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作為常用的防身利器,古代士兵是怎樣佩戴刀劍的?

尹鶴翔


既然題主說了是“防身利器”,那大概就是說單手刀劍了吧。

單手刀劍的攜帶方法有多種,其中佔絕對主流的是腰際攜帶。很多電影和遊戲喜歡錶現人物把刀劍背在背後,然而相比於掛在腰間,支持這種攜帶方法的考古學證據實在是不多……

問題是腰際攜帶具體是怎麼攜帶的。根據繪畫、雕像和實際文物來看,雖然看起來都是掛在腰間,但是掛的方式實際上也有很多種。

有一種比較容易的做法,就是預先在劍鞘、刀鞘上留好供腰帶穿過的固定環,然後皮腰帶或者布腰帶就可以直接穿過固定部,把刀劍連著鞘固定在腰間。中國就出現過這種固定方法。這種佩戴方法看起來差不多就是下圖這種效果,從外側看只能看見刀鞘和腰帶,看不見用來固定的東西:
但是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還有一種可行的方法,是用額外的繩、布或者皮帶之類,把刀鞘、劍鞘系在皮帶上。這樣做的話,看起來刀劍本身就是懸離於腰帶的。這種做法在也在東亞出現了:


照片看得不清楚,但是這種佩戴方式大概是這麼回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麼做的不止是中國人,這種懸掛方法在中世紀的歐洲也比較流行:

要說為什麼的話,大概是因為這樣做是掛住刀劍而不是箍住刀劍,刀劍雖然還在身邊,但是不緊貼身體。這樣在穿著盔甲的時候,刀劍不會頂著硬的金屬盔甲,影響人的活動。

還有的時候,刀劍和腰帶直接是配套的。劍鞘和腰帶本來就是一起設計的,刀劍的固定也在腰帶的考慮範圍之內,就像這樣:
在預先設計的腰帶和劍鞘裡,還有看起來很奇怪的,比如這種:
在歐洲還有一種很奇怪的刀劍佩戴方法,大致來說就是讓腰帶纏裹在劍鞘上,直到劍鞘不會下滑為止。這種做法也算是流行過:


當然了,還有腰帶上的劍鞘套,這也是個很實用的工具:
不過還有些謎之畫像,由於不夠細緻,看起來就像是刀劍被用膠水粘在腰帶上了一樣。當然刀劍並不是用膠水固定的,但由於畫像沒有這方面的細節,我們就不知道實際情況如何了:


我所知道的刀劍佩戴方式大致有這些。


史話戲說


方法一:掛在腰帶上——璏(zh ì)式佩帶法

璏,是專門用來系刀劍的玉質劍扣。

使用方法是在刀鞘上裝璏,一般都裝在刀鞘的中部偏上位置,然後直接將腰帶穿過璏的方孔,即可將刀固定於腰間,再劇烈的運動刀劍都不會脫落。

方法二:掛在肩上——掛肩佩帶法

這個方法就像我們現在的單肩揹包,是用幾十枚圓形瑪瑙片或者其他材料縫成揹帶,然後和刀鞘固定在一起,再將其掛在肩上攜帶的方式。

方法三:用繩子拴住掛在腰上——單耳懸掛法

這個方法最早來自環首刀,刀頭有一個圓環的環首刀自帶掛環,用繩子穿過圓環系在腰帶上即可。這是一種很古老的佩帶方法,比較適合於尺寸較短小的劍。

方法四:拴在腰帶上——雙附耳懸掛法

在刀鞘上裝上兩個有穿孔的鞘耳,然後用兩根繩子穿過鞘耳系在腰帶上。比起上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顯然更加牢靠。

這種佩戴方式自南北朝以來在我國逐漸流行並流傳至今。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瀟灑帥氣的出刀入刀,其佩戴方法就是這種。

雙附耳佩刀法後來又從中國流傳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到後來已不僅成為刀,還成為劍和其它各種類似刀劍的兵器的唯一一種佩帶方法。

