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战时,德国当年为何不能大规模收编苏军战俘用来作战?

生活360x


实际上二战时德国曾经收编过苏联战俘并组建了一支俄罗斯解放军,不过成立的时间太晚,而且和所有的伪军一样战斗力不佳,所以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

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特别是在战争初期,德国俘虏了大量的苏军士兵,不过此时由于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因此德国人对于这些战俘没太大的兴趣,大多关起来了事。只是利用一些对苏联不满的志愿者组建了一些东方营,主要协助德军进行运输和后勤工作。

不过随着战局的日益恶化,德国也开始考虑利用战俘来组建伪军,以便减轻德军的负担。于是德国人最后挑中了在42年被俘并变节的弗拉索夫中将,授意由他出面组建一支伪军,并取名为俄罗斯解放军。

弗拉索夫中将曾经是莫斯科战役的英雄,不过最后晚节不保

1945年1月28日俄罗斯解放军正式成立,下辖3个师又两个旅,还有一支规模很小的空军,大多是由苏联战俘和叛逃人员组成。不过和所有的伪军一样,即使德国人对于俄罗斯解放军也不是怎么放心,对于弗拉索夫要求将之前德国人利用对苏联不满的俄罗斯人组建的伪军部队交给其管辖的要求,德军也是断然拒绝。

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加上此时成立伪军有些为时过晚,随着苏联在战场上日益取得优势,很多俄罗斯伪军也再度倒戈投降,所以俄罗斯解放军并未发挥太多作用。其中比较著名的卡明斯基旅曾经参加过对华沙起义的镇压,不过它的表现很差,除了烧杀劫掠屠杀平民外并未发挥多少作用,让德国人也是失望不以,所以不久也被解散了事。


不沉的经远


收编苏军战俘做伪军,希特勒想到了,并且也去做了,可还是没有挽救第三帝国的覆灭。

德军在苏德战争前期,大量俘虏了苏军战俘,包围圈里的苏军战俘以万人计算,这个规模是相当的大。在初期德军高歌猛进的时候,这些人在德军的战俘营里,忍饥挨饿受虐待。后来德军在战场上颓势尽显的时候,原本就不宽裕的兵力,加上与苏军激烈的对抗,损失很大。德国纳粹高层就想办法征兵,占领区的很多日耳曼裔青年(甚至不会说德语)都征过了,那怎么办?印度人、穆斯林都征过兵,战斗机太渣,后来逼得德国人实在是没办法,就地解散了。党卫军就看上苏军战俘,毕竟人数多呀。

还有就是,斯大林在苏联最危急的时候,发过一道命令:遇到放弃抵抗的苏军士兵,军官有权枪毙!结果这道命令让很多苏军战俘不满!加上战俘营里有反斯大林的苏军将领煽风点火,很多苏军战俘就加入了德军组织的俄罗斯解放军。

俄罗斯解放军的领头人是弗拉索夫,这哥们儿原先是苏军将领,还在莫斯科战役中亲手从斯大林处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1942年被德军包了饺子被俘,开始怨恨斯大林。戈培尔留意到他,向纳粹高层建议成立俄罗斯武装力量。希特勒并不待见他,可是形势比人强,在戈培尔举荐下,希姆莱会见了弗拉索夫,希特勒授权于1944年9月成立了俄罗斯解放军,鼎盛时期,这支部队还有自己的空军部队,总兵力10万人!

