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用手机碎片化阅读有哪些危害?

夜横


2019年1月15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18年中国人读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用户每人平均购买纸质书达到5.5本。

如果有人说: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每年不到6本书”,其实是比较片面的。毕竟,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是“购买纸质书”,没有计算人们在电子书(包括kindle、多看、豆瓣、起点以及微信阅读)的阅读量。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人越来越喜欢阅读电子书。和纸质书比起来,电子书更加轻便、便宜、可以用手机阅读,并且随时下单、随时购买,省去了不少麻烦。

但凡事都有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手机阅读的危害也是非常明显的。我觉得,这种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手机阅读的干扰太大

用手机阅读,我们很难专注到内容里面去,因为手机有游戏、有朋友圈、有抖音……有各种app会抢夺你的注意力。

而阅读,恰恰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一个人刷抖音,15秒就能觉得“爽”;但要从书中看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15秒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甚至无法读完一行字。

你可能会说:我看书的时候,是心无旁骛的、绝对不会被任何东西干扰!

这句话,绝对会让很多互联网公司兴奋:原来还有不少人的注意力没有被抢占啊!看来这个市场还有赚头。

于是,他们会推出更多新花样、以便吸引你的注意力。

你喜欢读书?他们就推出各种阅读打卡app,只要你每天阅读之前点一下“签到”,连续签到七天、就赠送你一本畅销书;如果你分享朋友圈,还给你优惠券;如果你邀请好友一起阅读,还会给你更多福利……

诸如此类的套路。

慢慢地,你就不是在“阅读”了。

2.碎片化内容过于娱乐、缺乏逻辑

手机阅读,针对的是碎片时间:

早晚坐公交、挤地铁上班,路上无聊,掏出手机看看;等车、等电梯的时候,打开手机读几页新闻、刷刷朋友圈;闲来无事,刷一下手机……

通常,人们看手机并不是为了学到什么东西,而是打发一下时间;如果能在打发时间的同时,再顺便学到一点东西,那就太好了。

前面我们提到:很多互联网公司会抢夺你的注意力;如今,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趋势了——据统计,目前人们花在手机上的平均时间,已经超过每天6小时!

言下之意:人们看手机的时间很难再增加(大多数人总得吃饭睡觉、上班上学吧?),而手机app仍然层出不穷,那谁能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呢?

当然是有吸引力的内容!

什么内容有吸引力?

看看微博就知道:明星、八卦、娱乐新闻最有吸引力——某明星脱粉、某明星又出轨了、某明星把自己的外遇对象送进了监狱……

这些内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评论,让很多商家看到了“商机”,于是大量生产这样的八卦、娱乐内容。

读书,读的是数万字、数十万字,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完整的逻辑;一本书读下来,你的大脑就像完成了一次“马拉松长跑”,这能给你的思维带来一定的提升。

而那些泛娱乐的内容、或者所谓的“干货”,都是把有营养的东西打碎、压缩、精简,做成几百字的小短文,只为博君一笑。

如果我们不时常锻炼自己的大脑、读一些“硬货”,久而久之,我们的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下降,甚至影响到我们的表达能力。

想想前段时间流行的“蓝瘦香菇”,如果你所有的悲伤、悲痛、压抑、伤怀、愁绪……都只能用这四个字来形容的话,我觉得,那确实挺让人“蓝瘦”的……

3.容易浮躁,容易被调动情绪

碎片化还有一个最大的坏处是:让你变得浮躁、且容易被调动情绪。

很多人读书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读完一本书,我不记得内容怎么办?

其实,只要不是最强大脑,世界上没几个人能读完一本书、还完全记得内容的。

因为我们读书,并不完全是为了“记住”,更多时候,是通过阅读大段文字、培养自己的逻辑能力、归纳能力,锤炼自己的思维模式。

就像《奇葩说》,辩手们争论一个话题、并不完全是为了说服谁、或者证明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跟其他人的思维产生碰撞,不断交流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这样的人,内心会变得非常强大,不仅不容易被对手激怒、还会用自己强大的逻辑去碾压对方!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爱阅读的人,他们平时沉默寡言、也很少参与争论;但关键时刻,他们总是能语出惊人、一语中的,给人一种“然而我早已看透真相”的感觉。

相反,有一些经常阅读小短文的人,却很难沉下心去阅读一本书了。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手机阅读一点好处都没有呢?

