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中国古代10大老将

中国古代10大老将,廉颇,王翦,赵充国,马援,黄忠,李靖,郭子仪,杨业,俞大猷,邓子龙

在中国的历史上名将如云。但是年逾花甲仍能披掛上阵征战沙场的确实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星弱璀璨。下面记录的10位老蒋军所在历史环境相对明了些,而且知名度较高。然虽如此,十仍是个限数,难免有所遗漏,望大家体谅望以借鑑。

廉颇[战国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这个名字成了中国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

廉颇在战史上最有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此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

年老的廉颇住在魏国,赵王数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颇,令使者赴魏,看廉颇可用否。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谁知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于是这使者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哪里还敢用这老儿?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王翦,[战国末期人]生卒不详:父子灭五国功高不震主

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氏也因此和蒙氏并称为秦国两大将领世家。

公元前226年,秦王准备吃掉楚国,他问李信攻楚需要多少兵马,答曰20万足矣。秦王又问王翦,王翦答道:"非60万不可,20万人攻楚必败!"秦王不信,以为王翦年老怯战,遂命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

公元前225年,李信一鼓作气攻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楚国上下为之震惊,楚王拜项燕为大将,带兵20万人,水陆并发,火速迎战李信。李信不被项燕伏下的七路军兵杀得大败而逃。项燕一连追杀三日三夜,秦兵死伤无数,将尉多人被杀。秦王得报,方后悔未听王翦之言。

李信出征之时,王翦就已托病回家养老。秦王政亲自到王翦家,敦请王翦出征。王翦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于是秦王遣60万大军,王翦果然率军大破楚军。

与四大名将的其他三位不同,王翦不但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政治智商也十分了得。他深知自己率领60万大军,容易招致君主猜忌,于是主动要求秦王赏赐良田大宅,甚至派出5名使者前去讨赏。有人觉得此举过分,但王翦认为,如果不多多地讨封良田大宅作为子孙的产业,来表示自己无别的打算,就反而会使君主猜忌。从王翦开始,王氏三代在秦为将,直至秦灭,可见王翦此举在当时还是颇令秦王放心。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76岁统兵平定诸羌

赵充国原籍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后来移居到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赵充国的父亲叫赵君育,生了赵充国和赵子声兄弟两个,二人均有建树,特别是赵充国,善长骑射,沉勇有大略,读书好学,精通笔法,熟悉少数民族事务。他起初是骑兵,因为是金城郡良家子,善于骑射,补为羽林军士,侍卫皇帝。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在汉武帝、宣帝时,他在征讨匈奴、羌、氐的战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汉宣帝初年(约公元前73年左右),先零羌率先起兵联合匈奴,威胁汉王朝。汉宣帝派义渠安国西征,无奈义渠安国采用办法不妥,激怒诸羌联合进攻湟中,安国败退,损失甚重。宣帝看到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不宜出征,便派人就领兵平羌人选征求赵的意见,赵答:“没有比老臣更合适的了。”宣帝问他平羌的计划,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到前方了解敌情后,才能拿出方案。”

六月,他率1万骑兵从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出发,到黄河岸边。赵充国奉命统兵进占湟水谷地,采取分化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政治策略,很快瓦解了诸羌联盟,打败了先零羌并使之归顺。不过5个月,彻底平息了羌乱。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花甲出征马革裹尸

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汉族,扶风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初为陇右军阀愧嚣的属下,甚得愧嚣的信任。归顺光武帝后,为刘秀的统一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今越南)。《后汉书·马援传》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对马援“平定西羌,远征交趾,驻军边塞,平乱武陵”,褒誉有加。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蛮(武陵有五溪,即雄溪、门溪、西溪、潕溪、辰溪,为少数民族(古代称“蛮夷”)聚居之地,故称“五溪蛮”)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冒进深入,结果全军覆没。马援时年六十二岁,请命南征。光武帝考虑他年事已高,没有答应他的请求。马援当面向皇帝请战,说:“臣尚能被甲上马”。光武帝让他试试,马援披挂上马,威风凛凛。刘秀赞为“矍铄翁”,同意他率部出征。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率大军到达武陵临乡,击“蛮夷”,胜之,余众逃进竹林中。马援驻军下隽县,抉定选择“路近而水险”进军壶头山的路线,以为取得壶头山,就扼住“蛮夷”的咽喉,充县之敌可不攻自破。三月,汉军进至壶头山下,“蛮夷”乘高守隘,水流湍急,船不得上。这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病,遂困。乃凿岸为室,以避暑气。“蛮夷”往往升险鼓噪,马援辄曳足以观之。不久,马援病死,实现了“马革裹屎”的夙愿。

黄忠(145年-220年)字汉升:定军山一击抉胜

黄忠荆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本为东汉未年群雄刘表麾下,后成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历任中郎将、讨虏将军、征西将军,官至后将军,死后益为刚侯。

蜀汉名将黄忠,由于《三国演义》和京居谭派名戏《定军山》众塑造的形象,在民间也已成了老将军的代名词。

黄忠到底老不老?从关羽关二爷一句不屑的“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来看,黄忠的确是一员老将。《三国志》说他“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亦可见其勇。

