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血蚶”是什么?为什么在广东这么有名?

前度再见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到过年的时候,内陆人以牛羊猪肉为主,而沿海地区则已海鲜为主。海鲜价格不菲,但是过年那天人们图的都是一个高兴,所以都会买上最好的年货给家人吃。但其实在闽南地区,人们并不会因为价高为重,而是以味美为主,所以血蚶就在这个时候被盯上了。

血蚶的确是食如其名,第一次看到血蚶的时候着实被那个外表吓到了,因为打开壳后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个色如血红的汁液,看起来就和人血差不多,晕血的朋友看到这个大概是够呛。

血蚶虽然看起来不敢恭维,但是味道确实一抵一的好,早在以前,就有生食血蚶这一说法,人们认为此方法可以品尝到最原滋原味的生食,虽饱了口腹之欲,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寄生虫危害,而且随着海洋污染愈加严重,血蚶生长环境也受到污染,生食也只能作罢,所以政府明令禁止不准售卖未熟加工的血蚶。但是如此鲜美的食品,人们又怎么可能错过,于是人的智慧在这时候就一览无遗。

蚶的生长地是在滩涂上,所以打捞出的血蚶可以被称为“泥孩子”,所以第一步就是将蚶洗净去除泥沙,这样吃起来的口感才会更好。而在日常中最普遍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常见的是“血蚶白灼”。用沸水烫15秒左右,刚好能够去除腥味和杀死寄生虫,而且还不会让其本身的鲜味丧失。

这样的血蚶剥壳的出来,肉质最为鲜嫩,并且壳内饱满多汁,颜色呈现鲜血红色,并且配上本地特有的酱汁——三渗酱,(这是广浙地位特有的一种酱料,堪称血蚶的灵魂伴侣。三渗酱是由当地的南姜,适量的醋和一定比例的辣椒等材料制作而成,这种酱汁包含了世间“酸甜苦辣咸”五味,一酱抵五酱。)一道菜下来仅有血蚶和酱汁,看起来简单得平淡无奇,实则吃起来让人欲罢不能。在食用血蚶的时候,第一次尝试的人都会把那个“血水”倒掉,这对于爱吃血蚶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一般在吃血蚶的时候都会先嘬上一口汁水,然后才开始蘸上蘸料品尝它的肉。

除了白灼之外,血蚶肉还可以制作成干品,这也是当地人在过年期间当作零嘴的食物,血蚶里面包含了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是寻常壳类海鲜的几倍,并且它的壳可入药,在药典里面还有有消血块和化痰积的功效。而血蚶的价格十分便宜,堪称为大众化的海鲜品。你能接受血蚶这种食物吗?或者有什么烹饪血蚶的独特技巧,不妨分享一下。


七妹下厨房


血蚶,在上海是禁止销售的。


以前许多上海人非常喜欢吃血蚶。结果在1987年(大概吧)引发了乙肝大爆发。当时我还是初中生,好几个同学全部倒下。结果就禁售了。因为不干净的血蚶中含有乙肝病菌。


现在好多嘴馋的上海人只好跑到外地去吃。我在山东也吃过,据说那里的血蚶没有问题。


因为我妈妈特别喜欢吃血蚶,所以我从小耳濡目染。


上海人吃血蚶只有一种做法,就是白灼,甚至是微微白灼。一定要带着血丝去吃。



不过,我本人对血蚶简直深恶痛绝。在海鲜中,我根本就不认可这东西有什么好吃。真正优秀的海鲜,是不带让人难受的腥味的。比如法国生蚝。虽然也算是浅海滩涂的海产品。但是吃起来没有难受的感觉。即使不用柠檬汁,生吃,也感觉非常棒!


再如,海胆。不说濑户内海的海胆,就是青岛的海胆那也非常好吃。新鲜中带着甘甜的味道。


而血蚶就完全没有这种新鲜感,自然感!


