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战国七雄中的魏国究竟有多强大?

炸炸家


提起“魏”,对古典文学熟悉的朋友很容易想到“魏晋”。尽管那个时代混乱而动荡,但曹魏作为新时代的开辟者,拥有蜀、吴无法与之抗争的实力。

而再往前走,在社会更加动荡,征战更加频繁的战国,还有另一个魏——战国初期的大国。

这个魏到底有多强大?我们先看魏在他称霸期间,和当时的其他国家相比有多强大。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魏桓子获得了晋国中部的大片土地。更名姓“魏”的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西部、河北南部。魏国一建立,就处于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的复杂而危机重重的环境之中。

正是因为无法高枕无忧,魏桓子的孙子魏文侯,从即位起便意图通过变法增强国力。

有关战国变法,我们最熟悉的大概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但事实上,战国变法之始,是魏国的李悝变法。

在李悝对魏国施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包含军事制度改革。魏国将沿用的春秋时代的动员兵制发展为募兵制,开始实现兵农分离的政策。然后将细化后的专业士兵作为魏国军队的基础,并逐渐替代了战时的临时动员兵。这种新的“武卒制”,使得魏国军队很快成为“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无敌劲旅。

李悝改革后的魏国,人才济济。井田制废除、传统奴隶主贵族式微,大量新开垦的土地落入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手中,农业取得长足进步。李悝还亲自为魏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使魏国成为了被封建社会学习千年的法律典范。

正是因为魏国走在了战国变法的前列,他才在战国初期甩了其他诸侯国一大截,成为一方霸主。

在魏国持续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下,魏国国力不断提升,威望升高。《竹书纪年》载:"(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韩)厘侯来朝"

而在公元344年,魏惠王召集主持了逢泽之会,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对于具体是哪十二国,有几种说法。《秦策》认为十二诸侯中有“鲁、卫、曹、宋、郑(韩)、陈、许之君。”《史记》记载,秦、赵、韩国都在十二诸侯之中,而这三国在后来也成为了战国七雄。魏惠王不仅组织朝会,还带领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这场史称“逢泽之会”的朝会,是魏国走到他历史巅峰、成为新一代霸主的标志。

公元前354年到公元前350年,尽管魏国在“围魏救赵”故事里留下了失败者的形象,但魏国最终在与赵国、齐国、楚国和秦国的战争中胜利,延续了之前的霸主地位。

我们再比较魏国和战国七雄的其他国家。

魏国最终为秦国所灭,但让秦国崛起的变法,也是建立在对魏国变法的学习之上的。可以说,作为七雄之一的魏国,他的寿命不是最长的,但却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长远的影响。

而赵国和韩国,和魏国一样都是三家分晋的产物。但韩国在早期就被魏国压制,赵国和魏国也算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而相对于楚国、齐国这样的老派诸侯国,魏国在发展速度上是他们难以企及的。

时势造英雄,魏国正是在该出手的时候果断出手,才使自己迅速崛起,创造出一段辉煌的历史。


邓海春


魏国战国初期的巨无霸,百年霸业,整个两百多年的战国历史,魏国就称霸了将近一百年,可见其强大。

魏国有多强大呢?

可以说当时天下的国家,不管是战国七雄里的其他六国,还是一些小国家比如说宋国,郑国等等,都是一直被魏国按在地上摩擦的。而魏国呢,几乎是打遍了所有的国家,而都是以魏国的胜利而结束,当然后来魏国衰落了之后肯定就不一样了。

春秋四大强国,晋国,楚国,齐国,秦国,晋国就不说了魏国就是继承晋国的,三家分晋。秦国,楚国,齐国这几个国家都是被魏国打趴下的,魏国一开始就攻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东边门户打开,河西之地也是秦国一直以来想夺回的地方,阴晋之战,秦国集结了50万大军企图一举拿下河西之地,但是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以5万人打败了秦军50万,天下震惊!

