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韩复渠为什么放弃山东?

焦思聪


1937年抗战爆发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从淞沪北上,一路从北平南下,两路形成钳形攻势,合击南京,企图迅速迫使蒋介石政府结束战争,对日投降。

在此情况下,中国各路军队在淞沪会战中血战三个月,最终不敌西撤;

而在此时,负责华北战场的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却让开山东地盘,致使津浦路门户洞开,日军大举南下。



据说,在撤退之前,韩复榘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今这个世道,我他娘算是看透了。没有枪,什么也玩不转。把老子的队伍打光了,咱们还不如一群要饭花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大概是韩复榘是一句心里话吧!

当然,和真正的“不抵抗将军”张学良相比,韩复榘不能说完全没抵抗,事实上,他的部队在山东德州还是打得挺惨的,三个师伤亡过半,如果不撤,基本就要被包饺子了。

以当时日军的战力,这种战局也不算奇怪了。不管是淞沪抗战还是华北抗战,战争的结果都差不太多,中国军队毕竟与日军有着很大的距离,这个是难以否认的事实。

也正因为如此,张学良、韩复榘乃至蒋介石们的不断撤退,也是出于这个逻辑吧!



然而,韩复榘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不久,蒋介石以召开军事会议为由将其诱捕,并最终军法审判枪决。

作为一个军人,韩复榘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军法处死,这死得确实有些窝囊了

从历史上看,韩复榘原本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员猛将,当年北伐时,就是这匹快马率先攻入北京,这也说明韩复榘带兵打仗是有一套的。

然而,随着冯玉祥的倒台,为了自保的韩复榘最终投向了蒋介石集团,而在其主政山东的8年中,韩复榘形同一方军阀,又与蒋介石相互斗争,这也为韩复榘被杀埋下伏笔。



抗战爆发后,日军攻入山东,韩复榘最初还是要抵抗的,但德州血战让他意识到,自己所部非日军对手,硬拼下去除了把自己的部队打完,不会有第二个结果。

于是,韩复榘仿效张学良将军的“不抵抗”之故智,最终造成山东河南门户洞开、日军在华北长驱直入的严重后果。

正如所有军阀的理念,军队拼完了,手里没有兵,连老百姓都不如!韩复榘的动机,无非如此。



然而,外敌入侵不同于军阀内战,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如果人人都有如此自保心理,那此国必亡也!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人以保家卫国为天职,如果人人都不肯牺牲,那还要军队干什么?!老百姓的钱,难道是白养活吗?

以此而论,韩复榘死得不冤!就是死得太窝囊了!

试想,同样都是西北军将领,张自忠、佟麟阁为何被人纪念,韩复榘、石友三这样的却背上千古骂名,难道这是没有原因的吗?

难道老百姓都是傻瓜,心里没有一杆秤吗?


坑爹史册


第五战区的作战区域北起济南之黄河南岸、南至浦口之长江北岸,1937年8月初建时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兼,第3集团军司令兼“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任副司令长官。

当年十月,重建的第五战区司令换成了李宗仁,出于对韩复榘的不太放心,这位桂系老大特地赶赴济南与韩复榘秉烛夜谈,推心置腹整整一个晚上,李宗仁反复强调的重点,第一是不能当汉奸,第二是抗日战争必然是长期的有前途的,老韩听得很认真,尤其记得牢的是第二条。



从东北的张学良、华北的宋哲元到山东的韩复榘,那个大时代下的三个政治人物有两个基本相同点,其一是民族气节尚存,断不会投敌当汉奸;其二是把军队当成命根子,军阀混战的历史事实教会了他们,失去军队就得在政治牌桌上出局,没人跟你玩了。

而蒋介石致力追求的却是“大一统”,即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和一个军队,对不听招呼的杂牌军有着本能的敌意,能动手就尽量不吵吵。所以当外敌日寇入侵时,蒋介石最痛恨的也是地方派系为保存实力而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为此特地于1938年1月颁布了《十杀令》,这种矛盾,到底孰是孰非呢?一笔糊涂账。



韩复榘入主齐鲁大地八年,已把山东当成自己的独立王国在经营,“我的地盘我做主”,他不容许任何势力进入山东地界,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日本人,哪怕是老长官冯玉祥的司令部也被赶了出去。并且韩复榘在这个问题上,下手非常之黑,“狗肉将军”张宗昌试图联络山东旧部重起,被老韩毫不犹豫刺杀于济南站;国民党“山东党务整理委员会”整顿各级官吏思想,韩复榘随即安排手下将主任暗杀。因此当日军初犯山东时,老韩本能地进行了抵抗,德州一战,第3集团军出动的三个师损失过半,老韩变卦了。

李宗仁的教诲被韩复榘理解为,兹要手中有军队到哪里都能自立,而如果跟现代化的日军拼光本钱,那他老韩就什么也不是了,他忘记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官的身份,脑袋里只记得桂系的生存之道。蒋介石在德州沦陷后严令韩复榘:“万勿使倭寇垂手而得全鲁”,命其不得放弃济南死守黄河防线,并允诺加强第3集团军一个重炮旅,但韩复榘决心已定,所部四个军不战而逃一口气退至泰安,顺便带走银行官号大批黄金白银(黄金即15000两)。