那倒不是。手机阅读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但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我们只需要好好利用就可以了。

如何改善自己的阅读习惯?

分享三个方法:

1.可以用手机阅读,但不能仅限于读文章、刷视频,还要真正尝试去读一两本有营养的书。并且,最好是每个月都抽时间去读。

2.对于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朋友来说,要啃完一本经典书籍,这很难,不妨由浅入深的阅读,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慢慢习惯这种“读完一本厚书”的感觉。

3.活用碎片时间:你可以用“碎片阅读”的方式读完一本书,但读完之后,要用整块时间来梳理书中的观点、结构。如果还能完成一篇读后感,那就太棒了!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到你!


5分钟读书


言说手机阅读地危害,一定另有他方作为参照对比,比如纸质阅读,比如阅读经典。有幸昨日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的讲座,恰好讲的就是这一问题。笔者便结合教授观点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手机阅读最大的危害不应该首先在精神或思想的形而上领域去寻找,而是身体上。相信资深手机用户都有所体会,手机使用久后颈椎病严重了,视力下降了,有时走在路上与车辆或电桩来个亲密接触也未可知。不知为什么手机就是如此具有魔力,它呼唤着你的注意力,在你的内心骚动,撩拨着你的意志力,身体抵抗着,结果是投降。我们以健康为代价享受着窥视手机屏幕的快感,就好像那里边有一个黑洞般的世界。据健康调查显示,中国人的视力年下降均值为世界“第一”,颈椎病患者最低年龄逐渐减小,青少年患病率逐渐增多。看看身边的人们,没有人不是佝偻着、前倾着、良久地看着手机。从远古进化到如今,直立行走是人类的独有的身体结构,在与环境不断磨合中,我们保持着如今的骨骼结构。

违背正常生理曲度的后果是什么,不言自明


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有何不同?初初思考后的答案大多是“形式”。可手机阅读与纸质阅读不仅仅在形式上不同,最重要的是内容。首先,所谓媒体的“小编”有多少是学者,有多少是栏目的专家,推出的文章中有很多知识性的严重错误是大众无法察觉的,时代、姓名,乃至相关配图都是难以保证的。这样长久以来潜移默化的侵蚀,

恐怕最基本的“常识”都要丧失了。再者手机提供的阅读内容以被切割、碎片,毕竟没有人愿意捧着手机阅读一篇长达一个小时的文章,我们更希望直奔主题,一切渲染、铺垫都是多余。如此以来我们再难体会到渐入佳境的阅读愉悦。纸质阅读,每一篇场景的设定都是一扇门,依次推开如同一一解开作者的心锁,穿过文本的隧道,我们的心灵乘着小舟赏着书中每一处幽微风景。手机,让我们失去了探险的乐趣,急切于在山洞口掘出一大桶黄金,再发出“哇哦”的惊叹,满足地贪婪地洋洋自得:我也是知识分子!


说了很多,总结只有一点:手机正让我们越来越浮躁。一个响铃,一个震动,马上停下手头的事去看看是何动态。即使手机安静地躺在那里,我们却一个个急于给自己加戏,是不是有人发简讯给我了,微信朋友圈是不是有了新评论,会不会有未接来电没有听到?拿起,放下,拿起… …摄影圈有句话:赏景不拍照,拍照不赏景。遇到美食时先拍照,有了好消息时先发朋友圈,为何快乐来了不能安静独享之后再分享呢?对自我把持地重心日渐外移后,当伤心来时如何自担?很难想象。



手机也已侵入到学者地研究之地。当下很多做学问的人不会去读文本作品,不愿埋头于经典,于是便出现了论文发表千万篇,读罢只觉毫无温度。换句话说,提到一篇文章不会想到他的作者是谁,署名“不重要”了。

很多年轻人喜欢表达自己,随手微博,偶尔文青,偶尔文艺,有时矫情,却不阅读。从某些方面来讲,阅读越多,反而疑问越少

。读书多不值得刮目相待,读出智慧才值得。有多少人在手机中读出智慧了呢?

