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開學第一課——你想讓你的孩子快樂就好?

又是一年開學季,腦中忽然閃現出一些網絡圖片——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上學,成了學生們家長們恐懼的事,焦慮的事。

於是,開學前常常會下雨下雪,被說成為了渲染悲涼的氣氛; 於是,開學前常會有學生掉到溝裡,自己摔沒摔傷是次要,主要是假期作業都毀了...

開學第一課——你想讓你的孩子快樂就好?

開學第一課——你想讓你的孩子快樂就好?

雖然,這一切,只是玩笑,但卻影射出現在孩子們對於上學的厭倦和壓力山大。

於是,就有家長會說,算了,別給孩子壓力,他願意學就學,不願意學就算了,孩子快樂就好!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快樂”。

究竟什麼是快樂?

身體健康是快樂?衣食無憂是快樂? 隨心所欲是快樂?

有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快樂就好,學習成績好不好無所謂。

我不反對這種思想。

但是我擔心的是,你的孩子坐在教室裡,所有的學科都一知半解,或者乾脆聽不懂也要跟著熬完一天又一天,手裡拿著的永遠是不及格的試卷,他真的快樂嗎?

作為教師,我從不歧視成績差的學生,畢竟,人的天資不同,擅長的領域不同,學習成績絕對不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

但是,我看重的,是一個學生學習的態度。

不管你的天資如何,既然坐在了教室裡,就要全力以赴,比如認真聽講,比如按時完成作業,比如遵守課堂紀律...

至少,將來在回憶自己的求學生涯時,不會因為自己耗費的青春,荒廢的時光而懊悔和自責,不管成績如何,奮鬥著的青春是火熱的,拼搏的人生就是快樂的!

“快樂就好”,實在是一個太籠統的期望。

簡單說,如果你的孩子將來沒有一技之長可以養活自己,他會快樂嗎?如果你的孩子為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打倒,無力應對,他會快樂嗎?如果你的孩子將來碌碌無為,他會快樂嗎?

“快樂”不是一個絕對意義的詞,它是相對的。

舉個例子,每天錦衣玉食,山珍海味,不會覺得快樂,甚至久而久之會生膩生厭; 而如果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揮汗如雨得來的果實,必然香甜無比。

學習也是一樣。

不要看到孩子每天揹著沉重的書包上學,忙完所有的作業在深夜疲憊入睡,而感到心疼,這就是求學的路,學習從來都不是輕鬆的,快樂的,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時間。

付出的過程是艱辛的,但經過付出獲得成功時,那快樂也是難以言表的!

所以,從古至今才有那麼多的莘莘學子,前赴後繼,勤學苦練,為的是金榜題名,功成名就; 又或者說,為了青春無悔,不負此生。

當然,所謂的學習絕不僅僅指的是文化知識,各種學習,都是一樣的辛苦。比如樂器,比如唱歌,比如舞蹈,比如書法,比如繪畫,比如表演,比如廚藝,比如美容美髮...

沒有任何一種學習是信手拈來,那麼,用所謂的“快樂就好”來面對生活,能行嗎?

曾經有一次去做頭髮,給我卷頭髮的小工看起來年紀尚輕,我問他多大,他說十九,我問為什麼不讀書了?他說,當年不愛學習,覺得苦,想著學習美髮挺好,就輟學了。

我說,學美髮比學習輕鬆嗎?他苦笑了一下,說,你這不看著了嗎?人家髮型師指揮完,就吃飯去了,這些活都得我做,有時候一站就是一天,還不敢有怨言,這不像學校,犯了錯誤,老師批評教育完,還拿你當學生,當孩子,這裡,做不好就被炒掉了...

都不易。

但是,那麼多人都在辛苦咬牙堅持著,為什麼?因為有學有所成的幸福與快樂。

朗朗在鋼琴方面的成就是登峰造極的,他在舞臺上陶醉的快樂和成功的光環讓人羨慕,可是他的成就是放棄了童年的快樂得來的,每天八小時的練琴,長期的母子分離,期間的苦辣酸甜只有自己知道。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開頭,成龍講述了自己拍戲過程所受的各種傷痛,令人唏噓。曾經有一次,在節目中,主持人問成龍,拍電影辛苦嗎?成龍在節目現場瞬間淚奔,哭的主持人手足無措...

你說,他快樂嗎?他快樂。他獲得了事業上巨大的成功,他通過電影將將中國功夫帶給世界,向世人展示中華武術精神,傳播中國文化,他做公益,做慈善,他在實現著自己心中的夢想...

快樂有狹義的,也有廣義的,有低級的,也有高級的。

作為家長,希望孩子快樂,無可厚非。但快樂絕不只是吃得飽,睡得香,有的玩就好。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階段的任務和使命,“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眼前的快樂是一時的,學會本領,學會堅強和獨立,才會受用一生。

今天放學,在校門口等待接孩子的時候,聽到兩位老人的對話,其中一個說自己已經退休了,退休金不少,可是為了養兒子養孫子,不得已去打工。

他說,孩子啃老啊,有啥辦法,總不能看他受苦而不管,小時候慣的,啥苦也吃不了,現在自己有了孩子了,還是沒長大,做老人的盡力幫唄!

看著老人滄桑的皺紋,實在覺得他可憐,可是,一切又都是他造成的,能怪誰呢?父母沒有給孩子受苦的機會,他的快樂就只好建立在父母的辛苦之上了。

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曾寫到“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小的時候,父母教育觀念不統一,媽媽主張寵愛,不讓我做家務,怕我受累;可爸爸認為,人的一生不可能不受苦累,小的時候接受過鍛鍊,長大了就不會為勞動而苦惱,不會被苦難打倒。

於是,爸爸常常在媽媽去外地姥姥家的時候訓練我幹活,比如做飯,比如洗碗,比如洗衣服。

在他魔鬼式的訓練下,我學會了煎炒烹炸,學會了和麵包餃子,烙餅,學會了洗衣服洗碗收拾衛生,甚至學會了種菜拔草餵雞...

當時,我對爸爸是厭惡的,覺得媽媽不在家的日子是極苦的。可是,長大後,我能輕鬆應對生活,可以給兒子做出美味的飯菜,可以在重重磨難面前,不被打倒時,我是那樣感謝爸爸。

就像爸爸所說,勞動創造智慧,勞動磨練意志,經過自己勞動得來的一切最珍貴,最讓人快樂!

所以,“快樂就好”,實在是太抽象的願望,在讓孩子抬頭品嚐快樂之前,請先教會孩子低頭吃苦,腳踏實地。真正的愛不是寵溺,不是包辦,而是放手。

就像老鷹將小鷹扔下懸崖教他們學會飛翔一樣,真正睿智的父母,不是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而是遠遠地看著孩子在雨中奮力奔跑,含淚默默地為他鼓掌。

因為,怎知,那風雨中奔跑的勇者,不是在體味生命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