(第一战区蒋鼎文、五战区李宗仁、六战区孙连仲)

1937年12月27日,矶谷廉介第10师团的一个先头大队千余人轻取济南,听闻重炮旅被拨给汤恩伯军团,韩复榘命令部队放弃泰安继续南逃至济宁。李宗仁以近乎恳求的电文命令第3集团军务必死守济宁和大运河一线,以给第五战区准备徐州会战争取时间,然韩复榘毫不理会,主力部队和金银财宝再退至河南与山东交界的巨野地区。

1938年1月17日,日军进入济宁,兵锋逼近徐州。李宗仁怒不可遏,叠电军事委员会要求执行战场纪律,而韩复榘似乎忘记了,对于蒋介石来说,他老韩是有前科的人。

1936年5月陈济棠联络白崇禧反蒋,史称“两广事变”,韩复榘立马通电支持;年底“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率先表态:“张学良所为乃英明壮举”,且不说老韩与四川刘湘的密谋是真是假,毕竟刘湘早卒死无对证,仅凭1936年的这两次通电,蒋介石早已恨之入骨,惟没有时间和精力收拾他而已。如今,在抗日大局下高级将领抗命逃跑,举国睽睽,韩复榘就是把脑袋主动送到蒋介石的刀下了,犹不自知。



蒋介石必须处置韩复榘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第五战区李宗仁麾下的部队构成,除去军委会直属之第20军团汤恩伯是中央军外,余皆杂牌,计有川军邓锡侯之第22集团军、川军杨森之第27集团军、桂系李品仙之第11集团军、廖磊之第21集团军、东北军于学忠第51军、西北军张自忠第59军、西北军庞炳勋第40军以及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如此一个大杂烩的部队序列,就算桂系部队好说,如果不能令行禁止,李宗仁这个仗也没得打。

要说“台儿庄大捷”确实有韩复榘的功劳,他用他那颗长长的脑袋,使李宗仁得以顺畅号令三军,东北军、西北军、川军、桂军各部将士无不用命,众志成城南挡北杀,重创日军三个师团,歼寇如麻,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开封召开军事会议,随即扣押韩复榘;1月19日在武汉组建特别军事法庭秘密审判,1月24日被军统执行枪决,冯玉祥的“十三太保”骨干、一代枭雄韩复榘,毙命武昌平阅路33号。


度度狼gg


1937年冬,小鬼子强渡黄河,进攻济南,韩复榘几乎不战而退,一路南逃,不到半个月,山东大部分领土沦陷,徐州告急,抗日形势越来越严峻。

有人说韩复榘畏敌如虎,擅自撤退,和汉奸没什么两样,这其实是冤枉他了,韩复榘作为山东的实力派,当小鬼子打到自己的地盘,怎会不拼死抵抗?1937年10月,韩复榘部被编为第三集团军防守山东,他将自己的所有家底都拿了出来和鬼子在鲁北血战了一个多月,历经大小战斗近十次,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但所部也伤亡惨重,所以被迫退守至黄河南岸。日本人还极力拉拢韩复榘,并承诺他日军不进入山东,韩果断拒绝了和日本人的合作,所以说,韩复榘并不是怂包,也不愿当汉奸。

至于韩复榘放弃山东,完全是自己判断失误。他在与鬼子交战中,部队伤亡过半,12月鬼子兵分两路进攻济南,韩见势不妙,请求支援又遭拒绝,所以果断跑路。蒋先生一直对地方军阀实现打压政策,地方军如果吃了败仗,部队损失严重,那么部队的番号都会被撤销,韩复榘本来就这么点家低,哪经得起折腾,他认为只要有部队在,自己在哪都能当“土皇帝”,军阀混战时就是这样,手里没有兵马什么都不是。而且当时上海、南京都丢了,国府向西搬迁,自己撤退也是为了保存实力,持久抗战,最重要的是韩认为政府随时可能“停战和谈”。

其实韩复榘撤退的直接原因是拜老蒋所赐。韩部早就做了战前部署,谁料想关键时刻,蒋却调走了一个原本属于韩部指挥的重炮旅,没了重火力,仗还怎么打?韩复榘觉得这是老蒋借日本人之手除掉自己,所以一气之下,干脆带着银子和兵马跑路了。

韩复榘独霸山东多年,这些年没少跟老蒋作对,这一跑可让老蒋抓住了把柄,1938年1月老蒋在开封组织高级军事会议时将韩复榘诱捕,1月24日韩复榘被枪毙。


兵说




韩复渠(1891--1938)曾经也是一员猛将,仗没少打,功没少立,绝对不是一个怂包。

但,1937年年底,在日军全面进攻济南时,韩复渠竟然放弃了抵抗,退到了山东西南面,给自己戴上了“逃跑将军”的大帽子,这是为什么呢?