不知各位友人阅读这篇文章时长是多少呢?


夜间随谈,欢迎各位分享观点、留言交流。


懿清欢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危害。

《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医术高超的人叫薛神医,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要他出手救人,必须教他一招绝招。

薛神医救治了很多人,也学会了很多绝招。他在心里沾沾自喜 ,以后行走江湖再也不怕,我也是高手。然而,他见识到乔峰的高强武功,招招致命,出手极快,让人防不胜防。他在乔峰面前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是否也和薛神医一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学习很多大咖的方法和技巧,还为此沾沾自喜呢?

其实我们学习是一些零散的知识,这些知识不能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任何的改变。



因此,通过上面的例子,来总结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危害:

1.碎片化阅读的知识零散,杂,乱,不成体系。

2.浪费时间。

3.碎片化阅读,让阅读者的思维方式受限制,容易受到写作者思维模式的影响。

4.碎片化阅读让大脑懒惰,不喜欢思考。



那要怎么改变,让碎片化的阅读给我们带来好处呢?

1.带着目的去阅读。

  • 明确我们拥有的碎片化时间
  • 列出问题清单,在进行阅读的时候针对某一个问题,寻找它的解决办法。
  • 从兴趣出发,只阅读我们感兴趣兴趣的话题,其他的都可以不关注 。
2.巧用方法来阅读。
  • 提炼。通过拆解文章,或者课件,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
  • 链接。链接自己的经验。
  • 融合。通过拆解提炼出来的知识,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也就是说将它内化变成自己的能力。
3.巧用工具提高阅读效率
  • 印象笔记。印象笔记很好用,很多app和公众号的内容都是可以一键转存,非常好用。只需要在app里绑定它以及绑定它的微信公众号。

  • 其他的笔记。如有道云笔记。
碎片化阅读虽说有一定的坏处,但是只要懂得技巧和方法,充分利用起来,也能给我们带来好处。

小零露


还记得看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品《致青春》,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毕业多年后聚会,张开同学,就是那个哪都能张开的张开同学,在地摊买了一堆A货衣服、皮鞋,腆着脸也去参加了。

当然,我之所以对这个细节印象深刻,是因为强烈地代入感——同学中有做宇宙最大基金的基金经理,有上榜新财富分析师,有创业做CEO,也有一市之长的官员,而我——,好吧,我确实对自己现状很不满意,我担心我会像张开一样。

当时我就想毕业后的差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同等专业毕业、同等时间的工作,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被放大到这个地步?

我们都无法否认每个人际遇的差异,其实,我们也无法对际遇的不同做些什么,我们更应该去寻找那些我们能够控制的变量。

想要向有价值的事物发起挑战的人,必须能够看到自己能力的现有水平及其未来水平两个方面,而决定这两个方面差异的关键变量就是学习。

还记得大学毕业时,部分同学把大学四年所有的教材书籍在跳蚤市场悉数廉价售出,换啤酒喝了,并扬言再也不想看书学习了。现在看来,这部分同学中有一部分是认真的,他们不仅仅没有通过读书去学习,在工作上也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按部就班地得过且过着,我无法评价这种状态,毕竟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想重点去分析的是后两种类型,这两类人都有进一步自我提升的意愿,只不过在具体的学习方式出现了较大差异:一类是碎片化学习、一类是立体式学习。

你可能会有疑问,难道工作后不都是碎片化学习吗?哪还有大块时间去学习?立体式学习又是什么?