齐国呢,也是同样的被魏国踩在脚下,当时齐攻打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救,于是魏国联合了韩赵魏三晋之兵一举攻到了齐国的长城下,齐国国内也是一片哗然,不得已齐国只能是割地求和了。

楚国,一开始和楚国的矛盾就是因为郑国,当时魏国想称霸中原,占领这些小国家,而郑国,宋国这些又是楚国拉拢的对象,于是魏国和楚国就必有一仗了,结果楚国大败,还失去了在中原的大片土地。

不光是这些大国被魏国按在地上摩擦,比如还有当时北方的中山国,就是被魏国灭了(中山后来又复国了)。我们看魏国前期的地图就知道有多强大了,当时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几乎都是在魏国的控制之下。

不过魏国的百年霸业终究还是衰落了,最后被秦国所灭!


中国历史研究所



125878215蜂獾


从晋国独立出来后,魏国的地缘安全优势荡然无存。向西是实力强大的“西毒”秦国,东面是“东邪”齐国和“傻傻的”宋国,南面也有个强大的“南帝”楚国,向北是军事实力强大“北丐”赵国,像这样的形势,王重阳来了也没有办法,所以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被称为 “四战之国”,四面受敌国家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魏文侯开启了率先改革变法的进程。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而魏国恰恰是各类人才特别是法家人才聚集的地方。儒家学派的大师孔子弟子子夏,当时正在魏国办学,学校里有段干木、田子方等一批优秀的学生。魏文侯首先拜子夏为师,倡导“贤重于贵”的理念。他又多次屈尊拜见著名隐士段干木,但段干木是个清高的人,魏文侯一来,他就跳墙逃跑,但魏文侯一点都不在意,每次路过段干木家时,总要毕恭毕敬行注目礼。魏文侯以这种礼贤下士的精神,为魏国聚集一批人才,开始了变法运动。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李悝主持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著名军事家吴起训练虎狼之师;著名水利专家西门豹治理邺城,把几个巫婆扔进河里喂河神,革除巫风。著名将领乐羊,付出吃掉自己孩子的代价,灭了中山国。经过改革变法,魏国迅速强大起来。为了改变四面受敌的安全形势,魏国四处出击,相继打败秦国、楚国、齐国,获得了大片的土地,成为战国早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是个牛人辈出的地方,更是法家人才的集散地。李悝,吴起、范睢、孙膑、张仪、乐毅等在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改革家、军事家、外交家都出自魏国。魏国就像一个慈善家,专门为各国培养人才。魏惠王喜欢人才,他把这些人才像个菩萨一样供着,但并不重用。其实,他更喜欢夜明珠一类的宝物。有一次,魏惠王和齐威王打猎,魏惠王问齐威王手里有什么宝物,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很开心地说,自己有十颗夜明珠,而齐威王说,夜明珠我没有,我有帮我治理国家的贤臣和镇守边疆的大将。这样一对比,搞得魏惠王像个土豪一样气度狭小。正是因为如此,魏国的人才纷纷流失,商鞅去了秦国,吴起去了楚国,孙膑去了齐国,更为残酷的是,这些人才到了别的国家,回过头来就带兵痛扁魏国,不仅是“带路党”,还是“急先锋”。所以,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战国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魏国的衰落,显然与其“敬而不用”的人才政策有关。


沧浪之水中国深圳


有多强?强到曾同时与秦齐卫宋赵楚六大强国交战不落下风,还差点把赵国给灭了!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变法已五年小有所成的秦国竟开始找魏国的麻烦,于元里(今陕西渭南澄城县西)打败魏边防军,兵锋直指西河重镇少梁,接着又攻入韩国,攻打焦城(今河南尉氏县西北),魏韩乃合兵对抗,双方激烈攻战,拉开了中原争霸大混战的序幕。

赵国同韩国一样,本也是魏国的小弟,但在公元前403年进行了公仲连改革后国力大增,又对魏国的附庸卫国早有垂涎,于是趁此机会也插上一脚,东渡黄河,陆续攻取了卫国的漆(今山东荏平)、富丘(又称市丘)二城,兵指卫国都城濮阳。