判断失误



如果说韩复渠不想抗日,那一定是不对的。因为众所周知,在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逼蒋抗日时,韩复渠特别支持张学良。

那为什么韩复渠要弃城而逃呢?因为在韩复渠看来,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骨头并不硬,已经迁都重庆,并且输了淞沪战役,也输了南京保卫战,如此下去,“谈和停战”的概率很高。



如果“停战谈和”,那么自己的抵抗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自己的部队只会成为“白白送死的炮灰”。

于是,为了保存有生实力,韩复渠做了他所谓的“战略撤退”。

但,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这次始终没谈和。于是,韩复渠的撤退破坏了整体大局,引起了中华各方的鄙视。

重炮旅被调走,剩余战斗力实在有限



淞沪战役时,韩复渠的重炮旅被调走,之后始终没能回来。

没有重炮旅的军队,面对日军铁骑,实在是打不过。

日本进攻山东前,李宗仁前来,告诉韩复渠要坚决抵抗,为台儿庄的布防争取足够的时间。



韩复渠本想答应,可想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狡猾,再想到自己的实力实在不够时,韩复渠坚决地摇了摇头。

李宗仁无奈而去。

还好日本人进攻并不快,台儿庄才匆匆布防完毕,在台儿庄和日军对战时,才重创了敌人。

重炮旅被调走,自己实力不济,也是韩复渠不抵抗的重要原因。

对比实际情况,韩复渠做了逃跑



日本兵很厉害,武器很先进。

淞沪战役,尽管中国军队做了十分的努力,还是败给了日军。

南京保卫战,蒋介石进行了“战略撤退”,唐生智带人要“死守南京”,但还是快速落败。

在韩复渠看来,东北可以不抵抗,全面撤退;在南京,蒋介石、李宗仁等也可以“战略撤退”;那为什么山东不可以全面撤退呢?况且自己军队的实力比上日军差得很远。



于是,韩复渠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安排(死守山东);也没有顾及李宗仁的请求(为李宗仁取得布防的空间);更没有听从自己的幕僚何思源的建议(想法拖住日军)。

韩复渠的想法只有一个:保住自己的实力,坚决不做炮灰。

由于韩复渠的不抵抗,日军在山东境内,势如破竹,毫无阻挡,一路高歌。

也正是因为韩复渠不抵抗,不听从命令,为自己埋下了祸患。

在1938年的1月24日,被蒋介石安排人杀害了。



大是大非面前,不可站错了队,就如韩复渠。在外敌侵略时,可以正面抵抗,也可以通过游击战来拖住敌人,但直接的放弃,会让其后悔终生。


蓝风破晓


我们的历史书上评价某个历史人物,通常都喜欢贴标签,比如像韩复渠这种人,通常都喜欢直接打个临阵脱逃,贪生怕死的表情就完了,这固然不能说错,但未免太简单了,能做到那个位子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韩复渠首先不是“一枪未放”,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韩复榘曾在德州曾抵抗日本的进攻,德州血战韩部三个师损失过半。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坚守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大江口阻击战、配合台儿庄的外围战、夜袭大汶口……韩抗日出了力的。

但是蒋介石就不怎么地道,抽走了他的炮兵,这韩复渠就换了心思了,一方面蒋介石不信任他,一方面日本人又难打,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放弃济南。韩复榘撤离前夕,下令焚毁省政府、进德会等,名曰“焦土抗战”,实施坚壁清野。

而且这个时候韩竟然还有了反蒋的心思,暗中和四川刘湘联络,结果就被蒋介石做掉了。


国史拾遗


日军侵华后,一路势如破竹。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韩复渠认为抗战中国必败。在日军的劝降之下,韩复渠有了做汉奸,投靠日本人之心。

但韩复渠又担心万一日本人败了。自己这个汉奸,要被审判处死的。


韩复渠左右为难,一边时日本人的劝降。一边是李宗仁的苦口婆心。李宗仁对韩复渠详细分析了抗日形式:日军虽然强大,但我们可以节节抵抗,最终把日本拖死。

李宗仁显然没有说服韩复渠,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渠不放一枪一炮,弃城而逃。

韩复渠被追究责任时,称蒋介石丢了上海、南京,阎锡山丢了太原。为何不追究他们的责任。

韩复渠真实不知廉耻。上海、南京、太原都组织了抵抗。打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

你韩复渠在山东没有组织任何会战,把山东拱手相让给日本人的。

韩复渠为什么放弃山东?他想做汉奸,但又有顾虑。先把山东送给日本人,作为大礼。为日后投降,打好基础。


杨朱学派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十六:山东省主席、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

韩复榘原为北伐时第一个打到北京城下的“飞将军”,西北军冯玉祥手下十三太保之一,作战勇猛、博有文采,并不是民间笑话中那个不学无术的军阀(张宗昌)。

中原大战前韩复榘叛冯投蒋,并在山东击败了晋军。担任山东省主席后,他澄清吏治、禁烟、剿匪,大力发展山东教育,建设模范新乡村,号称“韩青天”、“山东王”。

1937年断然拒绝了日本人的“华北五省自治”计划。抗战爆发后,韩复渠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夜袭桑园车站、血战德州、临邑、济阳遭遇战、徒骇河之战、济南战役、夜袭大汶口。