聯繫作者請私信@刀匠張勇


刀匠張勇


以我國為例吧,古代武人佩戴隨身刀劍的方式不止一種,如果籠統一點說,隨著時間的發展,總的發展趨勢是逐漸從“璏式佩劍法”變為“雙附耳式佩劍法”,此外還存在單耳懸掛法、帶扣佩帶法等多種方式。

中國的刀劍起源於商周時期,具體而言,在商代殷墟王陵發現了青銅刀,但是刀鞘沒有保存下來,或者當時本來就沒有刀鞘,所以我們不知道它是如何佩戴的。奇怪的是,從此以後,作為兵器的刀似乎突然消失了,直到西漢時,環首刀突然橫空出世,成為一種主要的兵器類型。

△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刀

青銅劍在我國出現地相對較晚,大約在商末周初時始見,很可能是受到北方草原青銅器的影響而出現的。早期的青銅劍體量較小,跟匕首其實差不多。從目前出土的青銅劍遺物來看,這種劍有時配鞘,上面有鏤孔,故而推測是用繩索之類的懸掛在身體一側的,當然這樣的短劍也可以直接別在腰帶上。

在復原的西周武士圖上可以看到這種佩劍。

△寶雞出土西周青銅短劍

△西周武士復原圖

到了東周時期,劍逐漸增長,最長的可以達到1米左右。這種長劍顯然就不能直接別在腰上了,那樣容易脫落,為了更好地固定,古人發明了一個東西——劍璏

簡單說,劍璏就是固定在劍鞘一側的一枚長方形扣,有穿孔,腰帶可以從中穿過,從而將劍連接在身體一側。

△劍璏示意圖

我們在曾侯乙墓編鐘架子上的銅人以及秦始皇陵銅車馬御者的身上,都能看到用劍璏佩劍的形象。

劍璏通常用金屬或者玉製成,到了漢代,隨著環首刀的興起,人們也開始把劍璏安裝在環首刀的刀鞘上,這就成為了刀璏。在復原的漢代武士圖上,可以較為清楚地看到璏式佩刀法。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玉具劍及劍璏


璏式佩劍法雖然好用,但是也有缺點,由於只有一個固定點,佩戴好的刀劍並不是很穩定,容易左搖右擺,而且如果刀劍比較長的話,就容易下垂,尤其不便於在馬背上使用。

所以大約在北朝的時候,出現了一種雙附耳佩劍法,即在刀鞘或者劍鞘上連接兩個小耳朵,上面有孔,分別連接一根短繩索,而後將繩索連接在腰帶上。

這樣一來,就有了兩個固定點,更穩當一些,而且可以把刀劍橫掛在腰間,騎馬佩戴更為方便了。

目前所見的最早的雙附耳刀的實物,來自於北周李賢墓,是一柄銀裝鐵刀。

△李賢墓出土鐵刀


研究者認為,雙附耳的源頭可能在波斯。在北朝時,東西方通過草原絲綢之路來往密切,這樣的新式刀鞘、劍鞘就傳入中國。之後的隋唐乃至於明清時期,這種雙附耳的鞘都是主流。

△薩珊波斯鐵刀

△正倉院藏金銀鈿裝唐大刀

△清乾隆御用刀


除了這些主流的佩戴方式,還有一些較為特殊的,在這裡舉個例子,帶扣佩帶法

下面這柄環首刀來自於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時刀鞘保存較好。引人注意的是,在刀鞘上本應固定璏的位置,卻安放了一枚金帶扣。考古學者認為,這枚帶扣就是用來將刀固定在腰帶上的。


下圖的這位漢代武士,正是參考劉勝墓的特殊刀鞘進行復原的。


考古軍中馬前卒


刀的佩帶方法不如劍那樣豐富多彩,前期的青銅刀,在有的出土實物中至今沒有發現刀鞘,因此若要用早期的青銅劍的懸掛佩帶法,只有草原文化系統的刀適合,而中原文化系統的好像不具備這種佩帶法的條件,但是作為經常要用的工具和防身武器,不隨身攜帶是不合理的,所以根據推測只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可供參考,即把刀插在束衣的腰帶上。

