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介休一隅|梁爱萍


介休一隅|梁爱萍


大院的记忆

梁爱萍


大院位于顺城关村东,十八年前,我家三口住进这里,儿子石英两岁,直到十岁离开。八年来,从西边大门进来,抬眼看到的是古建门楼。到门楼底,望上面,是木质建造的歇山顶,往北,厚重紧闭的木质门挡住了视线,引发神秘的联想。寻找视线的出路,往南,不到十步有个砖砌的小圆门,走进去,小圆门把风格迥异的南北隔成两院。

南院的记忆

南院是居民小院,由一条甬道分成东西两排,东边两个小院并排着,西边三个小院并排着,最南端还有一个小院,门口有棵古老的大槐树,所以这里叫槐树底。院里,和石英同龄的孩子有瑞瑞和杨静,还有稍大一点的文燕和阿敏。天气暖和的时候,院里的大人经常带孩子到槐树底,大人们一起聊天,孩子们一起玩耍。

走进南院,最先到的是西面第一个小院。院内四间正房被一间厨房分隔,前院两间,后院两间;连着三间简易的西房,南墙根堆放着砖块等一些杂物,还有两间破败的东房。住两户人家,看起来是拥挤的。夏天,门敞开着,门口放个买雪糕的冰箱,俏丽的新媳妇小丽专注地穿针引线。有一次,文燕和阿敏从她那儿买了冬海娇吃,那是巧克力脆皮的,石英最喜欢。我便给他一块钱,一会儿,他跑回到我身边,粉扑扑的圆脸边汗珠往下滚,两只小手里分别拿着一根小布丁,伸过右手跟我说,妈妈一根宝贝一根,那时他四岁,还像大人一样叮嘱我快点吃,小心化了。

走二十几步到第二个小院。上两步土坡就到门口,一扇木门经常关着,铁链勾着的地方裂开一道缝。有时候,几个孩子会挤在门缝往院里看,挤的木门发出支支的响声,引得院子里的小狗乱叫。有一次我问石英,你们挤着看什么?他说,瑞瑞他们在看那只黑色的小狗,但他不是,说话时闷闷不乐;我心一紧,便摸着他的头;他继续说,有一次他一个人看的时候,见一只小白猫在院里晒太阳,和他曾经养过的那只一模一样,后来他经常隔着门缝去看,但再也没看到过。

走十来步到第三个小院。院里有我家。高大的圆门,石头根基,上面由灰砖砌成,有砖灰剥落。两扇高大的木门,白天敞开在门洞里,晚上关闭,由木闩插住。院里,有奶奶种的葡萄,伯伯养的鸽子和松鼠。瑞瑞、杨晶和石英经常在院里找寻鸽子的羽毛,比赛谁拣的羽毛好看;院里有段矮墙,上面放松鼠的笼子,里面,一对黑斑松鼠上下跳动,尾巴一甩一甩的。他们站在墙根,拿着舍不得吃的饼干面包争着喂它们,拿狗尾巴草或别的什么东西逗它们玩,那种矫健的姿态从没让他们厌倦,即使是单调的旋律,千遍万遍含笑靥;等到葡萄成串时,悄悄躲在葡萄树底下,摸摸青色饱满的葡萄,吞咽着涌到嘴边的口水,心里盼着它们快快换上紫色的衣裳。

和西面一排小院对着的,是东面两个小院。分别住着两对老人,深居简出,偶尔孩子们会躲进小院捉迷藏。但捉迷藏最好的地方是槐树底。

槐树底因槐树而得名。这棵槐树吸纳千年的日月精华,天然雕琢成俊美的塑像,像位古稀老人,修性成佛,端卧在那,安祥静默,虔诚守护,偶尔忆起陈年往事。几个孩子在附近玩耍踢球,不小心把皮球踢的不见踪影,左找右找,有个孩子才发现这棵树的老根里有一个洞,孩子们便用手掏,用棍捅呀,洞又深又曲,好半天没弄上来,这时有个孩子说他有办法,就是往洞里灌水,一桶桶的水灌下去,很快皮球随着水面浮了上来。这个孩子就是文彦博,宋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介休三贤之一,官至宰相。或折井栏御寒的风波化于无形的机智,或以德报怨唐介参劾的大度,传为佳话。

