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启功先生的书法有哪位大书法家的影子?

岛主黄桃花


启功先生是我非常喜爱也非常尊敬的一位当代大家,启功先生之后再无真正的书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我之前回答的一个关于吴玉如老先生的问题一样,他们都从未当自己是书法家。启功先生对外一直说自己就是一个教书的,这些老一辈人是真正在做学问的,用吴玉如先生的话:我是一个文人,拿笔写字是很正常的。所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是这些老一辈书家拥有自己风格的源泉。

了解了这一点你再看启功先生的字,拥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能看到很多书家的影子,但又不像某一位特定书家,而是自己的风格,真正做到化古为今了。启功先生曾经在他的《论书绝句》中写过一首诗,对我们了解启功先生书法背后的那些大家的影子很有帮助: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启功先生学习赵董的目的是为了学习二王的笔法, 而后期学习欧阳和柳公权的字是为了让字形看起来更有骨力。在他的楷书《千字文》中就能看出柳体的那种骨力,还有欧体的中宫收紧。

从启功先生年轻时的手稿中就可以看到当时他向晋唐求法的影子。你看启功先生的字,撇捺和长横长竖做主笔时都会有意的伸展,这是从《灵飞经》中受到的启发,《灵飞经》对启功先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这首诗中没有提到。

上面两张图片是启功先生二十几岁时的手稿,是不是很有晋唐风韵,而且《灵飞经》的影子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了。其实启功先生的一生临帖不断,而赵孟頫、董其昌、二王、欧阳询和柳公权只是属于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几位。

所以你看启功先生后期的临帖,临谁的都是自己是书体,但又有法帖的影子,这才是真正的书家啊。

致敬启功先生,我一生尊敬的人。我是翰墨今香,关注我关注更多传统文化。


翰墨今香


书友们大多知道,启功先生是当代书坛少有的能得柳体神韵的大家。卢中南先生说过,柳体现在是最不受待见的。为什么呢?因为柳体是唐楷的最终完善者,无论是笔画之精妙,还是结体之严谨,均登峰造极。更是将唐楷之法度与楷书之技法推到了极致,后世很难有超越的可能。

也正是这个原因,要想把握柳体的精髓难于上青天。柳体取法于欧、颜,以筋入骨,笔画和结构特点很突出。一般习柳楷者,很容易将柳楷写得“骨瘦如柴”,不忍直视。所以,唐代习柳体者也就裴休等区区数人为人所知。后世虽然习柳楷的人很多,却很少出现得柳体风骨的名家。

及至当代书坛,柳体更难迎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了,初学者要不干脆从今人的楷书入手,要不就取法魏晋楷书,或从欧、颜入手。近现代书坛以欧、颜书风成名者很多,承袭柳体的名家鲜有所闻。从这一点来看,得柳体风骨的启功先生殊为难得。

当然,启功先生的书法虽有柳体的底蕴,却比柳体灵动、舒朗许多,其书风更接近雍正年间书家梁诗正的书法。梁诗正在书法史上籍籍无名,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他的书法在清朝还是颇有些名气,甚至被称为乾隆的“御用书家”。我们把梁诗正和启功先生的书法放到一起比较,不仅有七分形似,神采也非常接近。

其实对于启功先生书法取法梁诗正的事,书坛一直就有争议。有些权威书家甚至因此而贬低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准,说他取法于一个无名书家,艺术档次大打折扣。

梁诗正书法作品

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书法在具备相当功底后,本就需要博采众长,广收博取,方能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梁诗正也是取法柳楷,很可能与启功先生有着相近的审美习惯,再加上启功先生的确从梁诗正书法中借鉴不少东西,书风接近也在情理之中。这与启功先生的书法水准该如何评价实不相干。


惊龙轩


有人说启功先生的书法有柳公权的影子,也有人说有宋徽宗的影子,也有人说是其老师张伯英的影子,更有说是宫阁体的影子!

我认为最核心的影子不是上面的各种,而是怀素,怀素的自叙帖!我之前在头条上写过很多的关于怀素自叙帖单字字法分析的文章(图一),多次在文中提出一个观点:启功的书法最核心是“以草入楷”,这个“草”就是怀素的自叙帖!

不信你看,图二、三,图四、五,图六、七,都来自草字编这本书!天哲发现,凡是启功写的草字,90%以上来源于怀素,其笔法、线条(篆籀式)、字法皆为怀素的影子!

怀素常常一边偏旁粗,启功先生更爱用(图八、九)











陈天哲


我去年(17年)因十年砍柴兄邀请,加入了启功书法群,群里高手云集。都是启功的铁杆粉丝。

啓功先生的書法,有哪位大書家的影子?我也不知道,況且我說了也不算。還是跑題說點別的,也是關于啓功書法的。

有的已经研究启功好多年了,有的出了很多启功体书。有的金石書畫盡是啓功。以假亂真的頂尖高手,不乏其人,可以说是群星匯翠,美不勝收,令人留連忘返。啓體易學難成,易入難出。

下面是一些來自群內高手啓體書法作品,看的我心驚膽寒,再也不敢拿筆寫字了。如果作品主人有意見,請聯絡我刪除圖文。

朋友們認為寫的怎麼樣呀?是不是也像我一樣,看了以後就不再想拈筆了,歡迎拍磚。




















杨锋诗书画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启功先生的书法造诣是很高的,他广泛学习吸收了很多历代大师的书法艺术成就。

