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心理話|我為何是這樣的一個人,原生家庭的“痛”遺傳!

我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個人?

你是否也曾經苦苦思考過這個問題,比起將我們的性格優勢最大化,我們更在意該如何彌補性格短板。無論你是十幾歲、二十歲還是更年長,無論你是否已經組建自己的家庭,這篇文章都將為你解讀我們人格成長的“前世今生”。

心理話|我為何是這樣的一個人,原生家庭的“痛”遺傳!

我們都是數個“靈魂”的綜合

如果說出生嬰兒的人格特徵是一塊白板,那麼,繪製它的人則是教養我們的父母、親人以及那些帶給我們巨大影響的人,這些影響因素都有機會繪製一筆並且最終強化成為我們自身的人格特徵,無論影響是好是壞,終將都會成為幫助我們騰飛的動力或者是拖累我們的負擔,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終身的,甚至可能會帶到我們自己組建的家庭當中,也就是所謂的性格遺傳。

無論是父親、母親,男性、女性,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心理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母親影響著我們的情感發展,讓我們的情感過程變得更加豐富,更具有安全感,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缺乏母親正常的愛都會讓心理變得更加脆弱,人格也偏向極端;一個弱勢的母親讓女孩變得不懂珍惜自我,讓男孩變得極端暴躁;一個強勢的母親讓女孩變得不可理喻,讓男孩變得懦弱膽小。母親教會了孩子如何去愛,愛無能的人在童年中總會缺乏來自於母親的關愛。

同樣,父親的缺失則一樣會帶來很多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來源於對環境的恐懼。父愛是自我認知的重要影響,一個缺乏父愛的人則會缺失客觀地自我認同,讓人變得自卑,強烈地心理衝突讓他們的情緒多變,性格偏激。一個性格沉穩的父親能夠讓孩子變得更穩定,更自信,更有意志力,人生也更有目標性,而一個暴躁的父親也同樣會造就一個性格暴躁的孩子。

心理話|我為何是這樣的一個人,原生家庭的“痛”遺傳!

即使你擁有了父親和母親,父母之間的關係如何,也決定著我們的心理成長是否能夠按照健康的發展前進。家庭是否和諧、穩定還是矛盾、分裂,都決定著情感發展過程中孩子對於家庭的責任心、期待感。在很多離婚的案例中,離婚夫妻當中一方的父母也同樣遭遇了離婚事件或者是不和諧的家庭環境。所以,原生家庭的“痛”會遺傳,這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思前想後

思前,在我們不理解自身的人格特徵為什麼是如此時,不妨想想我們的原生家庭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子的影響。當我們進行這種思考後會發現,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暴躁、情緒波動大、缺乏意志力等都是因為遇到了錯誤的模仿對象。當然,這只是知道了原因,並不一定能為我們的改變帶來較大的影響,但是,當我們對問題的原因明瞭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開始為自己創造瞭解決的途徑。

想後,無論你是否要下定決心去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選擇繼續將這種問題延續下去帶給我們的孩子,還是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合理信念以及正確的思維方式去改善自身的問題為後代造福。我想選擇哪個也是不言而喻了吧。

心理話|我為何是這樣的一個人,原生家庭的“痛”遺傳!

你對自己性格的優劣勢是否瞭解呢?你是否也曾有過從原生家庭那裡帶來的優與劣,最終你是如何去接受並且讓自己脫離了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呢?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下你的經歷,為更多的人帶來指明方向的明燈。

感謝關注心理學了個啥,我們將為您帶來更多心理學的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