抗战期间韩复榘与中央军产生多次矛盾,赌气擅自撤离济南、泰安。为整肃抗战纪律,被蒋介石诱捕,并处以极刑,终年47岁。




韩复榘幼年家境贫苦,但聪慧好学,擅长古文,写得一手好字。后在冯玉祥手下当差。

韩复榘(1891-1938年),出生在河北省霸州城东九公里中亭河畔三面环水的东台山村。年幼时因家里人口多、生活较为贫困。1910年韩复榘离家另谋生路,闯关东到辽阳。

正值北洋第二十镇在新民府招兵,韩复榘毅然吃了军粮,编在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当兵,冯玉祥见韩复榘外表斯文,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就叫他当了司书生。

从此韩复榘在冯玉祥军中发展,逐级提升,与石友三、孙良诚、刘汝明、孙连仲等成为冯玉祥的得力战将,被称为“十三太保”。



韩复榘投靠冯玉祥开始发迹,凭战功一路升迁至师长、司令。

后来韩复榘参加了冯玉祥组织的反清组织“武学研究会”,并成为骨干之一。辛亥革命后随冯玉祥参加滦州起义,失败后逃回故乡。

1912年,韩复榘再次投奔冯玉祥部。开始担任冯玉祥秘书,后一路升任连长、营长、团长。1925年1月,韩复榘任冯玉祥革命军联军1军第1师第1旅旅长。

1925年11月,冯玉祥率国民军进攻天津。韩复榘率第1旅敢死队首先攻入天津,并由此被升为第1师师长兼天津警备司令。

1926年冯玉祥部退至宁夏时,韩复榘投靠山西商震部,任晋军第13师师长。同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复归冯部,任援陕军第六路司令。



韩复榘随冯玉祥北伐,屡立战功,官至省主席。但后来与冯玉祥发生矛盾,逐投奔蒋介石,以至冯玉祥从此没落。

1927年5月,冯玉祥所部国民军联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韩复榘所辖第6路改为第6军,后又任第3方面军总指挥。

1927年7月,第2集团军进军河北,韩复榘率部由洛阳出发,渡过黄河,9月,韩复榘在禹县打败靳部。10月下旬,奉系张宗昌大举进犯豫东,韩复榘率部抗敌,敌军重创。

11月,韩复榘任第2集团军中路总指挥,大胜直鲁联军。12月份与第1集团军会攻徐州,将直鲁联军主力消灭。



1928年4月,奉军进攻河南。韩复榘担任北路军前敌总指挥。6月,韩复榘率部击溃奉军,攻占北京南苑。1928年底,韩复榘受命担任河南省主席,但不久又被冯玉祥免去师长职务。

韩复榘与冯的矛盾日益严重,并萌生投靠蒋介石之心。1929年5月22日,韩复榘与石友三联名发电,表示“维持和平,拥护中央”,出任第3路军总指挥。韩复榘的背叛使冯玉祥走上了没落。



韩复榘主政山东,显现了政府治理天赋,大力发展经济、教育和新农村,并整顿吏治、严禁吸毒,成为半独立状态的山东王。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韩复榘于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

为巩固山东地盘、保存实力,他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一方面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大力推行“清乡”、“剿匪”、“澄清吏治”、“乡村建设”、“新生活运动”等。

另一方面,重视发展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韩在山东的统治始终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有一定矛盾,实际上是处在半独立的状况。



韩复榘与蒋介石之间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个人矛盾。在韩复榘投蒋后不到几个月,韩复榘发现蒋原来承诺的财政支持几乎是一纸空文,韩复榘就有了反蒋的预谋。

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又一再打击蒋介石在山东的亲信,试图将蒋的势力排出齐鲁大地。1936年的西安事变,韩复榘通电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抗日,将两人矛盾加深。



抗战爆发韩复榘任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第三集团军司令官,积极抗日,打了不少硬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复榘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

日军华北驻屯军发现韩复榘与蒋介石中央系矛盾后,极力拉拢韩复榘,并承诺不进入山东。韩复榘犹豫摇摆后,还是决心抗日、不做汉奸。

9月下旬,日军沿津浦线长驱直下。韩复榘第3集团军在津浦线上已集结3师1 旅,主力几乎全部压到鲁北。9月30日,沿津浦线南下的日矶谷廉介第10师团一部占领冀鲁交界的桑园火车站。

10月2日,韩复榘第3集团军第486团夜袭桑园火车站,与日军千余人激战4小时,一度完全控制 了火车站,缴获30余门火炮及1列钢甲车。

南京《中央日报》以“津浦路我军大捷”为题,报导了韩复榘第3集团军夜袭桑园成功的消息。


韩复榘抗日心理发生变化是遭遇的一次日军突袭,从此从竭力抗战到想保存实力。

10月3日,日矶谷师团之一部绕道桑园包围德州,在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下全力攻城。韩复榘令守军第81师243旅485团奋力反击。

