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医与道医有什么区别?

遂川农夫


核心观点——中医源自道家,历代古中医多是道家。学中医最好兼学道家,可学全真教丘处机的龙门派。佛医(藏医)可与道医相提并论。苗医可视为与古中医同源不同流派的分支。

中医源自道医。或者说,中医最初本来就是道医,从“金元四大家"开始,逐渐从道家分离出来。仔细查一下古代名中医的人物传记,很多是道家人物,只是他们医名太盛,盖住了道家身份。比如神话时代的黄帝、三国的张仲景、东晋的葛洪、唐朝的孙思邈、南宋的陶弘景,明朝的李时珍等等。

再看一下古中医根本经典《黄帝内经》,以中医看是医书,以道家看更是千古大道书。而历代道家高道,几乎都通道医(古中医)。反过来看,为什么现代出不了古代孙思邈一样的大宗师级别的中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因为现在中医几乎不学道家,如乏源之水难以充沛,因缺少了道家这个大源流的缘故,医疗效果就低了一个层次。


什么叫道医?试读唐朝神医孙思邈《大医习业》:"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个人浅解,道家、中医无所不通,并以道家本领驾驭中医的大医家,就是道医。东晋葛洪说过:“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现代有代表性的道医,如龙门派的张至顺道长。

李时珍是道家?普通人物简介,根本看不出来,要看《李时珍传》末尾一段话,“顾景星曰: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晚从余曾大父游,读书以日出入为期,夜即端坐,其以神仙自命,岂偶然与?”这段翻译大意:顾景星讲“我儿时就听闻(李时珍)先生的轶事.......(李时珍)晚年跟我的曾大父经常在一起(好朋友一样的),(他)日出读书日落即止,夜里就端坐(打坐),他自命神仙,哪里是偶然呢?"——这一段已能确定李时珍是道士。

张仲景是道家?在他的名作《伤寒杂病论》自序说“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最后一句说:“余宿擅方术,请事斯语。”。什么叫“方术”?不是道家是什么?详细的可以上网查一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三位作者写的《张仲景与道家渊源考略》,里边提到了很多佐证。

历史上有很多道长,因年轻时体弱多病甚至命悬一线,为治病救命入道家,后来治好并得长生逍遥神仙之学。原因有二:1.道家自古有云“上药三品精气神”之说,通过炼化精气神来激发人体生命潜力,再加外部草药等两方面配合来医,比现在中医只用外药肯定要强啊。2.道门内部代代相传(有真传的,假道士不在此列),短则百年,长越千年,假以时日自然会积累一些验方,代代相承治病救人形同秘方,治病自有奇效。如孙思邈的《千金方》就是这么来的,千金方甚至还吸收了佛医的内容。

这个时代,全科好中医毕生难遇,何况要找个真道医?(也有假道医,不如找正规中医院的中医看病稳妥)。中医学习方向上,崇尚“复古",既要学古中医书,还应学古道书。参考书:清朝黄元吉真人的《道德经讲义》、清朝高道刘悟元的南怀瑾的《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萧天石《道家养生学概要》等。

另外,佛医可与道医相提并论。佛医在古印度就有佛的弟子神医耆婆,传到中国后,因地域之别,渐分藏医和汉地佛医,藏医融合古印度佛医与古中医、古阿拉伯医学三门,再加藏地草药学为一炉,大宗师“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如同孙思邈,其书《四部医典》如同《黄帝内经》,《晶珠本草》如同《本草纲目》,汉地佛医则融合显宗佛经医学,与古中医和汉地药草学为一炉来治病,如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

另外,还有苗医,可视为与中医同源不同流派,是中国古道医的分支。据说,苗族源自与黄帝炎帝大战之蚩尤所属的九黎部落。中医之根在《黄帝内经》,苗医之源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是同期文明,猜测苗医也存有中国古道医的传承,所以一方面苗医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法存在差别,另一方苗医及苗药也有较好的医疗效果。


