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每個人都必須要懂的財富規律

每個人都必須要懂的財富規律

人們對於財富的追逐,是個永恆的話題。中國人尤其是,犧牲雙休日,拼命工作,也是相對普遍的事情。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人這樣,對財富有著如此強烈渴望吧?

一方面由於時代貧苦的背景,中國人經歷了長期的苦難和壓抑後,窮怕了,又遇到了改革開放,進而進入了世貿組織參與了全球產業鏈的分工,激情一下被燃爆了,這也反過來推動了中國近三四十年來的蓬勃發展,國運蒸蒸日上。另一方面,中國人長期文化所薰陶出來的災難意識,加上中下階層的人民生活壓力不減,政府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中的養老等社會福利配套措施又不給力,很多人無奈選擇固守“高儲蓄、養兒防老”的傳統策略。當然,這裡面還存在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了。

一般而言,財富包括有形的財富和無形的財富。有形的財富,指的就是金錢、資產等物質財富;無形的財富,包括知識、文化、人脈等。無形的財富,往往是建立在有形的基礎之上的,正如精神文明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無形財富的積累,往往需要以有形的財富去換取,譬如優質的教育,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興趣、愛好、補習班、旅遊等等,哪一樣不得花錢?另外,一切向效率看齊的時代,各種物質開始貨幣化、資本化,房產、土地、能源、糧食等等,無一倖免,一切都可以用貨幣來衡量。一切都有價格,甚至婚姻、愛情。其實,婚姻自古以來就是有標價的,只是當代社會,更直觀更普遍而已。這一點日後有機會細說,暫不扯開。

效率,是宇宙進化的方向。宇宙,是一張進化的網,將不同的信息載體,進行結構上的重組,以更高效率形式,推進演化。人與物,是其中的信息載體。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物與物之間、人在空間位置的變動、物在空間上的變動等等,一切進化都指向更快、更有效率。連充當潤滑劑的資本,為了發揮最大效率,甚至不惜實行負利率。

於是,錢,成了貨幣化的標準中介,就成了財富的代名詞。齊心謀發展,一切向錢看,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信條。

所以,接下來,就簡單的梳理一下對財富的認識。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這裡不深入探討人生意義的問題,這屬於哲學的話題,眾人對此各執一詞。我個人對於人生意義的看法是:人生其實沒什麼意義,因為人不過是信息臨時的硬件載體而已,如此而已,就像用以支撐軟件運作與更新的電腦硬件一樣。硬件拆開之後,還可以重新組裝成新的電腦。碳氫氧氮循環之後,加以整合,又是一個新人。人以基因信息為基礎,吸收碳氫氧氮等物質元素,並加以組合,形成人體結構,並通過新陳代謝對硬件進行持續維護。整套流程,即生命過程,其目的還是在於信息的重合和優化。人體作為硬件,不過是借道用的工具而已。

如果非要追問人生有何意義的話,那便是本沒有意義,想讓它有什麼意義,它就有什麼意義。生命的意義是可以自我賦予的。

話題回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只關注人的需求問題。這個理論應該是管理學上的經典理論,教科書中一開始就要講到的東西。

馬斯洛將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每個人都必須要懂的財富規律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便理解了:在農業社會文明中,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能滿足基本的底層需求已經很不錯了,頂層的需求不過是社會中上層階級的奢侈品。這個階段,誰能讓個人滿足溫飽,誰就是主人,誰就擁有了指揮人的權力。進入了工業文明社會,諸如溫飽這樣的底層需求的滿足,已經逐漸不再是問題了。然而,這時候就需要去工作,用勞動價值去換取食物、房子等物質。每個人被嵌入到了工業鏈條中。食物,是人體的營養;能源,是工業的血液。食物,支撐人體硬件的更新;能源,支撐工業硬件的更新。於是,誰擁有能源,誰就擁有了指揮世界的權力。

於是,也就有了基辛格的那句名言: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掌握了糧食;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財富,本身就是需求的產物。有需求的東西,才有價值,才能夠創造財富。其實,財富和權力的大轉移,也就是按照這條需求路徑進行的。那麼,接下來的信息時代呢?應該在支撐智能硬件更新、數據整合和優化的領域。