可是不久后,弗拉索夫再次叛变,这次是他从德国人处叛变了。纳粹德国即将完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弗拉索夫也知道自己被斯大林抓住会是什么下场。很多俄奸都想逃脱这种命运,全部聚集在弗拉索夫麾下,拼命向西突围。1945年4月底,捷克斯洛伐克起义,盟军和苏军都顾不上,捷克斯洛伐克起义政府就找上弗拉索夫,弗拉索夫在获得秘密约定政治避难权后,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军赶出布拉格。不想,斯大林还惦记着弗拉索夫呢,之前数次派人刺杀都不成,怎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派人施压,政治避难成泡影。1945年6月,弗拉索夫最终只得向美军投降。

战后,根据事先与苏联方面在雅尔塔会议的约定:凡是捕获的苏联公民,特别是着德军服装的苏军俘虏,一律交付苏军处理。弗拉索夫等俄奸最后还是落到斯大林的手上。1946年3月,弗拉索夫等叛国的将领,在莫斯科被执行绞刑。

值得一提的是,德军当时有40万到60万俄罗斯志愿者为德军服务。苏德战争初期,被德军俘虏的苏军战俘大致有380万人,整个战争期间被俘虏的苏军战俘大致575万人左右。战俘营里的苏军,没食物没御寒衣物,要么帮德国人打仗,要么被德国人连饿带折磨死去。德国人根本就没打算提供食物给他们。由于饿得太久,很多战俘在得到面包吃下去后,就死去了。





黑郁金香96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是有的,规模还不小。

这就是著名的ROA,俄罗斯解放军。

苏联高级将领弗拉索夫在投降纳粹之后,以苏联战俘与白俄罗斯流亡者所组成的军队。

弗拉索夫在红军中服役24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打拼到集团军司令和方面军副司令,甚至得到过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1942年3月19日德军合围弗拉索夫的第2突击集团军据估计,被围兵力达13万人。

弗拉索夫在一个叫皮亚特尼察的小村子成了德国第38步兵军的俘虏,他的卫兵基本都被打死。

投降以后,弗拉索夫很快组织了伪军,俄罗斯解放军。

弗拉索夫这家伙能力还是超群的,同时当时因苏联的大清洗和消灭富农运动,大量俄罗斯民众对政府不满,所以愿意当伪军的人也不少。

另外,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第58条也规定将被俘红军战士的家属交法庭审判,同时将这些家属流放到西伯利亚,这引起了被俘红军士兵的普遍不满。

同时,战俘营条件非常差,还定期枪毙试图反抗者,如果不做伪军十有八九也会死。

最终,俄罗斯解放军有了很大发展。

战争结束前,俄罗斯解放军的高达55万人,但作战部队有限,多是后勤人员,主要是德军对他们不信任。

即便如此,俄罗斯解放军正规陆军有3个野战师,平均每个师辖有18000人,包括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炮兵营、一个工兵营。

另外,俄罗斯解放军还有一个预备旅、一个反坦克旅、一所军官学校和自己的空军。

计算起来,俄罗斯解放军的野战部队为5万人,颇有战斗力。

其余的多是地方武装和后勤人员,包括90个俄罗斯营、140个人数相当团的分队、90个野战营和其他一些小分队。

这些伪军部队通常被用来对付游击队,执行镇压屠杀抵抗者的任务。

但是,希特勒出于民族主义思想,德军高级军官则抱着叛徒不合适做军人的思想(德国军官重视荣誉)对俄罗斯解放军和弗拉索夫本人都不信任,甚至鄙视。

所以从始至终,俄罗斯解放军规模虽大,起到的作用有限,基本是打酱油的。

甚至,希特勒说过:让德国军人和这些劣等民族士兵并肩作战,是我们军队的耻辱。

威廉·凯特尔元帅就更夸张了,他曾下达了一个严厉的命令:"鉴于被俘的俄国将军弗拉索夫在未经元首批准和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外出,并发表未经审定的厚颜无耻的讲话,兹命令立即将俄国将军弗拉索夫转入战俘营严加看管,不得让他离开这个战俘营。"


萨沙


其实德军确实将一部分苏军战俘编到了自己的军队中使用,但是数量并不多,毕竟这些昔日的敌人究竟是否可靠是一个大问题。

苏德战争爆发后,战争初期德军俘虏了大量的苏军,但是这些战俘中思想也有很大差异,绝大多数是将纳粹德国视为侵略者的,自然不会和其合作,如果将这些苏军直接纳入作战部队将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也有少量战俘并不忠于苏联,由于此前的大清洗或者俄国革命的历史问题,其实是比较反苏的,因此在德国的授意和支持下,成立了俄罗斯解放军这样的伪军部队,协同德军对苏军作战。

