愛國運動中顯現出的,更應具有的拳拳愛國之心;更為可恥的是,喪失民族氣節與自尊,在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迎擊武裝強悍、殺中國人如麻的日本侵略者時,卻在上海日本人統治下的十里洋場,紙醉燈迷,亂情迷性,在追求自由戀愛的幌子下,狂戀有婦之夫、日偽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政務次長、大漢奸胡蘭成,並以小三上位,得以成為漢奸夫人,以此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更加可悲可氣的是,抗戰勝利後,清查漢奸賣國賊罪行,胡蘭成等漢奸,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為逃避應有的懲罰,負罪出逃,張愛玲仍痴情追隨;在胡蘭成懷擁小四、小五後,仍贈以巨金資助,遭胡蘭成始亂終棄。

新中國曙光普照,冥頑不化,投奔美國自由而去,與美籍德裔作家賴雅再婚,但好景不長,先其而去。


張愛玲,只落得孑然一身,形影相弔,最終客死異鄉,竟然是暴屍寓所多日無人知曉,死無葬身之地,拋灰太平洋,下場悽悽慘慘,令人唏噓!

唯中國近現代史上,才華卓著的才子佳人,本應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卻輕易喪失,皆因其自己不拘小節,放縱不羈,倒也罷了,卻未能在民族大義的大節上把握自己,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自己把自己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歷史、為世人所不恥!


z山海


張愛玲是一個靈魂裡始終孤獨卻骨子裡又異常高貴的女人。

原生家庭不和諧且缺乏父愛,導致性格孤僻,叛逆;與胡蘭成有過短暫的婚姻之後又陷入獨處的孤寂境地;最後孤獨終老,客死異鄉;經歷過國破山河的撕痛,也直面過胡蘭成是文人漢奸,花心大蘿蔔三妻四妾的尷尬現實。然後以筆為槍,怒放生命,綻放出不一樣的精彩,她是孤獨而高貴絕倫的。

“今世今世已惘然,山河歲月共惆悵”,是自詡多情的胡蘭成祭奠那段未日愛情的輓歌詩句,或許只有在失去時才會感到那份感情的美好,可惜情已成殤,一去不復返了;從卑微的低到塵埃的愛到我的心在慢慢枯萎,直至凋零,張愛玲何嘗不是愛得轟轟烈烈卻又傷得千瘡百孔。美麗的相遇卻又無奈的轉身,所謂的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話罷了。

品盡那份孤獨,寫盡男女情事,她的心事百轉千回,她的內心世界高貴冷豔。


微言微語傲江湖


一個人不管再怎麼精明,遇到感情總會犯糊塗,好在張愛玲沒有讓自己陷入感情的漩渦無可自拔。

現在許多女生都愛讀張愛玲的書,在大眾的眼裡,只要是名氣高的人,雖說不一定過著富裕的生活,但一定衣食不愁,張愛玲的名氣夠大,但她晚年的生活卻很是拮据,雖然成名早,但也沒有因為名氣大生活條件就變好。

相反,僑居美國的她不僅只能很艱難的養活自己,還委身給了一個大她29歲的男子,她的生活沒有因為委屈自己就變得富裕,雖然不愛這個年老的男子,她還是懷上了對方的孩子,最終也為了兩人打掉了這個孩子,到底是什麼,讓這樣一位名氣出人的美女作家做出了這些選擇。

張愛玲愛上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男子是胡蘭成,只是令人很不恥的,胡蘭成是個渣男,雖然張愛玲對他愛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卻仗著對方的喜愛,不斷的挑戰張愛玲的底線,不僅生活上尋求著張愛玲的幫助,感情上他還不斷的尋找不同的美麗女子交往。

為了胡蘭成,張愛玲幾乎花光了自己的所有積蓄,當作家的,總有過氣的一天,這時候的張愛玲事業上也是一落千丈,雖說她已經離開了胡蘭成,不復以往那般瘋狂的追求,但她的生活也沒有得到改善,她的事業已經在下滑了。

為了謀生,張愛玲決定前往美國,去一個新的地方發展,初來乍到,張愛玲也是充滿了自信,許多人讀張愛玲讀久了可能會膩,但美國人不同,他們還沒接觸過張愛玲,這是她事業上的一次機會,如果發展的好,重現過去的輝煌也是可能的。