天边的一团云


《道医学》——

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道医不是道教,是道教长生不死思想的理论实践促动下,由教内宫观到时学着、教外道家学者一医弘教,以医传道,以医自济济人为手段而自然演化出的一支医学流派。

道医大概区分为三个不同层面,第一层面,形治部分,道医在治病防疾过程中,善于运用传统医学本草汤液、方剂(各种丸散膏)及针灸手段,这与中医学内容大致相同。第二层面,养生部分,包括导引,调息、内丹、辟谷,内视、房中等项。是道医学最具有特色的部分。第三层面,即神治部分,其内容包括道、德、符、占、签、咒、斋、祭祀、祈祷等,这一部分与人的信仰、品德、民间疗法有很密切的关系,

道教公认的实体教团创始人张道陵及著名道士葛洪、陶弘景、孙思邈以至李时珍、张三丰等,既是医学大家,又是道学大家。他们中间,既修炼内丹助成仙,又修治外丹以活人,且深研医道,济世利生,

道家(道教)医学的法与术,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与中医共同使用的治疗方法,如汤药、针灸、按摩等;二是道医学特有的治疗方法:如气功锻炼与治疗、劝善的情志疗法、服用内丹外丹的养生法、施行祝由禁咒、以古琴为主的音乐疗法等,乃至依于河车路(内丹导引)的杵针疗法,依于经络及武功修习而展现的药功及拨筋疗法等。

(注:道家所说的“俢仙”并不是神话中可以飞天入地的神仙,而是道教中的一种身心脱俗)


强力鸡血针


中医是建立在道医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明朝以前的中医,与道医并无太大区别,而现在的中医和道医最大的区别就是少了祝由科。

明朝时期中医分为十三科

一、大方脉,二、小方脉,三、妇人,四、疮疡,五、针灸,六、眼科,七、口齿,八、咽喉,九、接骨,十、伤寒,十一、金镞,十二、按摩,十三、祝由科。

明朝的中医还是相对来说完善的,但今天的中医却少了“祝由科”这也是中医和道医最明显的区别。

而“祝由科”近些年在网络中爆火,被传为无所不医的神奇之术,但祝由科真有这么神吗?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医比道医缺少的这一科“祝由科”究竟是什么?

“祝由术”最早起源于中医十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其中描述的祝由术是:“祝”者咒也,“由”者病之源也,祝由之术就是应用符箓咒法,加上中草药调理,而达到治病的效果。这里要注意看“是符箓之术加上中草药,”而不是拿出一张符,伸手在病人身上随便擦一下就可以了。而祝由科之中的符箓之术,是指“法箓”,听起来很迷信的词语,但是如果大家了解什么是“法箓”就不会觉得迷信了。

“法箓”的含义是对“中草药”施法箓,那么怎么施展呢?这就要用到道医的神坛了,药王神坛了,药王神坛是用来给中草药施法的神坛,但其实这一步骤所谓的施法,就是在用鼎炉通过特殊的方法给药物提纯。

拨开云雾见青天,这所谓的“法箓”其实就是给药物提纯。其实“祝由科”是一门具有完善系统和理法的医术,“祝由术”的确是很厉害的医术,但并不是什么神奇之术,所以大家要理性看待,理性学习!而现代中医缺少祝由术,也是与道医最大的区别了。

综上所述:的中医和道医最大的区别就是少了祝由科。

金吾文化与您分享!


金吾文化


从中医的渊源来说,道、医同源。但后世中医离道可能越来越远。至少现在的趋向还是这样。

不说别的,就看《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很多道医的内容,最典型的如现在称为“运气七篇”的运气学内容,但《黄帝内经》里,又何止运气七篇在讲医与道的关系呢?