此外还有各地区的伪军部队,一般是由亲德份子组成,使用苏制武器,承担安保任务等,减轻德军的后方作战压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战俘被强制编入德军中,承担一些非作战任务。比如德国首都柏林的防空部队中,就有很多苏军战俘,承担扛炮弹、运送物资等任务,着装不同于德军,而且并不给他们配发武器。由于远离苏联,加上语言不通,这些战俘为了活命也只能老老实实给德军干活。

还有一部分战俘被纳入了作战部队,不过一般在西线,避免其面对苏军时倒戈。比如那些著名的东方营,其中很多就是苏军中的中亚人。


战壕


二战时,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对苏联发动闪电攻击。由于苏联准备不足,被迅速击溃。整个战争期间,有575万苏军被俘,初期有380万人被关进集中营。苏联战俘从事艰苦劳动,缺少粮食,大部分士兵被折磨致死。战争后期,德国人在集中营中招募苏军中投降土兵,组成俄罗斯解放军。

丨德国人崇尚军人的地位和荣誉,不泄于和战俘和作,直到战争后期兵源枯竭,才打起苏联战俘的主意。1945年1月28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签罯法令,正式任命苏联投降将领安德烈-弗拉索夫为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授权他在集中营中招募土兵,组建俄罗斯解放军。

安德烈-弗拉索夫是个人物,1919年加入苏联红军,屡立战功和朱可夫元帅是同学,如果没有被俘的话,他会成为苏联历史上的元帅。1938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德国中断同中国合作,撤走军事顾问,斯大林派遣弗拉索夫来到中国,做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帮助国民政府训练军队。苏德战争爆发后奉调回国。

1941牟7月,弗拉索夫被任命为第37集团军可令,负责乌克兰首都基辅一线的防御,作战非常英勇。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弗拉索夫升任方面军总司令,负责一线作战。1942年3月,弗拉索夫指挥的第二突屯集团军十三万人陷入重围,弗拉索夫不幸成为德国人俘虏。

另人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个战功赫赫,有着24年军龄的高级将领竞然投降德军。他发表讲话,号召苏联人起来推翻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弗拉索夫的叛变引起苏联政府极大愤怒,德国人也非常鄙视他的人品。后来德国人发现弗拉索夫还有一点利用价值,让他组织俄罗斯解放军。

弗拉索夫的正规军有三个野战师,每个师有一万八千人,一个炮兵团,一个坦克营,一个工兵营。此外还有预备旅,反坦克旅,空军大队和军校,战斗力比较强,后来发展到十万人左右。苏联志愿者大约有50万人为德军服务。苏联人有这从多人被叛祖国,和苏联法律有关。苏联联丰乃法律中有一条规定,凡是战争中被俘士兵家属都要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苏联人对政府不满,此外还有民族矛盾,海外流亡人员等,苏联伪军数量众多,。德国人不相信这些二鬼子,他们只是做后勤,对抗苏联游击队和镇压抵抗者。到了二战末期,德军败局已定,弗拉索夫等人急于寻找退路。这时捷克斯络伐克人民组织联合政府发动武装起义,他们打不过德国正规军。

有病乱投医,他们向弗拉索夫等人发出邀请,弗拉索夫等人认为这是一个日后安身的机会,他率军开进布拉格,调转枪口同德军战斗,最后把德军赶出布拉格。苏联政府知道这件事后,向捷克临时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赶走苏联伪军,同时加快进军速度。

弗拉索夫等人成了没人要的孩子,他率领二鬼子们拚命向西逃跑,1945年6月向美军集体投降。按照苏美英等国达成的协议,这批战俘被遣送回苏联,士兵被发配到边远地区服苦役,弗拉索夫等高级军官上了绞刑架,对于被叛国家和民族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关东侠客


你这问题提的不准确。准确的表述是:为什么希特勒在苏德战争的初期阶段没有收编苏联军队?