是的,工作后我们确实已经不可能再专门抽出一年半载去系统地学习。

但是学习时间的碎片化,绝不意味着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技能都是一个整体,如果对该领域属于初次接触,那么由于自身水平限制,学习该领域就要把整体打碎,逐一去认知、吸收,这是艰难的阶段,明明看到的是整体,学到的却是碎片。

如果碎片在吸收时是有一定秩序的,那么在在内在梳理组合时会容易一些,在使用时才能完整地输出;如果碎片内容在吸收时是七零八落地散在记忆各处,把碎片重新组装成体系就几乎不可能。

而碎片化学习,在形式上就是去微信朋友圈吸收对自己可能有用的信息、去得到APP上听几本把20万字浓缩为20分钟输出的书籍、去知乎上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等,在内容上基本上都是七零八落地呈现,很难有体系化地内容,比如本公众号到目前为止,一直尝试去把持续行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逐一剖析,但是每次打开电脑后思路总会张牙舞爪地四处延伸,写出的内容已经无法保证全部与持续行动相关。

此外,碎片化学习多是被动由别人提供内容,我们来选择性地吸收,这种选择究竟是基于自身需求,还是一时兴起,恐怕就很难保障。即使遇到自己真正有需求的内容,但是别忘了,你需要的是一个整体、体系化的认知,这种碎片化的提供方式只能使我们处于管中窥豹的阶段,越看越慌,很有可能得出“太专业了,太难了,算了,不学了”等结论,于是决定换一个新的领域,在碎片化时代,我们的学习始终只能处于入门阶段。

而立体式学习就强调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但是学习的内容绝对不可以碎片化,思考的逻辑绝对不可以碎片化,相反,我们要多掌握一些系统化的知识,多思考一些完整体系的东西。

立体式学习是在特定的人生设计、职业架构下进行的,可以根据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来开展不同内容的学习。比如,一个投资经理在接触医药行业时,就需要把医药行业的整体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学习,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医药企业的投资逻辑,随着工作需求变化,投资经理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会不断变化。

立体式学习是“倒逼”机制下的主动学习。比如还是上述投资经理需要系统掌握医药行业的知识框架,那么这种学习是“倒逼”的,是由于他要投资医药行业的需求引起的;但是,学习行为却是主动的。这样的学习就具有高强的动力和目标性,可以克服学习初期由于自身水平限制导致的困难,这是碎片学习无法做到的。

一个人一直在碎片化学习,早起上班听得到APP,中午休息读订阅专栏,晚上继续刷朋友圈,忙得不亦乐乎,每天也是鸡血满满;另外一个立体学习者却是根据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形成自己对于专业认知的逻辑。

那么10年时间会发生什么?开始时,大家都在专注地学,即使立体式学习者也只是处于基础阶段,彼此都“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和差异;而到毕业5年后,就开始出现碎片化学习者“看不懂”立体式学习者的情况了,而到10年,已经是“追不上”了。

从“看不出”到“看不懂”,再到“追不上”,结果就是,10年的同学聚会,开始有些不好意思去了。

如果大家觉得有用处,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听我聊聊教育那些事儿。


浅叔熬鸡汤


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坐在公交车上,站在地铁里,靠在沙发上,甚至是在会议室里,我们看到的是“低头族"“拇指族"无不在掌上刷屏,这就是碎片化阅读的现状。碎片化阅读危害多多,仅举几例如下。

碎片化阅读使人们学习的知识不成体系。在这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智能手机上同时跃入眼帘的是时事热点、娱乐八卦、学术争议、图片报道,人们摄取的是五花八门的知识碎片,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碎片化阅读不利于人才专业化发展。同样是上述原因,杂乱的信息不利于培养人的兴趣的专一性。

碎片化阅读学习效率低下。碎片化阅读更容易使人对知识的学习仅限于“知道"和“了解”,而不如纸质阅读那样易于精深地掌握知识。

政府、社会和家庭应当引导下一代把阅读方式转向传统的纸质书籍上来,碎片化的掌上阅读只能作为学习的辅助形式,而不能代替传统的纸质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子书不是人类进步的电梯。

“无声悦读"一家之言,如有不妥,请留言指正。


记忆力时空


首先我必须要强调的是手机阅读会受手机影响,而影响阅读效果。


1.每个人对手机都会有一定的依赖性。手机通知栏,经常时不时地会跳出一些信息出来,或者是一些广告。它会让我们不自觉的去点击那一些跳出来的信息,然后我们的阅读就会受到干扰。使我们不能专注的去阅读。



2.用手机来阅读的话的确是可以大大的方便的所有的人在阅读时间。也就是说,你可以在走路的时候或者是你在坐车的时候你都可以拿起手机来看书。这样子的话,其实可以满足到很多人的那种阅读习惯。

假如这样能够吸取更多的知识的话,这种方式是好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拿起手机的时候都是非常的碎片化的。我们刚看完两行字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做下一个事情,或者是说我们看到略有所感悟的时候,我们来不及拿笔话题重点或者是记录一下,当我们下次再打开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忘记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呢,手机的阅读只能是暂时的,满足了我们的观看需要而已。



我们要深入的学习的话,我建议还是要考虑用纸质的阅读。



建议,尽量的多用纸质的书去阅读!