可惜想象挺美好,實際卻大相徑庭,美國人並沒有對這位偉大的女性作家充滿喜愛,不同國度,自然有不同的文化底蘊,誰都不可能打破這個壁壘,張愛玲想象中的生活沒有來到,相反,她的生活越發拮据了。


經歷過胡蘭成的她其實早就對愛情失望了,不是她不愛,是她碰到了不該愛上的人,美國的艱苦處境也讓她無法適應,在這裡她還是找到了照顧自己的人,萊雅是一個美國本地人,也是一個三流作家。

與張愛玲不同的是他是真的三流作家,而張愛玲卻是有著一流作家本領,但得不到大眾接受的一流作家。萊雅在張愛玲最落魄的時候幫助了她,雖說沒有物質上的幫助,但心靈上的幫助正是張愛玲此時最欠缺的,沒有任何抵抗的,張愛玲被這個大她29歲的男子攻陷了。


張愛玲與這名美國男子在一起不久之後就懷了對方的孩子,但她還是決定將這個孩子打掉,畢竟兩人要忙自己生活就已經很艱難了,再養活一個小孩子,那樣難度就更大了。

經過了權衡之後,沒有經過對方的同意,張愛玲就把孩子打掉了,她從來就沒有後悔過打掉孩子的事情,對那名男子她也沒有真正的熱愛,有的只是流落他鄉,尋求一絲溫暖的感覺,生活的不如意的確擊垮了這位美女作家,好在她從來都沒有放棄過生活。


魏青衣


張愛玲自己說自己:“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她的《沉香屑》一出,就已引起文壇的注意,震動整個上海久已空虛混亂的文壇,淪陷後的上海,文壇本已凋零,但文學民族的血脈仍在淪陷的上海湧流,而此時的上海 ,最受矚目的仍然是張愛玲,上海孤島文學終於出現了一個文壇奇蹟,一個傳奇。

張愛玲是有才的,她十二歲就在校刊上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不幸的她》,接著又發表反映農家生活的《牛》,以及寫歷史傳奇的《霸王別姬》,文學天賦顯露無遺。

1942年,張愛玲返回上海,這個時候她的家境已經敗落了,1943年的六月,她已經在《紫羅蘭》發表了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令編輯周瘦鵑大為讚賞,緊接著《傾城之戀》、《金鎖記》等接連推出,讓張愛玲迅速成為上海最受歡迎的女作家。

其實從新文學運動到這時,上海作家之間的種種矛盾、派系之間的種種紛爭,各種知遇與背叛,都在各人的交往之間被窺見得清清楚楚,而在張愛玲這裡,上海是她一展長才的地方,她那些撒豆成兵、兇狠異常地描寫,一腔才氣與傲氣,不向文學裡出,又能灑向何方呢?

張愛玲出身於書香門第,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少時父母失和,繼母對她對她弟弟態度的冷淡,父親對她曾經的毒打與無視,都是她終身難以擺脫的陰影,也因此當胡蘭成以一個知己的身份出現的時候,張愛玲自然難以逃脫他的情網。

胡蘭成寫了一篇《論張愛玲》,文中說:“魯迅之後有她,她是個偉大的尋求者。”彼時張愛玲不過二十來歲,初登文壇,能得到胡蘭成這樣的才子的讚譽,怎能不芳心萌動呢?

然而這樣的一場戀情,註定是張愛玲噩夢的開始——胡蘭成是汪偽政權的一個小官,他的風流是世人皆知的,不但就在和張愛玲談戀愛的時候就和張愛玲的好友蘇青相好過,還同不少的女人有染。

去武漢認得的周某某、範秀美,尤其是範秀美,令張愛玲大為尷尬又痛苦,但是隨即又能找到理由釋然:“他對女人太博愛。”輕描淡寫的一句,自己替胡蘭成找到了理由,並以大度自詡,真能做到這般大度嗎?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但她是用一輩子來懷念胡蘭成的,乃至老了還在《小團圓》裡把胡蘭成寫得非常完美。

然而愛情與政治並不是能完全割裂的,愛一個漢奸可能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她對胡蘭成已經超出了一定的界限——無論如何,她確確實實為了和胡蘭成在一起,希望過戰爭不要結束,還在日本即將敗亡的時候,還給胡蘭成的逃亡準備金錢和大衣等物,當時她已經二十多歲,怎麼也談不上年少無知,更別提愛情至上——胡蘭成對她有什麼愛情存在?