就象前面有些网友说的,在纳粹帝国的种族理论中把斯拉夫人归为劣等种族,属于应当被清除的对象。在苏德战争的头一年,像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确是把德国人当解放者欢迎。可数百万苏军被俘,绝大部分都死在战俘营、集中营里面;直到42年下半年、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人终于发现他们有输掉战争的危险,且德国的人力资源日渐枯竭,已无力防守广阔的东部战线时,曾经被元首付诸高阁的“反布尔什维克统一战线”终于纳上日程。这才有了后来的“俄罗斯解放军”之类的“俄奸”部队。可惜,为时已晚:广大的斯拉夫人民,早就从纳粹的所作所为看穿了德国人绝不是斯拉夫民族的解放者;不管是斯大林的反对者还是支持者,都汇聚到“卫国”战争的大流中来。讽刺的是,恰恰是德国人巩固了暴君的地位和苏联统治。个人观点,不分青红皂白对苏联各民族无差别打击,正是阿道夫·希特勒输掉苏德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ralphyan


俄罗斯解放军指挥官弗拉索夫(右一)


隶属“卡明斯基旅”的东方志愿者士兵

隶属“俄罗斯解放军”第1师的SDKFZ.234/4型八轮重装甲车在布拉格街头


配发给东方志愿者部队的勋章:二级东方人民章

众所周知,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军迅速发现,面对庞大的苏联战争机器,人力资源和广淼的领土,开始有力不从心之感。当然,由于苏联民族政策,土地政策的严苛,德军入侵伊始,就有不少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居民视德军为推翻斯大林和莫斯科压榨的救星,愿意与之合作,截止1942年底到1943年初,根据并不完全统计,已经有32万名不同民族的前苏联居民在德军中服役。当然,由于希特勒以及希姆莱党卫军制定的民族政策,德军前线战斗部队一开始并不敢公开招募苏联人作为战斗部队,只是含糊地称其为“志愿辅助人员”,俗称“希维人”,通常担任司机,厨师,勤务员,向导或者苦力。在后方医疗后勤单位中,不少苏联当地妇女也愿意充当护士或者护工。由于德军人力资源吃紧,这些后勤辅助单位很快被希维人占据,到了“堡垒”行动前期,一个标准德军步兵师中的“志愿辅助人员”最多竟能达到2000人

最初的苏联志愿者战斗部队,出现于1942年初,为了严格限制其规模,防范其叛乱,最高统帅部OKH规定,志愿者部队不能超过营级规模,只能执行安保任务。为了统一标示,“东方志愿部队”也有了自己的徽章:菱形标记中内含万字徽章,其外为伸展的双翼,不同民族的“志愿部队”也有不同的袖章:阿塞拜疆籍部队为浅绿,哈萨克斯坦部队为红蓝相间,鞑靼人军团为红绿相间,不下十余种。


所有“东方志愿部队”的管理行政,统一归属“东方志愿者部队”总监指挥,首任指挥官为海因里希.赫米希将军,第二任是恩斯特.科斯特林骑兵上将,后者是一位“俄国通”,会说流利的俄语,战前曾担任驻莫斯科使馆武官。从波兰到立陶宛,各“东方志愿者军团”都设立了训练营,对这些志愿者实行4到6个月的训练,除了基本的战术动作,德军纪律教范,苏制德制武器操作,还要接受“泛斯拉夫民族主义教育”

一个东方志愿者步兵营,下辖三个连,重武器包括三门反坦克炮(比如来自缴获的苏制57毫米口径)15门轻重迫击炮和52挺机枪,人数在750到1000人左右,然后有大约60名德国陆军官兵担任关键职务:指挥官,机枪手和炮长。