对于赵国而言,吞并一河之隔的卫国,是一件近在眼前的好事。卫国占据黄河与济水之间的肥沃之地,人口稠密,油水十足,且吞下来后便有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向东可以蚕食富裕的齐国,向南也有与魏国周旋的空间,此为势在必得。

然而,肥美的卫国同时也是魏国的禁脔,赵国这么做,等于在挑衅魏国的霸权,魏惠王于是大怒,即命大将庞涓领兵八万救援卫国,务必要好好的教训一下赵国这只出头鸡,杀鸡给猴看,看谁还敢捣乱。

于是,庞涓带着八万魏宋卫三国维和部队出发了,目标竟是——

赵都邯郸!

赵国的军队正在卫国严阵以待,却发现庞涓的军队直接攻打邯郸去了,不由大惊,赶紧回师去救,却不想中途中了庞涓的埋伏全军覆没。庞涓趁胜扫清邯郸周围军事据点,兵临邯郸城下,将其围了个水泄不通,日夜攻城不止。


图:庞涓剧照

赵国君主赵成侯万万没想到,自己处心积虑的一次反扑行动,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这可真叫偷鸡不成蚀把米。战争拖到第二年,邯郸终于撑不住了,粮草将尽,老百姓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房子都被拆去加固城墙或者当滚木礌石了,邯郸城内“十室九残”,实在太惨了,史称“邯郸之难”。

现在咋办呢?赶快找帮手呗!庞涓只用了魏国不到四分之一的兵力,就把赵国打得落花流水,看来只有把天下所有强国全拖进这场大战中来,才有可能反败为胜了!

于是,赵成侯紧急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并立即率领一支部队突围出城,北撤至信都(今河北邢台,赵国的陪都),在外线调兵布局,组织力量反攻。

楚王接到赵侯的求援后,不去雪中送炭给赵国,反而趁火打劫魏国,他竟派出大将景舍攻入魏境,进入睢水与濊水间(皆在今河南商丘以南的豫东、皖西一带)地区,以吸引魏国部分兵力,使其不得全力攻赵。睢、濊间这块地盘原本就是楚国的地盘(其实大梁原本在战国初期都属于楚),几十年来陆续丢给了魏国,楚国一直以此为耻,这次有机会当然要去找补回来!

至此,魏国可以说是三面作战了,北攻赵,西拒秦,南对楚,一个国家竟能同时与赵秦楚三大国交战而不落下风,魏国在战国初期的实力的确非同凡响。

魏惠王派人告诉庞涓,秦楚二国有寡人顶着,你给我拿下邯郸灭掉赵国,只管放开手打,完全不必回救!寡人不要三晋联盟了,寡人要统一三晋,纵横天下,成千秋伟业!

这时又有臣子提醒惠王,如今七国争雄,互相制衡博弈,一旦打大仗,各国都会趁势卷入,企图火中取栗,如果这时齐国和宋国也出战,魏国面对天下五大国的联合攻击,咱们还能顶得住吗?

魏惠王大笑:齐国富而不强,号为怯兵;宋二流货色,不值一提!就算彼二国来攻,我又何惧?且等庞涓拿下邯郸再说吧!

庞涓听到魏王这么说,心里便有了底,他欣喜若狂,打了这么多年仗,还从未打过灭国之仗,此战,就是他扬威天下名垂千古的大好机会!

与此同时,齐威王果然定下了决策,派出使臣,唆使宋国与卫国背叛魏国,与齐国联兵,一同攻打魏国。

此时正围攻赵都邯郸的庞涓八万魏军竟仍不退兵,邯郸已被围攻一年多,眼看就要破城,到口的肥肉怎能放弃。邯郸人见此,希望彻底破灭,于是开城投降。流亡在外的赵王也大惧,赶紧遣使前来,割地赔款,连连乞和,魏惠王占够了便宜,于是见好就收,与赵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庞涓于是留大部队驻守邯郸,而自领三万轻兵部队回师,准备教训一下齐军……