張愛玲的才氣是上個世紀女作家中最高的之一,這當然是無可否認的;她骨子裡對男性的尤其是把自己所愛的男性當作靈魂也是真的,並因此不顧民族大義,這當然也是無可諱言的。


潯陽鹹魚


一個燦若玫瑰卻又清冷孤獨的女人。

出身顯赫,童年不幸

張愛玲1920年出生於上海,家世顯赫。祖父是清末名將,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

可惜父母三觀不合,在張愛玲很小的時候就離異了,後來母親遠赴歐洲,父親再娶。張愛玲的悲慘童年由此開始,被罵被打都是家常便飯,還被關了半年的禁閉,後來張愛玲在僕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

因為童年的不幸經歷,也養成了張愛玲孤僻、清冷的性情。

兩段婚姻,慘淡收場

張愛玲有過兩段婚姻,第一任丈夫胡蘭成,第二任丈夫賴雅。一段慘淡收場,一段勉強稱得上差強人意。

和物質相比,張愛玲更加註重精神上的相通。她以為胡蘭成是懂她的那個人,所以有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而胡蘭成終究是辜負了她。

胡蘭成被張愛玲的文采所驚豔,狂轟亂炸式地追求張愛玲,張愛玲很快就淪陷在這場所謂的愛情漩渦裡。張愛玲曾經在送給胡蘭成照片的背面這樣寫“見到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喜歡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那時胡蘭成已有家室,後離異與張愛玲結合。兩人結婚時,並沒有舉行婚禮,只寫了婚書為定:胡蘭成張愛玲簽訂終生,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張愛玲把一顆真心都給了胡蘭成,胡蘭成卻又移情別戀。對一個一生有八個女人的胡蘭成來說,感情是可以分割的,但張愛玲不行。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了,還給了他很大一筆錢,真是應了那句“我可以養你,也可以不要你”。

後張愛玲旅居美國,認識了第二任丈夫賴雅,他比張愛玲大29歲。年紀大了的賴雅,癱瘓在床,張愛玲為了籌集醫療費用,日子並不好過。賴雅在張愛玲的悉心照顧下,安然離世,獨留張愛玲一人面對這嘈雜喧囂的塵世。



無法掩蓋的文學光彩

不幸的人生經歷催生出了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作家,也催生出一部部洞徹人心的文學作品。

張愛玲一生創作頗豐,有許多廣為流傳的小說,比如《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沉香屑》等等。人們說張愛玲寫的是男女之間的情情愛愛,我倒覺得她是藉此在剖析人性和人生。

張愛玲筆下的故事大多悲劇收場,結局最好的也不過是《傾城之戀》裡的白流蘇和範柳原。雖然故事的最後兩人結為夫妻,也透露出一個女人在舊時代的無奈,一個二婚的舊式女子最好的結局也不過是為了安穩而再嫁。

燦若玫瑰卻又清冷孤傲的女人,說不盡的張愛玲,看不完的人生。


書影生香


張愛玲之名多年前便耳熟能詳,條件所限她的書卻是沒有讀,最先接觸的是林心如劇版《半生緣》,電視拍得很好。看完之後因男女主之間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的結局,傷感得雙眼淚流,無限惆悵,久久不得平復。然後上網絡貼吧豆瓣之地看劇評,尋找同道中人抒發滿腹愁腸,有人便推薦去看原著。

一看,即被篇頭這句“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顧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觸動了心扉,接著很快沉浸於故事中。張愛玲的文字功底深厚,語言有一種獨特魅力,即使心煩意燥時也能勾引編者心神(尤其《半生緣》這部),這是看別的小說所不能的(個人經驗)。

通過作品,編者對張愛玲文學之天才的讚賞非筆力所能盡表。

看看文中名句:

1.生活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變成胸口一顆硃砂痣。

2.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3.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或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4.笑,全世界便同你笑,哭你便獨自哭。

5.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 總會有個人在愛你。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 ,也總有個人不愛你。