说到题目中的苏联战俘部队,虽然整个二战中德军俘获的苏军战俘超过500万,但由于希特勒制定的“东方政策”,根本不考虑将其“回收利用”,而是作为最低级的奴役劳工,从事繁重甚至无意义的体力劳动,任其在恶劣的劳动或囚禁环境中死去,另外众所周知的是,由于苏军严酷的政工教育,即使进了战俘营,也很少有人敢于公开变节,除了少数对苏联制度强烈不满者。这样就导致了苏军战俘并不能大规模征用于战场。

初始阶段最出名的是由苏军投诚大尉卡明斯基指挥的“卡明斯基旅”拥有5个步兵团1个装甲营一个工兵营和一个警卫营,以及白俄流亡者伊万诺夫指挥的“白头特别部队”后来扩军成为了“奥辛托夫旅”,还有"R”特别师,由服务于德国情报机构的白俄侨民鲍里斯.斯密斯诺夫斯基组建,兵力也多来自白俄流亡者和苏军战俘中愿意与德军合作者,R特别师隶属北方集团军群,从事安保,反游击战和情报收集活动,后来扩充到12个营,拥有专门的红白蓝三色臂章。

R部队 的迅速成长反而引发了德国人的疑虑,斯密斯诺夫斯基甚至一度被德军软禁,当他于1944年6月重获自由后,新部队改称”俄罗斯第一国家军”,在奥地利,匈牙利境内零零散散和苏军打了几仗,相对于其他最后结局凄惨的东方支援部队,“第一国家军”的运气好到不可思议,斯密斯诺夫斯基靠着一张蹩脚的旅游地图,把自己的部队带到了中立小国,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列支敦士登,放下武器,寻求庇护。面对这群走投无路的游兵散勇,首相约瑟夫.霍普和列支敦士登人民接纳了他们,即使二战结束后,这个中立小国也顶住了苏联的压力,没有交出这些异乡的流亡者,部分官兵后来陆续移居阿根廷,但斯密斯诺夫斯基本人则一直定居在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直到1988年去世。

接下来出场的,就是苏联“东方志愿者”部队中最大规模的一支,来自苏联红军投诚将领安德烈.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虽然褒贬不一,但弗拉索夫将军在自己的部队中,始终是个拥有很高个人魅力,精明强干的领袖,而他对“解放俄罗斯”这一使命的孜孜不倦,也让希特勒,国防军和党卫军始终对他保持高度警惕。知道1944年10月,纳粹德国兵败如山倒之时,德军才想起这位一直被冷落的将军,命令他尽快组织5个志愿者部队陆军师,和苏军交战。

最先成军的两个师,是俄罗斯民族解放军第一,第二步兵师,每个师人数高达1.8万人,分为三个步兵团,一个炮兵团,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工兵营。第一师师长是来自苏联红军的谢尔盖.布尼亚秦科少将,此人也算是苏军内部清洗和卫国战争早期苏军高层指挥糊涂的牺牲品: 原来是389步兵师师长,上级要求他炸毁莫兹多克.切尔弗列诺耶大桥,结果炸桥时,部分友军兵力还在对岸,结果他成了替罪羊,只好驾机出逃,向罗马尼亚仆从国军投降。

第二师师长是格里高利.兹维列夫少将,原为苏军350步兵师师长,在1943年3月的哈尔科夫之战中被俘,由于一贯反对斯大林的清洗政策,他选择了和德国人合作......

俄罗斯解放军还拥有自己的空军,拥有超过70名投诚或被俘后选择合作的前苏联红军飞行员,其中战斗机中队队长是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前482战斗机团副团长塞米杨.贝奇科夫中校,装备了16架me 109G战斗机,轰炸机中队指挥官是前20战斗机团副团长安德列夫斯基中校,同样是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

