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市場評述:淨值型理財產品逐漸成主流

市場君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財富管理研究中心

銀行理財產品是眾多投資者穩健理財的首選,2018年資管新規及其細則正式落地,打破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勢在必行。在產品的形式上,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淨值型產品已慢慢成為市場主流。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運作模式與開放式基金類似,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

具體來說,與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相比,淨值型產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產品形式不同。淨值型產品是以每日單位淨值表示產品收益,比如單位淨值從1.1變為1.2,那麼投資者認購的每一份額就獲取了0.1的收益。預期收益型產品則以明確的預期收益率來展示投資收益;二是收益分配方式不同。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完全歸屬客戶,如若產生虧損也由該產品投資者承擔。而實踐中預期收益型產品大部分是以產品發售時的預期收益率兌付;三是購買份額有所不同,如同樣用5萬元本金購買兩種產品,預期型產品顯示認購金額為5萬元,而對於一款單位份額淨值為1.02元的淨值型產品來說,則顯示的是認購49019.60份(50000÷1.02=49019.60)。

隨著資管新規及其細則的落地,打破剛性兌付、產品淨值化已經成為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許多銀行在2018年已經開始嘗試理財產品的淨值化管理。這從各家銀行2018年年報中也可看出端倪:建行2018年年報顯示,其淨值型產品增長迅速,全年發行淨值型產品192只,2018年末餘額2996.24億元,較上年新增2975.09億元;中信銀行2018年年報表示,截至報告期末,本行非擔險理財產品存續規模9252.59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89%,其中,淨值型產品規模佔比達26.44%,產品整體風格穩健;郵儲銀行2018年年報指出,全年投放淨值型理財產品60只,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由年初的不到1%提升至11.18%;招商銀行2018年年報表示,截至報告期末,其符合資管新規淨值管理要求的淨值型產品佔理財產品餘額的14.04%。

距離資管新規中的過渡期越來越近,而各大商業銀行力推的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還在低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保本理財產品和淨值型理財產品屬於截然不同的類型,二者沒有可替代性。熱衷於保本理財的投資者,在保本理財產品退出市場後,首選還是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等可保本的理財產品,而非銀行的淨值型產品;其次,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偏好難以改變。

淨值型理財產品收益率完全取決於未來淨值的變化,收益率未知,對投資者來說還是習慣於購買“明碼標價”的預期收益型產品;最後,同質化的產品較多。目前公募基金、券商資管、保險資管等也都有淨值型產品。且商業銀行發展淨值型產品的期限較短,現在只能說還處在起步階段,和其他淨值型產品相比還不能顯現出來優勢,暫時難以吸引大量投資者購買。

儘管困難重重,但發展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方向無法改變,這對於中小商業銀行的投研能力是一大考驗。目前,較為流行的投資策略是“固定收益+FOF/MOM”模式:即淨值型理財產品募集金額的70%-90%配置國債、存款等固定收益類資產,另外動態配置10%-30%的權益類資產,並且並採用FOF/MOM管理模式。這一模式或將是未來淨值型理財產品的主流資產配置策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RCWM_NIFD】



市場評述:淨值型理財產品逐漸成主流

財富管理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Wealth Management of the NIFD, CASS)是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下屬單位,始創於200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