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黄河不是夺淮而流,就是夺济而流,历史上黄河最初的入海口在哪里?

用户3316839911186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多次改道,起原因就是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在黄土高原有一种奇特的地貌被称之为“塬”。塬的原始地貌应该是黄土台地。这些台地经过长时期的水冲刷,形成了大量的沟壑。在低的台地上看塬,就像一座座的山,当你上到高台地看,他就是一个很大的平原。比如中国最大的塬陇东的董志塬。广袤的黄土高原的沟壑中的黄土都被黄河水挟持到下游。黄河到了华北平原后,地势平缓,水流减慢,大量的黄土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河水外溢。这就是黄河经常改道的主要原因。

有比较可靠的记录,黄河最早的入海口在渤海湾的西侧,大概在天津的南面入海。大禹所治九河应该包括现代的海河水系。以后黄河入海口南移至大概在黄骅以南沧州以北的地方流入渤海。

黄河大大小小的改道上千多次,但基本上都是逐步南移入海口。南宋时期,黄河南决入淮,经淮河出海口流入黄海。大量的泥沙带入淮河水系,堵塞了淮河出海口,使淮河失去了自己的出海口。黄河侵淮,彻底破坏了淮河流域,使淮河成为一个灾难之河。

到清朝黄河再次北迁改道大清河,由利津入海。这个位置在渤海湾南侧。黄河北迁过程中侵占了济河河道,也夺了济河的出海口。使现在的济河只存有上游,很快就并入黄河。现在的济源还在济河源头。济宁、济南、济阳这些曾经以济命名的地名都不临济,都临了黄河。

中国传统中有四渎,分别是河、江、济、淮四渎都是有独自出海口的大河。黄河泥沙毁了淮河出海口,侵了济河出海口,四渎成了河、江两渎。


耕读186


黄河历史上多次改道,按历史记载,多数人认为黄河最早的入海口在今连云港附近。后来黄河夺淮入海,即今洪泽湖一带流入东海。最近代一次,改道东北方向,经山东到垦利县流入渤海。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带来丰富泥沙。根说黄河水平均每天携带黄土高原泥沙达几万吨,出陕西后到达华北平原,水流变缓,泥沙堆积,河床拥堵,才至黄河不断改道,有各种说法:有说改道10多次的,也有说改道20多次的。黄河堤围高筑,使河南至山东沿途的黄河变成“悬河”,如掛在头上的一把利剑。黄河三年两泛滥,增加了沿岸人民的苦难。

解放后,国家还很穷。为解决减少沿岸水禍灾害。50年代初,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黄河及淮河治好的伟大号召。自52年开始,每年组织百万人民,奔赴黄河,淮河,修水库积洪,加筑堤围抗洪。使黄河,淮河至今70年了,再未发生过大的灾害。沿河人民引黄灌溉,造福了豫,鲁两省人民,把百害而无一利的黄河变成利河。


汉唐76182784


在第四纪冰河后期。由于气侯的缓慢变暖,需要几个世纪的慢长岁月,整个青藏高原的广大区域,由海底上升为高原及高峰。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森林资源丰富,便成了亿万年以后的煤、气、石油的宝藏。被世界覆盖的冰层,不断融化的冰雪水向底凹地域侵蚀。最早变为陆地的是西部高原地区,不断地向东南部地形较低的地域渗透。形成了亚州大陆乃至中国西部高,东和南低的格局。当西部高原地区露出水面之后。东部还在大水的淹没之中。地壳还在不断的上升,不过缓慢了许多。有煤碳有气有沉积岩有海底生物化石的地区就是若干年前的海底世界。最早露出水面的区域便有了生物和早期的人猿活动的痕迹。这个过程需要亿万年以上的演变。水位的退化于演变及乎是同步的。当长江黄河形成之时,已经是亿年万年之后的事情了。黄河冲出潼关。一片汪洋还没有形成河道时,那里还没有形成人类的世界。当冰河世纪消失以后,西部还在不断的上升。中东部也在上升。直至水位缓慢的向东部大海退去。能形成河道已经历了慢长的岁月。西部还在继续上升,由温暖的环境经过慢长的岁月演变成寒区高寒区。人类活动不断由西向中东部地区沿徒迁栖。并以部落群体为背景。因为那时候的个体是无法抗拒自然条件的。


白石61


黄河改道不是新鲜事,改道的原因也多种多样,自然、人为都有。正因为黄河改道改的太多次了,让人记不清它最初的入海口到底在哪。既然找的是黄河最初的入海口,那当然时间越是久远,就越接近答案。

关于黄河最古老的传说应该就是“大禹治水”了,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没有成效被杀,舜推举禹来继续治水。通过多年疏导,禹终于解决了水患。

光是传说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历史文献怎么说呢?《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说的是: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底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伾山;然后向北经过洚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都是因受海潮的顶托的逆河,流进渤海,史称“禹河”。《山海经·北山经》也记载了黄河下游各条支流注入的情况。