4日城陷,第485团官兵全体阵亡,日军也遭受重大伤亡。此后第3集团军在黄河以北之津浦线上与日军鏖战,历经徒骇河之战、津浦线反击战、临邑之战等役,伤亡惨重。

11月13日,曹福林第29师一部在商河至济阳之间激战。韩复榘率卫士及手枪旅战士70余人赴济阳前线督战,分乘数辆摩托车和两辆卡车驰往济阳县城。

韩复榘率部在济阳西关附近一个村庄与一支由装甲车队和骑兵部队组成的日军快速部队相遇。由于双方战力悬殊,韩复榘部寡不敌众,几乎伤亡殆尽。

韩复榘在众卫士拼死掩护下,突出重围。回到济南时,身边只剩下9名卫士,余皆阵亡。韩复渠沉痛地说:“我韩某人能活着回从济阳回来,是近六十弟兄的性命换来的。 ”


第3集团军从1937年10月1日夜袭桑园始,至11月16日撤到黄河南岸,在鲁北抗战历时一个半月,大小战斗10余次,韩部孙桐萱军长说:“在这次战斗中,曹(福林)、李(汉章)、展(书堂)等师牺牲过半。”

韩复榘第3集团军撤守黄河南岸以后,从11月16日,到12月23日,与日军对峙一个月零一周,为大本营和第5战区的军事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

12月22日夜,日军强渡黄河,从东、北两个方向进攻济南。第3集团军两面受敌,在济南近郊泺口、千佛山口和白马山与敌激战,第20师伤亡官兵1500余人;手枪旅第1团伤亡官兵300余人。



韩复榘通过电话向李宗仁请求调第51军于学忠部支援济南,遭到拒绝。韩复榘气愤至极,加上临战前蒋介石许诺增派给他的重炮旅,也不打招呼调拨给汤恩伯军团。

新仇旧恨,韩认为这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大本营以抗战为名,消灭异己的诡计之一,为避免全军覆没,撤出济南,又主动放弃了黄河泰山的天险,几日内弃守了原本预计可守数周的黄河防线。

韩复榘离开济南后,李宗仁电令其死守泰安。韩复榘回电:“济南不守,何守泰安。”李接电,又是大怒,将韩电转给蒋介石,指韩复榘不听指挥,使蒋介石下定了肃清他的决心。


韩复榘从拼死抵抗到犹豫,李宗仁做了大量工作,致使韩复榘坚定不做汉奸,但也不做炮灰,以至弃守山东的思想过程。

李宗仁第五战区的部队都是地方杂牌军,如西北军、桂军、川军以及韩复榘的鲁军。应该说,这些杂牌在徐州会战前期表现还是不错的。

李宗仁对蒋介石一贯作风不满,指出:“蒋介石借抗战之名,将这些非他嫡系的杂牌军悉数消灭:这些被视为杂牌军的将领,一面激于民族争生存的义愤,都想和日军一拼;

一面却顾虑部队作战损失之后,不仅得不到中央器械兵员的补充,恐还要被申斥作战不力,甚或撤职查办,并将其部队番号撤销,成为光杆一根,即无以谋生,因此都怀着沉重惶惑的心情。

李宗仁在日常言谈之中得知他们的隐衷甚详,也引以为忧。李宗仁对于这些杂牌军了解还是很深的,非常善于团结这些杂牌军。对于各部首领,李宗仁都亲自见面谈话。


第一战区韩复榘是李宗仁第5战区的北方屏障。李宗仁初到徐州时,就听闻韩复渠与日本人有所接触,即顾虑到韩复榘抗战意志不坚定,于是李宗仁亲赴济南、劝解韩复榘。

李宗仁在韩复榘的总司令部中住宿一宵,和他作竟夕之谈。李宗仁耐心向韩复榘通宵解释抗战一定会赢,但是需要时间,不能速胜。

后来李宗仁离开济南时,韩复榘已经认定抗战会胜,但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叛徒绝对要不得,否则将遗臭万年。

韩复榘听了李宗仁的话语,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但是韩复渠认为自己非蒋介石嫡系,所以韩虽然认定要抗战,但是也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随随便便把自己军队消耗了。

当时的地方旧军阀,对于自己的军队势力非常看重。因为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有军队就有一切权利。韩复榘曾经说过:“我们有了军队,到哪里都可以自立。

比如之前第29路军在河北战事不利时,准备撤入山东,直接派兵拦截。当时韩复榘居然提出“保境安民”,反对第29军进入山东,旧军阀的拥兵自重观念可见一斑。


12月,韩复榘防守黄河铁桥,本来蒋介石答应派出一个重炮旅帮他防守。结果战局不利这个炮兵旅又调拨给汤恩伯军团,并没通知韩复榘。

韩复榘一见此情况破口大骂,认为蒋介石抗日也不坚定,想借日本人的手来消灭他。24日,韩复榘退守泰安,27日,日军攻占济南。31日,韩复榘又逃到了济宁。

李宗仁曾电令韩复榘死守泰安,以赢得2周时间,韩复渠居然回了一个:“济南已失,何守泰安”。韩复渠的不战而退,使得李宗仁计划的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完全失败。


在全国上下一致抗战的局势下,身为全国最重要的战区长官,担负着在山东阻击日华北方面军南下的重任,韩复榘赌气撤离山东,造成整个抗战局面发生重大变化。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召开高级将领机密军事会议,并预先通知说为避免日本飞机扰乱,会议在夜晚举行。韩复榘作为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也被通知到会。

