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介休一隅|樑愛萍


介休一隅|梁愛萍


大院的記憶

梁愛萍


大院位於順城關村東,十八年前,我家三口住進這裡,兒子石英兩歲,直到十歲離開。八年來,從西邊大門進來,抬眼看到的是古建門樓。到門樓底,望上面,是木質建造的歇山頂,往北,厚重緊閉的木質門擋住了視線,引發神秘的聯想。尋找視線的出路,往南,不到十步有個磚砌的小圓門,走進去,小圓門把風格迥異的南北隔成兩院。

南院的記憶

南院是居民小院,由一條甬道分成東西兩排,東邊兩個小院並排著,西邊三個小院並排著,最南端還有一個小院,門口有棵古老的大槐樹,所以這裡叫槐樹底。院裡,和石英同齡的孩子有瑞瑞和楊靜,還有稍大一點的文燕和阿敏。天氣暖和的時候,院裡的大人經常帶孩子到槐樹底,大人們一起聊天,孩子們一起玩耍。

走進南院,最先到的是西面第一個小院。院內四間正房被一間廚房分隔,前院兩間,後院兩間;連著三間簡易的西房,南牆根堆放著磚塊等一些雜物,還有兩間破敗的東房。住兩戶人家,看起來是擁擠的。夏天,門敞開著,門口放個買雪糕的冰箱,俏麗的新媳婦小麗專注地穿針引線。有一次,文燕和阿敏從她那兒買了冬海嬌吃,那是巧克力脆皮的,石英最喜歡。我便給他一塊錢,一會兒,他跑回到我身邊,粉撲撲的圓臉邊汗珠往下滾,兩隻小手裡分別拿著一根小布丁,伸過右手跟我說,媽媽一根寶貝一根,那時他四歲,還像大人一樣叮囑我快點吃,小心化了。

走二十幾步到第二個小院。上兩步土坡就到門口,一扇木門經常關著,鐵鏈勾著的地方裂開一道縫。有時候,幾個孩子會擠在門縫往院裡看,擠的木門發出支支的響聲,引得院子裡的小狗亂叫。有一次我問石英,你們擠著看什麼?他說,瑞瑞他們在看那隻黑色的小狗,但他不是,說話時悶悶不樂;我心一緊,便摸著他的頭;他繼續說,有一次他一個人看的時候,見一隻小白貓在院裡曬太陽,和他曾經養過的那隻一模一樣,後來他經常隔著門縫去看,但再也沒看到過。

走十來步到第三個小院。院裡有我家。高大的圓門,石頭根基,上面由灰磚砌成,有磚灰剝落。兩扇高大的木門,白天敞開在門洞裡,晚上關閉,由木閂插住。院裡,有奶奶種的葡萄,伯伯養的鴿子和松鼠。瑞瑞、楊晶和石英經常在院裡找尋鴿子的羽毛,比賽誰揀的羽毛好看;院裡有段矮牆,上面放鬆鼠的籠子,裡面,一對黑斑松鼠上下跳動,尾巴一甩一甩的。他們站在牆根,拿著捨不得吃的餅乾麵包爭著餵它們,拿狗尾巴草或別的什麼東西逗它們玩,那種矯健的姿態從沒讓他們厭倦,即使是單調的旋律,千遍萬遍含笑靨;等到葡萄成串時,悄悄躲在葡萄樹底下,摸摸青色飽滿的葡萄,吞嚥著湧到嘴邊的口水,心裡盼著它們快快換上紫色的衣裳。

和西面一排小院對著的,是東面兩個小院。分別住著兩對老人,深居簡出,偶爾孩子們會躲進小院捉迷藏。但捉迷藏最好的地方是槐樹底。

槐樹底因槐樹而得名。這棵槐樹吸納千年的日月精華,天然雕琢成俊美的塑像,像位古稀老人,修性成佛,端臥在那,安祥靜默,虔誠守護,偶爾憶起陳年往事。幾個孩子在附近玩耍踢球,不小心把皮球踢的不見蹤影,左找右找,有個孩子才發現這棵樹的老根裡有一個洞,孩子們便用手掏,用棍捅呀,洞又深又曲,好半天沒弄上來,這時有個孩子說他有辦法,就是往洞裡灌水,一桶桶的水灌下去,很快皮球隨著水面浮了上來。這個孩子就是文彥博,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介休三賢之一,官至宰相。或折井欄禦寒的風波化於無形的機智,或以德報怨唐介參劾的大度,傳為佳話。