血蚶充满了腥味。


我想为什么人们喜欢,是因为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吧!


91拍照聊相机


血蚶(han1)又称为血蛤(ge3),不仅在广东有名,上海、宁波、舟山、温州乐清湾、台州温岭、福建很多地方都吃。


要注意的是,血蛤和北方的雪蛤(há)(蛤蟆油)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


本草纲目记载:血蛤(蚶)味甘性温,功能除了补血外,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


上海人会把血蚶分为“毛蚶”和“银蚶”两种,毛蚶个头比较大,壳上面有绒毛,味道么吃过的人都知道,好吃会上瘾。而银蚶就是潮汕人如痴如醉的血蚶,它的个头介于五毛钱硬币和一块钱硬币之间,外壳上没有绒毛,味道比毛蚶更为鲜美,价格也要贵上不少。



上海人对血蚶是非常喜爱的。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在他年轻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毛蚶只要几分钱一斤,每次去买都是买一脸盆回来用开水烫着吃,我也记得小时候(上世纪80年代)家里也经常买毛蚶吃。后来慢慢经济条件更好了,90年代起上海就开始流行吃银蚶,而现在价格越来越贵了,要好几十元一斤。


血蚶(血蛤)属于滤食性动物,它们的生活环境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所以理论上用开水烫上个十几秒钟就吃半生的是很不卫生的。


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记得,上海人吃血蚶还吃出过事情来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爆发,就是因为半生食用血蛤(毛蚶)引发的。


据上海市卫生防疫站疫情统计:1988年全市甲肝报告发病数为34万例,创出了世界甲肝流行新的历史记录。


现在那么多年过去了,毛蚶依然被禁止在菜市场上售卖,只有血蚶偶尔可以买得到。没错看到还是会买一些,会去用开水烫一烫,再做上一份葱、姜、米醋、酱油混合的调料,那滋味,用上海话说叫做“打耳光也不肯放”!!



奶爸高大福


血蚶是江浙人的叫法,广东人一般都叫“蛳蚶”,福建、潮汕地区直接就称它为“蚶”了。

一提起血蚶,壹周君就哈喇子直流😁因为有一年去泉州某死党家做客,事先被强行洗了脑,说么血蚶是闽南人招待贵客之类云云,当时只有硬着头皮当敢死队了。

起初血蚶摆面前还有些小担心——开水一烫就上桌,一掰开壳就血流成河,一咬下去满嘴是血.....只是,后来就停不了口了,蚶肉滑得就像是吃香菇,既肥厚又丰满,味道鲜甜,还带点螃蟹膏脂的香,一个字:爽!

血蚶其实是一种贝壳类动物,在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能吃到,而不单单只是在广东有名。因为其外壳特别,肉体呈紫赤色,血水还多,所以不知深浅的食客都会望而却步。

其实它的味道并不刺激,反而温润,懂吃的老饕要的就是那一口血水,咸鲜中带着矿物味,正确的顺序是先将壳里的血水嘬完,再开始剥开蚶壳吃肉。

潮汕最本土的调料就是捣蒜泥+醋,那种酸爽,壹周君一人可以吃两斤😁

现在这个季节,正是血蚶最肥美的时候,一直到开年3月都能品尝到。

聊起血蚶的吃法,梁实秋先生曾经在他的《雅舍谈吃》记录过:“蚶子用开水一烫,掰开加三合油、姜末就可以吃。”。也就是用小麻油、酱油和老醋三合一的蘸料。

而清朝的袁枚吃法更为小众,他在《随园食单》中记载:“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醉血蚶;“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煲汤;“或全去其盖,做羹亦可”——羹粥,虽然步骤稍嫌麻烦,但不禁也让人跃跃欲试!