俄罗斯解放军首次参加战斗,是在1945年2月到3月,在局斯特比尔附近的桥头堡,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萨哈罗夫特遣队”开始对苏军前沿阵地进行侦查,渗透,和偷袭。这些小规模行动非常成功,在一次渗透中,生生摸进了苏军某团指挥部,绑架了三名参谋部军官,而在另一次施塔加德附近的防御战中,萨哈罗夫特遣队一举击毁了12辆苏军坦克,共有8名特遣队成员破例被颁发一级铁十字勋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萨哈罗夫特遣队的成功,却改变了俄罗斯解放军整体的命运,看到这些东方志愿者作战如此给力,已经担任维斯瓦河集团军群,但一筹莫展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把它看做了救命稻草,命令解放军第一师立刻并入自己的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开赴东线和苏军作战,但此时,盟军西线的英美大军已经突破莱茵河,距离“俄罗斯解放军”的训练驻地明辛根不过150公里,“俄罗斯解放军”中人心浮动,许多人都想大战结束在即,索性投降英军美军,当战俘保命完了,有些人甚至主张立刻起义,但弗拉索夫思前想后,还是劝说部下服从命令,很快,“俄罗斯解放军第一师”从柏林东南,向奥得河前线的菲尔斯滕贝格前进,但攻势很快在炮兵,装甲兵和空军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粉碎,许多“东方志愿者”官兵确实作战勇敢,但无法挽救他们失败的命运。

接下来的举动,决定了弗拉索夫的命运,他预计德国将在奥地利和南德负隅顽抗,所以要求俄罗斯解放军第一第二师前往捷克参战,但他们启程后4月中下旬美军就占领了明辛根,如果弗拉索夫原地不动,至少还可以向美军投降。

“俄罗斯解放军”的最后一幕可谓是一出悲喜交加的历史剧,由于德军投降在即,布拉格发动了反德起义,为了争取德国投降后能有一个相对体面的结局,俄罗斯解放军站在了捷克起义者一边,和武装党卫军在布拉格展开了激战,然而就在战斗即将胜利之际,他得到了一个坏消息,西方盟国和苏联已经在中欧划分了实力范围,英美盟军不会进入布拉格,战后这里将是苏联毫无争议的战利品,于是“俄罗斯解放军”只得匆忙向西南撤退,试图向盟军投降,不过5月12日在比尔森,在他们即将抵达美军战线时,被赶来的苏军第25坦克军包围,全体被俘。

“俄罗斯解放军”的下场令人感叹,弗拉索夫在内的12名高级指挥官于1946年8月2日被判处绞刑,大部分普通官兵也被发往西伯利亚劳动营服苦役,大部分服刑未满就死于劳改营中,只有少部分俄罗斯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得以在巴伐利亚向美军投降,最后辗转至南美,与其他同胞团聚。

另外,其他曾大规模组织东方志愿者兵团的苏联境内少数民族战后命运也非常凄惨,比如属于土尔扈特部蒙古人后代的卡尔梅克人,由于二战期间组织了卡尔梅克骑兵军对苏军作战,全体卡尔梅克人在战后被无情地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用户69792950182


纳粹极端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血统论,昂格鲁-撒克逊人,高卢人,拉丁人当然没有雅利安人高贵和优秀,但还算是人。斯拉夫人不算人,跟犹太人一样一样的,都是要等着人道毁灭的部分,德国怎么可能用他们?这就是德国高层的观点。尽管如此,东线打得实在缺人了,后面又送不上雅利安人来,前线急眼了,斯拉夫人也得用,五百五十万俘虏呢,首先当然是苦力劳工,后来发现地方治安打游击队,自己人手上去太浪费,所以组织了以连为单位的伪军,负责此类任务。


当时苏联是大清洗过后,人心离散,苏联自己还有个二杆子政策,就是俘虏算叛徒,家属会流放西伯利亚,(这个问题二战后都一直是个严重问题,直到苏联解体都没解决)所以被俘苏军愿意干伪军的其实很不少,但是就因为德国高层的观点,下面属于偷偷摸摸搞,上面一直想不让搞,但又不能抽人手送东线,算勉强默认,所以规模始终大不起来,单位就是连一级,营都是连多了好管理划营,但行动还是连,极少有营级行动,都属于东方连,稍后建团也差不多这意思建了三个团。