北院的记忆

北院有一座明代古建筑,叫袄神楼;东侧立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碑文。传说,此楼是文彦博所建,有记载的是,明朝重建。我无数次站在它面前,庄严肃穆,听它诉说。近千年来,栉风沐雨,历经苍桑,战乱年代,一位官员煞费苦心,借供奉刘关张为掩护,它才侥幸没被毁坏,保留至今,成为我国遗存的唯一一座祅教建筑。

我静静地坐在祅神楼前,接受它千年文化的熏陶。充满活力的孩子们,一会儿骑自行车,一会儿踢球,一会儿上戏台唱歌,玩的不亦乐乎。湛蓝的天空白云掠过,偏西的太阳照着祅神楼顶的琉璃瓦,越发光亮。飞檐翘着,像南飞的燕儿的翅膀。三重檐角挂着铃铛,清脆地回应风儿的召唤。瑞瑞像是听到了比赛的哨声,抬起右脚一踢,球飞出一道完美的弧线,地上滚了几滚,停到了东北角落。石英和他一起飞跑过去,看到枯黄的落叶里有块黑色的东西,便蹲下身子,好奇的拔开叶子看,发现是只蝙蝠。石英大声喊这儿有蝙蝠,瑞瑞顾不得拣球,也跟着喊,文燕、阿敏……一个个都跑过来,六个孩子头碰着头挤在一起看。

蝙蝠一动不动,阿敏说已经死了,文燕的弟弟文辉哭着说,蝙蝠侠没死。看文燕哄不停弟弟的哭,我蹲下身说,蝙蝠侠是冷的不想动,要不放它到太阳的地方吧,他点点头。我领他把蝙蝠放在西边的石头台阶上,指着墙壁上的彩釉二龙戏珠问他,好看吗?他抬头看着说,那不是蝙蝠侠;我说那是龙,比蝙蝠侠厉害多了;他又看了看,似懂非懂的表情;我继续说,文辉就是龙的传人,长大一定很厉害,他的眼睛一亮;我接着说,明天问幼儿园的老师,好不好?他笑着点点头

最近的记忆

离开大院后,美好的回忆经常在心中涌动,故院邻居的关注不曾减少。去年秋天,在文明北街遇上了小丽和武明夫妇,小丽依然俊俏,只是脸不再那么圆,下巴露出了尖;武明依旧保持军人的气质,热情豪爽,说起他们的近况。我们搬走的第二年,小丽从介纺下岗,原本不想要孩子的她,紧接着生了两孩,一儿一女,称心如意;他们住的小院政府撤迁,现在住在裕康家园,小丽在附近开了家小超市,武明每天下班后帮忙打理,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前几天,在文联院里遇到牛哥和凤嫂来大礼堂看戏,牛哥已退休,凤嫂腰椎间盘的毛病时好时坏,也住在裕康家园。简单的聊了几句,看他们着急进去看戏,我便指着大礼堂左边的那栋楼,邀请下次早点过来到家里多聊聊。微信中,孩子们频传捷报,文燕考上了研究生,阿敏大学毕业了,瑞瑞、杨静和我儿子石英都在上大二,最小的文辉也上高一了。最近,去博物馆看书法展时,我路过一次祅神楼,返回的时候,情不自禁的在那驻足停留。进入时光的隧道,低头看着砖砌平整的路面上,一个个重叠着的我和邻居们那些年忙碌的脚印;环顾四周,孩子们打闹嬉戏的身影又在眼前浮现;就站在这里,目送石英背着小书包第一天去上小学时,回头向我招手的一瞬间重现。太多的往事一时涌上心头。泪眼朦胧,才觉得周围空无一人,自己孤孤单单站在那里。檐角的风铃响起,我抬头,看着祅神楼修葺一新的面貌,心里默默的念叨,千年打磨的遗世明珠,终于光采夺目,呈现在世人面前了。为此,赋七绝一首 :

访袄神楼

门楼歇顶上青虚,

俯瞰城东百姓居。

寻迹梁公来此处,

明珠遗世称奇誉。


————— END—————


-作者-

梁爱萍,供职于介休市经贸局。喜欢读书、手工折纸、拼魔方。文学爱好似甜点,芬芳于心田。


来源|知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