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6 天下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天下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中国历史上,秦朝和隋朝是两个比较相似的王朝,但对统治者的评价却不甚相同。没人将隋朝灭亡的原因归之于隋文帝,而秦始皇却为秦朝的短命一直承担骂名。焚书坑儒更是千夫所指。但焚书是李斯建议的,初衷也是为了消灭诽谤秦朝的谤书。坑儒也只是杀了几百个骗了他的术士,这些都不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在于秦始皇死后的权力斗争。

  公元前260年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秦国获得胜利,但是一场惨胜。秦国也损失过半,老幼基本悉数上阵。这才有了坑杀40万降卒的事情,否则无法弥补秦国巨大的损失。至于到了后来,秦国王翦悉起60万大军灭楚,基本上投入了秦国部队的全部主力。后来这部分秦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由蒙恬率领守卫长城,一部分征伐南越。

  胡亥靠沙丘政变上台,诛杀胡夫和蒙恬,长城守军也基本上被完结了。在李斯和赵高的怂恿下,胡亥让秦法更加严苛,并且征收了更多的赋税,继续修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墓,这些政策共同造成了全国局势的紧张,从而使得一夫作难,天下应者云集的状况出现。

  秦国镇压农民起义的主力是章邯,他的部队基本来自囚徒,即使这样也让起义军大吃苦头。继蒙恬而起的王离的戏份很少,至少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长城军团主力不在的事实。剩下的这些人,也在巨鹿之战中被打垮了。而章邯的失败不是由于军事失利,而在于赵高弄权,张寒不得已投降了项羽。假使这几十万人还在,孰胜孰败还很难预料。

  所以,在我看来,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战力被过分夸大了。彭城之战,项羽以3万骑兵大破刘邦的56万联军,一方面说明了项羽的勇猛,另一方面则说明了刘邦部队组织能力的缺乏。在中国王朝战争的末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明朝时就是这样,几万人的正规军能够击败几十万人的农民军。并且,刘邦重用了秦朝之前的中下级军官训练他的骑兵后,就能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能够抵挡进而战胜项羽的骑兵,这也能说明当时部队的战斗力与鼎盛时期的秦军无法相比。

  刘邦也在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楚汉战争中的智力交锋并不是很激烈。项羽缺乏全国眼光,只用蛮力,这使得他四处征伐却又效果欠佳,最后疲于奔命。刘邦能够好点,但也没有全国性的战略,而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项羽和将帅之间的关系,各个击破。但总的来说,双方的斗智并没有迸发出激烈的火花,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互动。

  韩信也自夸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果真如此吗?要是真的是古之名将,就不会让刘邦屡次进入他的大营,夺了他的兵符。更不会败在吕后手下,让一个妇人擒住。韩信暗度陈仓、背水而战是很精彩,但他的对手很弱,没有形成精彩的攻防战。灭一国一次战争足以,没有形成双方的拉锯,就这样奠定战将的名声,恐怕还是靠不住的。

  从各自的战斗力上来讲,秦赵当时的军力都是可以和匈奴这面相抗衡,并且野战毫不逊色的。但刘邦鼎盛之时,率领几十万大军,还是在白登被围,不得不接受屈辱的和亲政策。从总体上来看,楚汉战争从攻防双方来说,是无法与战国七雄的灭国战争相比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他们并没有达到我们赋予他们的那样的高度。

  现在一说起古之名将,项羽都是不得不提的名字。但项羽勇则勇之,并不学习兵法,韬略很差。至于垓下之围,能够力杀上百人,则只能说明当时的军队素质已经很差。战国时期的灭国战争,即使勇武如秦君者,这样的冲杀,也早已被打成筛子了。或许还加上一个推测,当时的兵器基本都被秦朝中央政府收拢与重铸了,是否当时的楚汉战争很多士兵是拿着木棍打仗呢?

  天下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刘邦这个缺点一大通的统治者,在最好的时候登上了历史舞台。他赶上了一个大断裂的时代,他成功的团结了周围的地主知识分子,无味而治的走向了成功。他一生几乎屡战屡败,但最后一战他胜利了,他就得到了天下。但在其他年代的天下争雄中,谁又能给他这么多的机会让他试错呢?后来的隋唐英雄传可以做一下对比,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最强者才能成为舞台的主角。这样菜鸡互啄的情况在明末也出现了,最后满清成功入主中原。近代以来,蒋介石脱颖而出也是如此。但这些人没有刘邦幸运,他的《大风歌》还在被后世无数次传唱。

  所以,在我看来,需要给刘邦、张良、萧何、项羽这些人重新定位一下。看看他们是否比秦孝公、商鞅、吴起、孙膑、白起、张仪这些人更出色。历史是具有偶然性的,当战国时代睥睨天下的英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之后,中国是需要一段时间思考未来的道路究竟在何方。或许正是由于汉初人物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所以才让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大行其道。也正因为如此,萧规曹随才证明是明智之举。直到汉武帝刘彻找到了另一条路,才让中华的智力重新飞扬,也才让他的祖先更加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