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暮色中的村庄被云压得很低,湿润的空气里揉进了腥腥甜甜的花草的味道。这味道氤氲飘散着,朦胧之中闪现出一种虚幻而神奇的美丽,那美丽就在眼前,好像随时可以触摸得到,却又是那样遥不可及。

那确实只是我一个梦幻的所在,却也是我故乡曾经拥有的真实历史,雕梁画栋,亭台庙宇。有史书记载:自金代至清代,大清河在牡蛎嘴入海,入海口称“牡蛎海口”。此海口宽一里许,可停泊海船二百余艘避飓风。海门通畅,载重千石的大型商船进出方便。自金代起,在此海口筑城屯兵以控海滨之险,城名“铁门关”,铁门关内控金河,外锁海运要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明代在城内设武定千户所,是武定府军事机构,拥兵千人把守,成为重要的海防军事要塞,有“铁门锁浪”之称。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自元代清代国家发展海运,铁门关码头成了槽舸停泊处和货物集散地。富商云集,舟车络绎不绝。商号店铺鳞次栉比,日进斗金。到清代中期,铁门关城墙高厚,周围长五华里,关内外居民一千一百余户,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繁华热闹的都会。光绪十二年,水淹铁门关,从此繁华热闹铁门关仅存遗址。天地茫茫苍苍,空留无限遗憾。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楼台和庙宇是没有的,钟鼓楼在我的感觉里缥缈如海市蜃楼。只有那一日复一日的贫穷,如一根长长的绳索缚住了村庄里的每一个瘦瘦的日子。庄稼汉黑黑的背脊驮不起生活的重量,贱得不能再贱的野草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祖祖辈辈把丰衣足食的希冀和着汗水年复一年的播种,可收获的却总是艰辛与失望。红红的高粱和地瓜,苦苦的野菜掺米糠共同承载着村人生存的质量。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黄色的村庄黄色的脸,饥饿的肚腹裹着破烂的衣裳。人却都顽强地活着,活过了一代又一代;树也顽强地活着,活了一棵又一行。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年复一年,乡亲们勤劳地耕作奔忙着,贫穷的绳索越来越短越来越细。就在一个突然而至的秋日,在醉人的谷香豆香包围了我的小村庄的时候,在我用细瘦的胳膊挥起镰刀的时候,在一片一片的玉米高粱扑倒在苍天厚土之中的时候,挥汗如雨的我毫无防备的长大了,并且真正喜欢上了故乡这一马平川的辽阔和厚重。我的村庄真得很好啊,亲切温和。红的砖,红的瓦,庄稼汉抬头低头眉眼里都含着善良,深深浅浅的皱纹里都盛满了幸福和满足。酷夏的日子里会有幸运的孩子接到渴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虽然只是一张薄薄的卡纸,却让我的乡亲们含在眼里,存进心里,寄托了无尽的憧憬和希望。

接到大学通知书的孩子们都走了,我也走了。离开故乡的这么多年里,我一直固执地怀念着村头的那座小桥和笔直的白杨树,怀念着那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浪,怀念着那一片一片烧红了半边天的红高粱。我在《我的村庄我的桥》里写道:“小桥是我的村庄与我的庄稼地的分割符,桥南一排高大整齐的白杨树,自西向东随水流而去,白杨树的南边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自北向南涌动着香风浩荡的波浪。小桥北边是我热爱着的小村庄,绿树红瓦,鸡鸣马嘶,炊烟袅袅。”在《人在故乡不慌张》里写道:“故乡的味道是一缸陈年的老酒,满溢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舒适和温暖。一个人无论是住在哪里,总不如住在自己的故乡,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也找不到故乡那种根植在地的安全感。当你自由自在的走在故乡长长短短的村街上,天是你的,树是你的,房舍和土地都是你的。活在沾满草屑和泥巴的乳名里,四平八稳的踏实着,又怎么会慌张的起来。”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时间飞逝思念疯长,在这热情似火的日子里,我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匆匆地收拾了行囊,带上一颗游子的炙热情怀,急急地踏入了这片熟悉又陌生的热土。这可是我的小村庄吗?绿树掩映的文化墙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风中招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大字在我的眼前熠熠生辉。灰白色的城墙一眼望不到头,金黄的沙滩,澄澈的湖水,翩飞的海鸥……。站在村头的小桥上,低头看看奔流的溪水和飘摇的芦苇,再抬头看一眼雕龙飞檐的门楼,我使劲地揉揉眼睛,笔力劲挺的“铁门关”三个繁体红字让我的泪水顷刻间奔涌而出。是了,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了!

在无法按捺的激动里,我走过了熟悉的小桥,走过了整齐干净的柏油路,迷失在了文化墙的诗情画意里。唐诗宋词的美,梅兰竹菊的雅,柳摇燕飞的真实,到处都是花开纷繁,满眼都是看不够的风景。灰瓦白墙和红瓦绿树的相互映衬里,热情的阳光耀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大字,耀着鲜艳的牡丹花开。顺着熟悉而又陌生的街道,我终于找到了生我养我的那个小院,找到了那棵替我遮蔽阴凉的老家槐。抚摸着它皲裂的树皮,抚摸着它突兀在地面的树根,我的泪再一次奔涌而出。那么多熟悉而亲切的乡音呼唤着我的乳名,那么多滚烫的大手紧握着我的双手。这才是回家的感觉啊!这才是真正能够让我静心诵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地方!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没有来得及喘一口气,我就直奔新建的“铁门关”主题展馆而去。整洁干净的广场,主题鲜明的雕塑,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主题展馆楼玻璃幕墙上“铁门锁浪”四个醒目的大字一笔一划都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一寸一寸地抚摸着灰色的墙砖,一步一步慢慢地走进了展馆的大门。站在前关村(铁门关)的史志墙边,一字一句读着自己故乡的兴衰和凋敝,我的心里如巨浪翻滚,一直无法平复。崔麟台老先生的书画,古旧的书籍,荷风菊韵的屏风……,都让我挪不动自己的脚步。

一步一回头地走出展馆,我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了观光农业园和乡村游乐场,还在碧波荡漾的湖边欣赏了一回故乡的落日晚霞。当无数的倦鸟归林,当夕阳的余晖将尽,我坐在属于我的小院里,槐豆晶莹的大树下,在熟悉的蝉鸣蛙鼓声里吃了一顿喷香的晚饭。饭碗还没有放下,远处就传来了铿锵有力的腰鼓声。循着这些极度诱惑身心的声音,我又顶着一轮明镜似的月亮跑去了乡村剧场。雕龙画凤,红瓦飞檐,古色古香的乡村剧场,舞台上灯光明亮,腰鼓队的乡亲们穿红着绿,彩带劲舞,鼓声喜悦。台下的男女老少热闹地聚集在一起,一边看节目一边畅谈着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铁门关的匆匆一行,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恋恋不舍。离开的那天,我的后备厢里装满了乡亲们送的礼物。花色精致的纯棉手工粗布,营养丰富的全麸石磨面粉,一针一线精做的手工布鞋……,我把这些有温度的礼物带回了城里,把乡亲们淳朴厚重的情义也带回了城里。许多个月色如水的夜晚,思乡的泪眼朦胧里,我经常觉得自己已经化为了故乡的一株植物,在静静的祥和与迷醉里,和我的村庄一起共度着春夏秋冬里的美好时光。

铁门关 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作者简介:崔向珍,东营市利津县人,笔名青麦,在《人民日报》《做人与处世》《读书文摘》《北方人》《山东工人报》《现代教育报》《东营日报》《黄三角早报》等国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散文等五百余篇次,有文章入选中考试题,有散文诗歌获小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