物質世界中,一切即鏈接,一切即算法。軟件的優化,又反過來推動硬件的提升。碳基生命,向硅基智能的演化,這是必然。財富,不過是文明演化過程中特定需求的產物。

二、財富的積累

回到我們每個個體,對我們而言,財富的積累通常有三種途徑:直線式積累、曲線式積累、指數式積累。

第一種:直線式積累

直線式積累,其實很容易理解,即財富的獲得與勞動或資源的投入成正比。工作10個小時的財富回報,是工作1小時的回報的10倍。播種100公斤糧食所得的回報,是播種10公斤糧食所得回報的10倍。

這裡的關鍵是,投資的財富回報,與資源的投入呈線性關係。財富的增加,只能靠多勞動一些、多投入些種子等資源。現在很多人財富增加的途徑依然如此,譬如普通的上班族靠工資收入、出租車司機靠更多的里程更多的客戶等等。

這種財富積累的方式,最大的問題在於,如果剛開始沒有很大的財富基數,每次增加的量有限,減去相對固定的定期生活成本支出,想要達到一定數量級的財富,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

第二種:曲線式積累

曲線式財富積累的典型代表,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僱傭關係。

譬如說,一個人擁有1000輛出租車,可是無論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同時運營這1000輛出租車,使其產生線性收益,除非他有分身術。那麼這個時候,他就需要僱傭一些員工,支付一些工資,讓他們為其創造財富。這時候,相對就擺脫了財富的增加靠其本身的勞動投入這一約束條件,進而拓展至更大的規模,以更高效的方式進行財富的增值。

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作為老闆,在規模化經營的過程中,需要投入人力、設備等資源,但是,需要承受一定的市場風險、經營風險。投資有風險,並非所有的投資都能獲得良好的回報。這裡面有市場的因素、有經營者素質的因素、有政策因素等等。

這個過程的形成,就是資本主義,也就是說,資本主導者一切,人不過是資本用以增值的工具而已。資本主義下產生的這種關係,就是“僱傭關係”。

僱傭關係的存在,打破了財富線性增長的方式,使得財富能夠以更加激進的曲線的形式進行積累。

這個階段,有原始資本或原始財富的人,往往能夠獲得更快的財富積累。這就是為什麼有錢人往往會更有錢的原因。

資本的流動性,遠遠大於實業的流動性,也就意味著資本的效率,大大高於實業的效率。相應的,資本的回報速度,也往往大於實業的回報速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從實業轉型做金融。這也是為什麼說金融是實業的終極。效率,一切向效率看齊。

《21世紀資本論》講的主要思想就是這個,資本的回報率遠大於實體的回報率,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

第三種:指數式積累

隨著信息文明的開始,通訊技術、物流技術極大的縮短、甚至打破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在時間、空間上的界限。

人與人之間可以實現即時通訊,人在物理位置上藉助交通工具可以發生快速位移,人可以遠程控制物,物與物之間通過通訊、軟件等技術也可以實現自動化。

由此,物質世界,開始以網狀的連接的形式進行交互,以更高效的方式進行運作。KK說,這個世界,本質上,就是連接。連接無處不在,將原來散亂的社會結構,整合成了即時的、扁平的、網狀的社會結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物理位置、時間等方面的束縛。

基於連接的網狀的社會結構,社會開始了更加細化的專業分工,人流、物流、資本流的效率再次提升,指數式的財富積累形式也就順勢而生。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在網絡上可以迅速發酵,通過互動和傳播,短時間內就可以遍及全球。一個個網絡的連接點,一傳十、十傳百,便是指數級的擴散。

互聯網解決了信息對稱的問題,於是也就摧毀了傳統生意靠跨區域信息不對稱進行低買高賣的盈利模式。馬太效應下,財富再次加速聚集,更多的行業開始被整合,巨頭本身的規模成本優勢使得更多的小生意被抹平,這個過程就誕生了像BATJ這樣的互聯網巨頭。

小生意、甚至中等生意的機會,不斷被巨頭抹掉,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只能通過出賣勞動力的形式加入到工薪隊伍當中,這也使得貧富分化再次被加劇。

一切向效率看齊,這就是宇宙進化的方向。一切阻礙效率的東西,都將逐漸被抹平。譬如,科大訊飛的誕生,就是為了提高語言交流的效率。隨後,全球經濟體,也將逐步在文化、價值觀等各領域進行趨同化,以消除效率低下。互聯網、信息化,提高了效率,加速了社會的協作分工,也加速了貧富分化。贏家通吃,將成為常態。