这场桂陵之战的经过大家都很熟悉了,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桂陵一战并未让魏国伤筋动骨,小破皮而已,不过损失了区区三万武卒,算个屁!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正规军四十万,其中武卒二十万(重甲步兵),奋击二十万(轻装步兵);另外还有辅助部队三十万,其中苍头二十万(民兵预备役),厮徒十万(杂役及运输队),另外还有车六百乘,骑五千匹。至桂陵之战前后虽稍稍衰弱,但仍有“带甲三十六万”(秦统一天下的前夕,也不过六十万军队而已),以至“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战国策》中苏秦语)可见此时魏国仍有灭秦之力


千古名将英雄梦


说起战国七雄大家都知道是三强韩赵魏,三霸秦楚齐,还剩下一个燕国在辽东之地吊着。人们都已经熟悉了战国时代秦国纵横天下的记忆,而却忘记了,曾经的魏国才是中国第一霸主,霸权地位一度长达百年之久。那战国初年的魏国到底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呢?

独大晋国,虐待韩赵。

三强韩赵魏其实是从春秋时期的晋国三分而来,晋国大家都应该知道有多强大吧?

这里请我简单叙述一下东周时期的国际次序。当时周天子王权衰落,各个国家相互征战,就是为了争夺一个霸主之位,来让其他国家服气。所以说霸主这种产物其实是周代王权真空状态下的补充。

第一代霸主是齐桓公,他的事业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第二代霸主就是晋文公,他南败强楚,西救天子,死后被封为八命伯侯。也许大家会为古代春秋霸主的荣耀感到骄傲,但我这里要说的是以上诸位都没有魏国前三代君主出名。

魏国之初立,其实是不如赵的,但是赵襄子硬是把国家让给大哥的儿子,夺位之争给了魏国机会,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时间成为了三晋中间最强大的存在,赵韩两国向他称臣,赵割让上党之地,韩割让南阳之地。威风过五霸远矣。

西虐强秦,南辱大楚。

秦国可以说是缔造了后世中国人的铁血精神。但到战国前期也就是被魏国吊打的份,魏武侯继位以后,任用吴起强军,以三万魏国之武卒打败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广三百里,失去了河西的秦国如丧家之犬,唯有苟且偷生而已。然而魏国的野心并没有止步。它还向南打败了晋国的世敌楚国。在当时的诸侯之中可以说是无人与之抗衡。到最后天子封它为九命伯侯,这个位子有多高呢?开国的姜子牙和周公旦也就是这个位置。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应该知道魏国的强大了,只是后面不思进取,慢慢的沦为二流国家了。


无根树花正孤


战国初年,魏文候率先进行变法,任用李悝,乐羊,西门豹,吴起等的人才,使国家强大。三家分晋,魏国得到了晋国最好的土地,还在中原占了一大片地盘,国家人口多,就有了军事和农业的基础。吴起给魏国训练了一支魏武卒方阵,猛攻猛打,攻城略地。魏国的粮食比周围国家早熟几个月,秋天时魏国就能先打别人个措手不击,缕缕得手。西边吴起打下了河西之地这块肥肉,让魏国一直压着秦国打,东边有大梁为基地进行扩张,所以战国初期,魏国十分强大,有40万铁军雄师,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魏国强大的军力靠的就是这支军队,在军队消耗大半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杨刘77


魏国在东周春秋列国前期是不存在的,前期是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为五霸,与秦穆公,齐恒公,楚庄王,宋襄公的国家同为五霸。早期由于公族内(本家)争夺王权异常激烈,晋文公在外流亡30多年,后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夺取了王位,在位时力精图治,南拒楚国,西抗强秦,东敌燕齐,国力强胜,政治上打压公族,重用世族,因此埋下了隐患,他驾崩后,到了春秋晚期,经过几代不屑子孙的治理,王权衰落,晋国的权力被六大世族撑握,最终被有智有谋的韩家,赵家,魏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建立了韩,赵,魏三个王国。三个王国的首任国王均为有志之士,均将国家治理的紧紧有条,但由于魏国地处中原,左有秦国虎视丹丹,上有赵国,下有韩,楚,右有齐,燕等国,是为四战之地,有压力魏文候魏斯第一个开始变法强军,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改良社会制度,任用兵家吴起操练新军,史称魏武卒,任用西门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社会得到了巨大变革,国力在战国前期最强,夺取秦国河西,北攻中山国,向东击败齐国,南压楚国,使其不得北上。文候驾崩后,武侯继位,国力继续强盛,但朝臣的争权夺势,逼走了吴起,罢免了李悝,新的人才也得不到重用,到了魏惠文王时,国力开始下降,惠文王吃老本。再后来不世出的法家人才商鞅登场,但不受重用,后来去了秦国掀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二十年后,秦国击败了魏国,夺回河西,魏国被迫迁都,东面又败于齐国,从此魏国实力持续下降,最终被秦王政所灭。


