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機械錶也能融入數字技術:走300多年誤差僅1秒鐘

據國外媒體報道,製表師們通過將機械技術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創造出走時精確的混合鐘錶,其精度高得難以置信。

機械錶也能融入數字技術:走300多年誤差僅1秒鐘

自20世紀70年代電子計時技術興起以來,利用電路板精度來改進傳統鐘錶製造的嘗試少之又少。20年前日本精工推出的彈簧驅動器(Spring Drive)仍是最突出的例子,它利用一個電磁調節器取代了傳統的擒縱裝置,通過其來管理能量的精確傳遞。伯爵(Piaget)在2016年也推出了類似的概念,發佈了700P機芯,不過僅用於墊圈形Emperador系列腕錶等小眾款式。

機械錶也能融入數字技術:走300多年誤差僅1秒鐘

▲圖示:自動機械錶內置了電池驅動的數字模塊,能夠完成睡眠、健身等的實時跟蹤,所有這些功能都可以通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控制。

更有趣的是URWERK公司於2013年推出的電磁控制(EMC)設備。它使用一個微小的電子裝置,通過啟動一個微小的槓桿來控制手錶性能。該裝置在擺輪周圍有一個光學傳感器,一個石英振盪器(作為比較參考而不是計時的一部分)和一個微型計算機來處理兩者之間的差異。如果它的速度稍微慢一點(就像機械錶不可避免的那樣),可以通過旋轉手錶背面的螺絲來對速度進行微調,從而使走時速度更快或更慢。

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數字和機械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的一家小公司Ressence推出了第2代e-Crown。該公司由工業設計師貝諾伊特·米提恩斯(Benoit Mintiens)創立。其手錶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它們的軌道刻度盤,其中標記本身可以彼此旋轉。今年1月以概念形式宣佈的e-Crown背後的想法非常簡單:通過藍牙連接機械手錶和數字計時技術,它可以自動設定正確的時間,並保持其計時精度。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Ressence請來了最初iPod的創始人兼設計師託尼·法德爾(Tony Fadell)。這位前蘋果高管幫助公司設計了一個系統,在一塊普通的Ressence腕錶內嵌入了一個電動的“神經中樞”。在傳統的自動機芯和機械模塊之間,Ressence控制軌道顯示屏是由87個微型組件組成,彼此通過印刷電路板連接。如果手錶在被放下一段時間後自動機芯停止運行,則會自動將顯示調整到正確的時間。這塊腕錶通過藍牙從一個特別開發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序接收相應的時間信息。

機械錶也能融入數字技術:走300多年誤差僅1秒鐘

▲圖示:在Nest創始人託尼·法德爾(Tony Faddell)的幫助下,e-Crown通過藍牙將傳統的製表技術與數字技術連接起來,自動設定時間並保持準確性

用戶只需要輕輕一點,手錶就會完成設置。此外電子處理器每天還會對手錶的走時監控一次,以保持走時的精確性。不過最巧妙的是,e-Crown所需要的1.4焦耳能量來自一個由手腕運動激活的動能發生器,就像機械手錶一樣。如果它離開手腕不動的話,一個小百葉窗的系統就會打開,讓光能夠為光伏傳感器提供足夠的能量,使其啟動並運行。

儘管這是一種創新,但使用智能手機等外部設備來設定手錶的時間並確保其精確性的想法並不是什麼新鮮事。1793年,鐘錶學家亞伯拉罕-路易斯·寶璣發明了一種帶有懷錶基座的計時器。當它被放到基座上時,手錶就會被上發條,由時鐘來設定時間。寶璣將此稱為Sympathique,能夠反映出手錶和時鐘之間的交互意義,並根據這一概念為歐洲皇室製作了一些鐘錶作品。

機械錶也能融入數字技術:走300多年誤差僅1秒鐘

▲圖示:URWERK的AMC系統,將腕錶與原子鐘相結合在一起。

URWERK重新構想了寶璣的想法:這塊腕錶有一個獨立的主控制單元,是目前最精確的設備。該公司今年發佈了原子鐘(AMC)系統,就是將腕錶放到一個便攜式的原子鐘上,但產品仍在開發當中。和EMC一樣,AMC也會檢測手錶的走時速度並自動調節。它還與主時鐘同步時間,並反轉運動。雖然相應電路仍在腕錶之外,但這款腕錶本身的精密程度是純機械錶所無法企及的。其走時317年的誤差僅在1秒以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