韩复榘坐车到了河南省政府门口,即看见电灯旁贴着一张写着“参加会议的将领请在此下车”的通知,并有军警宪兵在指挥车辆。韩复榘当时和很多与会的将领,一样下车向里走。

韩复榘到了第二道门口,左旁屋门上贴着“随员接待处”,于是韩复榘带去的三个卫士都被留在接待处。会议一开始,韩复榘变起争执,左右将领便将其“劝解”到一辆车里,被军统带走。



1938年1月19日,军委会组成高等军法会审,何应钦任审判长,鹿钟麟、何成任审判长官。然而在审讯中,韩复榘只昂着头微笑,一句话也不答复,也不求宽恕。法官再问,还是一言不发。

这个审问,其实就等于宣判,因为在逮捕令上,已注明了韩复榘罪状和革除其本兼一切军政职务。因此韩复榘拿定主意,一句话也不回答,24日晚7时,被军统特务押送至武昌城外枪决。

过后,蒋介石念及其中原大战中的功劳及其部下的劝说下准其安葬,因韩复榘是二级上将,又是一省主席。韩复榘的灵柩被安葬于豫鄂交界处的鸡公山墓地。

后来其夫人去领尸,发现韩死前没有遭受拷打,心中稍慰。韩复榘墓前立一石碑,上刻“韩复榘之墓”五个大字(1954年韩复榘的灵柩经人民政府批准,由其子女迁往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


蒋介石为何一定要杀韩复榘立威?韩复榘为何又不申诉、不辩解?

蒋介石杀韩复榘的根本矛盾,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权的权力矛盾,如同蒋介石对龙云的态度如同一澈;二是抗日进入最关键阶段,国军派系林立,如果此时不能杀韩立威,势必造成抗日军事体系的崩溃:

  1. 韩复榘投靠蒋介石,担任山东省主席后,搞独立王国,使得民国政府干预不了山东局势。韩复渠在中原大战立了大功,导致蒋介石有苦说不出。
  2.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韩复榘明确支持张学良的行动,并发出了支持张和派兵夹击中央军的“马电”,被南京情报机关破译。之前韩复渠在闽变时,又通电向人民政府表达祝贺;韩又秘密联系刘湘倒蒋。因此,蒋介石对韩复榘恨之入骨,为以后被诱杀留下祸根。
  3. 韩复榘放弃山东不战而走,导致济南失守,差点导致台儿庄会战失败的严重后果。而此时日军在京沪杭成立华中派遣军,自东向西进攻;华北日军自山东南下,如果徐州失守,全国抗战将面临无比巨大困难。
  4. 抗战时实行战区制,战区司令长官对战争结果负责,韩复榘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蒋介石是司令长官。丢失山东如果韩不能负责,势必要蒋某人负责。

韩复榘被杀的十大罪状:一、违抗命令,擅自撤退;二、按兵不动,拥兵自保;三、勾结日寇,阴谋独立;四、收缴民枪;五、纵兵殃民;六、派销鸦片;七、破坏司法独立;八、擅征和截留国家税款,破坏税制;九、侵吞国防经费;十、扰乱金融。

韩复榘对抗蒋介石,面临审判一言不发,自愿赴死,一是确实对自己行为有愧:当初放弃济南时,部将曾劝阻,韩说:凭我手中10万雄兵,只要老子高兴,可以随时收复济南;

二是对蒋介石言而无信恨之入骨,从韩复榘丢失西北军军职,即反叛冯玉祥来看,韩复渠是个极要面子、睚眦必报之人,所以不愿求饶也在情理之中:

  1. 韩叛冯投蒋,蒋介石曾允诺财政支持山东发展,但这是张空头支票,是韩复榘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所以他截流税收,排挤蒋系官员。
  2. 韩复榘在山东抵抗华北日军南下时,军委会答应将一个重炮旅调拨给韩复榘。韩复渠大喜过望,在部下那里吹了牛。但重炮旅又被拨给汤恩伯的20军团,此事对其打击非常大。
  3. 济南外围作战中,韩复榘二面受敌,第3集团军20师伤亡1500人,手枪团伤亡300余人,韩通过电话向李宗仁求援,要求派5战区第51军增援,遭到拒绝,韩十分气氛,认为这是要借日本人之手消灭自己。
  4. 中央军嫡系南京惨败,司令官唐生智扔下部队逃跑,致使南京沦陷、军民30万人被屠杀。无论如何,韩复榘只是全军而退出山东,表现至少好过唐生智,要杀怎么也应该杀唐生智吧?


