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硕士夫妻回乡养殖“稀罕物”,年创收100多万,带动百余村民致富


文字记录百姓故事,镜头扫描多味人生。大家好,我是头条号“城乡扫描”,感谢你点击阅读我的图文作品!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读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可偏偏有些人就不是这么想的。就拿广西一对夫妻来说吧,他们读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愿在城里找工作,而是双双选择回到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而且还取得了成功。图为潘建龙在检查“稀罕物”幼苗的生长情况。

时间回溯到2010年。这年6月,广西蒙山县长坪瑶族乡六坪村瑶族,28岁青年潘建龙,从广西大学生命与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同是该校硕士研究生的妻子向志娇一起,回到家乡,养起了“稀罕物”娃娃鱼。如果你以为他们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头脑发热,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们之前经过慎重的考察和可行性论证的。图为潘建龙在检查娃娃鱼种鱼生长情况。

娃娃鱼的学名叫大鲵,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因为它的叫声很像婴儿的哭声,所以人们叫它“娃娃鱼”。野生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娃娃鱼的生活环境较为独特,它们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才能很好地生存。图为潘建龙在捕捞经过漂养的鲜鱼饵料,准备给娃娃鱼添食。


而潘建龙的家乡六坪村的水域环境,正好适合娃娃鱼的养殖。潘建龙还有一个优势是,他们家以前有过养殖娃娃鱼的经验。因此,潘建龙夫妻俩回到家乡后,就把“心动”付诸于了“行动”,他们依靠家庭繁育驯养娃娃鱼的经验和村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举办起了娃娃鱼繁育场。图为潘建龙在检查娃娃鱼的生长情况。

潘建龙养殖娃娃鱼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是满满“摸着石头过河的”。刚开始使用水盆进行养殖的,而水盆必须经常换水,不仅多耗人工,而且不利于娃娃鱼的生长,后来又投入资金,依山脚建起了水池,但由于对水质、水温等的把控不到位,致使第一批娃娃鱼全部“夭折”。图为潘建龙和妻子向志娇在检查娃娃鱼的鲜鱼活饵饲养情况。这口塘里养的娃娃鱼最爱吃的小鱼、小虾、青蛙等。

夫妻俩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最后建起了娃娃鱼生态养殖场。他们建起的娃娃鱼池,不再是一潭死水,而是连接着山沟里的一条小溪流,一年四季溪水不断,源源不断的溪水注入池中。为了切近娃娃鱼生长的自然环境,潘建龙特地把水池做成一格格的,并在水池里种植植物,放入石头,供娃娃鱼栖息、游玩、产卵等。图为潘建龙检查娃娃鱼种鱼的生长情况。


到2015年,潘建龙已投入300多万元,扩建繁育基地2000多平方米,将自己的养殖基地,注册为:蒙山县长坪瑶族乡利民大鲵繁育场。潘建龙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当“火车头”,带动村民一起致富。于是他牵头成立合作社,带动100多户农户,一起开展娃娃鱼繁育养殖。图为潘建龙在给娃娃鱼添加鱼料。

养殖娃娃鱼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被潘建龙夫妻攻克了。比如,“娃娃鱼繁育难关”,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难题,但潘建龙夫妻用仿野生态方式攻克了,从而一举取得了成功。如今他们每年创收100多万元。潘建龙夫妻富了,乡亲们也跟着富了。图为潘建龙夫妻检查娃娃鱼种鱼生长情况。潘建龙夫妻的成功印证了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