等后来建师,就已经形势不妙,来不及在这上面做文章了。这点上看,极端主义确实不利于社会发展。


李三万的三万里


首先要说,希特勒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说种族歧视的话,查遍二战:美国人收集到北美的德国档案没有看到一个字!希特勒是歧视黑人,仇视犹太人,是因为欧洲上千年的宗教信仰和犹太教大相径庭。不一样,犹太人说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能直接听见上帝的安排。犹太人会经商,莎翁写的〈威尼斯商人〉里边的犹太商人要割借贷人一磅鲜肉就是莎翁,讽刺犹太商人见利忘义,。

中国和德国从一战时德国人放弃胶州湾和胶济铁路后,就是在平等互助,互通有无的基础上越来越关系密切。中国南方的钨砂石从苏区贩运倍增分红给陈济棠广东省政权。蒋介石通过外交部聘请了几任军事顾问全部都是德国军团数一数二的主官。德国也通过与中国人的贸易改善了民生。

希特勒不想用被俘虏了红军战士是对一战后期的红军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后又通过红色的斯巴达克团起义在德国柏林组织了红色的政府,建设了德国海军基尔港起义水兵总部念念不忘,认定了就是布尔什维克煽动暴动才搞,搞垮了军事上还有优势的德国军团。认为苏军军人都是被布尔什维克洗脑了,不能让他们多和德国人和德国占领区的欧洲原住民有过多的接触。

防止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基尔军港水兵起义和柏林斯巴达克团占领柏林的历史再次重演!


user4210272105487


收编战俘为自己作战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执行,因为在二战时代战争已经不是绅士的决斗,而是你死我活、极尽残酷手段的残杀!在这种情况下被俘人员的心中根本谈不上忠诚,更多的是仇恨和复仇。

因此,拿破仑时代大规模重用战俘,甚至是让敌人的统帅做自己国王的现象,从普法战争开始就不存在了,在二战时代更是十分少见(封建残余浓厚的东方例外),这个时候的战争已经从封建战争转变为民族战争,战俘变得不可信任。

希特勒本人就是鼓吹战斗到最后一人的狂热军国主义分子,他自己一定很看不起那些投降变节的军事人员,本着事必躬亲的态度元首严令禁止收编战俘。

在电影《解放》中有很明显的演绎,就是德军高层莫德尔将军审讯被俘的苏军上校,他说:“我们不会处决少校,勇敢的少校即使自杀也不会被俘”,这种带着讽刺和轻蔑的话正好反映出元首的意志,那就是投降者不可信任,莫德尔本人就是元首的疯狂追随者。

但是当战争形势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后,即使是不可靠的变节者也成了被利用的对象。苏联在整个战争期间有将近600万人沦为战俘,整个法国的600万陆军全部都被纳粹德军关进了集中营,而波兰和其他欧洲小国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员被俘,这些兵源一开始只被当做劳动力使用。

到1942年时德军前线部队已经出现兵力不足的问题,为了维持向前推进的强大军事力量,德军几乎所有的建制部队都被集中在前线,广阔的占领区成为兵力真空地带,因此这个时候德军第一次开始招募占领区青年参军。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苏军发现了数万名苏联籍人员,他们都被处决了。

到1942年冬季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打响时,德军在东线已经损失200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大量技术兵器损失之外还有庞大的人员损失,此时德军高层开始认真考虑招募伪军的事宜。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被俘的苏军统帅弗拉索夫也是在此时成为德军的帮凶,此人先后纠集了上百万苏联战俘为德军效力。

截止到德中央集团军群撤退到捷克为止,弗拉索夫的军队保持在30万人上下,这些人很多都是战俘营里的变节者,1945年苏军解放布拉格的战役在柏林战役还没结束时就开始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枪在西方盟军之前抓获弗拉索夫以及他的俄罗斯伪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