而在各种医学书籍中,关于血蚶的记载也不少,它有补益气血,健脾散结之功效。非常符合如今健康饮食的主流元素。

大家有机会去江浙、山东、福建、潮汕以及广东等沿海地区,记得一定要品尝既美味又有益身体的血蚶哦👌


武汉壹周


欢迎关注「饭醉分子闫涛」,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作为一个血蚶爱好者,我非常愿意跟朋友一起分享血蚶。

血蚶的定义,大家可以在百度上轻易找得到。但我想跟大家介绍的是,“吃蚶”这种文化从华东上海,一直到粤东的潮汕地区都非常的盛行。这里面不仅有物产繁殖的原因,也有当地的民俗充斥其中,从而令吃血蚶有着很多好玩的故事值得把玩分享!

比如说,同样在广东粤东的潮汕地区,爱吃血蚶却看不到沙虫,而到了粤西湛江,满大街的沙虫却见不着。上海人对蚶的钟爱,还会将蚶细分出毛蚶和银蚶等等品种,毛蚶和广东人说的“思蚶”更为接近,而银蚶则是潮汕人如痴如醉的血蚶,这两者的区别在于,血蚶、银蚶的个头更小,外壳上没有浓密的绒毛,味道更是鲜美许多。

银蚶

血蚶


蚶作为滩涂上的物种,虽然由于富含多种谷氨酸钠而令它鲜味迷人无比,但同时也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使它成为一种容易感染疾病的危险食物,就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便发生过的甲肝大流行,导致到今天的政府依然禁止售卖未经熟加工的血蚶。

由于诱惑与危险的并存,蚶也显得神秘而诱人。潮汕人吃蚶是作为宵夜搭配白粥的一大妙品;大电影《舌尖上的新年》里面,福建人吃蚶则是奔着意头去的,把蚶壳累积一块来象征蚶壳钱;沈宏非老师还用“大闸蟹是上海人的老婆,血蚶则是上海人的二奶”来证明血蚶的魔鬼诱惑。我个人认为,潮汕的生腌血蚶是东南沿海的最佳作品,不单是潮汕人善于调味,使得腌血蚶的佐料相当可口,还在于他们懂得把握火候,使得既不破坏血蚶外层包衣,还让肉体维持着鲜甜的血液。一口咬下去,一股摄魂夺魄的鲜甜味道,瞬间让体内的洪荒兽性得到爆发。


饭醉分子闫涛


哈哈哈,错了,血蚶在广东普遍是叫做“蛳蚶”,是一道非常受欢迎的美食,而在潮汕地区叫做“血蛤”。在海南省才叫“血蚶”,每个地区的叫法是不同的,要数广东料理血蚶最有名。

血蚶的主流吃法分为两种,无论是哪一种,特点是不能太熟,必须是鲜血淋漓的才好吃,以肉质鲜嫩饱满,风味独特而闻名。可能对于初次见过,有的不敢吃,认为太血腥了,这东西能吃吗?殊不知血蚶不仅美味,还具有丰富的营养,富含优质蛋白,铁和钙,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具有补血养颜,缓解疲劳,养胃健脾功效。



血蚶吃法的讲究

常见的是分为两种吃法,一种是“血蚶白灼”。做法是清洗干净外壳泥沙,用开水烫15秒左右,效果是最好的。刚好剥壳的出来,血蚶肉最为鲜嫩,饱满多汁,呈血红色。蘸上“三渗酱”,(广东特有的一种酱料,与血蚶是绝配。三渗酱是由南姜、醋、辣椒等材料制作而成,有着“五味”之称,既是酸甜苦辣咸。)真是难得的美味,不仅去腥,口感还独特。如果你还没吃过血蚶,建议这种做法试试看,保证会爱上的,没有三渗酱的话,可以用芥末酱油代替。



另一种做法是“生腌血蚶”。

还是要先洗净,开水稍微一烫,时间不能太久了,不然肉质就变成暗黑色,口感不佳,以剥的出来壳为准。然后剥完壳摆盘,淋入“生腌酱料”,即可食用了。


生腌酱料的调制:蒜末、姜末、指天椒、香菜末、金不换(九层塔)放入碗中。加调料:生抽,香麻油,辣椒油,少许白糖,适量的冷开水,搅拌均匀调制而成的。

正是这两种独特的做法,保留了血蚶的鲜嫩,又提高了风味,所以在广东名声大噪,深受人们亲昧。

佘小厨(完)


佘小厨


血蚶说:“老子出血量超大!”

