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正顺、玉梨是解放前成立的两大潮剧戏班,它们因为年代久远而不被人所知。但事实上,解放后成立的广东潮剧院的不少骨干演员,像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等就都来自于这两大戏班。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六大潮剧戏班

新中国成立以后,潮汕地区的潮剧戏班主要有:正顺、源正、三正顺、怡梨、玉梨、赛宝六大班,正顺和玉梨是其中的两大名班。

老正顺香班

初由澄海外砂王立秀购买海阳官塘中正兴班,充实后命名老正顺香。正顺戏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先后两次到过暹罗、越南等地演出,1946年还赴香港太平戏院、九龙普庆戏院演出长达一个多月。50年代后称正顺潮剧团,是潮剧戏改的重点,剧团先后挖掘整理了《认像》、《扫窗》、《拒父离婚》、《陈三五娘》等传统剧目。1956年初,正顺潮剧团乘船前往广州登台演出《陈三五娘》,获得了梅兰芳先生等行家的好评。1965年与玉梨剧团合并,改称为汕头市潮剧团。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老玉梨春班


清末海阳县彩塘金砂陈胜阳创办,民国初卖给同乡陈和利之父,由陈和利经营多年。该班原以乌衫戏出名,以后加强了花旦行。在20世纪30年代,剧团曾聘福州京剧武功教师传艺,汲取京剧武功。先后演出《五梅下山》、《胡惠乾》、《孟姜女》、《无盐女》等剧及武功专场,后来则以演青衣戏和武打戏出名。1958年并入广东潮剧院落,以该团为基础组成潮剧院第四团。1954年,剧团还排演了时装剧《社长的女儿》。1961年复名玉梨潮剧团,到了1956年末,广东潮剧团成立,其并入新组合的汕头市潮剧团。

广东潮剧院


1958年12月25日,以广东省潮剧团、源正、三正顺、怡梨、玉梨、赛宝等6个潮剧团为基础成立广东潮剧院。下设5个演出团,即一团(原广东省潮剧团)、二团(原源正潮剧团)、三团(原怡梨潮剧团)、四团(原玉梨潮剧团)、五团(原赛宝潮剧团),原三正顺潮剧团人员分流在这几个团中。同时组建汕头戏曲学校,各县也陆续组建潮剧演出团体。

正顺和玉梨潮剧团的骨干演员就全部被抽调到新成立的广东潮剧团,后来改为广东潮剧院,而其他仍留在剧团的演职人员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都已经离开了演艺界。正顺老艺人方展荣告诉记者:“没有调过去广东潮剧团的演员就没了名气,但是无论是否成名,我觉得他们都一直都在演潮剧,一直为潮剧做贡献,致力于培养潮剧新声代,我觉得这种精神要发扬。”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戏班为潮剧的发展做出相当大的贡献,它们不仅为广东潮剧院输送了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优秀人才,同事也培养了潮剧表演艺术家、女导演黄瑞英,潮剧第一代刀马旦谢素贞,潮剧第一位女小生吴婵贞等等。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方展荣告诉记者:“老师教会我们的是一种精神,敬业爱岗。大家跟着老师一大早就起来练功。其实戏曲是身教重于言教的,没有那么理论,有的是非常朴素的练习方式。"

培养出姚璇秋、方展荣、张长城等名角是正顺、玉梨这两大潮剧戏班


为了完善记载潮剧的发展进程,使得潮剧文化的历史被更多人了解,目前,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牵头相关人员,正在着手整理、编辑一本名为《正顺玉梨老艺人口述历史传记》的书册,对潮剧发展史上欠缺的人物内容和被遗漏的情节做了修补和添加,将更多发生在老艺人身上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记录入书中。这本书册将是对老艺人献身潮剧艺术的珍贵纪念,也是日后潮剧文化千古流传的重要载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