为什么要让自己用纸质的书去阅读?

首先我们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己眼睛。电子产品总是伤害眼睛的,在长期看阅读的情况下呢,我们最好还是要用纸质的书会比较好一点。

其次,纸质的书,摸起来比较有质感。可以让我们更加轻松,更有深有体会的去触碰到书里面的故事。

再次,纸质书方便记录,看到喜欢的字句,或者是看到喜欢的文段,或者是看到有感悟的时候可以在书上面记录一下你的所思所感你下次再翻看的时候,你就会想起自己曾经在这里有过怎样的心灵火花的迸发!



爱读书的人越来越越快乐!无论怎样读起来才是王道!书读的越多,看的世界才越广阔!


花间一家


首先,我并不觉得手机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危害、反而因为互联网以及各种看书软件、笔记软件、翻译软件的辅助和连带,手机阅读往往比纸质阅读更加方便、快捷、实用。仿佛一个偌大的书店握在手中。

很多人之所以对“手机阅读”有所偏见、有所鄙视。并不是因为手机阅读的问题,而是自身阅读习惯的不足。就算从“手机阅读”回归到“纸质阅读”,这些人也会因为自身阅读习惯的问题,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低下。

问题一:看书不积累。

很多人看书总是一遍看过,从不回看,更懒得总结和归纳,最终落入“看了忘、忘了看,看过的书总是忘得一干二净,看过的书总是起不到作用”的尴尬境地。

问题二:意志不坚定。

很多人总是想起来就看几眼书,想不起来就一直不看。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无疑是自欺欺人。这些人错误的以为自己喜欢看书,花时间看书,并且养成了看书习惯,实际上这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和虚荣心作祟。

问题三:看书太杂。

很多人虽然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看书,但是缺乏成熟具体的看书目标,缺乏有针对性的知识延伸和知识,最终从书中的所学所悟就是一盘散沙,作用十分有限。

问题四:不会记笔记。

看书不仅包括看书本身,还包括选书、背书、联想、笔记、反思等等过程。这其中,读书笔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载体和阅读过程。很多人之所以阅读效率很低,就是因为不会做读书笔记,懒得做读书笔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我们阅读量很大的时候,就需要文字摘要、思维导图来加深我们的印象,同时方便我们对于素材的应用。

……

以上这四方面问题,是较为常见的习惯错误。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是手机阅读造成人们“知识琐碎、肤浅健忘”的阅读窘境。事实上,这是个人阅读习惯的错误造成的。

拿我个人举例:

从2017年开始,我渐渐养成了看书阅读的习惯,差不多一年阅读100本书,一年编写100篇读书笔记。并且90%的书我都是通过手机阅读来完成的。

手机阅读的好处有以下三个:

好处一:便于整理笔记。既可以充当文章的素材,又可以关联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好处二:容量大。正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一个偌大的书店。

好处三:便于碎片化阅读。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很难找到整块整块的阅读时间,只能利用零零散散的碎片化时间阅读。这种背景下,手机阅读绝对比传统的纸质阅读更加方便,更加高效。

……

综上所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阅读非但没有害处,同时还便捷、高效、实用。当然,纸质阅读也有种种优点是手机阅读无法替代的,比如阅读体验感更好,更有利于翻看。倘若我们想要提高自身阅读效率的时候,不要一味抱怨某种阅读方式的弊病,反而应该改正我们的阅读习惯。


魏晋寒


首先啊,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以及注意力等方面的能力。

为什么我说这些方面的能力很重要呢?是因为这些能力也是一个人的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智力对一个人重不重要,这个大家应该是都很清楚的。