玉之溪


魏国在立国之初,并不是实力最强的诸侯。

当时晋国有六卿,后来剩下智韩赵魏四家。其中以“智”势最为强大,智伯甚至可以奴隶其他三家,逼迫他们交出一部分封地。但在三家联合攻击赵氏,围攻邯郸时,赵襄子成功说服韩魏两家,三家联合剿灭智氏。

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魏斯、赵籍、韩虔,获得了周朝承认,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并将晋国领地瓜分。司马光《资治通鉴》叙事起点,就定在该年,并将它视作战国的开端。



当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韩、赵共废晋静公为家人而分其地。

谁也没有想到,魏国会在三晋中最先崛起。

在战国之世,各种大变革纷至沓来。能最早改变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国家,往往能傲立潮头,俯视群雄。魏国就是战国变法的先行者。

最早的两位君主魏文侯、魏武侯,用励精图治将魏国实力推向顶峰。魏文侯文治武功皆为一流。他魏文侯用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重视文教,尊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军事上,他命名将乐羊率军奔袭攻取中山国。又任命西门豹为邺令,开凿漳水十二渠,当地农业生产大大增强。



军事上,魏国建立武卒制度,魏武卒是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西边的秦国,首先尝到了魏武卒的威力。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国在此设立西河郡,吴起为西河郡守。

公元前408年,魏国向赵国借道攻取中山国,于前406年消灭。公元前405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进攻齐国,掠入齐长城,俘虏了齐康公。

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多次击败楚国,夺取了不少土地。魏国盛极一时。



但魏国有个致命的弱点。他环绕列强之内,国土都是四战之地。一旦强邻崛起,他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



战国中期,齐国、秦国崛起,魏国形势开始恶化。第三位君主魏惠王时,虽然在黄河开发鸿沟灌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国力却在常年征战中日益消耗。

在东方,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魏国两败于齐国,元气大伤。

公元前330年,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盛的秦国,夺取了魏国河西地区,魏国首都安邑完全暴露。魏国被迫将都城迁到大梁。此后,魏国在秦国进攻下日益衰落。

公元前323年,公孙衍发起了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王,以求合纵反秦,结果失败。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秦军击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

之后由于秦国压迫,魏国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迎头痛击。



不过,战后魏王对信陵君猜疑,更兼秦人又使用反间计,使魏王免去信陵君要职。信陵终日借酒浇愁,含屈而终。

信陵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司马迁有胡子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魏斯、韩虔、赵籍为诸侯,韩魏赵三家开始脱离晋国正式独立建国,它们与春秋时秦齐楚燕四国被后代史学家统称为“战国七雄”。

虽然在战国后期秦国开始强大,并逐渐消灭六国,统一了中原。但是在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却不是秦国而是魏国。魏国在魏文侯时期经过李悝的政治改革、吴起的军事改革后,国力迅速增强,不仅超过了同为“三晋”的韩赵,也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三大国齐楚秦。

在战国初期,由于魏文侯的主张,魏赵韩结成了“三晋”同盟,共同向外扩张。此时的秦国内乱频繁,齐国忙于权力斗争,楚国内部腐朽,而“三晋”则在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的情况下,开始了对战国版图的重新划分,一路所向披靡,诸侯莫敢当其锋,丢失大片领土。魏国先后攻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灭亡了中山国,压制了齐国的兴起,将楚国势力挤出中原,形成了以魏国为主,韩赵为辅的中原霸权。从前403年魏国独立到前341年在马陵、河西两仗惨败衰落为止,魏国称霸中原足足有63年。

