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摄影|文字:邓海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在甘肃礼县及迭部县一带的乡村,依然可以见到一些建于清代的水磨坊。他们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时至今日,当地的人们依然使用着一种古老的遗产。 2015年6月9日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苏其沟。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水磨一般建筑在临河流水之旁,跨渠盖木板磨房两三间内置木质轮盘和石磨,利用水的冲力推动轮盘,轮盘带动石磨下扇,将上扇料斗流出的原粮粉碎,经过罗筛,分离出面粉和麸皮。水磨除加工粮食外,还用于榨油、造纸、酿酒等。2010.7.19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青林村。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磨坊建在多于河边的台地上,并向河面延伸出2--3米,由两根粗壮的木柱支撑,像是搭建在水面上的房子。为了加固磨坊的稳定,不受强烈水流的冲击,在水磨坊的侧面,怀有两根木柱呈三角形支撑着磨坊。2012.9.29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青林村。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妇女正在磨坊整理,甘肃礼县上坪乡青林村。2010.7.19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青林村。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磨坊建在多于河边的台地上,并向河面延伸出2--3米,由两根粗壮的木柱支撑,像是搭建在水面上的房子。为了加固磨坊的稳定,不受强烈水流的冲击,在水磨坊的侧面,怀有两根木柱呈三角形支撑着磨坊。2011年7月19日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苏其沟。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在磨坊的孩子总是向往大山外世界。2011年9月3日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苏其沟。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在我对乡村记忆中,与水磨坊有关的还有油坊、在水流大且平稳河段的船磨、青藏高原上的水转经轮等。直到上个世纪中叶,由于电力磨面机逐渐普及,水磨坊陆续完成了其重要的使命,功成身退。水磨、油坊、“二牛抬杠”,这些昔日常见的乡村景象,现在己渐行渐远,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以令人伤感的速度,走向人类记忆的深处。2010.7.19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青林村。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而甘肃境内规模最为壮观的要数迭部多儿沟水水磨群,这处水磨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多儿乡益达而甘肃境内规模最为壮观的要数迭部多儿沟水水磨群,这处水磨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多儿乡益达村。白龙江的重要支流多儿河在这里成为了水磨群存在的先决条件。从远处看,各自独立的水磨群集中分布在坡度陡降约15度的多儿河河之上。2014年10月24 曰 拍摄于甘肃省迭部县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水磨群建于清代,是迭部境内,乃至甘肃省内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时间最古老,而且在今天仍旧使用着的水磨。这些水磨坊与寨子相生相息,早已成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相对机器,这里的人们依旧钟情于粗粝石磨研磨而的粮食,这是带着食物最本真的味道。2014年10月24 曰 拍摄于甘肃省迭部县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在磨坊的正下方,是由一根木头连接着2米见方的方形转盘,转盘又被分割成为若干小方格。从上游流淌而下的河水,不停地击打着转盘,使得巨大的轮盘没有丝毫停歇地快速旋转。即使寒冬,这一段的多儿河水也并未结冰,一年四季,不分昼夜地旋转着,因而,在巨大的方形转盘之上,并没有因流水侵蚀而长满厚厚的苔藓。2014年10月24 曰 拍摄于甘肃省迭部县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家家户户离不开的水磨,终将还是被飞速发展的科技替代,也终将会被时代遗忘。对于村民而言,水磨坊曾是它朴素的心脏。错落的民居,古老的磨坊、平静的流水、茂密的核桃林,构成了理想中平淡而又恬和的乡村。现在,这曾经搏动的中枢,已渐渐成为即将消失的风景,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了,不禁让人生出一种无何奈何的心痛!2006年6月9日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苏其沟。

清代的水磨坊,在甘肃深山里仍转个不停


作为当时农业主要生活用具,水磨坊自然而然就成为当时农村最为兴旺之地。农户们赶着牲口驮着麦子、青稞、豆子、玉米,从四面八方分纷至沓来,一边等待磨面。一边谈论农事家事,交流信息,东家姑娘儿子,西家婆媳矛盾,谁家娶妻丧葬,谁家猪狗下崽,柴米油盐的家务事,这里俨然成了互通有的场所。水磨坊,不仅仅只是一个人们加工食粮的场所,更承截着乡村人的精神寄托。 2015年6月9日拍摄于甘肃礼县上坪乡苏其沟。

作者简介:邓海,生于1958年6月,大专学历,陕西省兴平市人、自由摄影师。从事摄影30多年,现为雅昌签约摄影师、亚朵签约摄影师。擅长民俗题材摄影创作,作品先后在《摄影世界》、《大众摄影》、《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报》等报刊发表,在省市及全国摄影比赛中270多次获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