例如对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的浸润很深。但是,给他启发最大的一位书法家,你会想都想不到居然是书法并不出名的清代帝师,乾隆的老师梁诗正。


梁诗正是一位为人正派,学识渊博的学者。

但是,他并不以书法著称清代。也就是说,梁诗正,其实在清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也与启功先生的学习道路差不多,都是二王为基础,用意于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诸大家。


尤其是清代康熙乾隆二帝,他们都很欣赏赵孟頫、董其昌的妍媚书风,所以,梁诗正也难免附和这一尚爱,所以,梁诗正的书法也有一些赵孟頫,董其昌的风气。

但是,梁诗正的书法,还不是那种特别馆阁气的书法,而是自有一些文人雅士的潇洒闲淡的脱俗之气的。


他的一些书法作品都是这样。他还为乾隆代劳,题写了不少古代藏画的跋文。例如明代画家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梁诗正奉旨作的题跋。

这些书法清俊有色,脱去了馆阁体的老气横秋。但是柔弱的笔底,到底还是生风不足。

梁诗正的书法总的来说,温婉低昂有余,劲健大气不足。所以,不能知名士林。

但是,启功是怎么喜欢上梁诗正的,真的有一些不好解释。

也许因为梁诗正的书法与启功有一些相近的缘故吧。


但是,启功的书法,比梁诗正的书法,那是上了一个不小的台阶的。

毕竟梁诗正的书法里,你是找不到启功那种洒脱与豪气的,这也是梁诗正最缺乏的东西。

假如启功学习了梁诗正,那么,启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朋友们,你的看法如何?


千千千里马


启功先生书法涉猎广泛临帖无数,是集古求新独树一帜的书法大家,说他有或没有古时书法名家的影子都不为之过,但是从他的行草书法整体风格来看,还是最接近历史上一位名不经传的书法家:金代书画巨擎任询。或许出于同是历史际遇坎坷的文人,又同样博采众长诗书画兼通,启功对任询的行草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精到临摹还深入考究,可以说在个人风格中完美汲取了任询的磅礴气势,在其《论书绝句一百首》中,也有诗云:“黄华米法盛波澜,任赵椽毫仰大观。太白仙诗题尾富,中州书势过临安。”从启功先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的行草书还是可以找到任询的书风的。个人一己之见,请各位方家指正。








尚拙斋


启功先生的书法是学习多家书法融汇贯通而成的,很难一眼就看出他的出处,启功自己曾写过一首诗,描述自己的学习书法的过程。全诗如下: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看出来,他是先学习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后来学习欧阳询的楷书,到了晚年喜欢临摹柳公权(字诚悬)的楷书,他的书法风格多被人误认为学习成亲王。

其实启功自6岁启蒙,一直是学习颜体的,十一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颜真卿的《多宝塔碑》,至于诗里面说的学习赵孟頫那都是二十多岁以后的事。这首诗也是描述的他成年以后的学习书法的经历。

从他的诗和后人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启功书法影响比较大的几个人分别是:赵孟頫、董其昌、欧阳询、柳公权、成亲王、刘春霖和梁诗正。

这些人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皇帝喜欢。

赵孟頫和董其昌是康熙和乾隆最推崇的两位书法家,是清代馆阁体形成的首发地,是全国考生的必备书体。

而欧阳询和柳公权都属于楷书四大家,楷书四大家其实就是馆阁体的一个标准教程,先学颜体以练笔力、再练柳体强骨力、接着练欧体学结构、最后练赵体畅笔法。四步完成,差不多也就快考科举了。

而梁诗正是雍正8年的探花、刘春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二人都是学习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包括成亲王在内,换句话说都是馆阁体的高手。

从这可以看出,其实对启功书法影响最大的就是馆阁体,他一生其实都没有突破,好在他后期遍临明帖,又有很深厚的文化作为支撑。

怪不得田英章在节目里评价启功书法在民国只能算一般。

不知道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喜欢的朋友麻烦随手赏个赞,关注一下,点赞是对作者的最大支持。


不二斋


启功的书法,有欧神柳意之妙。并有以下几特点。

一:虽为楷书,但却写出行意,摆脱了唐楷比较僵硬死板的

笔法,看上去感觉轻松自然,潇潇洒洒,毫无拘谨压迫之意。

二:笔划的取势比较平缓,很少大倾大侧,布局也不采用夸

张之手法,一眼望去,天清气朗,和风舒云,使视觉效果更

为平和放松,有强烈的亲近感。

三:在笔划的粗细搭配与对比上,不采用过大的差度,这和

当代的硬笔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更符合现代美学的审视角

度,这种写法也获得了大批硬笔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四:再加上启功先生为人谦和礼让,和蔼可亲,诗书画印样

样精道,故成为一代宗师就不足为奇了。

照片作品:唐敦煌歌辞(曲子)虞美人临稿。


选自杨半书撰(中国书法临摹创作全集)。


素里布衣杨半


启功先生的笔法来自《灵飞经》


一路向北81285422


分析这个,分析那个有用吗?只要执着下功夫,再加上领悟能力,谁都有可能成“家”的。再说以前人不比现在能见到的资料多,大抵是见到好的、自己认为合意的就借鉴学习,化为己用。启功先生估计小时如当时人一样是从柳体先开始学的,打的底子,再找老师求教。再临其它的帖(以晋人为主),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关键是形成自己的书法理论体系)。就这么简单。没那么多的说道,搞的跟考古似的。最钦佩的还是先生的人品与处世之道,和气,童心未泯,淡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