6.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頭上去。

7.愛上一個人 心會一直低,低到泥土裡,在土裡開出花來,如此卑微卻又如此欣喜。

8.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

9.諾言的“諾”字和誓言的“誓”字都是有口無心的。

10.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長滿了蝨子。

通過這些語句,可以看出張愛玲對人生對愛情的洞察感悟極為深刻與透徹,真的是一位睿智才女。

但是,在瞭解了她和胡蘭成那段“傾城之戀”時,簡直驚呆了。愛一個人愛到塵埃裡,曾經讀起來有多戳心,看到現實版時就有多難言,而且還是愛到沒有大是大非底線的。即使瞭解她的不幸成長經歷,對比亦無法釋懷。

張愛玲和她的母親都是為愛情而活的人,態度卻不同,她母親思想上更獨立灑脫,似乎繼承了父性的迂腐守舊,不見新女性的獨立果敢。或者真是當局者迷,清醒亦自迷吧。陷入愛情的大部分女人都會變成無可理喻的傻子。

歷史早已說明,人的才能與品性並不都一致相通,不能太過強求。畢竟現實中多數人都是非絕對的好或者絕對的壞,除卻天才光環,她也不過是《私語》裡宣告:“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我要穿最別緻的衣服。周遊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過一種乾脆利落的生活。”的尋常人,是最具煙火氣息的民國女作家,而這些願望大多不能實現,一生最多的是苦楚流離,浪費了許多她的才華,讓人遺憾。

對這位經歷太多悽苦悲涼的天才作家,芳魂已逝,只多品讀她的作品吧。願她來世遇到一個真正動她愛她惜她,讓她“有枝可依”,“被妥善收藏”的人吧。



詩白詞清


謝謝題主的提問。張愛玲是一位怎樣的人?對於張愛玲的作品,沒有讀過或者讀得比較淺的人,比較容易被網絡上人云亦云的評價左右。也有不少人覺得張愛玲是一位寫作小資、文藝以及男女情愛方面的作家。

事實上,名言警句、男女情愛、華麗的辭藻不過是一個噱頭,有的讀者就是喜歡看這些,有的讀者也只能被這些吸引,還有的讀者在看到這些的時候,雖然不知所云但還是覺得別有深意。當然,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一點也足夠了。

以前看張愛玲,只覺得她的文字過於矯情,因為以前從來沒有認真的看過她的書和她的文字,斷章取義的就去評判她的好壞。後來認真的去看她的書才發現,她寫的不過是人們真實的反應。也許有人會覺得她寫的人不夠陽光,但是細思她筆下人物的心理狀態,的確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在那樣的環境下,那些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恐怕是大多數人都會說出和做出的。

但是張愛玲的寫作,卻不是這樣的,她是表面輕浮、內心嚴肅。就像她這個人,她的喜好,喜歡穿奇裝異服,喜歡吃冰激凌一樣。不去細看的人,總認為這樣的做派屬於十足的張揚。可是透過這些表面現象,就會發現張愛玲其實十分的老實本分。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張愛玲是孤獨的,又是豐富的。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一、張愛玲是孤獨的,從小父母離異,生活在缺錢少愛的環境中。

張愛玲出生於1920年9月30日,屬於名門望族,父母也是飽讀詩書之人。

4歲以前的張愛玲,還是幸福的。後來父親不得志,變得消沉,吸食鴉片;母親呢,思想新潮,追求自由。夫妻三觀不合,母親離家出國。

缺乏家庭關愛的張愛玲,形成了清冷、孤獨的性格。

不可想象,4歲的孩子正是有樣學樣、可愛又敏感的時期,卻失去了母愛。直到8歲母親才回國,回國後的母親對張愛玲進行西式教育,卻始終達不到她要的西式淑女的標準,恨鐵不成鋼,母親會罵出十分惡毒的話來,令張愛玲產生輕生的念頭。

10歲時父母離婚,父親娶了後母共同吸食鴉片,對張愛玲的態度更加惡劣。捱罵毒打是常有的事,還限制人身自由長達半年之久。這對尚未成年的張愛玲影響很大,幸好傭人幫忙得以逃出,尋找遠在他鄉的母親。

但是,母親生活拮据,對張愛玲的成長不滿意,張愛玲常受苛責。張愛玲每次伸手要錢,彷彿是一種屈辱,滿是不堪的記憶。

張愛玲的孤獨,不僅是童年,還表現在美國生活的後半生,尤其是第二任丈夫離世後,她獨居30年,最終孤獨終老於公寓中,一週後才被房東發現。當時恰好是1995年的中秋夜,時年75歲,好淒涼啊!