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及法正进驻陕西阳平关。刘备与陕西汉中曹军对峙。黄忠随从刘备,于定军山连斩曹操二将。特别是“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击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使得曹军惨败,黄忠名声大震。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年逾花甲出击吐谷浑

李靖,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公元617年,李渊父子起兵反隋,李靖在长安被俘,李渊欲杀之,在李世民说情下幸免一死,于是随李世民,在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授为开府。

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李靖一生征战,其最辉煌的战果是为大唐击灭东突厥。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太宗抉定大举反击突厥,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统兵10万,分六道出击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骑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汉的牙帐所在地定襄。太宗称赞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于是进封李靖为代国公。二月,李靖又率一万精骑突袭阴山,俘虏突厥兵一千余帐。接著趁大雾向铁山急进,一举攻破颉利可汉的牙帐,生擒颉利可汉,为患中原多年的东突厥从此灭亡。李靖因灭东突厥之功,获加光禄大夫,拜尚书右仆射。

贞观八年(公员634)十月,担任宰相职务的李靖以足疾辞任。未过两月,吐谷浑进犯凉州。年逾花甲的李靖顾不上足疾与年事已高,请求挂帅亲自远征。他一路踏著冰雪,风餐露宿,备尝艰辛。翌年闰四月,唐军在库山(在今青海天峻)大败吐谷浑,首战告捷。李靖抉定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一直打到吐谷浑西陲且末(今新疆且末)。不久,山穷水尽的伏允可汗为部下所杀,其长子大宁王慕容顺率众降唐。李靖率军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平定了吐谷浑。李靖主动请缨出征,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大军征讨土谷浑。贞观九年,李靖在积石山大败土谷浑军,土谷浑可汗伏允被杀,其国土尽归唐朝。贞观十一年,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

郭子仪(公元697-781年):68岁深入回纥军孤身退敌

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中兴重臣。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这个评价并不为过。尤为难得的是,他终其一生"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实为人臣楷模。

郭子仪在唐朝历史上的第一件大功是平定安史之乱。叛乱初期,郭子仪被调任为朔方(驻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节度使,奉命进击叛军。他不负众望,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在嘉山(在今河北曲阳县东)大败叛军另一主将史思明。接著,他指挥大军,收复了洛阳、长安。

在郭子仪晚年,其原部下平定仆固怀恩因不满朝廷起兵反叛。怀恩是当世猛将,朝中无人可敌,只好请郭子仪前去平叛。怀恩的部下都曾经跟随过郭子仪,听到郭子仪要来,发生了分化,互相攻杀,军队大乱,仆固怀恩无奈,只好率300亲兵逃往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郭子仪到达汾州(今山西汾阳县),怀恩的部下纷纷归顺,河东局势安定。

仆固怀恩心中不服,于是向吐蕃、回纥(维吾尔族及其他民族的前身)借来10万大军,从灵州向长安进攻。朝中文武百官,又是一筹莫展,皇帝惴惴不安,立即让郭子仪率军出镇奉天(今陕西乾县)。仆固怀恩率领10万大军,横冲直撞,旁若无人,来到奉天,只听战鼓咚咚,杀声震天,奉天城外,唐军摆成一字阵势,非常严整,当中竖著一面帅旗,随风飘扬,旗上大书一个"郭"字。吐蕃、回纥兵一听郭令公的大名,都吓得丢盔卸甲,四散逃跑。仆固怀恩只好带领残兵败将,退回灵州,郭子仪不战而胜。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八月,仆固怀恩不甘心失败,又勾引吐蕃、回纥、吐谷浑以及山贼等30万军队,先出兵侵掠同州,约期从华阴趋赴蓝田,直取长安。京师震恐。代宗急召郭子仪从河中回来,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城,抵御贼兵。郭子仪一军仅1万多人,被敌重重包围在泾阳。时年68岁的郭子仪趁仆固怀恩在军中暴病身亡之机,亲身前往回纥说和。因为他在回纥的威信极高,被回纥人称为“郭令公”。看到自己仰慕中的偶像郭子仪竟然亲自只身前来,回纥人非常感动,当即和郭子仪军队联合,大败吐蕃。

杨业(约932-986年):年近花甲陷敌营绝食身死

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宋朝名将。他20多岁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后北汉战败,杨继业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宋太宗久闻其勇名,派人前去劝降,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终于投降宋朝。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就有了一旦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人们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另外两路战斗不力,宋军败势已定,决定撤退。潘美、杨业一路人马同时还要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撤退到狼牙村时,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监军王侁却说杨业惧怕敌人,迫使其出战。杨业明知必败,只得嘱托潘美派人接应,以挽回败势。

遭到辽军伏击后,杨业带兵且战且退,却不见有人接应。原来王侁怕杨业战胜抢攻,竟令潘美带援军撤离。听闻杨业失利后,竟命全军逃跑。杨业无力回天,全军覆没,自己身负十多处伤,被辽军施冷箭俘虏。辽将劝降,杨业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遂绝食三日而死,时年约59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