再看看看考古发现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在西周末年“齐桓之霸,遏八流以自广”之前,下游古黄河处于自然漫流的状态,沿途汇入了从太行山流出的许多支流,水势比较大,因此泥沙淤积较少,河道较稳定,穿过大陆泽,散流入渤海。既然是散流,那就不止一个入海口,也许真如《尚书·禹贡》所说有九处,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

大陆泽在现今的河北邢台,在宋以前还是一个泊淀,古黄河由这里向北。在周定王五年,黄河第一次改道由北变向东北方,从河间、沧州等地入海,那么,原入海口必然更北一些。考虑到华北本身就是冲积平原,在大禹治水时,现在地图上的一些地方还没露出海面,我认为黄河最初的入海口应该在现在天津附近到永定河甚至更北一些。


卷舒风云润天地


黄河最初的入海口在花园口一带,也就是在郑州、开封、新乡这个三角区域符近。远古时代,华北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故古黄河的入海口不在华北平原的东边,而是在华北平原的西边,在亿万年之前,当黄河携带大量的黄土高原的泥沙,劈开中条山与崤山之间的峡谷来到今天的小浪底以东地区,就进入了茫茫的大海,故远古时代黄河最早的入海口在花园口符近。

对于本头条的问题,通过对最早入海口的思索,更重要的是要去思索现在入海口为什么与最早的入海口相距这么远?这里要考虑的问题是黄河与华北平原发展的关系。并探索形成了如下一些观点。

一、河流应该可以有泥沙。长久以来,一些环保学者时常垢病河流的泥沙,认为我国的环境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治理的不好,并羡慕欧洲国家河流的清澈。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河流本身是可以有泥沙的,河流有无泥沙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其与环保没有必然关系。这个问题我曾经回答过一个问答,并被头条问答取为首页,但当时审稿不严,将黄鹤楼写成了岳阳楼。

二、河流的泥沙,造就了平原。特别是黄河,泥沙含量特高,华北平原的形成,约有70一80℅的土质来源于黄河,所以河流是平原的血脉,是平原的脐带。

三、河流的泥沙是资源。黄河水由于含沙量太高,河床的淤浅常造成破堤泛滥,所以历史上将黄河称为害河,也是情有可源的。但黄河泥沙是一种资源,那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辽阔的华北平原就横亘于我们的眼前。而如何利用好黄河的泥沙资源,是专家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将黄河泥沙之害变成泥沙之利、泥沙之宝。

四、人工填海比自然更环保。黄河与淮河、海河等一起造就了华北平原,由于黄河泥沙量最大,所以其功劳也最大,但是自然形成的华北平原,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湖泊少,河流浅,平原水资源存量很低,地下水位也很低,这些对于华北平原的农业灌溉和抗旱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而如果采用现代技术进行人工填海,会比自然做得更好。对于人工填海这一观点,有人首先考虑的是这个环保吗?这说明了现代人的环保意识大为增强,但是我要问大家的是,自然形成的平原存在环保问题吗?如果不存在,那么,人为的填海就会出现环保问题吗?如果自然形成的平原存在环保问题,那么人为填海可以消除这些环保的弊端,不必要过度担心。

五、人工填海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其会带给中国很大的经济效益,当然这个观点的确立还不够,还要有支持这个观点的技术。天鲲号就是个很好的技术平台,管道输送技术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平台。在台湾海峡填海通道的探索中,有人认为管道技术不可取,闽地沿海那么多的山,运用输送带挖山填海不是更简便么?但实际情况是管道输送的成本是挖山输送的不足十分之一。管道输送泥沙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直得深究。当然还有大批的其它配套技术的直得探索。


富春恶水


大禹治水 挖了很多河吧 说明黄河以前就没有固定出海口 因为华北平原以前也是黄河冲积出来,出海口应该太太行山。太行山如今还是好多贝壳化石。还有山西好多煤炭也说明山西以前是个植物很多的湿润气候


Maskim


历史学家已经研究完了,你不用瞎猜。买本初中地理就有。百度更方便。另外,咸丰前就走淮河,之后才走济水故道


溜溜的梅林


如果说有人类记录以前为历史的话,我认为黄河在远古时是一个内流河!现在看应当是一个在内蒙西、到罗不泊的大内陆湖里。后来黄河在现在的山西和陕西之间以地下水的方法切穿地形才向东流了。现在中国的煤炭主要产于这个大内陆湖的东部如同过虑物一样


棒槌237


要问黄河最初的入海口,要从一万年前的华北地理分析,一万年前,古渤海湾和黄海是连成一片的,叫古渤海湾,那时候的山东一带是群岛。所以,一万年前的黄河入海口在现在的河南荥阳花园口一带。


太兴真人


黄河入海口,北有南也有。

远古在哪里?泰山脚下走?

入海不入海,咱不去探究,

黄河水变清,梦寐常常求。

黄土高原上,想去走一走,

看看退耕事,到底有没有。

陕北榆林市,大树掩高楼,

沙漠毛乌素,改变成绿洲。

种草又种树,土不随水流。

黄河水变清,还要等多久?

黄河水变清,万民放歌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