當然,這屬於財富在一次分配中的不均衡,整個社會要想保持持續穩定發展,需要政府在二次財富分配中向弱勢群體傾斜,提供更好的福利。

指數型財富積累,在商業上已有很多案例,譬如摩拜單車、滴滴打車、美團、網紅等。

指數型財富積累,在金融上的典型代表就是,複利。

對於個人而言,在當下這個網狀的社會結構當中,要想獲得指數級的財富增長,就要從嵌入網狀的這個“連接點”入手,一方面突出個性或協作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增加曝光度,與外界更多的點發生連接。

對於公司而言,能與更多人、更多物發生連接的平臺,譬如微信、阿里巴巴、京東等,將會獲得更多的進行指數級財富積累的機會。這種量級的平臺型公司,內部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甚至可以實現自我升級進化,對外也能夠參與到更多的連接當中。另外,對於普通公司而言,可以選擇搭上資本市場這條高速公路,通過上市、估值、槓桿、複利等各種形式進行指數式的財富積累。

三、社會金字塔

資本,天然的具有逐利性。在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中,馬太效應,必然的加劇了財富的單向聚集,也就必然的造成了社會的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結構的穩定性,使得其在物理上同樣普及。物理元素原子越輕,則其存在的比例越多。從氫氦鋰鈹硼到碳氮氧氟氖,再到金屬元素,再到貴金屬元素等,隨著其質量的提升,存在的比例逐步下降。也一點不難理解,輕質元素的聚合產生更高質量的元素,以此類推,並最終產生具有輻射性的高能粒子。這裡面就告訴我們:底層元素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向高層元素進行能量輸送。對於社會金字塔結構中的群體,底部階層存在的目的,何嘗又不是如此呢?這也就意味著,金字塔的頂部階層,一定是吸收了大量底層的能量的。高能級,屬於高耗能狀態,必然需要更多的能源以維持其狀態。換句話說,底層人士被剝削,幾乎是必然的。

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中產階級擔心階層固化。這不是他們的錯。這是系統型問題,階層固化的焦慮在所難免。強者愈強、贏家通吃,將是常態。階層的晉升,確實很難,但對於不屈的奮鬥者而言,依然存在空間。歷朝歷代皆然。

在社會金字塔結構中,衡量社會地位的標準,通常而言,有三項比較重要:權力、財富、聲望。權力,存在於社會組織中,如國家、宗教、公司等,以政界人士為代表。財富,則以商界人士為代表;聲望,則以教育家、作家、音樂家、藝術家等為代表。

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在政界,這其中的邏輯何在呢?金融的背後,是經濟;經濟的背後,是政治。也就是說,政治,是經濟、金融的高階維度。政治、政策,左右著經濟的發展。

上面的邏輯,非常重要,它關係到投資的很多方面。借用兩張圖闡述:

每個人都必須要懂的財富規律

每個人都必須要懂的財富規律

這兩張圖等以後分享到投資的時候再細說,這裡就不展開了。

四、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問題

由於資本的聚集效應,使得社會逐步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不穩定,很容易從局部衝突造成系統性崩潰。

在中國古代王朝,農業文明的時代,土地便是極重要的物質財富。隨著王朝的發展,逐步出現豪強進行土地兼併的現象。事態愈演愈烈,於是局部的衝突演變成了全國的革命,從而推動了王朝的更替。王朝建立初始,恢復百姓田地,進行了財富的重新分配,萬象氣新。隨後,再次進入土地兼併與革命的循環。

從資本的角度而言,這屬於系統性問題,是財富單向聚集的必然結果。於是,現代社會出現了再分配的政策,以國家的意志通過稅收、福利等,向弱勢群體進行一定程度的財富傾斜,以防止社會出現系統性混亂或崩盤。

國家要想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內部的平衡非常重要。其中必須要做到,階級的平衡、區域的平衡、種族的平衡。近年來國家把扶貧、脫貧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這不僅僅是政客的情懷與信仰問題,更是國家在戰略層面上必須要處理的問題。而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問題,就是以國家意志進行主導的社會財富在各群體間實現相對平衡的問題。

其實,金融的二級市場,或者說交易市場,也是一個財富重新分配、財富轉移的市場,只不過財富是從低階轉移到高階而已。對於高手來說,這裡自然也可以是財富積累最快的地方。從別人的錢包裡搶錢,如果沒有道德因素的話,豈不很爽?當然,這是別話了。

每個人都必須要懂的財富規律

今天先寫到這裡,以後有機會再對這個話題做補充吧。

  • 投資工作之餘,分享一些個人對於全球政經、金融、投資、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和認識。
  • 聲明:文章實為隨筆,隨性而談,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