那么,如果一个人长期用手机碎片化阅读的话,最起码对他的这个注意力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通过手机来做阅读这样的一个活动,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是很有可能受到其他的一些推送的消息啊、一些短信呀、电话呀、微信方面的消息的影响。这就注定了他这个阅读的一个过程,是不可能完全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的。

那么久而久之,长此以往,他的注意力会受到影响,也就很难去集中注意力了。

这个时候如果他要去学某一样科目,比如说数学或者物理,或者是参加一项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或者是研究或者是学习等活动,他就会发现这个时候他很难去集中注意力,他可能只能集中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如果让他在长达四五个小时或者是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里去学习这样一个东西或者是参加某一项科项目的研究,或者是开展某一项工作,他会发现很困难,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了。

碎片化阅读会影响一个人的注意力,这是其中危害之一,第二点危害就是碎片化的阅读,他很难对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的建立。

如果说一个人对他的工作或者是专业专长,或者他所学习和研究的某一项东西,没有办法去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结构,那这就决定了无论他是在工作之中还是在今后的一个研究之中,都很难去成为行家里手,即便是他去做一项工作,他都很难把这个工作做得很精细很深入,一来的话他以后的工资水平,或者说是职业前景就会受到一个发展的限制了。





红楼夜思


  一、阅读的本质是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不用手机是不可能的。本人每天也都会用手机“阅读”,但我看的一般都是不用动脑筋的,比如新闻、小说等,看了就看了,记住没记住都无关紧要,只是打发时间而已。孔老夫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因此,没有思考的“阅读”不是阅读,只是浏览。

  二、阅读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是为了汲取他人的智囊与思想,通过不断地积累沉淀为自己的学识,增加自身的内涵,提升自身的修养。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而学习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书籍。而浏览可能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这也是各大自媒体平台打击“标题党”的原因之一,“标题”吸引了浏览者的目光,占用了浏览者的时间,却没有为浏览者提供有益的内容。

  三、碎片化无助于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立。术业有专攻,没有人能够精通所有的知识与学问。因此,对于普通人而言,一般是尽可能地精于工作所需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每一个人对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学习的重点也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每一个都必须形成自己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碎片化的浏览对于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立没什么用处。

  四、“碎片化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是科技进步所造成的某种悲哀。没有阅读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可是在当下的时代,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了,很多人可能一年也看不了几页书。回想上世纪八十时代人们疯狂阅读书籍汲取精神食粮的场景,不过区区三十余年,却有沧海桑田之感。坐在电脑前安静地阅读书籍的PDF格式的电子书并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这种阅读方式,本人也非常认可。毕竟,纸质书价格居高不下,从网上下载的成本就非常低了。但是,这种阅读方式远远没有纸质阅读的那种感觉,总是差了一点点的味道。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碎片化阅读”这个概念能够消失,因为真得不能称之为阅读。


第三只眼看理财


读纸制书和在手机上读书各有优缺点。

首先读纸制书的好处是:

你可以随时把书中你认为好的句词标记下来,方便过后找到并记录下来。我在读书时,就是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先用笔做记号,当读完这一章节或读完整本书后,找到做标记的句子,写在本子上。

相比手机来说,读纸制书对眼睛有一定好处,可以快速的阅览。

而且读纸制书还有一份韵味与气氛在里边。比如,在图书馆安静的环境中,在夜晚灼灼的灯光下,在公园清新的空气中……你是不是会觉得这些画面很美好和享受。

纸制书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一些名人的经典之作。

纸制书的缺点:

之一就是成本高,这也是相对的,与国外的图书相比,我们的图书已经算很便宜了,要是与电子书比是贵的。

之二就是携带不方便。

电子书的好处是:

随时随地就可以阅读,适合旅途时使用,携带方便。

电子书的缺点:

不利于查找内容。

长时间阅读对眼睛有危害。

受电源的限制,在没有电源的地方无法阅读。

最好的方法就是,纸制书和电子书结合利用。读篇幅长的书还是选择纸制书,而篇幅短的书选择电子书。在公共场所选择手机阅读比较好。总之,还是按照各人的喜好,无论选择哪种形式,自己受益,学到知识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