她走時身穿紅色旗袍,躺在行軍床上。我想:如果不是平日裡在家也喜歡穿旗袍的話,就是她已經知道自己命在旦夕,所以選擇了喜歡的紅旗袍作為最美的離世服裝。

二、張愛玲又是豐富的。童年的不尋常經歷,長大後的情路坎坷,這些幸與不幸成就了她無數的作品。

1、童年受到了教育,但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張愛玲從小聰慧過人,4歲前在母親的教導下認字背詩。4歲開始私塾教育,讀詩背經,奠定了她的文學基礎,這是原生家庭帶給她的成功之處。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但也因為家庭的原因,讓她經歷了曲折的人生,對人生有了犀利的洞察力。就是這幸與不幸的原生家庭,成就了她的文學,也因缺乏安全感,性情孤僻,影響了她的一生。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張愛玲有媽,卻沒有像寶貝一樣受寵,離開母親後,更像一根漂浮不定的稻草。

2、兩段婚姻皆因”懂我”而生情,卻充滿了坎坷與艱辛。

遇到惺惺相惜,思想上有共鳴,懂她的人,她會掏心掏肺地對對方好。哪怕低到塵埃裡,哪怕比她大14歲,哪怕對方有妻室、有漢奸的罵名,也不在乎。她在乎的是眼前人,他就是胡蘭成,她愛的第一個男人。

這個胡蘭成,曾經讓張愛玲幸福了三個月,創作也十分順暢。但好景不長,胡蘭成人前專業,人後背叛,最終導致張愛玲的個人前途受到影響,精神受到重創,兩年內沒有作品。

後來出於無奈,張愛玲只能遠赴美國。開始,她的文學得不到認可,只好申請文藝營救濟,就是在那裡認識了比自己大29歲的美國作家賴雅,並結婚。

不論與賴雅結婚,還是與胡蘭成結婚,都是因為他們懂她,靈魂上相通,文學上互通。再者,她太需要有個溫暖的家了。

不幸的人,總是得不到老天的眷顧。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也是充滿了艱辛與坎坷,賴雅年齡大了,生病住院成了常事,張愛玲一邊照顧他,一邊還得寫作養家,生活窘迫,但有賴雅人在,精神就有所寄託,她就感覺還有家的存在。因為她是賴雅夫人。

一個人的離去,不是你艱辛付出、拼命挽留就能如你所願的。10年後,賴雅在張愛玲的悉心照顧下,平靜地離去,丟下了孤獨的張愛玲終其一生。

3、文學來源於生活,因豐富的生活經歷,創作了無數作品,成績斐然。

張愛玲是個才女,12歲時便在校刊上刊載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8歲時就發表了小說《我的天才夢》。

後來陸續發表的作品,多能找到張愛玲的影子。現實中她是怎樣的一個人,在作品中,不知不覺地會安排在女主角的身上。

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第一爐香》《第二爐香》《紅玫瑰與白玫瑰》《傾城之戀》《金鎖記》《秧歌》《十八春》等等。既編寫劇本兒,又從事翻譯工作,確實是才女。

張愛玲曾經參與過《紅樓夢》研究,在她內心,《紅樓夢》中的人物似曾相識,書中的命運起伏與自己何其相似,這裡面全是熟人,走進裡面去,也許比走進外面的世界容易得多了。

她的文字間,透著毫不媚俗的冷漠和漫不經心的灑脫。有對社會的指責,有對塵世的嬉笑怒罵,她用文字砌出一截截的世態炎涼,卻無法掩飾荒涼的底色。

”在孤獨中吟唱傳奇”,來自於李清秋的《張愛玲傳》。張愛玲出身名門,本應幸福,卻過著缺錢少愛的生活,個人婚姻也備受爭議。

她有著”才女”的美稱,卻跌宕了一生,最後孤獨淒涼的在他鄉終老,身邊沒有親人,”她比煙花更寂寞”。但她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把她豐富的人生故事雕刻成了華麗而蒼涼的傳奇。而她的靈魂將橫亙在時光裡,成為不朽的藝術品。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