那么作为战国初期的霸主,鼎盛时期的魏国到底有多强大呢?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一家独大,又联合了韩赵,“三晋”共进退,而其他国家都处在恢复期,魏国的强大并不能有效体现。随着时间的变迁,到魏武侯时期,楚齐秦先后开始了复兴。前387年,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开始了复兴——伐魏救赵、复陈蔡、平百越;前386年,齐完成“田氏代齐”,内部逐渐稳定;前384年,秦献公自魏归秦,经过改革,秦开始强大——从前366至前362年,先后败魏于洛阴、石门、少梁。

到魏惠王即位时,周围国家与魏的实力差距开始缩小,尤其是东方的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对魏国的霸业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而此时的三晋内部由于魏武侯的错误对赵政策加上赵国经过改革后国力的逐渐增强,赵国不甘心受制于魏,开始将都城从中牟迁往离中原更近的邯郸,准备和魏国争夺中原的控制权。出于对抗魏国的需要,齐赵两国结成了同盟。

在魏惠王时期,由于周围赵秦齐楚的强大,战国格局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一超多强”,此时我们才能更客观的看到这个“超”与“强”的差距,魏国到底有多强呢?从前354至前350年的诸侯混战可见一斑。

前354年,赵攻魏附属国卫国,取东阳地区,魏则以庞涓为将,率兵八万救卫,庞涓却直趋赵都邯郸,在消灭回师的赵军主力后,魏军开始进攻邯郸,史称“邯郸之难”。赵向齐楚求救,楚同意给予赵声援,齐原则上也同意救赵,但和楚一样都没有出兵。同年,秦想试试“商鞅变法”的成果,在元里打败魏军,攻取少梁。此时魏国开始两线作战。

前353年,齐以田忌为将,田婴(孟尝君之父)为副,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救赵。孙膑以偏师佯攻魏平陵、大梁使得庞涓轻视齐军,齐军主力则埋伏于桂陵。同年,庞涓攻克赵都邯郸,率偏师南下途中在桂陵遭齐军伏击,全军覆没,庞涓被俘。此时,楚出兵攻占魏睢、濊之间的土地。此时魏国开始四线作战。

前352年,秦攻取魏旧都安邑;齐宋卫联军乘胜包围魏重镇襄陵,魏惠王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与韩组成联军大败诸侯军于襄陵,齐恐惧,放庞涓,并请楚调停,自此,齐楚退出战场。此时魏又是两线作战。

前351年,秦攻取魏固阳,攻取赵蔺邑;同年,魏赵和谈,魏将邯郸归还给赵,赵则成为魏国小弟。此时,魏的敌人只剩下西边的秦国。

前350年,魏军主力向西攻秦,包围秦孝公于定阳,秦孝公想决一死战,商鞅则认为“以一秦敌大魏,恐不如”,主张向魏求和,归还河西,魏同意秦的求和然后退兵。

至此,长达4年的中原混战结束了,魏国由于军事上的胜利,达到了拆散齐赵联盟的目标,同时压制了秦齐楚三大国,保住了霸主地位。此后,魏国虽然依旧雄霸中原直到前341年,但却受到齐楚秦三国强有力的冲击与挑战,魏国独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也宣告了战国时期均势的到来。

对于一个强国而言,能同时战胜两个方向的敌人就已经很吃力了,但战国初期的魏国在处于四大强国的围攻之下,仍能坚持完成既定目标,攻占另一大国赵国的都城(这是战国历史上除了秦国统一战争之外的唯一一次一个大国通过攻坚战攻破另一个大国都城的战役,魏的实力可想而知),并先后打败其他三国,实力可见一斑。但是,由于魏的地缘政治问题,魏必须通过战争来维持霸业,一旦魏在战场上失去了优势,魏的霸业就会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