韩复榘共育有4子,高艺珍为他生育了3个: 大儿子韩嗣燮;二儿子韩嗣燠(解放后考入军政大学,毕业后参加抗美援朝,复员后在兰州电力技工学校教书) ;三儿子韩嗣烽(曾在四川军校受军事教育,解放后在陕西某交通部门任职) ;四子韩嗣蟥(曾留学奥地利,后定居国外)。

烟酒阁大学士


抗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平津一带,然后迅速南下,直指山东。

当时山东守将是韩复榘,其正式职务是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山东全境和津浦路北段的防务。韩复榘本是西北军冯玉祥部下,后来投靠蒋介石,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主席。

日本人兵犯山东时,韩复榘有畏惧情绪,况且韩与中央素来不睦,对抗战胜利也无信心。日本人也有让韩复榘在山东独立之意,据说最后双方没有谈拢。在这种背景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来到济南,与韩复榘作竟夕之谈。

李宗仁眼里的韩复榘生得眉清目秀,仿佛一位白面书生,但言谈却颇为粗鲁。李对他谈了抗战必胜之理,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并谈及了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准备长期抗战的战略思想。韩复榘听后表示要尽全力抗战,李宗仁返回徐州。

1937年冬,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部在黄河以北损失颇大,韩复榘一看不妙,连忙令所属部队撤到黄河以南。12月23日,日军渡过黄河,韩复榘一枪不发,不战而退,日军27日占领济南。随即攻陷泰安,韩部不作任何抵抗,全面撤退。1938年1月5日,日军占领济宁,沿津浦路长驱直入。

李宗仁急令韩复榘在津浦路设险防守,可韩不作任何回应,率领所部脱离津浦线防区,逃往鲁西、河南一带,只是津浦路门户大开,日军趁虚而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召集第一、五战区师以上军官到归德召开军事会议,其实这是专门为逮捕韩复榘所开。蒋介石训话结束后散会,韩复榘正要离开时,刘峙对韩复榘说:“请韩总司令留步!”韩随即被便衣卫士带走,不久即被正法。据说蒋介石征求李宗仁、白崇禧和程潜等人对韩复榘的处理意见时,他们均一言未发,可见韩氏之举已经犯了众怒。

韩复榘之所以一枪不发,让出山东全境和津浦路防区,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作为一名军阀,韩复榘知道有枪便是草头王的道理,但他却忘了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民国年间那些事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长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哒”。大家还记得这首“传世之作”吗,这首诗就是民国时期八大军阀之一,韩复榘的大作。



韩复渠,字向方,河北省霸州市人,中华民国军师将领,大军阀,曾任山东省主席,国民党翼鲁豫剿匪总指挥等要职。冯玉祥麾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又被称为“山东土皇帝”。

韩复渠这个人本质上还是不坏的,虽然官居国民党高官,但是他抗日期间的表现很值得表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韩复渠迫于舆论所迫,做了一些抗日救过的事。当时日本人在山东走私和贩毒活动特别猖獗,韩复渠还亲自下来进行辑查,并且还活埋了日本商人。韩复渠还在山东成立了“山东救国集款委员会”为抗日筹集善款。韩复渠好多次与日本人周旋,坚决不做汉奸。


那么后来韩复渠为何会放弃山东以至于被称为“逃跑大王”的呢?

其实这事是跟蒋介石有着直接的关系,韩复渠看似表面积对蒋介石毕恭毕敬的,其实内心他们俩之间有着很深的矛盾。

当年日军攻陷沧州时,冯玉祥曾药韩复渠协助作战,与此同时,蒋介石也下令要求韩复渠前去增援,但韩复渠却按兵不动迟迟不肯出兵。不仅不出兵而且还不准冯玉祥的部队入境,导致冯军陷入困境。

后来,在他部下的一在要求下,韩复渠才率部前去增援。


韩复渠的消极态度,令蒋介石颇为不满,那么韩复渠为何会如此消极对待蒋介石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据说当初抗日战争爆发期间,蒋介石曾经给了韩复渠一个重炮团,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后来蒋介石因南京吃紧无奈又要回了重炮团。这件事使得韩复渠对蒋介石及其不信任。对蒋介石出尔反尔的做法,韩复渠曾破口大骂。说蒋介石你南京吃紧你就可以要回重炮团,那我济南吃紧就不算吃紧吗?你想保存自己,我韩复渠同样也要保存自己。

就因为这件事,后来在日军攻打济南的时候,韩复渠竟然坐着一辆防弹车,悄悄从西门离开了济南城,公然弃城而逃。当蒋介石发来紧急电报,命令他坚守济南城的时候,韩复渠已经半路换乘装甲车逃到了泰安。

后来蒋介石得知他已经到了泰安的消息后,又下令叫他守住泰安,阻止日军继续南下。可韩复渠根本不理你那份胡子,直接又撤退到了济宁。

就这样韩复渠不放一枪一个炮,接连不断的逃跑,视国土沦丧与不顾,今天之内,山东大半国土沦为日军之手。

韩复渠的逃跑使战局不断恶化,惹恼了南京的蒋介石,蒋介石闻讯后是勃然大怒。韩复渠当年曾多次反蒋,这次又公然与蒋介石做对,新仇旧恨一起清算,蒋介石多年的积怨终于爆发,于是决定非杀韩复渠不可。