北院的記憶

北院有一座明代古建築,叫襖神樓;東側立一塊石碑,上面刻有碑文。傳說,此樓是文彥博所建,有記載的是,明朝重建。我無數次站在它面前,莊嚴肅穆,聽它訴說。近千年來,櫛風沐雨,歷經蒼桑,戰亂年代,一位官員煞費苦心,借供奉劉關張為掩護,它才僥倖沒被毀壞,保留至今,成為我國遺存的唯一一座祅教建築。

我靜靜地坐在祅神樓前,接受它千年文化的薰陶。充滿活力的孩子們,一會兒騎自行車,一會兒踢球,一會兒上戲臺唱歌,玩的不亦樂乎。湛藍的天空白雲掠過,偏西的太陽照著祅神樓頂的琉璃瓦,越發光亮。飛簷翹著,像南飛的燕兒的翅膀。三重簷角掛著鈴鐺,清脆地回應風兒的召喚。瑞瑞像是聽到了比賽的哨聲,抬起右腳一踢,球飛出一道完美的弧線,地上滾了幾滾,停到了東北角落。石英和他一起飛跑過去,看到枯黃的落葉裡有塊黑色的東西,便蹲下身子,好奇的拔開葉子看,發現是隻蝙蝠。石英大聲喊這兒有蝙蝠,瑞瑞顧不得揀球,也跟著喊,文燕、阿敏……一個個都跑過來,六個孩子頭碰著頭擠在一起看。

蝙蝠一動不動,阿敏說已經死了,文燕的弟弟文輝哭著說,蝙蝠俠沒死。看文燕哄不停弟弟的哭,我蹲下身說,蝙蝠俠是冷的不想動,要不放它到太陽的地方吧,他點點頭。我領他把蝙蝠放在西邊的石頭臺階上,指著牆壁上的彩釉二龍戲珠問他,好看嗎?他抬頭看著說,那不是蝙蝠俠;我說那是龍,比蝙蝠俠厲害多了;他又看了看,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繼續說,文輝就是龍的傳人,長大一定很厲害,他的眼睛一亮;我接著說,明天問幼兒園的老師,好不好?他笑著點點頭

最近的記憶

離開大院後,美好的回憶經常在心中湧動,故院鄰居的關注不曾減少。去年秋天,在文明北街遇上了小麗和武明夫婦,小麗依然俊俏,只是臉不再那麼圓,下巴露出了尖;武明依舊保持軍人的氣質,熱情豪爽,說起他們的近況。我們搬走的第二年,小麗從介紡下崗,原本不想要孩子的她,緊接著生了兩孩,一兒一女,稱心如意;他們住的小院政府撤遷,現在住在裕康家園,小麗在附近開了家小超市,武明每天下班後幫忙打理,小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前幾天,在文聯院裡遇到牛哥和鳳嫂來大禮堂看戲,牛哥已退休,鳳嫂腰椎間盤的毛病時好時壞,也住在裕康家園。簡單的聊了幾句,看他們著急進去看戲,我便指著大禮堂左邊的那棟樓,邀請下次早點過來到家裡多聊聊。微信中,孩子們頻傳捷報,文燕考上了研究生,阿敏大學畢業了,瑞瑞、楊靜和我兒子石英都在上大二,最小的文輝也上高一了。最近,去博物館看書法展時,我路過一次祅神樓,返回的時候,情不自禁的在那駐足停留。進入時光的隧道,低頭看著磚砌平整的路面上,一個個重疊著的我和鄰居們那些年忙碌的腳印;環顧四周,孩子們打鬧嬉戲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現;就站在這裡,目送石英揹著小書包第一天去上小學時,回頭向我招手的一瞬間重現。太多的往事一時湧上心頭。淚眼朦朧,才覺得周圍空無一人,自己孤孤單單站在那裡。簷角的風鈴響起,我抬頭,看著祅神樓修葺一新的面貌,心裡默默的唸叨,千年打磨的遺世明珠,終於光采奪目,呈現在世人面前了。為此,賦七絕一首 :

訪襖神樓

門樓歇頂上青虛,

俯瞰城東百姓居。

尋跡梁公來此處,

明珠遺世稱奇譽。


————— END—————


-作者-

梁愛萍,供職於介休市經貿局。喜歡讀書、手工摺紙、拼魔方。文學愛好似甜點,芬芳於心田。


來源|知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