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市场评述:净值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主流

市场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

银行理财产品是众多投资者稳健理财的首选,2018年资管新规及其细则正式落地,打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势在必行。在产品的形式上,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净值型产品已慢慢成为市场主流。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运作模式与开放式基金类似,投资者购买产品前无法预知产品实际收益率,而是根据产品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在产品开放申购或赎回日公布产品净值,投资盈亏由投资者自负。

具体来说,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相比,净值型产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品形式不同。净值型产品是以每日单位净值表示产品收益,比如单位净值从1.1变为1.2,那么投资者认购的每一份额就获取了0.1的收益。预期收益型产品则以明确的预期收益率来展示投资收益;二是收益分配方式不同。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完全归属客户,如若产生亏损也由该产品投资者承担。而实践中预期收益型产品大部分是以产品发售时的预期收益率兑付;三是购买份额有所不同,如同样用5万元本金购买两种产品,预期型产品显示认购金额为5万元,而对于一款单位份额净值为1.02元的净值型产品来说,则显示的是认购49019.60份(50000÷1.02=49019.60)。

随着资管新规及其细则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产品净值化已经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在2018年已经开始尝试理财产品的净值化管理。这从各家银行2018年年报中也可看出端倪:建行2018年年报显示,其净值型产品增长迅速,全年发行净值型产品192只,2018年末余额2996.24亿元,较上年新增2975.09亿元;中信银行2018年年报表示,截至报告期末,本行非担险理财产品存续规模9252.5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2.89%,其中,净值型产品规模占比达26.44%,产品整体风格稳健;邮储银行2018年年报指出,全年投放净值型理财产品60只,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由年初的不到1%提升至11.18%;招商银行2018年年报表示,截至报告期末,其符合资管新规净值管理要求的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余额的14.04%。

距离资管新规中的过渡期越来越近,而各大商业银行力推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还在低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保本理财产品和净值型理财产品属于截然不同的类型,二者没有可替代性。热衷于保本理财的投资者,在保本理财产品退出市场后,首选还是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可保本的理财产品,而非银行的净值型产品;其次,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偏好难以改变。

净值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完全取决于未来净值的变化,收益率未知,对投资者来说还是习惯于购买“明码标价”的预期收益型产品;最后,同质化的产品较多。目前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也都有净值型产品。且商业银行发展净值型产品的期限较短,现在只能说还处在起步阶段,和其他净值型产品相比还不能显现出来优势,暂时难以吸引大量投资者购买。

尽管困难重重,但发展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方向无法改变,这对于中小商业银行的投研能力是一大考验。目前,较为流行的投资策略是“固定收益+FOF/MOM”模式:即净值型理财产品募集金额的70%-90%配置国债、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另外动态配置10%-30%的权益类资产,并且并采用FOF/MOM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或将是未来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主流资产配置策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RCWM_NIFD】



市场评述:净值型理财产品逐渐成主流

财富管理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Wealth Management of the NIFD, CASS)是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下属单位,始创于200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