1938年1月10日,蒋介石给韩复渠打了一个电话,通知韩复渠明天到开封召开师长以上军官会议,要求他务必参加。

此时的韩复渠心知肚明,他三番五次的违抗军令,蒋介石早已对他怀恨在心,此去必然凶多吉少。手下人也劝他不要去。可韩复渠又一想,我有一个营的手枪护卫队,和装甲车互送,害怕你老蒋不成。你老蒋现在以成了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几天了 没什么可怕的。于是韩复渠觉得明天去开会。

就这样,韩复渠在第第二天下午准时来到了会议地点南关袁家花园。韩复渠下车后,第一道门韩复渠的手枪护卫队,就以随从不得入内为由扣在了临时随员接待处。无奈韩复渠只好随各地来的将领向会议室走去。但是在门口又被警卫拦住,又以今天是高级军官会议,不准携带武器为由,蒋韩复渠随身携带的两把手枪扣下,暂时保管。


当时韩复渠见这些军官都把枪交了,自己也就没多想。进入会场后,会议按时召开,蒋介石主持会议并且开始训话,紧接着李宗仁和程潜分别汇报个战区情况。在会上并没有点名批评韩复渠,只字没提,韩复渠这颗心总算落地了。

然而,就在会议结束众人都纷纷离去的时候,刘峙叫住了韩复渠,让他稍等一会,说委员长有话要对他讲。这时过来了几个卫兵要领韩复渠去见蒋介石,韩复渠此时才感觉时期不妙,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卫兵们已经带他到了大门口,打开一辆汽车的车门,要求韩复渠上车,韩复渠一看车顿时傻了。他大喊:“这不是我的车,我的车呢,传令兵!”可是哪有人回答啊,韩复渠带来的一营护卫队早就被蒋介石的人控制住了。

这时四周站满了特务,黑乎乎的枪口对准了韩复渠,蒋介石就这样轻松的拿下来韩复渠。


1938年1月24日晚,蒋介石命令特务以何应钦部长找他谈话为由,蒋韩复渠带到院子里执行了死刑,特务连开数枪后,韩复渠当场毙命。

一代枭雄山东土皇帝韩复渠就此一命呜呼,结束了年仅48岁的生命。


任驰赢天下



日军从华北南下,进攻山东,韩复榘为什么不作任何抵抗就直接放弃了济南,泰安等地,坐视自己的老地盘沦丧呢?

韩复榘出身冯玉祥的西北军系统,一度是冯玉祥帐下头号大将。中原大战中,他才在蒋委员长的拉拢下,脱离冯玉祥,转投蒋委员长麾下。

因为他出身地方军,所以并不受委员长信任。这也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他一度在北方参与反对张学良的活动的原因。不过他最后并没有真正出兵,只是卖了他的老兄弟石友三。

委员长一直把各地军阀部队视为早晚都要消灭的封建势力,这是当时的军阀都非常清楚的事。而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保住自己的军队,有军队就会有地盘。

抗战开始后,日军推进非常快,河北的宋哲元部很快就被击退,山西的阎锡山也没坚持多久,委员长尽遣嫡系中央军精锐在淞沪战役与日军死磕,同样以战败收场。


在这种形势下,日军兵锋进入山东后,韩复榘的部队按照原计划应该在李宗仁的五战区统一指挥下,在徐州一带对日军进行抵抗,阻击日军。这等于是在韩复榘的地盘上打仗。

当时李宗仁能用的军队很杂乱,川军,桂军,中央军都有,当然也包括韩复榘的军队。但李宗仁的部队还未集结完毕,有些部队还在赶赴战场的路上,日军就已经来了。

这就意味着,韩复榘必须在津浦线先与日军死拼,阻击日军,等待李宗仁派援军。但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同一系统出身的军队,相互之间也未必积极救援,韩复榘和李宗仁指挥下的其它军队素来不是一个系统,所以是不信任的。

如果韩复榘与日军死拼,伤亡惨重,部队失去战斗力,能否挽回战局?这是韩复榘必须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他把老本儿拼完了,友军并不来救援,他怎么办?


韩复榘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个仗肯定是打不赢的,他再拼命也不是日军的对手。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同样是,他完全不相信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友军会尽全力来救援。

所以,韩复榘的决定是保存实力,收缩战线,退到鲁西南的山区,依托山地地形,准备进行持久抵抗。所以他当时虽然被全国指责为一枪不放就放弃山东,其实他并不是这么做的,而是在日军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始把重要的机关和物资向鲁西南转移。

梁漱溟当时在韩复榘支持下,正在山东进行乡建实验,和韩复榘来往比较多。在韩复榘放弃济南之前,就曾对梁漱溟谈过他的想法,大体上就是不相信蒋委员长和国军,要准备自己在鲁西南持久作战。

军人当然守土有责,韩复榘也不例外。但处在他当时的处境,尤其是国军在淞沪战场溃败之后,南京又被日军攻陷的情况下,韩复榘本人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如何自保,既不被日军消灭,又要避免被蒋委员长消灭。

而按照李宗仁回忆录的说法,那些在徐州会战中拼尽全力的各地方杂牌军,尤其是川军和西北军,虽然作战勇敢,拼死抗击日军但战后损失比较大的军队,基本上都被委员长进行了撤编,缩编等处理。这说明,韩复榘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