《嶺外代答》卷六“蠻刀”條上說:“猺刀黎刀,帶之於腰,峒刀蠻刀,佩之於肩。”說明古代的少數民族早就有將刀插在腰帶上的佩法,但商代前後的人們是否已經開始這樣做,還舉不出有說服力的證據,因此這一問題還是暫做假設,等待將來有新的發現後再做探討吧。

後期刀的佩帶方法共有兩種:一種是帶扣佩帶法,另一種是雙附耳懸掛法。

1.帶扣佩帶法

帶扣在魏晉之前的中原地區主要是馬具上的用品,還沒有開始大量運用到服飾上,用帶扣佩刀更是一個鮮見的例子,可能使用的年代不會長,而也不會廣,但在實踐上卻要早於服飾。發現用帶扣佩刀,是從滿城劉勝墓出土的環首刀上。

這把刀的刀鞘完好無損,刀鞘用兩片木片挖槽彌合後,在用麻絲纏裹髹漆加固而成,在刀鞘的中部偏上位置安裝了一個帶扣,這個部位在其他出土的劍鞘上都是安裝玉或銅璏的,而這把刀鞘上卻突然出現一個帶扣,雖然可以肯定是用於佩刀的,但如何佩法使人很費解。

無獨有偶,山東臨沂出土的東漢石卻提供了答案,這塊畫像石上有一佩刀武士,所佩的環首刀刀鞘上清楚地刻畫出外形與劉勝刀很像的帶扣,而腰帶直向穿過帶扣繫於腰間的方法和刀佩於腰間的形象、位置也一目瞭然。

圖為璏式佩劍法

用帶扣佩刀如同用璏佩劍一樣,刀在腰帶上移動很方便,畫像石上的佩刀刀柄向後,抽刀時好像很不順手,但如果把刀柄朝前也很便捷,只要左手握住刀鞘向前一轉即可如意。帶扣佩帶法可能在漢代,最長不會超過西晉的這段時間內曾使用過,它可能作為璏式佩劍法(佩刀也可以用)的一種變異而出現,這種佩法與璏式佩劍法一樣,是中原地區特有的方法

2.雙附耳懸掛法

雙附耳懸掛法是由古波斯(今伊朗)傳入我國的。所謂雙附耳即刀鞘上裝有兩個有穿孔的鞘耳,佩帶時,一長一短兩根皮帶一頭繫於鞘附耳的孔內,另一頭繫於腰帶上。繫於附耳的一頭一般是固定住的,繫於腰帶的一頭有的裝帶扣,有的也固定在腰帶上(這種腰帶是專用於佩刀的)。

用這種方法佩刀,不僅能使刀保持一定的傾斜角度,而且在人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時也能保持固定不變的位置,這是比較先進合理的佩帶方法。據考證,古波斯出現這種方法是在五世紀前後,不久就傳入了中國。

現已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雙附耳刀鞘,是南北朝後期北周的墓葬中發現的,時間約在公元560年前後,比之稍晚的隋張盛墓出土的白瓷武俑,和時間與北周較近的北齊婁叡墓壁畫上,都可以見到這種雙附耳刀鞘和佩帶方法,而日本正倉院收藏的唐樣大刀更是典型的雙附耳刀鞘。

日本正倉院保藏的唐刀圖

雙附耳佩刀法後來又從中國流傳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地,到後來已不僅成為刀,還成為劍和其它各種類似刀劍的兵器的唯一一種佩帶方法。


鑄劍師孫建軍


劍有多種型號,有長劍短劍等等。掛在腰間,或背在後背的都有。


春雨會來李述義


無獨有偶,山東臨沂出土東漢石卻提供了答案,這會畫像時尚的一名武士所佩戴的環首刀鞘清楚的刻畫出外形與劉勝的到很相像的帶扣,而腰帶直向穿過代扣繫於腰間的方法和佩刀腰間的形象位置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