《黄帝内经》的运气学,现在明白的人已经很少了,虽然最近这些年通过网络传播,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运气学,但真正弄懂的确实不多。更多的人看到它的表述,就感觉迷糊了,弄不懂了。还有一些人也是借此弄不明白来攻击中医的。

张仲景之所以成为了医圣,与他传播中医的作用分不开。他是把过去的汤液经与内经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让中医的理论与药方合流,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让后世中医可以通过《伤寒论》接触和学习中医,而不是通过《黄帝内经》里的医理学习。《黄帝内经》所讲的医理更复杂,而且更不易操作,而《伤寒论》则不一样,讲出来的都是疾病表现特征与治疗之道。后世中医学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按图索骥”的方法,开始中医学习。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里,中医还有很明显的道医痕迹,而到了《伤寒论》中,或者张仲景之后的时代,中医就已经把医理融入实践,让具体的辩证和治疗手段,成为了中医的学习重点。这足以应付大多数当时的疾病。

当然,要做大医,上医,还得回到中医经典里,用医理指导中医。但对于百姓日用,日常的疾病,那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容易为大众掌握,成为中医普及的法子。

现代中医个道医的区别,在于道医关注的是中医本源、理论,弄懂理论,可以举一反三。而现代的很多中医,丢了理论与核心,把中医变成一种实践医学。讲的的不是中医理论,而是疾病的症与证,外在表现,并通过外在表现进行合参,以及按照自己熟悉的一套方法进行治疗。于是,大病、难病治不好了,中医治病的道理说不清楚了,说出来的道理流于教条,不易为人所知,脱离了生活,也就脱离了中医的“活着”。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中医要“寿终就寝”了。

中医其实离不开它的本源。离开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医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百姓对中医的广泛认知,中医终究要成为僵死的医学。而中医之所以能够存续数千年,根本的,就在于它活在百姓中,在于它的理论不离天道,无法被泯灭。除非地球不在了。

中医留下了不少典籍。这些中医典籍,就是后世修正医学,返璞归真的模板。中医经典不死,中医必将永存。这应该就是中医与人类发展的规律同源的现实所在。


踏雪无痕5141815


"易″与""医″同源。都源自于"道″。易与医是道的一对"双胞胎"。所以,它们没有高下之分。

在上古时期,人们都是遵道而行,,曰出而作,日落而息,清心實欲,不妄劳作。知足而常乐,顺其自然。所以少疾少病,百岁而终。

到了黄帝时期,人们欲望增强,疾病增加,所以出現了"黄帝内经"。继而出現了"神农嘡百草,一日中七十二毒"之说。之后"神农夲章经"问世,出現了易医初分的苗头。

但大家不要忘记,易医是同源的,所以古时的医者都是修道有成的得道高人!比如,扁鹊,华陀,孙思邀等。因此孙真人提出,"不知易者,不足以为医"。也就说,木修行,沒有足夠道德的人,是没有资格当医生的。

从这个原則为标准,当然是道医要高明得多。

大家都看到了,当前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有钱便是爷的世风,注重医德的[医生,寥窦寥无几,医术便一落千丈!

只有那些置身红尘外的道士们,隐修的人,才会心明眼亮,拥有良好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


用户5239348298930


现在所说的中医专指开中草药方的,医治病因在体,

道医,法脉医术即懂中草药医术,又懂病因在外的各种医术,如符咒,收厌,擦送,嚷解,等,

以前人都不懂科学,认为十病九邪,交通不便药品不能及时取用,所以以前在山区农村非常普遍应用,说骗人吗也淡不上,都是乡邻请来也就是吃碗饭,挣钱的很少,现在条件好了,人也都懂科学了,基本上都消失了,🙏


探索三界1


本质上没区别,很多民间中医奉的经典都是道士写的。

要说区别,或者说,道士是为道而术,而民间中医是以术入道吧。有了术不代表有道,有道了术自生,但因未必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在术的手段上未必如民间有祖传的医生。

你可以这样理解,道士是研究基础科学方向的,民间医生是研究应用科技方向的。基础科学指导应用科技,但不代表基础科学家在应用科技上的成就比科技人员强。


昆仑奴王富贵


区别在于给中医黑提供黑的机会


百草霜伏龙肝


形而上之谓之道,形而下之谓之


龙头蔡家


中医源于道医,精髓多在道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