每次看到有关吸血鬼的电影我都牙痒痒很想吃血蚶,每年的年夜饭围炉要是没有血蚶便算不上圆满,再文明斯文的人,吃起血蚶来,瞬间就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

血蚶的外形十分小巧,外壳多呈灰白色,壳面有沟,如旧时屋顶的瓦棱。与其他品种的蚶不同,血蚶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鲜血淋淋,吃血蚶吃的就是它的血与鲜,因此吃血蚶最好的方式就是生烫跟生腌,这两种烹饪方式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血蚶的鲜美的血量不流失。

生烫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很难,说它简单,是因为具体操作只需将清洗干净的血蚶倒入锅中、用开水一烫即捞起、以蚶肉带血为佳。说它难,是因为烫的时间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则血蚶难以剥开,蚶肉会粘连在壳上且腥味过重,时间太长则蚶壳开裂,蚶肉干瘪食之无味。总之一句话,开水烫全凭经验跟感觉。

由于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所以生腌比生烫好操作。用酱油、醋、黄酒、蒜、芫荽、少许辣椒将血蚶进行腌制,时间大约四到八个小时,个人建议是放冰箱冷藏,腌制后即可取出当冷盘上桌。

血蚶总是一副“老子出血量超大”的样子,使得很多人对其敬而远之,但对于嗜吃血蚶的人来说,血蚶饱满鲜红的肉质胜过世间所有的烈焰红唇,吃到兴起时,唇齿间免不了血迹斑斑,乍一看跟吸血鬼并无多大差别。(差别还是有的,吸血鬼大多俊美而你……)如果你肯胆战心惊地试吃一只血蚶,一定会觉得蚶肉鲜美清甜,所谓的茹毛饮血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民间有些奇妙的说法,比如吃猪脑补脑子,吃黑芝麻补头发……根据吃啥补啥的民间理论,血蚶不出意料地被归为补血一类。补不补血我不清楚,我只知道血蚶性温,像我这种体寒很多寒性的海鲜都不能吃的人可以甩开膀子大吃血蚶。

除了吃之外,血蚶还可以用来祭祀先祖。清明扫墓啊逢年过节啊,血蚶都是一道不错的祭品,蚶壳形状讨巧,可以用来放于墓周围,取其吉利的含义。在旧时的笔记小说里还有提到悍妻治夫就在地上放两个蚶壳,让丈夫罚跪其上,这时候的蚶壳倒是有点夫妻间情趣道具的意味,只放两个实在有点少,不如干脆多些蚶壳来铺成路,叫丈夫跪着走完好了。

文明了一整年,除夕夜不妨粗鲁些,化身原始人,情感理智全抛却,只留下最原始的食欲,来生啖一盘血淋淋的血蚶吧。






用户5813792532


“血蚶”海南人叫它血螺,因为它的汁液特别像血,有些人会直接选择生吃,因为生吃味道也挺好的,而且很有营养,但是要小心寄生虫,还是建议炒熟了吃。

血蚶,不是一种太大众食物,不识血蚶的人看到血淋淋画面,总是下意识的贴上“可怕、恶心”等标签,甚至有些人觉得生吃血蚶都是变态 。

血蚶喜欢生活在软泥滩涂上, 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血蚶可以用多种烹饪方式呈现,比如凉拌、生卤、白灼、炒、蒸、做汤羹等等。只要保证焯时不生不老即可。生腌血蚶,腌制时间控制在20小时以内,腌料掩盖浓腥。吃起来鲜而不腥,爽而清甜。

广东人过年过节的时候吃血蚶,作为一道开胃菜

新鲜的血蚶买回来,需要洗刷干净外壳。用沸水烫个10来秒,这样刚好达到了血蚶能掰开,而血水不会被煮干,保持着原汁原味(注意这一点很重要)。

烫过的血蚶可直接用手掰开,如若不行可用一元硬币卡开。腌料就是酱油,蒜头,生姜,芫荽,芹菜,葱,辣椒,芝麻油等按比例调配而成。潮汕的生腌,虽然家家用料不同,但大多包含蒜头、芫茜、姜和指天椒。这些调料既能给生腌的海鲜带来美味,同时也是杀菌利器。把腌料浇上开好的血蚶,开始享受这个味觉冲击。血蚶本身的鲜美,腌料附带着的咸、辣、香更把血蚶的味觉享受推上另一个境界。

血蚶是补身补血的好食材

在浙东沿海,血蚶被视为补身补血的好食材,将血蚶放进滚热的黄酒里烫到六七分熟,就可以食用了,有了酒劲,似乎也更有能量,吃完蚶子,连酒也要仰脖饮尽,此为南方人秀气的豪迈。在传统养生典籍里关于血蚶的记载也不少,蚶肉味甘性温,入脾、胃、肝经,能补益气血,有健脾散结的功效。蚶肉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在当令的季节里食用,既美味又有益于身体。


好好吃


“血蚶”(xuè hān)是一种泥蚶,之所以被称为血蚶,和其肉的鲜红不可脱离关系,其壳白如雪,亦被叫雪蚶。壳越白越好,这正如《南越笔记》载云:“沙蚶冬月渔者,以足取之,谓之踢蚶。雷(虫字旁雷)以天寒乃肥,仲秋孕妇者腹黑,以白者为贵。”

血蚶相互碰撞的声音就像铜钱碰撞的声音一样,因此又被称作是钱蚶。到了冬季,正是一年中血蚶最肥美的时候。这就成了潮汕人围炉吃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可以清汤烫血蚶,这个“烫”就讲究了。切记不能烫得太熟了,太熟了的肉呈苍黄而干瘪无血,吃起来就没有原来的鲜味了,嚼起来也没了嚼劲,简直味同嚼蜡;但是烫得不够火候,蚶壳很难掀揭,就算强硬地掀开了,肉粘在壳的两边,不能吃得干净利索,而且吃起来也一股腥味。那么,怎么样“烫”出血蚶的鲜嫩呢?首先,这对火候的要求很高,要把握适中,不能过大亦不能过小。对烧水的要求也十分严苛,将水烧至起泡有声但还未沸腾的状态。立即将烧好的水倒入装有处理干净的血蚶的铁锅里,大约三分钟后,滤水,取食。倒上辣椒酱、梅膏酱、酸醋搅拌而成的“三参酱”,咬上一口,鲜汁弥漫在唇齿之间。

还可以直接在炉子前烤着吃的,烤着吃味道自然比用水烫一下吃的好,但是烤的火候就比较难把握了,基本上看到血蚶打开了,里面的血色慢慢褪去就差不多可以吃了。如果以前曾因为其鲜血淋漓而不敢尝试,那么这个冬季就不要再错过这样的美味了。


亚洲食学论坛


血蚶其实不止在广东有名,东南沿海的省市很多都有食用,海南人就称它为血蚶,潮汕闽南地区的人们则习惯单称为蚶

蚶属于软体动物的瓣鳃类,外壳呈作心脏形,表面有垄沟,好似瓦屋棱,肉柱紫赤色,多血,味咸但鲜美。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之功效,很多人视其为大补食材,价格便宜,廉价补品。闽西闽南一带过节宴席上都常见这道菜,下酒最佳,还会用于节日赠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